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耳科咽鼓管狭窄或闭锁的扩张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51513发布日期:2018-07-03 23:35阅读:57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耳科咽鼓管狭窄或闭锁的扩张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涉及耳科手术器械,尤涉及一种用于耳科咽鼓管狭窄或闭锁的扩张管。



背景技术:

咽鼓管狭窄甚至闭锁是引发中耳渗出和中耳胆脂瘤的源头。中耳炎是引起患者发生传导性耳聋疾病,还可引起颅内并发症甚至死亡。以往手术可以解决中耳渗出和胆脂瘤。但是,对于咽鼓管问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的作用受到限制,常出现术后听力恢复不佳或渗出、胆脂瘤复发等情况。咽鼓管如果发生闭锁,就更难解决,以往曾有激光开通闭锁的尝试,但因咽鼓管是狭长的通道,激光开通的闭锁很快就会自行闭合,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另外有用合金支架扩张,但术后会长肉芽,继而再闭锁。用其他扩张栓,则容易滑脱,进入咽部,失去效能,还有落入气管引起气管异物,导致生命危险,因此,需要寻求有效的咽鼓管手术器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用于咽鼓管闭锁或狭窄病人的扩张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耳科咽鼓管狭窄或闭锁的扩张管包括软管1、软管2和锥形喇叭管3,它们依次连成一体。

本实用新型所述软管1长110-125mm,内径0.8-0.9mm,外径1mm。所述软管1的起始端用于在使用时通过连接头4与注射针筒5连接。

所述软管2长50mm-60mm,其自起始端呈锥形逐渐过渡增粗至末端,起始端内径0.8-0.9mm外径1mm,末端内径1.8,外径2.0mm。

所述软管2起始端与软管1的末端连接,软管2起始端的内径和外径与软管1的内径和外径相同,所述软管2末端与锥形喇叭管3下端连接。

所述锥形喇叭管3由下端至上端管口呈喇叭形逐渐扩大,锥形喇叭管3下端口的内径1.8-2mm,外径2-3mm,锥形喇叭管3的上端管口的内径2-3mm,外径5-6mm,锥形喇叭管3下端口至上端管口的距离距离为20-25mm。

锥形喇叭管3下端口的内径和外径与软管2末端的内径和外径相同。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耳科咽鼓管狭窄或闭锁的扩张管采用人体相容性好,无毒的聚氨基甲酸酯(PU)材料,通过模压一次成型制得。

本实用新型的软管1、软管2和锥形喇叭管分别能与人体咽鼓管的长管、咽部软骨段的喇叭口,峡部和骨段的纤细腔相吻合的扩张软管,使咽鼓管的三个部位都获得适当的扩张。本实用新型扩张管能顺利植入咽鼓管而不发生黏膜损伤,植入后可由病人自行牵拉抽动适度扩张,使鼻咽部黏膜逐步向深部覆盖,使其形成十分类似正常人咽鼓管有连续黏膜覆盖的喇叭状咽口,进而完全恢复咽鼓管的通气功能。

本实用新型一种可以用咽鼓管闭锁或狭窄病人的扩张管。能够避免合金支架植入后长肉芽再闭锁的问题。也能避免扩张栓易滑落引发气道异物的问题,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制造简单,适于工业化生产,本实用新型的扩张管使用方便,为治疗咽鼓管病症提供新的治疗方式,给患者带来福音,有较好的临床前景,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常规医用连接头与医用注射针筒市售得到。

实施例1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耳科咽鼓管狭窄或闭锁的扩张管包括软管1、软管2和锥形喇叭管3,它们依次连成一体,采用人体相容性好,无毒的聚氨基甲酸酯(PU)材料,通过模压一次成型。

所述软管1长110mm,内径0.9mm,外径1mm。

所述软管2长50mm,其自起始端呈锥形逐渐过渡增粗至末端,起始端内径0.9mm外径1mm,末端内径1.8,外径2.0mm。

所述软管2起始端与软管1的末端连接,软管2起始端的内径和外径与软管1的内径0.9mm和外径1mm相同,所述软管2的末端与锥形喇叭管3下端连接。

所述锥形喇叭管3由下端口至上端管口呈喇叭形逐渐扩大,锥形喇叭管3下端口的内径1.8mm,外径2.0mm,锥形喇叭管3的上端管口的内径3mm,外径5mm,锥形喇叭管3下端口至上端口的距离为20mm。

锥形喇叭管3下端口的内径1.8mm和外径2.0mm与软管2末端的内径和外径相同。

结合图2,在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用于耳科咽鼓管狭窄或闭锁的扩张管可用连接头4与常规医用注射针筒5(10-20毫升任选)连接。耳科医生从咽鼓管鼓口插入1mm直径内含钢丝导引管直至咽鼓管咽口,在内窥镜直视下从咽鼓管咽口拉出导引管至鼻孔外,至少250mm长度。剪去导引管塑料外管。留下钢丝插入本实施例1的实用新型的软管1,通过软管2,直至钢丝从锥形喇叭管3底部管口露出,血管钳夹住露出端,内窥镜直视下将锥形喇叭管3推入患者咽鼓管咽口,软管1引出至外耳道外,钢丝抽出,细端折弯顺耳廓用胶布固定。2周左右,耳道前壁伤口初步愈合。仅留细小窦道可容软管1自由拉动。在拉动软管1的过程中使狭窄的咽鼓管得以扩张,达到咽鼓管扩张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