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116990阅读:8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临床上应用的外科引流管种类很多,有的用于导尿,有的用于伤口,胸腔、脑腔、胃肠道、胆道等。外科引流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扩散与影响伤口愈合。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各种引流管大部分功能单一,只能引流,无法冲洗,只有少部分可以冲洗的引流管,但其设计不合理,比如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康丽引流管,其进水管套在吸引管内,水流无法释放到管外的人体器官组织内,导致进水后在管内即被吸出的死循环,无法起到冲洗人体器官组织的作用。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20472866.2,公开日:2016年1月13日)公开了一个医用冲洗引流管,该专利提供的冲洗引流管设置外套管、内套管和两个个侧管,内套管嵌入外套管的内部,两个侧管均设置于内套管的外侧,使用时,第二侧管与第一侧管之间可能会被人体组织堵住,同时存在无法将伤口内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稀释并完全引流至人体体外的问题,容易造成伤口感染。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包括引流管,负压管,第一侧管、第二侧管和固定圈套;其中:

所述引流管的侧壁设有多个第一通孔;

所述负压管通过所述固定圈套固定于所述引流管内部;所述固定圈套上设有通气孔;

所述第一侧管和所述第二侧管均设置于所述引流管的管壁上;所述第一侧管用于向所述引流管内部输入冲洗液;所述第二侧管用于向体腔内部输入冲洗液;所述第二侧管端部延伸至所述引流管端部的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管上的第一通孔为漏斗状的椭圆形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管、所述负压管和所述固定圈套可分离拆装。

进一步地,所述负压管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二通孔;

所述第一侧管上设有多个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将所述引流管与所述第一侧管连通;

所述第二侧管上设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将所述第二侧管与体腔内部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的直径均分别沿所述引流管底部方向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管上设有刻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的外部设有导流瓣或者导流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任意所述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0:将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插入体腔内部;

s120:通过第二侧管往体腔内部输入冲洗液,对体腔内部受污染组织进行清洗;

s130:通过负压管往引流管外部吸引,使体腔内部的污染组织液通过第一通孔流入引流管内部,再通过负压管吸引至人体外部;

s140:污染组织液引流干净后,将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从体腔内部拔出。

进一步地,在s130与s140之间,还包括:

s131:当引流管内腔出现堵塞时,通过第一侧管往引流管内部输入冲洗液,对引流管内部进行清洗,清洗后的污染组织液通过负压管吸引至人体外部。

进一步地,在s110中,将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插入人体体腔内部后,将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往伤口外部拔出一定距离;

在s130中,引流时,发现第一通孔被污染组织液堵塞时,将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旋转一定角度;

在s140中,若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遇到引流管吸附肠道外壁时,将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旋转一定角度。

本发明提供的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通过在引流管内设置负压管,第一侧管和第二侧管用于输入冲洗液,对体腔内部的受污染组织进行清洗,通过负压管吸引,将体腔内部的污染组织液引流至人体体外。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体腔内部的污染组织液可以引流干净,可以使体腔内环境清洁,炎症局限化,利于组织修复,防止术后感染扩散与影响伤口愈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结构示意图;

图2为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固定圈套立体图;

图4为图1中第一通孔优选实施例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引流管优选实施例一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引流管优选实施例二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引流管优选实施例三示意图;

图8为图5或图6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使用方法s110示意图;

图10为使用方法s110优选实施操作示意图;

图11为使用方法s130或者s140优选实施操作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引流管11第一通孔12导流瓣

13导流环20负压管21第二通孔

30第一侧管31第三通孔40第二侧管

41第四通孔50固定圈套51通气孔

52支架棱60侧管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结构示意图,图2为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的俯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包括引流管10,负压管20,第一侧管30、第二侧管40和固定圈套50;其中:所述引流管10的侧壁设有多个第一通孔11;所述负压管20通过所述固定圈套50固定于所述引流管10内部;所述固定圈套50上设有通气孔51;所述第一侧管30和所述第二侧管40均设置于所述引流管10的管壁上;所述第一侧管30用于向所述引流管10内部输入冲洗液;所述第二侧管40用于向体腔内部输入冲洗液;所述第二侧管40端部延伸至所述引流管10端部的外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侧管40的端部比所述引流管10的端部长1.5cm~2cm。

具体实施时,将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插入体腔内部,通过第二侧管40往体腔内输入冲洗液,可以清洗体腔内部受污染组织,将体腔内部受污染组织清洗干净,通过负压管20往体腔外部吸引,使引流管10内形成负压,污染组织液能够通过第一通孔11进入引流管10内部,在进入负压管20内,流至人体体外。

