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假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1267发布日期:2018-09-18 20:14阅读:80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人工踝关节假体。



背景技术:

对于终末期踝关节炎治疗,人工踝关节置换已经越来越被认可,并已成为了踝关节融合的可靠治疗方案。然而,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后的机械并发症导致的假体失效和翻修率远高于人工髋膝关节,翻修不仅对足踝外科医生挑战极大,也会给病人身体、精神和经济方面造成极大压力。目前绝大多数造成关节翻修的原因是:假体设计的不足造成置换术后踝关节及其周围关节运动学和生物力学的异常,最终导致假体机械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改进踝关节假体设计是降低术后翻修率的关键。

目前,全球范围内应用于临床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约为20多种,广泛使用的大约有10种左右。踝关节假体主要包括胫骨假体、距骨假体和内衬,这些部件外形结构、安装方式、固定方式和各组件间的相对运动形式上存在很大差别。在实际临床上,不同病人晚期踝关节炎病理类型、病人骨质、畸形及关节周围韧带挛缩程度差异交大,现有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的设计特点往往无法满足不同特点的踝关节炎病人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有效满足不同病踝关节炎病人的踝关节假体,以克服现有技术上的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踝关节假体,包括:

胫骨假体,所述胫骨假体的上部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是多个锥状凸起、或多个柱状体、或一个棱体、或两个棱体;

内衬,所述胫骨假体的底面与内衬的顶面插接配合,所述内衬的底面为内凹弧面;

距骨假体,所述距骨假体的顶面为外凸弧面,所述内衬位于胫骨假体和距骨假体之间,所述内衬的内凹弧面与距骨假体的外凸弧面相配合,所述距骨假体的底面设有多个定位凸起。

优选地,所述胫骨假体的顶面为四边形,其中一条边的边缘设有向上的挡板。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是多个锥状凸起时,包括一个大椎体和四个小椎体,大椎体在胫骨假体顶面的中间位置,四个小椎体在大椎体的周围。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是多个柱状体时,所有柱状体均向一个方向倾斜设置。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是两个棱体时,两个棱体相互平行。

优选地,所述距骨假体的底面向内凹进形成凹槽,所述定位凸起位于所述凹槽上。

优选地,所述胫骨假体的底面设有两条平行开设的T型槽或燕尾槽,所述内衬的顶面设有与T型槽或燕尾槽配合的两个插接部。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踝关节假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对于需要行踝关节置换的病人,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严重程度、不同骨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假体类型选择及组配,结构合理,使用可靠,而且本实用新型子使用时有部分限制性运动,能有效地降低假体应力集中风险,减少松动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胫骨假体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胫骨假体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胫骨假体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胫骨假体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内衬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距骨假体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距骨假体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七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八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

1 胫骨假体 2 内衬

3 距骨假体 11 挡板

12 大椎体 13 小椎体

14 柱状体 15 棱体

16 燕尾槽 21 内凹弧面

22 插接部 31 外凸弧面

32 定位凸起 33 凹槽

111 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前”、“后”、“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踝关节假体,如图8-图15中任意附图所示,其包括胫骨假体1、内衬2和距骨假体3三部分。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胫骨假体1的上部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是多个锥状凸起、或多个柱状体、或一个棱体、或两个棱体。胫骨假体1的顶面为平面,连接部凸出于顶面。具体的,如图1所示,当所述连接部是多个锥状凸起时,包括一个大椎体12和四个小椎体13,大椎体12在胫骨假体1顶面的中间位置,四个小椎体13在大椎体12的周围均匀分布,本结构适用于胫骨远端骨质疏松的病人,通过敲打使胫骨假体1有效贴附胫骨远端。如图2所示,当所述连接部是多个柱状体时,所有柱状体14均向一个方向倾斜设置,并且所述柱状体14的端部均为球面,本结构适用于胫骨远端骨质较好骨量充足的病人,通过敲打使胫骨假体1有效贴附胫骨远端。如图3所示,当所述连接部是一个棱体15时,本结构适用于胫骨前方皮质有破坏,且破坏的位置位于胫骨远端前方中部的病人,棱体15与所述胫骨远端前方中部位置开设的槽配合,通过敲打使胫骨假体1有效贴附胫骨远端。如图4所示,当所述连接部是两个棱体时,两个棱体15相互平行,本结构适用于胫骨前方皮质有破坏,且破坏的位置位于胫骨远端前方两侧的病人,棱体15与所述胫骨远端前方两侧位置开设的槽配合,通过敲打使胫骨假体1有效贴附胫骨远端。图3和图4中的棱体15截面为等腰三角形。

结合图5和图8,所述胫骨假体1的底面与内衬2的顶面插接配合,所述内衬2的底面为内凹弧面21。

结合图5-图7,所述距骨假体3的顶面为外凸弧面31,所述内衬2位于胫骨假体1和距骨假体3之间,所述内衬2的内凹弧面21与距骨假体3的外凸弧面31相配合,内衬2与距骨假体3的配合结构提供踝关节屈伸、内外翻及内外旋运动,并有助于防止踝关节内外翻时应力集中。进一步地,所述内衬2的内凹弧面21分为两部分,距骨假体3的外凸弧面31也为两部分,这就使得内衬2和距骨假体3之间并非万向配合,而是仅能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移动,即限制性运动,从而能有效地降低假体应力集中风险,减少松动的发生。所述距骨假体3的底面设有多个定位凸起32,其用于植入人体后与人体相关组织或骨骼配合连接。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距骨假体3的底面有两种结构,一种是如图6所示的平面,所述定位凸起32均斜向固定在平面上,这种结构该假体适用于距骨穹窿部塌陷距骨量不足的病人,采用单一的水平距骨截骨的结构;另一种如图7所示,所述距骨假体3的底面向内凹进形成凹槽面33,所述定位凸起32位于所述凹槽33上,具体的,所述凹槽的截面呈等腰梯形,定位凸起32在其中一个斜腰上;这种结构可以使得整体尺寸变小,该假体适用于距骨穹窿部塌陷不明显距骨量充足的病人,采用三平面的距骨截骨结构。

如图1所示,所述胫骨假体1的顶面为四边形,其中一条边的边缘设有向上的挡板11,挡板11上开有连接孔111,连接孔111与骨螺钉配合定位,从而加强胫骨假体1安装初期的稳定性。所述挡板11为圆弧形,以满足与人体结构适配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胫骨假体1的底面设有两条平行开设的T型槽或燕尾槽,参考图5,所述内衬2的顶面设有与T型槽或燕尾槽配合的两个插接部22。参考图1-图4中的任意附图,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燕尾槽16。

本实用新型中的内衬2为聚乙烯材料。

本实用新型有八种不同的实施结构:

图8为胫骨假体1的连接部是多个锥状凸起,距骨假体3的底面为平面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胫骨假体1的连接部是多个锥状凸起,距骨假体3的底面设有凹槽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胫骨假体1的连接部是多个柱状体,距骨假体3的底面为平面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胫骨假体1的连接部是多个柱状体,距骨假体3的底面设有凹槽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胫骨假体1的连接部是一个棱体,距骨假体3的底面为平面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胫骨假体1的连接部是一个棱体,距骨假体3的底面设有凹槽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胫骨假体1的连接部是两个棱体,距骨假体3的底面为平面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胫骨假体1的连接部是两个棱体,距骨假体3的底面设有凹槽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踝关节假体,结构合理,有效满足不同病人的使用要求。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和使用意义。

上述实施方式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还有许多方面可以在不违背总体思想的前提下进行改进,对于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可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