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介入手术双向造影三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02536发布日期:2018-06-05 19:02阅读:717来源:国知局
用于介入手术双向造影三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是一种用于介入手术双向造影三通装置。



背景技术:

血管造影是一种辅助检查技术,在当代技术发达时期,血管造影技术普遍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当中,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病情,控制病情进展,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血管造影是一种介入检测方法,将显影剂注入血管里,因为X光无法穿透显影剂,血管造影正是利用这一特性,通过显影剂在X光下所显示的造影图像来诊断血管病变的,并依此图像进行相应的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治疗。

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通常是用高压注射器连接造影导管13直接将显影剂注入到血管病变闭塞位置,其缺陷是只能观察到血管12一侧病变的情况,无法使闭塞的另一侧血管显影,就需要将造影导管放置血管另一侧二次造影观察,且无法直观的观察病变闭塞情况,只能将前后两次图像进行对比,估测闭塞病变厚度。影响了造影的效率,二次造影增加病人造影剂使用量,给病人带来的不良反应,增加了病人以及医务人员的受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设备的辐射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介入手术双向造影三通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为了使造影剂让血管两侧显影,就需要在第一次造影的对侧二次造影观察的弊端,并提高造影手术的效率及灵活性,较少病人造影剂使用量,避免注射过多造影剂给病人带来的不良反应,减少了了病人以及医务人员的受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设备的辐射时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介入手术双向造影三通装置,包括主导管、与主导管一端连接的第一分支导管和第二分支导管,与主导管另一端连接的主接口;所述第一分支导管前端连通细导管,所述第二分支导管前端连通粗导管;所述主接口、细导管的端口和粗导管的端口设有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主导管、第一分支导管、第二分支导管、细导管、粗导管和主接口外设有一体成形的壳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结构为螺纹;细导管的端口和粗导管的端口处的螺纹设置在壳体内侧,主接口处螺纹设置在壳体外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细导管或粗导管的外部壳体为棱形外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主导管通过第一渐缩管与细导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主接口通过第二渐缩管与主导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支导管和第二分支导管之间连接有三角筋。

本实用新型介入手术双向造影三通装置,由于采用两个分支导管,能够同时向血管病变两侧输送造影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为了使闭塞病变两侧血管显影,需要将造影导管放置血管另一侧二次造影观察的弊端,或者不需要向同一血管内病变两侧造影时,也可以利用两个分支导管同时向两根血管内输送造影剂,大大提高了造影手术的效率,少病人造影剂使用量,避免注射过多造影剂给病人带来的不良反应,减少了了病人以及医务人员的受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设备的辐射时间,使在一幅造影图像中显示阻塞段长度更加精确。且本实用新型的两个分支导管分别连接两个口径不同的管腔,可以匹配两种不同的造影导管,例如细导管连接单弯导管以及粗导管对应连接猪尾巴导管,提供给医务人员更的选择和搭配,提高了手术的灵活度;也可以提供不同流量的造影剂通过,针输送不同剂量的显影剂使用,细导管为低流量导管,粗导管为高流量导管,需要输送大剂量显影剂的连接粗导管,需要输送小剂量的则连接细导管,可以达到两种不同的剂量的血管显影,提高了血管造影对血管闭塞范围的精确诊断。

附图说明

图1血管闭塞病变一侧显影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血管闭塞病变两侧同时显影示意图;

图中:1、细导管,2、第一渐缩管,3、三角筋,4、粗导管,5、棱形外壳,6、第二分支导管,7、主导管,8、第二渐缩管,9、主接口,10、壳体、11、第二分支导管,12、血管,13、造影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介入手术双向造影三通装置,包括主导管7、与主导管7一端连接的第一分支导管6和第二分支导管11,与主导管7另一端连接的主接口9;所述第一分支导管6前端连通细导管1,所述第二分支导管11前端连通粗导管4;所述主接口、细导管1的端口和粗导管4的端口设有连接结构。这里细导管1为低流量导管,常用于与单弯导管连接;粗导管4为高流量导管,常用于与猪尾巴导管连接。

在进行造影手术时,将主接口9与高压注射器连接,第一分支导管6和第二分支导管11分别连接一造影导管,如图3所示,将两造影导管分别通过穿刺置管导入到血管内的病变位置两侧,通过高压注射器进行显影剂的输送作业,使闭塞病变两侧血管显影,以准确的观察到闭塞病变厚度。采用两个不同口径的分支管腔,可以提供不同流量的造影剂通过,满足同时向阻塞血管两端输送不同剂量的造影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为了使阻塞两端显像而需要进行二次造影检查的问题,一次造影代替传统的两次造影可以使受检查者坚守50%放射线辐射剂量,减少病人以及医务人员受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设备电离辐射时间。使在一幅造影图像中显示阻塞段长度更加精确。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在主导管7、第一分支导管6、第二分支导管11、细导管1、粗导管4、主接口9外设有一体成形的壳体10,对该三通装置起到保护作用。

其中上述连接结构优选为螺纹,具有结构简单、连接可靠、装拆方便等优点,当然也可以选用其他合适的连接结构或方式;在配合壳体10的情况下,螺纹结构的设置如下:细导管1的端口和粗导管4的端口处的螺纹设置在壳体10内侧,主接口9处螺纹设置在壳体10外侧。

由于细导管1或粗导管4的管径大小区别较小,往往通过肉眼观察区分较慢,容易出现失误产生粗细导管混用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速度,本实用新型将细导管1或粗导管4的外部壳体设置为棱形外壳5,这样操作人员用仅凭触觉就能够感觉到细导管1和粗导管4的区别,从而快速准确的辨别出粗细导管。

由于主导管7与细导管1存在管径的明显变化,为了使药剂能够均匀稳定的进行输送,本实用新型主导管7通过第一渐缩管2与细导管1连通,渐缩管起到缓冲作用,保证了药剂的输送及使用效果。同样的道理,主接口9通过第二渐缩管8与主导管7连通。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在第一分支导管6和第二分支导管11之间连接有三角筋3,以加强第一分支导管6和第二分支导管11的连接强度,防止分支导管在外力的作用下变形,影响使用寿命。

当然,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具体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实施方式。由于可能实现的方式较多,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