在污染组织液进入引流管10内部后,造成引流管10内部或者第一通孔11堵塞时,可通过第一侧管30将冲洗液注入引流管10内部,用于清洗引流管10的内腔壁,使污染组织液通过第一通孔11进入引流管10内腔,再通过负压管20吸引至人体体外,防止人体组织液堵住引流管10,而体腔内壁与引流管10外壁之间的污染组织液难以通过第一通孔11流入引流管10内部。

负压管20通过固定圈套50固定于引流管10内部,固定圈套50上设有通气孔51,通气孔51使得引流管10与负压管20的内部压力均衡,便于负压管20将引流管10内的污染组织液吸引至负压管20内壁;同时,可以避免由于负压过大,在抽取污染组织液时导致人体体腔内壁组织一起被吸附引流管10的外壁上而被带出损伤,比如肠道。固定圈套50上设有支架棱52(如图3所示),支架棱52沿引流管10内腔直径的尺寸大于引流管10内腔直径的尺寸,因此将支架棱52设置于引流管10内腔与负压管20之间,通过支架棱52与引流管10内壁的摩擦作用,使得负压管20在操作时,能够固定,起到支撑负压管20的作用。

第二侧管40延伸至引流管10端部的外部,当第二侧管40往体腔内部受污染组织输入冲洗液进行稀释和清洗时,冲洗液会进入至体腔的底部内壁,对体腔内壁进行冲洗,冲洗后的污染组织液可以完全进入引流管10,通过负压管20吸引流至人体体外。另一方面,第二侧管40的端部比引流管10的端部长,引流管10端部与体腔底部内壁会产生一定的空隙,体腔底部内壁不会吸附于引流管10的端部上,不会导致体腔内部的污染组织液无法进入引流管10内。如果第二侧管40没有延伸至引流管10端部的外部,则冲洗液不能进入到体腔底部内壁,无法将体腔内壁底部冲洗干净,造成伤口感染。较佳地,第二侧管40延伸至引流管10的端部1.5cm~2cm处。

在第一侧管30和第二侧管40的端部均设有侧管帽60,当需要往体腔内部或者引流管10内腔输入冲洗液时,可以打开侧管帽60,往体腔内部或者引流管10内腔输入冲洗液;当不需要往体腔内部或者引流管10内腔输入冲洗液时,可以用侧管帽60堵住第一侧管30和第二侧管40。

本发明提供的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通过在引流管内设置负压管,第一侧管和第二侧管用于输入冲洗液,对体腔内部的受污染组织进行清洗,通过负压管吸引,将体腔内部的污染组织液引流至人体体外。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体腔内部的污染组织液可以引流干净,可以使体腔内环境清洁,炎症局限化,利于组织修复,防止术后感染扩散与影响伤口愈合。

优选地,所述引流管10上的第一通孔11为漏斗状的椭圆形通孔。

具体实施时,如图4所示:第一通孔11为漏斗状,第一通孔11横截面呈椭圆形,其位于引流管10外壁上的椭圆形尺寸大于位于引流管10内壁的椭圆形尺寸,使得引流管10外壁与体腔内壁之间的冲洗液和组织液体更容易流入引流管10内。另一方面,漏斗状的第一通孔11,引流管10插入体腔内部,负压管20往体腔外部抽气时,体腔内壁或者肠壁等被吸附紧贴于引流管10的外壁上,由于引流管10呈圆柱状,且第一通孔11位于引流管10外壁上的椭圆形尺寸大于位于引流管10内壁的椭圆形尺寸,引流管10外壁上第一通孔11的边缘会有一定的缝隙,因此体腔内壁或者肠壁在负压管20往体腔外部吸气时不会被吸得过紧,在将引流管10从体腔拔出时,解决现有引流管经常吸附肠壁导致在拔出引流管时肠道被吸附带出的问题,减轻给病人造成痛苦。

优选地,所述引流管10、所述负压管20和所述固定圈套50可分离拆装。

具体实施时,引流管10、负压管20和固定圈套50可简单分离拆装,将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插入体腔内时,容易操作,同时使用后,容易分别对引流管10和负压管20进行清洗。

优选地,所述负压管20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二通孔21;所述第一侧管30上设有多个第三通孔31,所述第三通孔31将所述引流管10与所述第一侧管30连通;所述第二侧管40上设有第四通孔41,所述第四通孔41将所述第二侧管40与体腔内部连通。

