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更换床褥的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32558发布日期:2018-06-19 19:48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更换床褥的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护理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是应用于医疗护理过程中的一种便于更换床褥的支架。



背景技术:

在医院日常护理程序中,为患者更换床褥需要多人一起将患者扶起转移至其他床位,如果病房内床位较为紧张,则需要扶着患者等待更换完床褥,整个过程费时、费力,容易使患者置于不舒适的状态,使患者感觉护理不到位。特别是为那些不能够自主活动的,长期卧床的患者更换床褥时,工作进行的难度成倍增加,常常出现人手不足或者不能够顺利进行的状况,严重影响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此外,对于一些体重较重的卧床患者,更换床褥变得尤为困难,甚至造成很多护理人员不愿意负责这类患者的日常护理。所以,解决更换床褥难题是当前提高医院护理质量、改善患者体验的一项重要任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目前医疗护理程序中,更换床褥费时、费力,而且对护理质量及用户体验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更换床褥的支架。其还在设置的辅助床板一上设有能够升降的移动撑板,使得更换床褥时床体的上平面与辅助床板一的上平面基本在一水平面内,能够保证平移患者时不会给患者带来显著的颠簸感觉,有助于提升服务品质及患者体验。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更换床褥的支架,包括设在床体下部的纵向两端的滑槽及纵向的两端经设置的支撑滑板与所述滑槽匹配的辅助床板一;所述辅助床板一沿床体的横向延伸且在所述辅助床板一的外端面铰接设置撑腿;所述辅助床板一上设有纵向延伸的与所述撑腿对应匹配的容纳槽。

优选地,还包括辅助床板二,所述辅助床板二经其纵向两端设有的支撑滑板二与所述床体上的滑槽匹配;所述辅助床板二与所述辅助床板一相对设置在床体的两侧;

在所述支撑床板一、支撑床板二的上端面外侧端设有沿纵向延伸的条状沉槽;在所述条状沉槽内设有侧位挡板,所述侧位挡板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条状沉槽的内侧,另一端向内外翻转后置于所述条状沉槽内;所述侧位挡板的外端侧与所述条状沉槽的外侧面之间匹配设有定位条块,所述定位条块的上端面及朝向所述侧位挡板外端的端面构成直角面;所述条状沉槽底面近侧位挡板铰连位置的外侧处及所述侧位挡板下侧端面下部分别设有与所述定位条块的直角面对应匹配的卡嵌沉槽一与卡嵌沉槽二。

需要注意的是,所述侧位挡板的高度应大于条状沉槽深度与床体置于辅助支撑一、辅助床板二上侧的厚度之和,以保证所述侧位挡板立起后能够越出床体的上端向上延伸一定高度,进而构成床体侧面的护栏。

优选地,所述辅助床板一的上端面设有长方形的气囊仓,所述气囊仓设有竖直方向分层折叠的呈弹簧状的气囊,所述气囊的上端连接移动撑板的底面;所述移动撑板的底部设有条状凸缘,条状凸缘的两侧竖直壁面与气囊仓的两侧竖直壁面接触;于所述气囊仓的上端口设有限定盖板,所述限定盖板与所述移动撑板底部的条状凸缘对应匹配;所述气囊经管路连接气源。

优选地,所述辅助床板一外端的两侧设有转轴,所述撑腿通过U型架铰接在两侧的转轴上,所述转轴的端部设置为六棱柱轴端且匹配设置一六棱孔套帽;所述六棱孔套帽的内端设有径向延伸的卡耳;所述撑腿为至少四根纵栅杆及至少两根横栅杆构成的栏栅;所述纵栅杆的一端固定连接U型架的横梁,U型架横梁的两端各设有一根纵栅杆,两端设置的纵栅杆与其内则相邻设置的纵栅杆之间各设有一根横栅杆,所述横栅杆的一端与一侧纵栅杆铰接,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纵栅杆卡合固定;于两端设置的纵栅杆与转轴连接位置设有与所述卡耳匹配的定位卡槽。所述卡耳沿径向交叉为十字形或X形或呈一字型。

