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鼻炎的贴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159306阅读:7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鼻炎的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鼻炎即鼻腔炎性疾病,是病毒、细菌、变应原、各种理化因子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的炎症。鼻炎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鼻腔黏膜充血、肿胀、渗出、增生、萎缩或坏死等。主要症状是鼻塞。鼻塞特点为间歇性。在白天、天热、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而夜间,静坐或寒冷时鼻塞加重。鼻塞的另一特点为交替性。如侧卧时,居下侧之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良好。由于鼻塞,间或有嗅觉减退、头痛、头昏、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等症状。多涕。常为黏液性或黏脓性,偶成脓性。脓性多于季发性感染后出现。嗅觉下降。多为两种原因所致,一为鼻黏膜肿胀、鼻塞,气流不能进入嗅觉区域;二为嗅区黏膜受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嗅觉功能减退或消失。病毒感染是其首要病因,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已知有100多种病毒可引起本病,最常见的是鼻病毒,其次是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及黏液和副黏液病毒等。病毒传播方式主要是经过呼吸道吸入,其次是通过被污染体或食物进入机体。目前治疗包括西医治疗、封闭疗法、针刺疗法等。上述治疗方法虽然都有一定效果,但都是治标不治本,治后容易复发。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鼻炎的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治疗鼻炎的贴剂,该贴剂由橡皮膏和分布在橡皮膏上的中药组分组成,所述的中药组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秦艽30~40份、大黄20~40份、瓜蒌根20~40份、白药子20~40份、黄药子20~40份、黄芩20~30份、莪术20~30份、荆棘20~30份、薄荷20~30份、补硝15~30份、白芷15~30份、炮杏仁15~30份、甘草15~30份、知母15~25份、小茴香10~20份、贝母10~20份、茵陈10~20份、防己10~20份、韭菜子10~20份、苍耳子10~20份。

优选地,该贴剂由橡皮膏和分布在橡皮膏上的中药组分组成,所述的中药组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秦艽32份、大黄30份、瓜蒌根30份、白药子30份、黄药子30份、黄芩25份、莪术25份、荆棘25份、薄荷25份、补硝20份、白芷20份、炮杏仁20份、甘草20份、知母20份、小茴香15份、贝母15份、茵陈15份、防己15份、韭菜子15份、苍耳子15份。

优选地,该贴剂由橡皮膏和分布在橡皮膏上的中药组分组成,所述的中药组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秦艽38份、大黄30份、瓜蒌根30份、白药子30份、黄药子30份、黄芩25份、莪术25份、荆棘25份、薄荷25份、补硝20份、白芷20份、炮杏仁20份、甘草20份、知母20份、小茴香15份、贝母15份、茵陈15份、防己15份、韭菜子15份、苍耳子15份。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治疗鼻炎的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按照所述的治疗鼻炎的贴剂的原料配比称取秦艽、大黄、瓜蒌根、白药子、黄药子、黄芩、莪术、荆棘、薄荷、补硝、白芷、炮杏仁、甘草、知母、小茴香、贝母、茵陈、防己、韭菜子和苍耳子,清洗烘干,备用;

步骤(2):将步骤(1)清洗烘干后的药材分别放入粉碎机粉碎,过160目筛,得药粉备用;

步骤(3):将步骤(2)制得的药粉混合均匀,然后将药粉均分洒在橡皮膏上,制成本发明所述的治疗鼻炎的贴剂。

本发明中各味中药的药性如下:

秦艽:根入药,能祛风湿、退虚热、止痛,主治风湿性关节炎、低热、小儿疳积发热。别名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左扭、左拧、西秦艽、左秦艽、萝卜艽、辫子艽。性味:辛、苦,平。归经:归胃、肝、胆经。功能主治: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本草经疏》记载:"秦艽,苦能泄,辛能散,微温能通利,故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性能祛风除湿,故《别录》疗风无问久新,及通身挛急。能燥湿散热结,故《日华子》治骨蒸及疳热;甄权治酒疸解酒毒;元素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肠风泻血,养血荣筋;好古泄热,益胆气。咸以其除湿散结,清肠胃之功也。"《本草征要》记载:"秦艽,长于养血,故能退热舒筋。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疗风无问新久。入胃祛湿热,故小便利而黄疸愈也。"《本经逢原》记载:"秦艽,入手足阳明,以其去湿也;兼入肝胆,以其治风也。故手足不遂,黄瘅酒毒,及妇人带疾须之。凡痛有寒热,或浮肿者,多挟客邪,用此以祛风利湿,方为合剂。故《本经》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体痛等证。若久痛虚羸,血气不能营养肢体而痛,及下体虚寒,疼酸枯瘦等病,而小便清利者,咸非秦艽所宜。"

