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药浴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61975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配方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采用多种植物或中药组合成用于通过洗浴方式达到对婴幼儿臂丛神经损伤进行康复的洗浴剂配方,特别是一种辅助治疗婴幼儿臂丛神经损伤的药浴制剂。



背景技术:

在中医中,药浴法是外治法之一,药浴是将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水煮,滤渣取液,调至适当温度,浸泡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药浴,古已有之。药浴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属于自然疗法中洗浴疗法的范畴。我国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治婴儿癫痫的药浴方。《礼记》中讲“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黄帝内经》中有“其受外邪者,渍形以为汗”的记载,可以讲,药浴的历史源远流长,奠基于秦代,发展于汉唐,充实于宋明,成熟于清代。晋唐时期,临床医学发展迅速,药浴被广泛的应用到临床各科。宋、金、元、明时期,药浴的方药不断增多,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药浴成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元代周达观在《真蜡风土记》中记有“国人寻常有病,多是入水浸浴及频频洗头便自痊可。”可见当时药浴已成为当时医生和百姓常用的一种治病方法。到了清朝,药浴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清代名医辈出,名著相继刊物。现代医学对古老的药浴疗法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推广,达到健身治病、消除疲劳、增强体质的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利用天然植物和中药制成的各种浴剂能透过皮肤屏障,发挥气和经络、调和营卫、软坚散结、活血通络、温经止痛、祛风散寒和清热除湿等作用;药浴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全身血流量、降低血压和血液黏滞度、减少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和加快新陈代谢的作用。目前,药浴分为局部和全身洗浴两种,全身药浴是用药液浸泡除头颈部外全身其他部位,其作用面积更大,药物利用度高;局部药浴是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肌表肌肉和关节,直接针对病位、病因发挥治疗作用,改善皮肤、肌肉和关节代谢,供防治部位恢复其正常功能。

臂丛神经损伤(brachialplexus)是周围神经损伤的一个常见类型,臂丛神经由颈c5~8与t1神经根组成,分支主要分布于上肢,有些小分支分布到胸上肢肌、背部浅层肌和颈深肌,主要的分支有:胸背神经、胸长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臂丛神经主要支配上肢和肩背、胸部的感觉和运动。这里提及的臂丛神经损伤主要是由产伤等原因引起的一种周围神经损伤。一般分为上臂丛损伤、下臂丛损伤和全臂丛损伤。受伤后患者上肢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遗留终生残疾。

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漫长的和循序渐进的康复过程,一般在药物治疗的使用时需要物理疗法、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或干细胞移植等方法的综合应用,还包括中医针灸、推拿、药浴、蜡疗、拔罐、穴位注射和经络导平等多种中医疗法。婴幼儿臂丛神经损伤的药浴治疗方式得到专家一致认可,方兴未艾。针对儿童皮肤比较细嫩,容易吸收药物,而其对常规治疗方式难以配合等特点,对药浴的治疗范围、药理作用及疗效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供臂丛神经损伤应用的药浴制剂也在不断推新。目前,药浴制剂的配方杂多,但是,将中药和非中药天然植物混合制成药物药浴制剂的还比较少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充分挖掘中医中药的功效,利用现有中药成份和新植物原料配合组成辅助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药浴制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辅助治疗臂丛神经损伤药浴制剂的配方为:炒地龙10g、桑枝15g、桂枝20g、川芎15g、当归20g、红花6g、鸡血藤15g、黄芪25g、白芍15g、花椒叶30g、薄荷叶20g、高粱根20g、干大蒜桔50g、白果壳50g、花生壳30g、麦饭石500g和食盐30~50g;其中的高粱根为6~8月份剪取的高粱秸底部伸长的根须之地上部分;白果壳应打碎成毫米级颗粒状;麦饭石为青岛地区矿产的麦饭石经破碎为毫米级颗粒状。