优选地,所述辅助床板一的板面由横向排列的多个圆柱杆构成,圆柱杆的轴线沿纵向延伸并经转轴连接在辅助床板一的外框上。在所述辅助床板一的外框内排列设置多个圆柱杆构成板面,且使各圆柱杆沿横向排列,轴线沿纵向延伸并经转轴连接在辅助床板一上,在横向平移患者的过程中,圆柱杆如辊杆一样在受到褥子的作用力后通过旋转进行传递,有助于降低横向平移患者所需要的拉力。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辅助床板一的板面尽可能接近平面,圆柱杆的外径不宜过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中,通过在床体下部设置能够向外抽拉的辅助床板一,解决了为患者更换床褥时费时、费力的问题,同时提升了护理质量及用户体验造,而且设计方案结构简单,不额外占用病房的空间。在床体的两侧相对设置辅助床板一与辅助床板二,并在两辅助床板的外侧设置能够形成床体侧边护栏的结构,使得设计方案在解决更换床褥难题的情况下,可选择地发挥防护作用,丰富了设计的功能。特别是在设计方案四中,对撑腿结构的改进,使得撑腿具有支撑作用与防护作用,使得方案更加简单,制造更加简单、方便、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在辅助床板一上设置能够升降的移动撑板,使得更换床褥时床体的上平面与辅助床板一的上平面基本在一水平面内,能够保证平移患者时不会给患者带来显著的颠簸感觉,有助于提升服务品质及患者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所示结构的收拢状态纵向展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所示结构的展开状态纵向展示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所示结构的收拢状态局部横向截面展示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所示结构的展开状态局部横向截面展示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二所示结构的展开状态中局部横向截面展示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二结构下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二所示结构的展开状态局部横向截面展示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B处的局部放大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三所示结构的横向截面展示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四所示结构的纵向展示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床体 11滑槽

2辅助床板一,21支撑滑板一,22撑腿

221纵栅杆,222横栅杆,223定位卡槽

23气囊仓,24移动撑板,25限定盖板,26气囊

27六棱柱轴端,28六棱孔套帽,281卡耳

3辅助床板二,31支撑滑板二

4条状沉槽,41卡嵌沉槽一

5侧位挡板,51卡嵌沉槽二

6定位条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前”、“后”、“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至11所示的一种便于更换床褥的支架,包括设在床体1下部的纵向两端的滑槽11及纵向的两端经设置的支撑滑板21与所述滑槽11匹配的辅助床板一2。所述辅助床板一2沿床体1的横向延伸且在所述辅助床板一2的外端面铰接设置撑腿22。

如图1至图4所示,为实施方式一的结构展示示意图:

所述辅助床板一2通过两端的支撑滑板一21装配在床体1的下部,能够沿床体2的横向直线滑移。在更换床褥时,将辅助床板一2由床体1的下部抽出,撑开所述撑腿22 而支起辅助床板一2,然后轻轻将床体1上的床褥及患者一同平移至辅助床板一2上,此时便能够将新的床褥铺盖在床体上,更换完毕后将患者抬回即可,整个过程操作省力、快捷,因为在操作过程中的动作幅度比较小,所以无论是对患者而言还是护理人员而言,感觉体验均会较为舒适,特别是对患者而言,因为等待更换时躺在了辅助床板一上,与正常情况下躺在床体上的感觉一样,基本保证患者一直处于较舒适的状态,有助于改善护理服务质量。

实施方式一中,所述辅助床板一2上设有纵向延伸的与所述撑腿22对应匹配的容纳槽。在更换完毕床褥后,将患者抬回床体之上,将辅助床板一2推回床体1下部,折叠起撑腿22使之收纳在容纳槽内。

如图5至图9所示,为实施方式二的结构展示示意图:

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的辅助床板二3,所述辅助床板二3 经其纵向两端设有的支撑滑板二31与所述床体1上的滑槽11匹配。所述辅助床板二3与所述辅助床板一2相对设置在床体1的(前后)两侧。如图5所示,辅助床板一2能够向左侧向外抽拉,辅助床板二3能够向右侧向外抽拉。

在所述支撑床板一2、支撑床板二3的上端面外侧端设有沿纵向延伸的条状沉槽4。在所述条状沉槽4内设有侧位挡板5,所述侧位挡板5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条状沉槽4的内侧,另一端向外侧翻转后置于所述条状沉槽4内。所述侧位挡板5的外端侧与所述条状沉槽4的外侧面之间匹配设有定位条块6,所述定位条块6的上端面及朝向所述侧位挡板5 外端的端面构成直角面。所述条状沉槽4底面近侧位挡板5铰连位置的外侧处及所述侧位挡板5下侧端面(图5、图6所示状态下)下部分别设有与所述定位条块6的直角面对应匹配的卡嵌沉槽一41与卡嵌沉槽二51。