大黄:性味:苦,寒。归经:胃经;大肠经;肝经;脾经;功效:1.泻下攻积: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胀腹痛等。2.泻火解毒:用于火热炽盛,迫血妄行的吐衄等。3.活血祛瘀:用于多种瘀滞证等。4.清泄湿热:能导湿热从大便而出。主要用于黄疸、淋证等。主治:实热便秘;热结胸痞;湿热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胃热呕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热毒痈疡;丹毒;烫伤。本药方中采用的大黄是生大黄,以攻积导滞,泻火解毒效好,临床多用于毒热便秘、火毒伤络(吐血、衄血)、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及热毒痈疽等,也可外用(磨汁研粉)调敷疮疡肿毒;熟大黄泻下力逊,清热化湿力强,多用于湿热内阻之黄疸、淋证及湿热引起的痞满之证。

瓜蒌根:即,天花粉,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临床应用:1.本品长于清热生津,用于热病津伤口渴及消渴等症,2.能清肺润燥,用于肺热燥咳,甚或咳血等症。3.有解毒、消肿、排毒之效,可用于痈肿疮疡,偏于热毒炽盛者,常与连翘、蒲公英、银花、浙贝母等配伍,以奏解毒消肿之效。

白药子:苦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凉血止血。主咽喉肿痛;热毒痈肿;风湿痹痛;腹痛;泻痢;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黄药子:性平,味苦。主治:用于咽喉肿痛、干咳无痰、痈肿疮毒、蛇虫咬伤、甲状腺肿、吐血、咯血。

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莪术:别称莪药、莪茂、青姜、黑心姜、姜黄,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茎称“莪术”,供药用,主治“气血凝滞,心腹胀痛,症瘕,积聚,宿食不消,妇女血瘀经闭,跌打损伤作痛。”块根称“绿丝郁金”,有行气解郁,破瘀,止痛的功用。根茎称“莪术”,供药用,主治“气血凝滞,心腹胀痛,症瘕,积聚,宿食不消,妇女血瘀经闭,跌打损伤作痛。”块根称“绿丝郁金”,有行气解郁,破瘀,止痛的功用。功能主治:(1)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用于血瘀腹痛、肝脾肿大、心腹胀痛,积聚,妇女血瘀经闭,跌打损伤作痛饮食积滞。(2)行气止痛,破血消积:用于气滞血瘀之经闭、胸胁痛、腹痛及症瘕肿块等。(3)消食化积:用于饮食积滞之胃腹胀痛。

荆棘:荆棘又名黄荆马鞭草科,是一种灌木,生长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北达秦岭淮河;非洲东部经马达加斯加、亚洲东南部及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它是菲律宾卫生署批准的10种草药药品中的一种有效的治疗价值的草药。在菲律宾的临床测试其有治疗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咽炎等。在日本,黄荆成为医药确认为有效的中草药,有祛痰、滋补功能。本发明采用的是荆棘的叶入药。