具体实施时,负压管20的端部封闭,在其侧壁上设置多个第二通孔21,通过负压管20往外吸气,使引流管10内形成负压时,污染组织液通过第一通孔11进入引流管10内腔后,负压管20通过不同位置的多个第二通孔21将位于引流管10内腔的污染组织液吸引至负压管20内,引流至人体外部;另一方面,设置多个第二通孔21,可以防止组织液体堵塞负压管20,造成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无法正常使用。

第一侧管30上设有多个第三通孔31,第三通孔31将引流管10与第一侧管30连通,当引流管10堵塞时,可以将冲洗液输入至引流管10内腔的位置,以便对引流管10内腔进行清洗;同理,第二侧管40上设有第四通孔41,第四通孔41将第二侧管40与体腔内部连通,以便对体腔内部进行清洗。

优选地,所述第三通孔31和所述第四通孔41的直径均分别沿所述引流管10底部方向逐渐增大。

具体实施时,往第一侧管30和第二侧管40输入冲洗液时,为了使每个第三通孔31和第四通孔41都有冲洗液流出时,沿冲洗液的流向,第三通孔31和第四通孔41的直径均分别沿引流管10底部方向逐渐增大。

优选地,所述引流管10上设有刻度。

具体实施时,如图5所示:在引流管10的外壁上设置刻度,在将引流管10插入体腔时,可以实时观察引流管10的插入深度,防止引流管10插入过深或者插入不够,插入过深会对病人造成二次伤害,插入过浅,则导致污染组织液无法正常引流至人体体外。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11的外部设有导流瓣12或者导流环13。

具体实施时,如图6~8所示:在第一通孔11外部的其中一侧设置导流瓣12或者导流环13,一方面可以防止体腔内壁和引流管10上的第一通孔11外壁粘得过紧,再往外抽出引流管10时,给病人造成痛苦;另一方面,部分污染组织液经常会沿着引流管10的外壁直接从伤口流出,导致感染,而导流瓣12和导流环13可以将这部分冲洗液或者组织液体直接引流到第一通孔11处,进入引流管10内部,通过负压管20吸引流至人体体外。

较佳地,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采用医用橡胶材料制成。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任意所述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0:将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插入体腔内部;

将引流管插入体腔内部,通过引流管上的刻度控制引流管插入体腔内部的深度;

s120:通过第二侧管往体腔内部输入冲洗液,对体腔内部受污染组织进行清洗;

由于第二侧管端部延伸至所述引流管端部的外部,因此往体腔内部输入的冲洗液,在对体腔内部受污染组织进行清洗之后,污染组织液能够完全进入引流管内部,从而通过负压管吸引流至人体体外;

s130:通过负压管往引流管外部吸引,使体腔内部的污染组织液通过第一通孔流入引流管内部,再通过负压管吸引至人体外部;

s140:污染组织液引流干净后,将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从体腔内部拔出。

优选地,在s130与s140之间,还包括:s131:当引流管内腔出现堵塞时,通过第一侧管往引流管内部输入冲洗液,对引流管内腔进行清洗,清洗后的污染组织液通过负压管吸引至人体外部,防止污染组织液对引流管内部造成堵塞。

优选地,在s110中,将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插入人体体腔内部后,将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往伤口外部拔出一定距离;

在s130中,引流时,发现第一通孔被污染组织液堵塞时,将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旋转一定角度;

在s140中,若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遇到引流管吸附肠道外壁时,将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旋转一定角度。

若引流管外侧含有导流瓣或者导流环,在s110后,则导流瓣或者导流环会往外翻转,如图9所示,不利于冲洗液和组织液体的导流,因此需要将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往体腔外部拔出一定距离,使得往外翻转的导流瓣或者导流环复位,如图10所示。较佳地,需要将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往体腔外部拔出1cm~2cm。

在s130中,在发现肠道吸附与引流管外壁上而被带出时,将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旋转10°~15°(如图11所示),使得导流瓣或导流环方向反转,产生空隙,从而使得肠道与引流管外壁脱离,污染组织液能够通过第一通孔进入引流管,再通过负压管吸引引流至人体体外。

同理,在步骤s140中,若拔出时遇到引流管吸附肠道外壁的情况时,将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旋转10°~15°(如图11所示),再将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拔出,可以实现导流瓣或者导流环往外翻转,产生空隙,解决引流管吸附肠道外壁的问题。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新型医用腹腔引流管的使用方法,可以防止引流时,对病人造成二次伤害,同时可以将体腔内的污染组织液引流干净,防止对体腔造成感染。

尽管本文中较多的使用了诸如引流管,通孔,导流瓣,导流环,负压管,侧管,固定圈套,通气孔,支架棱,侧管帽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