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灌胃辅助器及大鼠灌胃辅助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489963阅读:901来源:国知局
大鼠灌胃辅助器及大鼠灌胃辅助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大鼠灌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鼠灌胃辅助器及大鼠灌胃辅助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动物实验已成为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动物的种类及药物剂量的不同,需对实验动物实施不同的给药方法。经口灌胃给药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给药途径,灌胃给药能够准确掌握给药剂量、控制给药时间,在营养学和药物学动物实验中有重要意义。大鼠灌胃是实验动物学的常用技术,灌胃的顺利进行是保障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另外,防止实验人员被鼠咬伤、保障实验人员自身安全也是动物实验操作的最基本要求。

目前大鼠的传统灌胃方法为左手单手提捏耳、背部皮肤,右手持针灌胃的方法。另有一些以该方法为基础的改良法,但仅仅是改变了左手的抓持部位或者是鼠的体位。传统灌胃方法对体重为200g以内的大鼠操作的效果良好,但当大鼠体重增大时,特别是对一些诸如脂肪肝、代谢综合症等特定疾病模型用的肥胖鼠来说,在使用传统方法灌胃时大鼠下半身及尾部会出现较强的屈伸性摆动,使得实验操作人员左手容易疲劳且灌胃针会随着大鼠的摆动而在体内扭转造成对食管壁的损伤。另外,传统灌胃法易致大鼠激惹,大鼠烦躁凶猛时实验人员易被咬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鼠灌胃辅助器,能够将大鼠有效制动,在较长的时间内连续灌胃,并且不损伤口腔、咽部及消化道,保障实验人员自身安全,有助于大量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鼠灌胃辅助器,所述大鼠灌胃辅助器包括用于固定大鼠头部的头部套筒、用于固定大鼠身体的体部套筒、以及设置在所述头部套筒和所述体部套筒上的遮光层,所述头部套筒的中部内径小于两端的内径,所述体部套筒与所述头部套筒连接,形成筒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头部套筒的材料的柔软度大于所述体部套筒的材料的柔软度。

可选地,所述体部套筒采用pet塑料制作。

可选地,所述头部套筒和所述体部套筒均采用pet塑料制作,所述头部套筒的壁厚小于所述体部套筒的壁厚。

可选地,所述头部套筒的母线形状为内凹的圆弧形,头部套筒的两端的内径相等,所述体部套筒包括体上套筒和体下套筒,所述体上套筒的母线为外凸的圆弧形,所述体上套筒的一端与头部套筒固定连接,体上套筒的另一端与体下套筒固定连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发明提供的大鼠灌胃辅助器小巧轻便、制作简单,符合大鼠自身身体结构特点及喜暗喜钻洞的习性。在使用的过程中,大鼠无激惹现象,操作人员省力易抓持,且大鼠被套筒制动后口腔、咽部及食管自然呈最佳伸展状态,利于灌胃针的插入及注射给药,有效地防止了因灌胃致死的三种常见原因(灌胃针误入气管导致大鼠死亡;灌胃针因大鼠扭动挣扎无法深入进食管使得药液注射在咽部,呛入气管导致肺炎;灌胃针深入食管后因大鼠挣扎,下身向上屈曲反跳使得灌胃针戳破食管导致食管瘘而死亡)。并且,使用本大鼠灌胃辅助器可有效保障实验操作人员的操作安全,防止咬伤。

与上述的大鼠灌胃辅助器结构类似,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大鼠灌胃辅助器,该大鼠灌胃辅助器包括用于固定大鼠头部的头部套筒和用于固定大鼠身体的体部套筒,所述头部套筒的中部内径小于两端的内径,所述体部套筒与所述头部套筒连接,形成筒形结构,所述头部套筒和所述体部套筒均不透光。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大鼠灌胃辅助方法,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连续灌胃时,不损伤大鼠的口腔、咽部及消化道,并且能够保障实验人员自身安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所述大鼠灌胃辅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在准备对大鼠进行灌胃前,操作人员一只手将大鼠的尾巴轻向后拉,另一只手手持上述的大鼠灌胃辅助器,所述大鼠灌胃辅助器的体部套筒的下口对准大鼠头部,在将大鼠的尾巴轻向后拉时,大鼠会顺势向前爬行钻入所述大鼠灌胃辅助器,所述大鼠灌胃辅助器的头部套筒中部内径小于内端的直径,大鼠的头部和双前爪在伸出头部套筒后被制动;

