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医学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负压注射器。
背景技术:
拔罐疗法是中医几千年医疗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治法,是治病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法在于将容器与皮肤组织形成负压值,从而该局部皮肤高度拉伸,毛囊及汗腺开口高度扩张,皮下组织高度充盈,微循环极度扩展直至部分毛细血管破裂,血红细胞受到破坏,大量血红蛋白在局部组织间溢出,产生局部自溶血→刺激组织、经络、穴位→应激修复→达到治病防病强身之目的。在其施治中的器具多使用硬质材料如:玻璃、硬塑料、竹罐等,且行治过程中没有给药装置。但是拔罐疗法具有见效缓慢的不足。
西医给药一般是在常压下,通过涂抹或注射方式给药,但是没有在负压状态下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非常态给药治疗效果好、药物吸收率高。
技术实现要素:
(1)技术问题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拔罐疗法和一般西医给药存在的问题,成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2)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是在中医拔罐原理基础上,结合西医注射和透皮给药理论而提供的一种新的给药治疗工具——一种负压注射器。
负压注射器由负压部分和给药部分组成,所述负压部分和所述给药部分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使用,也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单独使用。
所述负压部分由治疗杯、橡胶塞和负压器组成。所述治疗杯可采用塑料材质,也可采用橡胶、金属、玻璃、竹木材质。所述治疗杯形状可为圆柱形杯状,但不局限于此。所述治疗杯是包含有侧壁和底面的一体结构。所述治疗杯的底面设置有两个预留孔,分别安装橡胶塞和负压器。
所述橡胶塞位于所述治疗杯的底面,通过位于所述治疗杯底面的预留孔安装于治疗杯上。所述橡胶塞边缘通过密封胶与所述治疗杯粘结,以保证不漏气。
所述负压器位于所述治疗杯的底面,通过位于所述治疗杯底面的另一预留孔安装于所述治疗杯之上,该预留孔设置有螺纹。所述负压器由控制器、吸气管、出气管、缓冲瓶、收集容器组成。所述控制器设置有运转开关、调节阀、液晶显示屏幕、控制芯片。所述吸气管通过吸气接头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所述吸气管上设置有过滤器。所述吸气管另一端通过带有橡胶圈的吸气结构连接于所述治疗杯底面预留孔。所述带有橡胶圈的吸气结构外壁设置有螺纹,通过所述螺纹与所述治疗杯底面的预留孔固定连接。所述出气管另一端连接有缓冲瓶,所述缓冲瓶起溢流保护作用。所述缓冲瓶通过出气管与所述收集容器连接。具体的,在本发明的用过程中所述缓冲瓶可以省略,出气管直接连接于所述收集容器。
所述给药部分由注射器组成,所述注射器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中的注射器。
优选的,所述负压部分可连接有压力测量装置。
本发明利用中医拔罐形成的局部负压加上可行针之治疗孔,可在拔罐负压中对经络、穴位进行针刺注射表皮给药治疗。
使用方法:由本发明与肌体合成密闭空间,并在此密闭空间形成负压后给药治疗。
(3)有益效果
利用本发明可在负压环境中进行表皮药物治疗和皮内、皮下以及肌肉注射给药,为西医治疗提供了新手段。另外本发明亦可用于美容、除皱、丰颜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治疗杯,2是橡胶塞,3是负压器,4是注射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前”、“后”、“顶部”、“底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负压注射器。
负压注射器由负压部分和给药部分组成,所述负压部分和所述给药部分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使用,也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单独使用。
优选的,所述负压部分可连接有压力测量装置。
具体实施例一:所述负压部分由治疗杯1、橡胶塞2和负压器3组成。所述治疗杯1可采用塑料材质,也可采用橡胶、金属、玻璃、竹木材质。所述治疗杯1形状可为圆柱形杯状,但不局限于此。所述治疗杯1是包含有侧壁和底面的一体结构。所述治疗杯1的底面设置有两个预留孔,分别安装橡胶塞2和负压器3。
所述橡胶塞2位于所述治疗杯的底面,通过位于所述治疗杯底面的预留孔安装于治疗杯上。所述橡胶塞边缘通过密封胶与所述治疗杯粘结,以保证不漏气。
所述负压器3位于所述治疗杯的底面,通过位于所述治疗杯底面的另一预留孔安装于所述治疗杯之上,该预留孔设置有螺纹。所述负压器3由控制器、吸气管、出气管、缓冲瓶、收集容器组成。所述控制器设置有运转开关、调节阀、液晶显示屏幕、控制芯片。所述吸气管通过吸气接头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所述吸气管上设置有过滤器。所述吸气管另一端通过带有橡胶圈的吸气结构连接于所述治疗杯底面预留孔。所述带有橡胶圈的吸气结构外壁设置有螺纹,通过所述螺纹与所述治疗杯底面的预留孔固定连接。所述出气管另一端连接有缓冲瓶,所述缓冲瓶起溢流保护作用。所述缓冲瓶通过出气管与所述收集容器连接。具体的,在本发明的用过程中所述缓冲瓶可以省略,出气管直接连接于所述收集容器。
所述给药部分由注射器4组成,所述注射器4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中的注射器。
在使用过程中,治疗杯1.加上橡胶塞2.与负压器3.组合成负压部分,待与肌体贴合形成负压后,用注射器4经橡胶塞2进入给药。
具体实施例二:所述负压部分采用传统中医的拔罐器尽量改良,仅在所述拔罐器底面或者侧壁开孔并加装橡胶塞即可,在进行拔罐治疗时,罐内即形成负压状态,用注射器刺穿橡胶塞给拔罐内皮表涂药或给经络、穴位注射治疗。
具体实施例三:所述负压部分的治疗杯采用橡胶,在形成负压环境过程中,橡胶会产生形变,形成负压环境后,橡胶进行弹力恢复,并且橡胶治疗杯与皮肤之间形成负压,用注射器刺穿橡胶杯,对皮表或皮肤下组织给药。该实施例中的橡胶杯材质还可以是塑料、金属、玻璃、竹木等材料。
本发明利用中医拔罐形成的局部负压加上可行针之治疗孔,可在拔罐负压中对经络、穴位进行针刺注射表皮给药。利用本发明可在负压环境中进行表皮药物治疗和皮内、皮下以及肌肉注射给药,为西医治疗提供了新手段。另外本发明亦可用于美容、除皱、丰颜等。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以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于本发明的涵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