中药治疗酒渣鼻及制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98131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组合物,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酒渣鼻治疗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酒渣鼻又名玫瑰痤疮,酒渣性痤疮。是血管运动神经失调引起的局部皮肤毛细血管长期扩张所致的慢性皮肤疾病。皮损特点为弥漫性皮肤潮红,伴有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等。因其发生于面部,尤以鼻尖部最为显著,所以严重影响了面部的容貌。中医称本病为酒糟鼻、酒皶鼻、赤鼻等,俗称红鼻子,酒糟鼻子。酒渣鼻的病因尚不完全明了,可能是在皮脂溢的基础上由于体内、外界各种有害因子的作用,使颜血管运动神经失调、毛细血管长期扩张的结果。常见各种有害因子包括:嗜酒、辛辣刺激性食物、浓茶、咖啡、可可、胃肠功能紊乱、病灶感染、高温或寒冷刺激、精神因素、内分泌障碍、心血管疾患、毛孔内毛囊虫寄生等。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肺胃积热上蒸,每遇风寒外束,血瘀凝结而成。或饮食辛辣刺激食物、嗜酒之人,酒气熏蒸,复遇风寒之邪,交阻肌肤所致。中医在临床上分症型辨证治疗,取得很好效果。发明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中药制剂,具有重大意义。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肺胃积热上蒸,复感风邪,血瘀凝结而致。本病多为慢性,好发于鼻、颊、额、颜部。病情发展可分为3期:红斑期、丘疹脓疱期、鼻赘期。一般轻度红斑期分为肺胃有热,或热盛生风,急性发作。中度酒渣病人,有固定性红斑片,多属肝热血瘀,在酒渣鼻中是最常见的。晚期鼻赘生成或皮肤已肥厚者,多属气滞血瘀,毒邪积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制备治疗酒渣鼻的中药有效部位组合物,该中药有效部位组合物可以快速有效的治疗酒渣鼻,具有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的优点,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中药有效部位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制成该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其重量配比为:枇杷叶16g,桑白皮16g,葶苈子18g,赤茯苓16g,车前子16g,生石膏18g,鱼腥草16g,黄岑18g,熟大黄8g,厚朴16g,枳实11g,玄参16g,麦门冬16g。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制备和使用方法:先将药材用冷水浸泡3个小时,浸泡的水量以淹没药面5cm为宜,用武火熬开,沸腾后改用文火煎煮约50分钟,将药液倒出,取汁400ml,每天1剂,分早晚饭后温服,每次200ml,把剩下的药渣和药液再加水煎煮30分钟,取汁湿敷患处,15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宜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及肥甘厚腻之品,戒烟酒。

发明用于治疗酒渣鼻的中药汤剂,选择天然药物,针对酒渣鼻病因病机,各味药材各具其效,互相协调,桑白皮、葶苈子清肺化痰;赤茯苓、车前子引热下行;生石膏、黄岑、鱼腥草、枇杷叶清肺除热;熟大黄、厚朴、枳实泻火通便,使太阴之热下移于阳明大肠,而从后阴而泻;玄参、麦门冬性味甘凉濡润,既能清热泻火,解毒散结,又能滋阴养津;诸药互用,清肺泄热,祛痰利湿,因势利导,邪去正安。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治疗酒渣鼻的中药汤剂,按重量份数包括以下中药成分:枇杷叶16g,桑白皮16g,葶苈子18g,赤茯苓16g,车前子16g,生石膏18g,鱼腥草16g,黄岑18g,熟大黄8g,厚朴16g,枳实11g,玄参16g,麦门冬16g。

实施例2:如果患者晚期鼻部肥厚增大,在上述组分中加丹参18g,牡蛎16g,川贝16g。

实施例3:如果患者便秘,在上述组分中加大黄11g,玄明粉16g,枳壳16g。

实施例4:如果患者皮损以红斑为主,在上述组分中加丹皮16g,白茅根16g,七叶一枝花16g,白花蛇舌草16g。

先将药材用冷水浸泡3个小时,浸泡的水量以淹没药面5cm为宜,用武火熬开,沸腾后改用文火煎煮约50分钟,将药液倒出,取汁400ml,每天1剂,分早晚饭后温服,每次200ml,把剩下的药渣和药液再加水煎煮30分钟,取汁湿敷患处,15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宜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及肥甘厚腻之品,戒烟酒。

以下通过实用例来阐明本发明所述用于酒渣鼻护理的中药配方的临床治疗效果。

1、临床资料

酒渣鼻患者98例,男性63例,女性35例。全部病例均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依据确定:鼻头或鼻两侧多呈红斑丘疹。一般临床分三期:红斑期主要是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丘疹期是在潮红的基础上出现散在米粒大小丘疹或掺杂小脓疱,但无粉刺;鼻赘期为晚期,鼻尖出现结节、肥大增生,表面凹凸不平如鼻赘。一般无自觉不适症状。

2、疗效标准

治愈:皮损消失;

好转:部分皮损减轻,或消失30%以上;

无效:皮损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

3、治疗结果

治疗效果:98例酒渣鼻患者中,治愈73例,治愈率74.5%;好转18例,好转率18.4%;无效7例,未愈率7.1%。

典型案例:

叶某,女,46岁,患者鼻尖部及周围有丘疹、脓疱近16年,鼻尖部弥漫性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且有数个结节,口渴喜饮凉,舌质红,苔黄厚少津,脉滑微数,中医诊为:酒渣鼻,寻常性痤疮,治以清肺泄热,祛痰化湿,服用本发明配方3剂后,大便日行2~3次,25剂后,丘疹结节消退,脓疱干燥结痂,多年便秘消失,慢性支气管炎所致咳嗽、咳痰明显好转,鼻尖部之弥漫性皮肤潮红及毛细血管扩张均显著好转,50剂后鼻尖部及面部皮肤恢复如常人,嘱患者平素坚持饮食清淡,戒烟戒酒,保持大便通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药治疗酒渣鼻,按重量份数是包括以下中药成分:枇杷叶16g,桑白皮16g,葶苈子18g,赤茯苓16g,车前子16g,生石膏18g,鱼腥草16g,黄岑18g,熟大黄8g,厚朴16g,枳实11g,玄参16g,麦门冬16g。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制备和使用方法:先将药材用冷水浸泡3个小时,浸泡的水量以淹没药面5cm为宜,用武火熬开,沸腾后改用文火煎煮约50分钟,将药液倒出,取汁400ml,每天1剂,分早晚饭后温服,每次200ml,把剩下的药渣和药液再加水煎煮30分钟,取汁湿敷患处,15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宜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及肥甘厚腻之品,戒烟酒。

技术研发人员:咸丰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咸丰艳
技术研发日:2017.09.27
技术公布日:2018.01.0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