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渗液收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31628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伤口渗液收集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伤口渗液导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伤口渗液收集器。



背景技术:

部分患者在术后伤口愈合初期,会从体外引流管周围持续流出伤口渗液。深度压疮造成的深度伤口也会引发渗液持续排出状况。同时,因癌细胞浸润上皮组织以及周围的淋巴管、血管而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则会形成癌性伤口,该癌性伤口也会出现渗液持续流出问题。上述因手术及深度压疮形成的深度伤口以及癌性伤口处的渗液,不仅经常渗湿病人衣被,从而需要及时更换干净布类,医生也需要频繁换药,导致医护人员工作量明显增加。同时,渗液的持续排出还会引起患者紧张,增加患者痛苦;甚至有的渗液对皮肤有一定的腐蚀性,导致皮肤二次溃烂和伤口感染等。尤其对于癌性伤口而言,厌氧菌感染或肿瘤坏死产生的的恶臭味常常会渗透患者的衣服,这使得病人的居所内也会常常充斥着恶臭味,极易引起患者及照顾者的抑郁情绪。如何研发出一种能够适用于上述深度伤口甚至癌性伤口的低成本而操作便捷的渗液收集装置,从而能够实现对伤口渗液的可靠收集目的,为本领域近年来所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伤口渗液收集器,其具备操作便捷而成本低的优点,并能够有效的改善伤口的渗液状况,减少伤口周围皮肤浸润,缓解患者的窘迫感和压抑情绪,从而为患者伤口的快速愈合提供有利保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伤口渗液收集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容纳渗液的容纳袋,所述容纳袋的朝向患者伤口的一侧袋面构成与患者皮肤贴合的贴合面,且该贴合面处贯穿设置孔径大于患者伤口的贯穿孔;以贯穿孔的贴合患者皮肤的一侧孔端面为内侧孔端面,所述贯穿孔的外侧孔端面处设置有用于启闭贯穿孔的外侧孔端的孔盖;所述孔盖与贯穿孔外侧孔端面之间的间隙构成用于容纳及压紧无菌纱卷的容纳区域,且孔盖上贯穿设置有用于连通该容纳区域与容纳袋袋腔的引流孔路。

优选的,孔盖外形呈四方盖体状结构,孔盖的与容纳袋袋腔壁配合的铰接边位于孔盖下沿处,且该铰接边水平布置;孔盖的上沿处设置魔术贴从而与容纳袋的相应袋腔壁间构成魔术贴式的固定配合。

优选的,所述引流孔路包括布置于孔盖的盖腔底面处的第一引流孔和铅垂向的贯穿铰接边的第二引流孔;所述第一引流孔沿孔盖盖腔底面水平延伸并贯穿孔盖的相应侧壁,第二引流孔为多个且沿铰接边长度方向依次均布。

优选的,所述贴合面处设置圆盘状的无纺布垫层,所述无纺布垫层上开设有通孔,通孔与贯穿孔彼此同轴且通孔孔径大于或等于贯穿孔孔径。

优选的,所述容纳袋外形呈上宽下窄的倒水滴状结构,袋口处设置用于启闭容纳袋的拉链。

优选的,容纳袋的底部布置用于适时导出容纳袋袋腔内渗液的负压引出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以容纳袋作为伤口渗液的容纳件,以贯穿孔作为引导相应伤口处渗液至容纳袋袋腔内的引导孔;同时,再以带有引流孔路的孔盖配合无菌纱卷,从而实现对伤口的压合封闭功能,进而在保证患者伤口有效愈合的同时,还可实现对伤口处渗液的可靠收集目的。由于贯穿孔孔径大于患者伤口,因此患者的整个伤口整体位于贯穿孔的孔型区域内,并依靠无菌纱卷实现对该伤口的盖覆隔离功能。孔盖用于固定无菌纱卷,并依靠孔盖上的引流孔路实现由伤口处渗出液体的导流功能,渗液最终会被可靠的引导并暂存在容纳腔的下部袋腔中,在需要时在酌情排空即可。上述结构设计合理而使用便捷,可有效的改善伤口的渗液状况,减少伤口周围皮肤浸润,缓解患者的窘迫感和压抑情绪,从而为患者伤口的快速愈合提供有利保证。