薄荷:辛,凉。入肺经、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主治:疏风、散热、辟秽、解毒、外感风热、头痛、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温病初起、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中药药理:1、抗病毒作用:薄荷水煎剂1:20浓度,对病毒echo11株有抑制作用。2、镇痛、止痒作用:薄荷脑主要作外用止痒、微弱的局麻及对抗刺激剂,涂于局部由于刺激神经而引起凉感,并抑制痛觉神经。3、抗刺激、止咳作用:薄荷脑的抗刺激作用导致气管产生新的分泌,而使稠厚的粘液易于排出,故有祛痰作用,亦有报道薄荷脑对豚鼠及人均有良好的止咳作用。4、杀菌作用:薄荷脑有很强的杀菌作用,d~薄荷脑比1~薄荷脑的抑菌作用强。5.利胆作用:薄荷的丙酮干浸膏和50%甲醇干浸膏均具有利胆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胆汁分泌量均有明显的增加。含有挥发油多的丙酮干浸膏组的利胆效果比50%甲醇干浸膏组强。实验证明,除挥发油中主要成分薄荷醇具有很强的利胆作用外,薄荷油中还含有其他利胆作用成分。此外,把薄荷醇的醇羟基乙酰化后,其利胆作用也减弱了,说明醇羟基在利胆作用的产生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补硝:补硝的纯度比芒硝低,性味与归经:咸、苦,寒。归胃经;肺经;脾经;肾经;小肠经;三焦经;大肠经。功能与主治: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用于实热便秘,大便燥结,积滞腹痛,肠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适应症:1.用于便秘、肠内异常发酵,亦可与驱虫剂并用;与活性炭合用,可治疗食物或药物中毒。2.用于阻塞性黄疸及慢性胆囊炎。3.用于惊厥、子痫、尿毒症、破伤风、高血压脑病及急性肾性高血压危象等。4.也用于发作频繁而其他治疗效果不好的心绞痛病人,对伴有高血压的病人效果较好。5.外用热敷,消炎去肿。

白芷:性温,味辛,祛风湿,活血排脓,生肌止痛。用于头痛、牙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瘙痒。功效作用:1.祛风解表: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等证,有散风寒、止疼痛之效。常与苍耳子,辛夷等配伍。2.祛风止痛:用于头风痛、偏头痛、眉棱骨痛、鼻渊头痛、齿疼等,能祛风止痛。3.消散排脓:用治痈肿疮疡,初起能消散,溃后能排脓。4.燥湿止带:用于妇女寒湿白带,能燥湿止带,可配海螵蛸等同用;属湿热带下、带下黄稠,可配清热燥湿药如黄柏,椿根皮等同用。5.宣通鼻窍:用于鼻渊之浊涕长流,不闻香臭者,可配辛夷,苍耳子,防风,川芎等同用。药效:白芷主入阳明,芳香通窍,善祛风止痛。偏治齿龈连面颊部的肿痛、牙痛。药理作用:白芷素能兴奋延脑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和迷走神经,能使呼吸增强、血压上升、脉搏变慢。

炮杏仁:祛痰止咳,平喘,润肠。宣解肺气、清热祛邪,杏仁的炮制方法是将杏仁浸泡在黄酒中,黄酒用量以浸没杏仁即可,待杏仁皮手推即可去掉,将杏仁从黄酒中取出,去皮后做药用。

甘草:功效: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3.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5.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7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8.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较显著,其作用强度为甘草酸>甘草黄酮>甘草浸膏。9.甘草还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粘膜。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10.甘草常用来治疗随更年期而来的症状.因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是一种类似激素的化合物,它有助于平衡女性体内的激素含量。11.甘草所含的次酸能阻断致癌物诱发肿瘤生长的作用。

知母:性味:苦,寒。归经:入肺、胃、肾经。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知母有清热泻火除烦的作用。与石膏配伍有协同之效。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本品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用于阴虚火旺,肺肾亏所致的骨节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知母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可用于阴虚消渴,症见口渴、饮多、尿多者。本品有滋阴润澡、生津止渴功效。清热泻火:用于高热烦渴,常配生石膏;用于肺热咳嗽,常配贝母。滋阴降火:用于阴虚之发热、盗汗,常配黄柏、地黄。

小茴香:味辛,性温。功用:开胃进食,理气散寒,有助阳道。主治:中焦有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冷痛;疝气疼痛,睾丸肿痛;脾胃气滞,脘腹胀满作痛。药理作用:茴香含有矿物质、红萝卜素、挥发油(主要是茴香醚、茴香醛、茴香酸),能温肾散寒、和胃理气,可帮助消化,帮助新陈代谢。《中国典》载有茴香制剂是常用的健胃,散寒,行气,止痛药。茴香烯能促进骨髓细胞成熟和释放入外周血液,有明显的升高白细胞的作用,主要是升高中性粒细胞,可用于白细胞减少症。

