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经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血管缝合器。
背景技术:
经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出血、血肿、动—静脉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能否有效止血是关系到术后恢复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术中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之前传统医学借助外部压力来闭合动脉,包括直接加压、沙袋或机械夹助等,如今,处理血管时最常使用直线型切割缝合器,该器械的使用大致如下:首先,按压释放按钮,使钉砧和钉仓分离;将待缝合的血管组织置于钉砧和钉仓之间,握紧闭合把手,使得钉仓向钉砧方向靠拢并压紧血管组织,此时器械处于闭合状态;然后继续握紧击发把手,通过推钉杆的作用推出钉仓内的钉,从而完成缝合操作,最后按压释放钮,推仓杆、推钉杆及钉仓一起退回到初始状态。但是切割缝合器需要切断线两侧都有缝合钉,每侧通常都有三排缝合钉,所以钉砧和钉仓结构均设计容纳六排钉,这就导致钉砧和钉仓均较粗大,因而就位所需间隙大,就位比较困难,容易撕裂脆弱的血管组织,尤其是处理小血管时更是如此,这不仅增加手术难度,有时甚至会引起致命性大出血;由于其构造一般是直头结构,在腔镜视野里不易观察钉砧和钉仓就位情况,少数采用复杂的弯头结构又会增加额外的手术费用。此外用一只长度3厘米的钉仓来缝合一个直径数毫米的血管也非常不经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的一种小尺寸、操作方便、观察方便的经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血管缝合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经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血管缝合器,包括主体、缝合部和固定连接在所述主体与所述缝合部之间的连接杆,所述主体上设有把手、滑轮和释放按钮,所述把手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下部,所述滑轮设置在所述把手与所述连接杆之间,所述释放按钮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后端,所述缝合部包括钉砧、钉仓、推仓杆、推钉杆和挡块,所述钉砧和钉仓均设置在所述缝合部的前端,并,所述推仓杆的一端连接所述钉仓、另一端传动连接把手,所述推钉杆的一端连接所述钉仓内的推钉的末端、另一端通过皮带与所述滑轮传动连接,所述释放按钮分别与所述推仓杆、所述推钉杆传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钉砧和钉仓与所述连接杆垂直。
进一步,所述滑轮上标有指针,所述主体上对应所述滑轮的侧面设有刻度,初始状态下所述指针指向刻度的起点。
进一步,所述钉砧和所述钉仓的长度均为3mm。
进一步,所述的钉仓内设有三排缝钉,中间排所述缝钉个数为5个,另外两排所述缝钉个数为6。
基于所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时将待缝合组织固定于钉仓与钉砧之间,由于有挡块的阻挡,使组织进入钳口后,可以确保组织不超越缝钉线外,缝合后止血效果好,设置滑轮使血管缝合更精确,可控性更高,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经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血管缝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主体,2、缝合部,3、连接杆,4、把手,5、滑轮,6、释放按钮,7、钉砧,8、钉仓,9、推仓杆,10、推定杆,11、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经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血管缝合器,包括主体1、缝合部2和固定连接在主体1与缝合部2之间的连接杆3,主体1上设有把手4、滑轮5和释放按钮6,把手4设置在主体1的下部,滑轮5设置在把手4与连接杆3之间,释放按钮6设置在主体1的后端,缝合部2包括钉砧7、钉仓8、推仓杆9、推钉杆10和挡块11,钉砧7和钉仓8均设置在缝合部2的前端,并,推仓杆9的一端连接钉仓8、另一端传动连接把手4,推钉杆10的一端连接钉仓8内的推钉的末端、另一端通过皮带与滑轮5传动连接,释放按钮6分别与推仓杆9、推钉杆10传动连接。使用时,首先将缝合器处于初始状态,将钉砧7和钉仓8分离;将待缝合的血管组织置于钉砧7和钉仓8之间,握紧把手4,使得钉仓8向钉砧7方向靠拢并压紧血管组织,此时器械处于闭合状态;然后滑动滑轮5,通过推钉杆3的作用推出钉仓内的钉,从而完成缝合操作,最后按压释放钮6,推仓杆9、推钉杆10及钉仓一起退回到初始状态。
钉砧7和钉仓8与连接杆3垂直。
滑轮5上标有指针,主体1上对应滑轮5的侧面设有刻度,初始状态下所述指针指向刻度的起点,使用滑轮5时,控制滑轮5的滑动长度,并读取该长度。
钉砧7和钉仓8的长度均为3mm。
钉仓8内设有三排缝钉,中间排缝钉个数为5个,另外两排缝钉个数为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