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用于临床硬脑膜重建的支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552291发布日期:2019-04-30 18:22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脱乙酰甲壳素和i型胶原通过一定比例混合,形成脱乙酰甲壳素与i型胶原的结构重建,然后通过物理方法将未与脱乙酰甲壳素结合的i型胶原分离,形成多脱乙酰甲壳素与i型胶原层和i型胶原层的方法制得的生物膜材料。是一种微黄、柔软、多孔、有一定粘性、生物相容性较好的产品。一种可用于临床硬脑膜重建的支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医用生物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临床使用的硬脑膜替代材料常用牛心包、养心包、猪心包、牛腹膜、羊腹膜、肠系膜等代替硬脑膜进行硬脑膜修复,但这些材料均需要进行缝合,且此类材料比较硬难与脑组织表面完全贴附,且容易导致粘连。

有鉴于此,开发一种生物相容性好;有一定粘性,手术时不用缝合且能防止粘连的生物硬脑膜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大家公认胶原为多组织存在的基质成分,利于多种细胞的生长,低免疫原性,生物相容性好。同时脱乙酰甲壳素有抑菌和防止粘连的作用。因此本公司采用了利用i型胶原与脱乙酰甲壳素按一定比例进行结构重建,形成新的结构的脱乙酰甲壳素与i型胶原的混合物,然后通过物理方法把未进行结构重建的i型胶原分离出来,形成上下两层的方法制得了粘性硬脑膜。此材料进行结构重建的一层为具有粘性和防止粘连的一层,为颅盖骨层。未进行结构重建的i型胶原一层为具有粘性能和颅内骨紧密结合的一层为颅内骨层。且均具有粘性,可以在手术过程中减少缝合操作。降低了感染几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材料选用了一种脱乙酰甲壳素和i型胶原按一定比例混合,再通过物理方法将未与脱乙酰甲壳素结合的i型胶原分离,形成脱乙酰甲壳素与i型胶原层和i型胶原层的方法制得。能够满足硬脑膜修复术中不用手术缝合和防止术后粘连的要求。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1、脱乙酰甲壳素与i型胶原的结构重建:市售i型胶原和脱乙酰甲壳素按质量比(10~1)∶(1~10)溶于0.01mol/l~1.0mol/l的冰乙酸溶液,i型胶原浓度为0.1%~60.0%(w/w)。

2、未结构重建i型胶原的分离处理:将脱乙酰甲壳素与i型胶原进行结构重建的混合液按所需的尺寸进行铺膜,然后将铺好膜的模具放在自动摇床上,自动摇晃分离30min~300min。

3、粘性硬脑膜的形成:将分离处理好的生物膜脱水,使其含水量为1.0%~40.0%,密封包装,辐照灭菌。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取市售i型胶原1.0g,市售脱乙酰甲壳素0.5g,溶于100ml浓度为0.2mol/l冰乙酸溶液中。完全溶解后,将混合液倒入模具托盘,放在自动摇床上,自动摇晃60min,最后将所得生物膜脱水,使其含水量为40.0%。密封包装后辐照灭菌。i型胶原∶脱乙酰甲壳素的质量比为2∶1。

实施例2、

取市售i型胶原10.0g,市售脱乙酰甲壳素3.0g,溶于100ml浓度为0.05mol/l冰乙酸溶液中。完全溶解后,将混合液倒入模具托盘,放在自动摇床上,自动摇晃120min,最后将所得生物膜脱水,使其含水量为10.0%。密封包装后辐照灭菌。i型胶原∶脱乙酰甲壳素的质量比为10∶3。

实施例3、

取市售i型胶原2.0g,市售脱乙酰甲壳素0.5g,溶于100ml浓度为0.01mol/l冰乙酸溶液中。完全溶解后,将混合液倒入模具托盘,放在自动摇床上,自动摇晃30min,最后将所得生物膜脱水,使其含水量为1.0%。密封包装后辐照灭菌。i型胶原∶脱乙酰甲壳素的质量比为4∶1。

实施例4、

取市售i型胶原50.0g,市售脱乙酰甲壳素10.0g,溶于100ml浓度为1.0mol/l冰乙酸溶液中。完全溶解后,将混合液倒入模具托盘,放在自动摇床上,自动摇晃300min,最后将所得生物膜脱水,使其含水量为40.0%。密封包装后辐照灭菌。i型胶原∶脱乙酰甲壳素的质量比为5∶1。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描述了一种可用于临床硬脑膜重建的支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医用生物材料领域。主要解决目前临床中硬脑膜修复需要缝合和容易发生粘连的问题。通过为硬脑膜受体提供具有一定孔径、粘性、和在产品一层添加防粘连脱乙酰甲壳素的生物活性基质来实现硬脑膜修复的目的。通过此方法制备所得的材料是不同浓度I型胶原和I型胶原与脱乙酰甲壳素的不同空间下本身固有的三维结构,均匀,有一定的粘性,减少手术缝合操作,在维持了I型胶原的原有活性的基础上增加脱乙酰甲壳素防粘连层,降低了术后与颅盖骨的粘连概率,生物相容性好,有利于硬脑膜修复重建。

技术研发人员:关茜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关茜茹
技术研发日:2017.10.24
技术公布日:2019.04.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