贝母:贝母是常用的化痰止咳药。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和浙贝母的干燥鳞茎。川贝母主产于中国的四川、云南、甘肃等地;浙贝母主产于中国的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浙贝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主治热痰咳嗽、外感咳嗽、阴虚咳嗽、痰少咽燥、咯痰黄稠、肺痈、乳痈、痈疮肿毒、瘰疬等症。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贝母有镇咳、降压、升高血糖等作用。

茵陈: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药理作用: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药理学研究有利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降血脂,降压,扩冠等作用。茵陈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对甲、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有显著的疗效。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的作用。能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热平喘,驱除蛔虫及抑制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与细菌的作用。

防己:性味:苦,辛,寒。归经:归膀胱经、肾经、脾经。功能:祛风湿,止痛,利水。主治:风湿关节疼痛;湿热肢体疼痛;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湿肿。

韭菜子:性辛,甘,温,归肾,肝经,韭菜子有温补肝肾,壮阳固精,暖腰膝的功效,韭菜子治阳痿、遗精、白带白淫,遗尿,小便频数、腰膝酸软、冷痛。

苍耳子:属于一种祛风湿中药,可以祛风解表,宣通鼻窍,除湿止痛。用于治疗风寒头痛、鼻渊流涕、风疹瘙痒等,临床报道苍耳子治疗鼻炎有独特疗效。《本草正义》记载:苍耳子,温和疏达,流利关节,宣通脉络,遍及孔窍肌肤而不偏干燥烈,乃主治风寒湿三气痹著之最有力而驯良者。又独能上达巅顶,疏通脑户之风寒,为头风病之要药。而无辛香走窜,升泄过度,耗散正气之虑。以视细辛、羌活等味,功用近似,而异其态度;即例以川芎、白芷等物之以气为胜者,犹难同日而语,但和缓有余,恐未易克日奏功耳。

目前已公认“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复方使用”、“复方配伍用药如用兵”是中医最科学最有效的几大优势,其中“复方配伍用药如用兵”是非常科学的中医药原创理论。中医组方中各药如行兵布阵那样环环相扣的严密配伍,是其优于西药配方的有效手段。中医方剂理论认为,每一方剂,不仅需要根据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药物妥善配伍,同时也应该符合方剂的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的组方配伍理论,所谓“君、臣、佐、使”的组方配伍,就是其建立在对疾病病机的全方位判断基础上的科学配比。中医用方通过多环节、多靶点整合调节的生物学机制,可以取得比西药更持久、更绿色天然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效果,而这种疗效是建立在上述中医传统原创理论的正确指导之上的,本发明正遵循了这一原则。

君药是指方中治疗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按照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药。臣药是协助主药或加强主药功效的药物。佐药是协助主药治疗兼症或抑制主药的毒性的药物。使药是引导各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各药的作用。

本发明所提供的治疗鼻炎的贴剂,贴剂上的中药成分,以具有凉血降火、消瘿解毒、治疗喉痹瘿气和疮痈瘰疬的黄药子和白药子为君药,以祛除风湿、舒筋络、化湿、退黄、滋阴养肺、痰润燥通的秦艽、防己、黄芩、莪术、知母、荆棘、茵陈、瓜蒌根为臣药,以利水、醒神、开窍、镇痛的大黄、薄荷、白芷、蒺藜子为佐药,以和解肺热、散风通鼻窍、祛湿浊的补硝、杏仁、甘草、小茴香、贝母、韭菜子、苍耳子为使药,君臣佐使配药合理,达到消炎利水、排毒清火、和中化湿的功效,将该药物贴剂,贴服在鼻通穴(上迎香穴)能够快速作用用病灶部位,化解病灶部位的湿气,缓解鼻塞症状,长期坚持贴服,能够从根本上治愈鼻炎。而且本发明提供的贴剂,通过上迎香穴给药,直接作用于鼻腔,药物吸收效果好,起效快,治疗彻底,此外,本品是外用型纯中药制品,使用方便,无污染,携带方便,而且药物不用直接经过人体脾脏、肝脏的代谢,可直接作用于鼻腔,起效快,无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鼻炎的贴剂,该贴剂由橡皮膏和分布在橡皮膏上的中药组分组成,所述的中药组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秦艽30份、大黄40份、瓜蒌根20份、白药子40份、黄药子20份、黄芩30份、莪术20份、荆棘30份、薄荷20份、补硝30份、白芷15份、炮杏仁30份、甘草15份、知母25份、小茴香10份、贝母20份、茵陈10份、防己20份、韭菜子10份、苍耳子10份。