本发明涉及的药浴制剂的用药与内服药一样,需遵循处方原则,辨病辨证选药;根据病人各自的体质、时间、地点和病情等因素,选用不同的方药,各司其属。

本发明涉及的药浴制剂的制备工艺步骤为,先选取各原料成份和比例配制药浴制剂的混合原料,然后将混合原料放入40~60℃恒温的重量百分比浓度为0.5~1%的小苏打水溶液中浸泡0.5~1小时,其中各原料总量与小苏打水溶液的比重为1:30~40;然后,再加大火力浸煮至开锅状态下浸煮40~60分钟,冷却并过滤除去固体药渣,再把液体药浴制剂放入保温性较好的枣木容器中;再将患者除头部外的身体部位浸入枣木容器中的液体药溶制剂中洗浴,每次30~40分钟,水温控制在30~38℃,并保持室温不低于22~24℃,洗浴过程中要不断补充纯净水并控制药浴制剂的温度恒定洗浴并空气流通;每日洗浴2~3次;坚持洗浴20~30天,对各种脑性疾病均有防治功效;特别适用于痉挛型脑性瘫痪疾病的恢复性治疗,其治疗有效率达85%以上。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配方原料易得,组合比例科学,药剂制备工艺成熟,防治效果明显,无毒副作用,具有防病治病和洗浴多重功效,浴疗环境友好,患者能配合治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涉及的辅助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药浴制剂,其原料的组份配方为:伸筋草30g、当归20g、木瓜20g、川芎15g、红花6g、白芍15g、牡丹皮15g、熟地15g、怀牛膝15g、高粱根25~30g、花椒叶30g、薄荷叶20g、干大蒜桔50g、白果壳50g、花生壳30g、麦饭石500g和食盐30~50g;其中的高粱根为6~8月份剪取的高粱秸底部伸长的根须之地上部分;白果壳应打碎成毫米级颗粒状;麦饭石为青岛地区矿产的麦饭石经破碎为毫米级颗粒状。

本发明涉及的药浴制剂的制备工艺步骤为:先选取各原料成份和比例配制药浴制剂的混合原料,然后将混合原料放入40~60℃恒温的重量百分比浓度为0.5~1%的小苏打水溶液中浸泡0.5~1小时,其中各原料总量与小苏打水溶液的比重为1:30~40;然后,再加大火力浸煮至开锅状态下再浸煮40~60分钟,冷却并过滤除去固体药渣,再把液体药浴制剂放入保温式的枣木容器中;将患者除头部外的身体部位浸入枣木容器中的液体药溶制剂中洗浴30~40分钟,水温控制在30~38℃,并保持室温不低于22~24℃,洗浴过程中要不断补充纯净水并控制药浴制剂的温度恒定洗浴并空气流通;每日洗浴2~3次;坚持洗浴20~30天以上,对各种脑性疾病均有防治功效;特别适用于幼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疾病的恢复性治疗。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药溶制剂,其具体应用实例如下:

在青岛儿童妇幼医院自2007年11月至2014年9月间共收婴幼儿臂丛神经损伤住院病例98例,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2组,其中对照组(n=30)按常规治疗但没有药浴辅助治疗,研究组(n=30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药浴辅助治疗,两组均按常规实施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综合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药浴制剂的辅助治疗,而对照组未实施药浴辅助治疗手段;其具体的疗效标准及结果:

一般患儿坚持治疗6个月,个别患儿坚持3月,少数患儿坚持9月;其疗效分为:

痊愈:肩、肘、前臂、腕、拇、手指运动完全正常,肌力v级,感觉正常;

显效:肩、肘、前臂、腕、拇、手指运动功能大部分恢复,肌力及肌肉萎缩明显改善;

有效:肌力提高i级以上,肌肉萎缩有所改善,上肢及手功能活动有改善;

无效:较治疗前无变化;根据疗效评价指标进行观察和测定,录入患儿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比较,两组比较x2=5.820,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98例不同类型臂丛神经损伤患儿治疗结果例(%)

表22组临床资料比较

本实施例通过观察和比较分析后认为对婴幼儿臂丛神经损伤实施加用中药的药浴制剂能改善患肢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显著降低肌张力,能增强肌肉收缩,促进神经再生,改善感觉功能、改善平衡能力及协调性,有利心理调整等,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增大关节活动度;能够实现使受损的臂丛神经逐渐康复,促进患儿手功能的恢复正常。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涉及的高粱根如实施例1所述的高粱根,在高粱生长期间的6月~8月份的山东地区,特别是阴雨天气时,高粱秸杆的底部离地面1~10cm处易生长出一段由秸部向地面中伸延的高粱根,用剪刀剪取后,阴凉处自然干燥至含水量低于20%,然后放入重量百分比浓度为15~20%的乙醇水溶液中浸泡3~5小时,取出晾干后,置于微波炉中烘烤至焦黄色并使含水份低于8%备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