2)、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方案,孔盖是通过铰接边而铰接配合于容纳袋相应袋腔壁处的。上述铰接边,既可以通过粘接方式,也可以通过类似缝合等方式来形成。孔盖上沿与容纳袋间形成魔术贴式固接配合,从而方便随时的进行孔盖的启闭操作,进而方便后续的换药甚至是伤口检查操作。

3)、引流孔路为两组,一组水平布置从而实现伤口渗液向孔盖两侧壁处的排除操作,另一组铅垂布置从而实现伤口渗液由孔盖的铰接边也即下沿处的排出操作,总体目的都是将伤口渗液可靠的排放至容纳袋的袋腔中。实际上,在使用时因重力影响,更多伤口渗液会经由第二引流孔而由上而下进行重力排放;又由于第二引流孔直接布置在不产生动作的铰接边处,也即不会因为孔盖的启闭而影响到相应孔路的畅通性,因此整个部件的工作可靠性可得到显著提升。

4)、无纺布垫层的设置,起到避免患者皮肤直接接触相对硬质的容纳袋袋体的功能,从而在患者长期佩戴本实用新型时起到保护患者皮肤的目的。容纳袋的上沿布置拉链,从而方便进行孔盖的启闭及无菌纱卷的更换操作,当然也方便后期进行伤口愈合状况的适时观察。负压引出口用于随时引出集聚于容纳袋袋腔内的渗液,以保证本实用新型的长期使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视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的等尺寸放大图;

图3为图2所示结构处于袋口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各标号与部件名称的实际对应关系如下:

a-无菌纱卷

10-容纳袋 11-贯穿孔 12-负压引出口

20-孔盖

21-引流孔路 21a-第一引流孔 21b-第二引流孔 22-铰接边

30-无纺布垫层 40-拉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方式作以下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结构参照图1所示,其包括倒水滴状的容纳袋10。容纳袋10在不使用状态下为扁平状,从而便于携带;更可设计为透明袋体,从而方便随时观察容纳袋10袋腔内集聚的伤口渗液量。

如图2-3所示的,容纳袋10的贴合患者皮肤的一侧袋面处贯穿设置贯穿孔11,该贯穿孔11应当可以完全的圈住伤口,并确保伤口与容纳袋10袋腔的连通性。在贯穿孔11的位于容纳袋10袋腔的一孔端处铰接设置孔盖20,使用时可配合无菌杀菌a,从而实现对患者伤口的压合封堵效果,以促进伤口的快速愈合。由于在封堵上述伤口时,渗液作为液体仍然会渗透无菌杀菌进而浸满孔盖20的盖腔;因此,可如图2所示的在孔盖20上设置引流孔路21,从而实现对伤口处渗液的及时排出目的。

孔盖20相对容纳袋10的铰接边22应当位于下沿处,并依靠位于孔盖20上沿处的魔术贴实现贯穿孔11的封闭目的。每次启闭孔盖20时,由位于容纳袋10上沿处的袋口进行孔盖20开合操作即可。上述袋口处则设置启闭该袋口的拉链40,使用时可考虑采用密封性能较好的水气密封拉链等,以杜绝渗液处异味由容纳袋10的袋口渗出至外部环境。由于位于容纳袋10袋腔内的渗液需要周期性的排除,以保证本实用新型的长期使用目的,此处可通过图1所示的负压引出口12来实现。容纳袋10的直接贴合患者皮肤的袋面处则设置无纺布垫层30,使用时代替该袋面而贴附在患者伤口周围皮肤处,可有效的提升患者的使用舒适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