上述治疗鼻炎的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按照所述的治疗鼻炎的贴剂的原料配比称取秦艽、大黄、瓜蒌根、白药子、黄药子、黄芩、莪术、荆棘、薄荷、补硝、白芷、炮杏仁、甘草、知母、小茴香、贝母、茵陈、防己、韭菜子和苍耳子,清洗烘干,备用;

步骤(2):将步骤(1)清洗烘干后的药材分别放入粉碎机粉碎,过160目筛,得药粉备用;

步骤(3):将步骤(2)制得的药粉混合均匀,然后将药粉均分洒在橡皮膏上,制成本发明所述的治疗鼻炎的贴剂。

实施例2

一种治疗鼻炎的贴剂,该贴剂由橡皮膏和分布在橡皮膏上的中药组分组成,所述的中药组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秦艽40份、大黄20份、瓜蒌根40份、白药子20份、黄药子40份、黄芩20份、莪术30份、荆棘20份、薄荷30份、补硝15份、白芷30份、炮杏仁15份、甘草30份、知母15份、小茴香20份、贝母10份、茵陈20份、防己10份、韭菜子20份、苍耳子20份。

上述治疗鼻炎的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按照所述的治疗鼻炎的贴剂的原料配比称取秦艽、大黄、瓜蒌根、白药子、黄药子、黄芩、莪术、荆棘、薄荷、补硝、白芷、炮杏仁、甘草、知母、小茴香、贝母、茵陈、防己、韭菜子和苍耳子,清洗烘干,备用;

步骤(2):将步骤(1)清洗烘干后的药材分别放入粉碎机粉碎,过160目筛,得药粉备用;

步骤(3):将步骤(2)制得的药粉混合均匀,然后将药粉均分洒在橡皮膏上,制成本发明所述的治疗鼻炎的贴剂。

实施例3

一种治疗鼻炎的贴剂,该贴剂由橡皮膏和分布在橡皮膏上的中药组分组成,所述的中药组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秦艽38份、大黄30份、瓜蒌根30份、白药子30份、黄药子30份、黄芩25份、莪术25份、荆棘25份、薄荷25份、补硝20份、白芷20份、炮杏仁20份、甘草20份、知母20份、小茴香15份、贝母15份、茵陈15份、防己15份、韭菜子15份、苍耳子15份。

上述治疗鼻炎的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按照所述的治疗鼻炎的贴剂的原料配比称取秦艽、大黄、瓜蒌根、白药子、黄药子、黄芩、莪术、荆棘、薄荷、补硝、白芷、炮杏仁、甘草、知母、小茴香、贝母、茵陈、防己、韭菜子和苍耳子,清洗烘干,备用;

步骤(2):将步骤(1)清洗烘干后的药材分别放入粉碎机粉碎,过160目筛,得药粉备用;

步骤(3):将步骤(2)制得的药粉混合均匀,然后将药粉均分洒在橡皮膏上,制成本发明所述的治疗鼻炎的贴剂。

实施例4

一种治疗鼻炎的贴剂,该贴剂由橡皮膏和分布在橡皮膏上的中药组分组成,所述的中药组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秦艽32份、大黄30份、瓜蒌根30份、白药子30份、黄药子30份、黄芩25份、莪术25份、荆棘25份、薄荷25份、补硝20份、白芷20份、炮杏仁20份、甘草20份、知母20份、小茴香15份、贝母15份、茵陈15份、防己15份、韭菜子15份、苍耳子15份。

上述治疗鼻炎的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按照所述的治疗鼻炎的贴剂的原料配比称取秦艽、大黄、瓜蒌根、白药子、黄药子、黄芩、莪术、荆棘、薄荷、补硝、白芷、炮杏仁、甘草、知母、小茴香、贝母、茵陈、防己、韭菜子和苍耳子,清洗烘干,备用;

步骤(2):将步骤(1)清洗烘干后的药材分别放入粉碎机粉碎,过160目筛,得药粉备用;

