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艾灸用燃艾容器及带有该燃艾容器的艾灸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9753发布日期:2018-07-20 18:01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保健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艾灸用燃艾容器。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艾灸用燃艾容器的艾灸盒。



背景技术:

艾灸是我国传统中医自然疗法中的一种独特的经络外治法,其方法是将艾草或艾绒制成艾条或艾柱,然后点燃艾条或艾柱,利用燃烧时所产生的生物热能以及药效,对人体不同经络或腧穴进行经脉温通。艾灸具有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温经行气扶正祛邪的作用,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上已经有许多替代传统人手艾灸治疗的艾灸盒,相比手工操作,在施灸面积方面、温度控制方面和安全性方面都有提高。

由于目前市场上艾灸的材料以艾条和艾绒为主,常规的使用方法都是对准单个穴位施灸,施灸过程中使将点燃的艾条或艾绒置于艾灸盒内进行的,此情况下的艾条或艾绒除了对应人体的一面外都是暴露在空气中的,艾条或艾绒与空气充分接触,并且艾条或艾绒燃烧速度极快,燃烧利用率非常低,热量释放不均匀,艾灸效果不好。另外,如果想沿着经络施灸,就只能将艾条或者艾柱连城一条线去灸,艾条与艾条、艾柱与艾柱之间是有空隙的,不能完全对整个经络施灸,存在缺陷。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限制艾条或艾绒的燃烧速度,并且可以针对经络施灸的艾灸附属器具,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艾灸时使用的艾灸用燃艾容器,可有效控制艾条或艾绒的燃烧速度,并可以多个连接使用,实现对整个经络的施灸,保证经络施灸部分不存在间隙。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艾灸用燃艾容器的艾灸盒,该艾灸用燃艾容器与艾灸盒配合使用,可进一步优化艾灸治疗效果,控制艾灸盒的燃艾速度和温度均匀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艾灸用燃艾容器,其特征在于:该燃艾容器包括一主体,改主体用于容纳待燃烧的艾绒或艾条,用该主体卡住艾绒或艾条,所述主体底部和端部呈开口状;该主体还包括两侧的侧壁;所述主体内侧的顶部设置有具有隔板通风口的隔板,隔板与主体内侧的顶部形成一个空腔,该空腔为通风槽。主体端部、底部、通风槽形成通风位置,为主体内燃烧的艾绒或艾条提供所需空气。

进一步地,所述的侧壁上设置有侧壁通风口,可提供燃艾空气。

进一步地,所述的侧壁通风口为条形通风口、圆形通风口或方形通风口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的侧壁通风口为条形通风口,且该侧壁通风口相对侧壁的底部呈开口状,使侧壁呈梳齿状,便于抓取、容置艾绒或艾条。

进一步地,所述的隔板通风口为条形通风口、圆形通风口或方形通风口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的主体为长方体形、圆形、正方体形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的主体为板材通过剪裁、弯折成型得到,结构简单易加工成型。

或者,所述的主体为耐火材料一次成型而成,利用现有的新型耐火材料的高耐火特性,一次注塑成型,便于批量高效加工。

进一步地,所述的端部上相对主体的顶部处设置有用于将多个主体活动连接在一起的连接件,通过该连接件,多个主体可拆卸地连接,并可相对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件为磁性连接柱,多个主体通过该磁性连接柱可相对旋转地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同时提供一种艾灸盒,其特征在于该艾灸盒带有上所述的艾灸用燃艾容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艾灸用燃艾容器的结构新颖独特,主体内形成的空腔容纳艾绒或艾条,端部、底部、顶部、侧壁中的多面或全部面具有通风结构,实现通风并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艾绒或艾条的燃烧速度,并可调整其热量均匀性,而且可以多个燃艾容器同时使用,可拆卸式连接,并可相对旋转,适合各类施灸模式,各类不同施灸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附图1为该艾灸用燃艾容器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该艾灸用燃艾容器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该艾灸用燃艾容器中圆孔形侧壁通风口和隔板通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该艾灸用燃艾容器的主体通过板材剪切、弯折成型的形状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附图4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附图6为该艾灸用燃艾容器的圆形主体示意图;

附图7为附图6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附图8为该艾灸用燃艾容器中带连接件的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9为该艾灸用燃艾容器中多个主体通过连接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9所示,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艾灸治疗时使用的一种燃艾容器,用于控制燃艾速度及使燃艾热量均匀分布,具体的是一种艾灸用燃艾容器,该燃艾容器包括一主体1,主体1用于容置待燃烧的艾绒或艾条,可见,其必须有一个容置腔体,比如附图1中所示,为一个长方体形腔体,而且,既然是燃艾使用,其必须有通风透气的结构,如附图1~9中所示,主体1底部和端部2呈开口状,实现通风透气;为了控制燃烧速度,该主体1还包括两侧的侧壁3;改侧壁3的结构可以控制燃烧速度的同时,夹持着艾绒或艾条,相当于两个夹板或爪子,卡住艾绒或艾条,便于先将艾绒或艾条放入其中,然后放到艾灸盒内使用,防止其散乱开,便于移动,置放,如果没有该燃艾容器,艾绒或艾条是暴露在空气中的,无法控制其燃烧速度,也无法使其燃烧的热量均匀化,艾灸的有效使用率非常低,而且由于艾绒是散乱状的,不仅不便于置放,挪取,而且非常容易燃烧,燃烧速度快,给其配置一个可以控制其燃烧速度的容器,非常必要。