如图5和图7所示,为实施方式二的两种状态,一般在图5所示的状态,辅助床板二 3要么推回至床体1下部,要么抽出后使侧位挡板5相对其上条状沉槽4(的底面)立起,并通过匹配的定位条块6支撑着侧位挡板5使其稳定地维持在立起状态下,构成床体1一侧的护栏。如果不需要更换床褥,辅助床板一2只需将一部分相对床体1向外抽出,与辅助床板二3上侧位挡板5一样,使之立起构成床体1另一侧的护栏,最终形成图7所示的状态。

在更换床褥时,翻转辅助床板一2上的侧位挡板5使之翻入对应条状沉槽4内,并将定位条块6卡在侧位挡板5与条状沉槽4之间,最终使辅助床板一2的上端恢复平面状态,最后将辅助床板一2整体抽出即可。如果辅助床板一2的宽度足够,在将患者移至辅助床板一2上后也可以立起其上的侧位挡板5,来形成护栏。

如图8、图9所示,为定位条块6卡在卡嵌沉槽一41及卡嵌沉槽二51内的前后状态比对示意图。

如图10所示,为实施方式三的结构展示示意图:

相对于实施方式一,在本实施方式下,增加了移动撑板24、限定盖板25及气囊26 等部件。所述气囊26呈竖直方向分层折叠的弹簧状。

具体设置结构如下:

所述辅助床板一2的上端面设有长方形的气囊仓23,所述气囊仓23内设有所述气囊 26,所述气囊26的上端连接所述移动撑板24的底面。所述移动撑板24的底部设有条状凸缘,条状凸缘的两侧竖直壁面与气囊仓26的两侧竖直壁面接触。所述气囊仓23的上端口设有所述限定盖板25,所述限定盖板25与所述移动撑板24底部的条状凸缘对应匹配。所述气囊26经管路连接气泵。

实施方式三中,通过气泵向气囊26充气能够推动移动撑板24竖直上升,使辅助床板一2的上端面与床体1的上端平齐或者使高度差尽量维持在较小的范围内,以提高向辅助床板一2上平移拉动患者时,不会使患者感觉到明显的颠簸,实现平稳转移。设置的限定盖板25一端朝向气囊仓23内,用来限定移动撑板24上移的幅度。可以在限定盖板25的下端或者移动撑板24的条状凸缘上端设置形成开关,用来控制气泵的启动,即移动撑板上升至最高位置时会触动形成开关致使气泵停止充气。床褥更换完毕后,将气囊内的气体放出,便能使移动撑板复位。

如图11所示,为实施方式四的结构展示示意图:

相对于实施方式一,在本实施方式下改进了撑腿22的结构。

所述辅助床板一2外端的两侧设有转轴,所述撑腿22通过U型架铰接在两侧的转轴上,所述转轴的端部设置为六棱柱轴端27且匹配设置一六棱孔套帽28;所述六棱孔套帽 28的内端设有径向延伸的卡耳281;所述撑腿22为至少四根纵栅杆221及至少两根横栅杆222构成的栏栅;所述纵栅杆221的一端固定连接U型架的横梁,U型架横梁的两端各设有一根纵栅杆221,两端设置的纵栅杆221与其内则相邻设置的纵栅杆221之间各设有一根横栅杆222,所述横栅杆222的一端与一侧纵栅杆221铰接,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纵栅杆卡合固定;于两端设置的纵栅杆221与转轴连接位置设有与所述卡耳匹配的定位卡槽 223。

最好保证纵栅杆221的根数为横栅杆222根数的2倍,这样自一侧其每相邻两纵栅杆 221之间便能够设置一根横栅杆222。所述卡耳281沿径向交叉为十字形或X形,也可以为图示的沿径向的一字型。

实施方式四在使用时,将撑腿22向上翻转(前提是首先将横栅杆222固定在两纵栅杆221之间,如图11所示),便能够形成床体1的侧面护栏,通过将六棱孔套帽28套装在转轴六棱柱轴端27上且卡在纵栅杆221的定位卡槽223内来限定撑腿22相对辅助床板一2的旋转动作。向下翻转撑腿22并将横栅杆222的一端由一侧纵栅杆221上取下,并能够与地面接触来支撑起辅助床板一2。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四中的由六棱柱轴端27、六棱孔套帽28及定位卡槽223构成的定位组合结构,可以被替换为设有外螺纹的轴端、设有内螺纹的螺套或螺帽及弹簧垫圈的组合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还有许多方面可以在不违背总体思想的前提下进行改进,对于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可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