步骤(3):将步骤(2)制得的药粉混合均匀,然后将药粉均分洒在橡皮膏上,制成本发明所述的治疗鼻炎的贴剂。

本治疗鼻炎的贴剂的使用方法如下:

使用时,将贴剂的药物面贴合贴在迎香穴。一次贴服,5-7天后,揭下,然后再贴服第二贴,直至鼻炎痊愈为止。

病例试验:

选取60例鼻炎患者;

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人,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试验组:使用本发明实施例3所述的治疗鼻炎的贴剂,制备方法如实施例7所述;

对照组:采用药店常用的内舒拿;

疗效标准与结果

痊愈:内窥镜下检查见鼻腔粘膜肿胀基本消退,鼻腔宽敞光滑;病人自觉鼻腔通气。

良好,头痛,鼻流涕等症状消失;无鼻腔粘连及其它相关并发症的出现。

有效:鼻腔痂皮有所减少,症状有所改善。

无效:鼻塞、流涕滋、头痛的症状没有改善。

(2)结果

治疗组30例中,治愈23例,好转6例,治愈后复发1例;

对照组30例中,治愈18例,好转7例,治愈后复发6例。

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内舒那能够很好的治疗鼻炎,但是停药后,如果遇到冷空气,或者天气转换频繁,鼻炎还会复发,使用本发明所述的治疗鼻炎的贴剂,连续使用3-6个月,能够明显降低鼻炎的复发率。

典型病例

病例1:周某,女,25岁,鼻窦炎,经常表现嗅觉减退,并以流脓涕、头痛为主,冬天的时候症状尤其明显。长期服用消炎药,产生抗药性,最近鼻塞难受,呼吸困难,只能用嘴巴呼吸,心烦,来到我处,给予本发明研制的治疗鼻炎的贴剂,刚贴上,患者自述,感觉凉凉的,挺舒服,在这待了十几分钟后开始流脓鼻涕,脓鼻涕持续流出10分钟后,开始流清鼻涕,鼻子开始可以慢慢吸入空气,鼻涕的脓稠度明显降低,连续使用3贴后,内窥镜下检查见鼻腔粘膜肿胀基本消退,鼻腔宽敞光滑;病人自觉鼻腔通气,为了巩固疗效,患者又继续使用2贴,去年冬天,鼻窦炎只在最冷的几天有点反复,又继续贴服本发明所述的治疗鼻炎的贴剂,症状就像小感冒一样,贴服两天后,鼻窦炎症状消失。

病例2:罗某,男,63岁,有粘液性鼻涕,患者自述,从小就喜欢流鼻涕,不流鼻涕就是生病了,从小到大服用的药物不计其数,但是都未得到根治,近几年,随着年纪的增大,鼻涕越来越多,整天需要擦拭,导致鼻头破裂,给自己造成严重的生活困扰。2015年,前来求治。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治疗鼻炎的贴剂,连续使用三个月,现在罗某自述,基本已经不流鼻涕了,由于其患病时间较长,建议其再继续使用该鼻贴1个月。前段时间遇见罗某,罗某十分感激,自述现在说话不带鼻音了,鼻头不红了,鼻涕不流了,整个人看上去干净卫生了,孙子孙女都喜欢围着他转,这个鼻贴真好用。

实例3:王某,男,23岁,由于持续性感冒引发的鼻炎,主要症状是鼻痒、多次阵发性喷嚏、大量水样鼻漏、鼻塞。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治疗鼻炎的贴剂,连续使用一个月,鼻塞消失,内窥镜下检查见鼻腔粘膜肿胀基本消退,鼻腔宽敞光滑,病人自觉鼻腔通气。

实例4:吴某,女,31岁,2015年2月15日,鼻炎发作,头痛难忍,脑袋晕,鼻子红肿,整个人看起来非常憔悴,来到我处,给予本发明研制的治疗鼻炎的贴剂,贴服在上迎香穴,嘱其用药期间忌辛辣香燥发物,2贴好转,4贴痊愈,今年感冒她非常害怕鼻炎发作,事先将本发明所述的治疗鼻炎的贴剂贴服在上迎香穴的位置,感冒痊愈后,也未出现持续性的流鼻涕症状。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更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