而且,从附图中可以看出,为了优化控制其燃烧速度,也为了使其与流动空气接触,使其与空气接触的同时,控制其燃烧速度,主体1内侧的顶部设置有具有隔板通风口42的隔板41,隔板41与主体1内侧的顶部形成一个空腔,该空腔为通风槽4,具体使用时,燃艾过程中,通过隔板通风口42,该通风槽4可以通过流动的空气,为燃烧的艾绒或艾条提供氧气,同时空气流通,实现不断地传递空气,使艾绒或艾条充分、均匀而缓慢的燃烧。为了进一步提高空气接触面积并控制燃烧速度,侧壁3上设置有侧壁通风口31,通风的同时,限制燃烧速度,并使燃烧均匀化,防止两端部2内、底部的艾绒或艾条先燃烧,内部或侧壁3处的燃烧不到,或太滞后性燃烧。该侧壁通风口31、端部2、隔板通风口42、底部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贯通并四面通气的腔体,包裹着艾,又不妨碍同时燃烧,同时能控制整个艾绒或艾条的燃烧速度,并使艾绒或艾条缓慢而均匀的燃烧。

作为多种优选方案,侧壁通风口31为条形通风口、圆形通风口或方形通风口中的一种,也可以是其他具有通风功能的结构形状,比如扇形孔,波浪形孔,椭圆形、八边形、梯形、蝴蝶型孔等,凡是能够实现其通风效果,都应当视为与本方案等同,视为本方案的同等技术手段,与之对应地,隔板通风口42为条形通风口、圆形通风口或方形通风口中的一种,其具体其他形状要求与侧壁通风口31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使用更加方便,侧壁通风口31为条形通风口,且该侧壁通风口31相对侧壁3的底部呈开口状,使侧壁3呈梳齿状,设置该形状的目的在于:由于艾绒或艾条置入燃艾容器中时,类似于一种通过燃艾容器进行抓取的动作,梳齿状的侧壁3可实现其“抓取”艾绒或艾条的动作,使装置艾绒或艾条更加方便快捷。

而且,由于该艾灸用燃艾容器的目的在于容置待燃烧的艾绒或艾条,可将其主体1设置为多种形状,比如主体1为长方体形、圆形、正方体形中的一种等,该形状只要能够实现容置艾绒或艾条,同时能够控制其燃烧速度,并使其燃烧均匀、热量传递均匀即可,本实施例仅列举了几种常见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多种形状变形。

为了使加工更加方便,能实现本结构的效果,主体1为板材通过剪裁、弯折成型得到。如附图4及附图5中所示,其通过普通的长方形板材通过弯折,剪裁成形,通过把其长方形的两侧边剪切为条状,并间隔地将一侧的偶数或奇数位的条状折弯,并使其折弯到主体1顶部的内侧,然后将另一侧的奇数或偶数位的条状折弯,并使其折弯到主体1顶部的内侧,两侧的条状弯折部呈拱起状间隔排列在主体1的顶部内侧,从而形成通风槽4,而且间隔排列的条状弯折之间由于弯折弧度不一,相邻之间形成的缝隙即为隔板通风口42,同样能实现通风效果。

或者,主体1为耐火材料一次成型注塑而成,利用一些高分子耐火材质或者其他新型耐火材料,一次注塑成型,或者其他一次成型工艺得到,加工效率高,便于批量生产,成本低。

在针对经络施灸时,可以将多个艾灸用燃艾容器连接到一起使用,可在端部2上相对主体1的顶部处设置用于将多个主体活动连接在一起的连接件5,该连接件5的作用是将相邻的主体1连接在一起,可根据使用情况随时拆卸、拼接,由于经络或脊柱呈立体的S状时,施灸面凸凹不平,为了迎合施灸面的曲面或弧度,连接后的主体1之间应该可以相互转动,呈合适的角度连接,使施灸效果更好,跟皮肤贴合更好,比如连接件5为磁性连接柱,多个主体1通过该磁性连接柱可相对旋转地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中举出的是类似合页连接结构的连接件,如附图8、附图9中所示,通过磁性粘接在一起,并可相对旋转,当然,也可以是粘扣形式,或者其他接插件形式,只要能够实现可拆卸式连接,并可相对旋转即可。

本实用新型同时提供一种艾灸盒,该艾灸盒带有如上所述的艾灸用燃艾容器。结合该艾灸用燃艾容器,艾灸效果更好。而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的一种艾灸用燃艾容器主要用于对病人进行艾灸治疗时的辅助用具,可结合艾灸时的器具使用,用于卡住燃烧的艾绒或艾条,控制其燃烧速度,并使其燃烧释放的热量均匀,优化并提高燃艾效果,进一步提高施灸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