s20、大鼠的前爪及头部伸出后,操作人员提捏起大鼠的耳朵及脖颈部皮毛,此时大鼠口腔自然张开,食管无屈曲,可进灌胃针进行灌胃;

s30、灌胃结束后,将大鼠体位还原,大鼠自行钻出大鼠灌胃辅助器。

所述大鼠灌胃辅助方法与上述的大鼠灌胃辅助器及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技术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大鼠灌胃辅助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大鼠灌胃辅助器的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6是本发明提供的大鼠灌胃辅助方法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大鼠灌胃辅助器;11-头部套筒;12-体部套筒;121-体上套筒;122-体下套筒;2-大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但这些例举性实施方式的用途和目的仅用来例举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的实际保护范围构成任何形式的任何限定,更非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局限于此。

在本发明中限定了一些方位词,在未作出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是指本发明提供的大鼠灌胃辅助器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定义的,并与附图3中所示的上下方向一致。“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零部件本身轮廓的内外。这些方位词是为了便于理解而采用的,因而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当一个零部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零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零部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的连接部件。当一个零部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零部件上,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零部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零部件。

适当参考图1、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基本实施方式的大鼠灌胃辅助器包括用于固定大鼠头部的头部套筒11、用于固定大鼠身体的体部套筒12、以及设置在所述头部套筒11和所述体部套筒12上的遮光层。所述头部套筒11的中部内径小于两端的内径,所述体部套筒12与所述头部套筒11连接,形成筒形结构。

其中所述头部套筒11的中部内径小于两端的内径,即头部套筒11呈两头宽大、中部狭窄的筒状。体部套筒12与头部套筒11可以通过粘合剂固定连接在一起,或者通过卡接件连接。为了适于大鼠身体部分的固定,所述体部套筒12的内径应当略大于头部套筒11的内径。所述遮光层可以为在头部套筒11和体部套筒12上涂抹的黑色颜料,或者可以使用黑色绝缘胶布将头部套筒11和体部套筒12整体缠绕形成。

根据大鼠2的体重不同,所述头部套筒11和体部套筒12可以具有不同的大小。例如,当大鼠的体重为200-400g时,头部套筒11的上下两端的内径为6cm,头部套筒11中部的内径为4.5cm,体部套筒12的内径可以为6.5cm;当大鼠的体重为400-600g时,头部套筒11的上下两端的内径为6cm,头部套筒11中部的内径为5cm,体部套筒12的内径可以为7cm。

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大鼠灌胃辅助器通过头部套筒11和体部套筒12连接而组成套筒结构,小巧轻便、制作简单,符合大鼠自身的身体结构特点,结合遮光层的设置,使得套筒结构的内部不透光,从而能够适应大鼠喜暗喜钻洞的特点。当该大鼠灌胃辅助器在使用时,使得大鼠可以顺从钻入套筒中,避免大鼠激惹现象,操作人员省力易抓持。当大鼠被大鼠灌胃辅助器制动后,大鼠的口腔、咽部及食管自然呈最佳伸展状态,利于灌胃针的插入及注射给药。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优选地,所述头部套筒11的材料的柔软度大于所述体部套筒12的材料的柔软度。由于体部套筒12用于固定大鼠的身体部分,并且能够手持,因此体部套筒12应当使用具有一定的硬度的材料制作,例如,所述体部套筒12的材料的硬度(或者柔软度)大致与脉动饮料瓶的瓶体的硬度(或者柔软度)相同。本发明中优选采用pet塑料通过注塑或者吹塑形成。

所述头部套筒11采用柔软度大于体部套筒12的材料制作。优选地,所述头部套筒11采用高密度聚乙烯通过吹塑方式制作,具有较薄且柔软的特点,具体地可以采用hdpe5502高密度聚乙烯制作头部套筒11。

或者,所述头部套筒11和所述体部套筒12均采用pet塑料制作,所述头部套筒11的壁厚小于所述体部套筒12的壁厚。从而也可以使得所述头部套筒11比所述体部套筒12柔软。

由于头部套筒11比体部套筒12柔软,具有柔韧性,当灌胃完成后,以便于大鼠自行从大鼠灌胃辅助器中钻出。并且所述头部套筒11与体部套筒12的连接处可以套在体部套筒12上,然后再粘接,以提高二者连接的牢固性。

为了使得大鼠可以更容易地进入辅助器并被制动,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头部套筒11的母线形状为内凹的圆弧形,头部套筒11的两端的内径相等,所述体部套筒12包括体上套筒121和体下套筒122,所述体上套筒121的母线为外凸的圆弧形,所述体上套筒121的一端与头部套筒11固定连接,体上套筒121的另一端与体下套筒122固定连接。

所述头部套筒11的母线绕着其中心轴线旋转,可以形成如图1所示的形状的头部套筒11,例如,形成两端的内径为6cm、中部内径为4.5cm的筒形结构。所述体上套筒121的母线绕着其中心轴线旋转,可以形成如图1所示的形状的体上套筒121,例如形成两端的内径分别为6cm、6.5cm,中部内径为7cm的筒形结构,其中上套筒121的内径较小的一端与头部套筒11连接,体下套筒122的内径可以为6.5cm。

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技术构思相同,本发明提供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大鼠灌胃辅助器包括用于固定大鼠头部的头部套筒11和用于固定大鼠身体的体部套筒12,所述头部套筒11的中部内径小于两端的内径,所述体部套筒12与所述头部套筒11连接,形成筒形结构,所述头部套筒11和所述体部套筒12均不透光。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头部套筒11可以采用不透明的聚氨酯制作,体部套筒12可以采用黑色塑料制作。

本发明提供的大鼠灌胃辅助器利用大鼠的自身特性及身体结构特点,一方面可利于操作人员安全、省力地抓持大鼠;另一方面可有效地将大鼠制动,在灌胃时保持其固定静止姿势,口、咽、食道基本呈一条直线,有利于灌胃针的插入。

基于上述的大鼠灌胃辅助器,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大鼠灌胃辅助方法,该大鼠灌胃辅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在准备对大鼠进行灌胃前,操作人员一只手将大鼠2的尾巴轻向后拉,另一只手手持大鼠灌胃辅助器1,所述大鼠灌胃辅助器1的体部套筒12的下口对准大鼠2头部,在将大鼠2的尾巴轻向后拉时,大鼠2会顺势向前爬行钻入所述大鼠灌胃辅助器1,所述大鼠灌胃辅助器1的头部套筒11中部内径小于内端的直径,大鼠2的头部和双前爪在伸出头部套筒11后被制动。

为了便于大鼠爬行并钻入大鼠灌胃辅助器1中,优选先将大鼠2放置在有利于大鼠爬行的平台上,例如,将大鼠放在金属笼盖上。如图3所示,操作人员(例如实验人员)可以右手手持大鼠灌胃辅助器1的体部套筒12,左手轻拉大鼠的尾部,大鼠2即可顺势钻入大鼠灌胃辅助器1中。

s20、大鼠2的前爪及头部伸出后,操作人员提捏起大鼠2的耳朵及脖颈部皮毛,如图6所示,此时大鼠口腔自然张开,食管无屈曲,可进灌胃针进行灌胃。

如图5所示,在提捏大鼠2时,所述操作人员优选采用左手拇指及食指提捏起耳朵及脖颈部皮毛,右手抱起大鼠灌胃辅助器1至胸前,此时大鼠处于恰当位置,可以方便地进灌胃针进行灌胃。

如图4所示,当大鼠2钻入大鼠灌胃辅助器1后,所述大鼠2的两个前爪和头部伸出头部套筒11的上端,大鼠2的两个后爪和尾部优选位于体部套筒12外,从而更好地实现大鼠的制动。

s30、灌胃结束后,将大鼠2体位还原,即使得大鼠2处于前爪可以抓住金属笼盖的体位,此时大鼠2可自行钻出大鼠灌胃辅助器1。

以上实施方式的先后顺序仅为便于描述,不代表实施方式的优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