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握式小鼠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03839发布日期:2018-07-10 21:26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手握式的小鼠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小鼠由于基因序列与人类的非常近似,因此广泛用于食品、化妆品、药品、生物制品、工业产品或医学及生命科学等的安全性、毒性和效力等方面的实验和检验。

现有的做法是通过人工握住小鼠进行做实验,由于小鼠本身为生命体,所以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由于疼痛等原因会造成小鼠动作的产生,甚至造成小鼠咬人的情况发生。

现有的对小鼠固定的装置都是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桌面上的,但是由于小鼠体积小,放在桌面上不方便进行实验,而且这类装置结构复杂操作繁琐,浪费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结构简单、方便对小鼠进行固定的手握式小鼠固定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握式小鼠固定装置,包括外筒,所述外筒内设有内筒,所述外筒上开设有导向槽,导向槽上安装有导向装置,导向装置与所述内筒可拆卸连接;所述外筒一侧为封闭的,另一侧为敞口的,所述外筒的封闭侧开设有小孔;所述内筒的一侧为封闭状态,另一侧为敞口状态,所述内筒的敞口侧与所述外筒的封闭侧处于同一端。

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外筒上还设有可供手握的把手。

为了防止在实验时手握着的时候出现打滑现象,所述外筒上设有防滑用的纹路。

进一步的,所述内筒的内部空间为喇叭形,所述喇叭形的喇叭口位于所述内筒的敞口侧。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装置包括旋转固定头,旋转固定头连接着螺杆,螺杆穿过所述导向槽与内筒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筒是和外筒都是有机玻璃制成的透明状。这样方便观察内部的小鼠的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外筒和内筒都为圆柱形。这样方便手握。

而且,所述外筒上设有至少一个通风孔用于通风,防止小鼠出现缺氧现象。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固定装置通过两个筒体就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导向装置调整位置,最主要的是该装置结构小巧,手握式的即可,无需固定装置固定,而且为了防止打滑现象,还可以增加把手和防滑纹路或者磨砂结构,实用性强,对小鼠实验来说,方便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手握式小鼠固定装置,包括外筒1,外筒内1设有内筒2,外筒1上开设有导向槽5,导向槽5上安装有旋转固定头3,旋转固定头3连接着螺杆4,螺杆4穿过导向槽5与内筒2连接。使用时,将小鼠放进外筒1中,然后将旋转固定头松动3,螺杆4与内筒2分离,然后将小鼠进入内筒2中,在将螺杆4与内筒2连接起来,转动旋转固定头3,同时根据小鼠的长度利用导向槽5调整内筒2的位置,最后锁紧旋转固定头3,固定好内筒2。

该外筒1一侧为封闭的,另一侧为敞口的,外筒1的封闭侧开设有小孔(图中未画出);小孔用来将小鼠的尾巴漏出来,方便进行实验操作。内筒2的一侧为封闭状态,另一侧为敞口状态,内筒的敞口侧与所述外筒的封闭侧处于同一端。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来固定住小鼠。外筒1上设有对称设置有两对通风孔7用于通风,防止小鼠出现缺氧现象。

进一步的,内筒2的内部空间为喇叭形,喇叭形的喇叭口位于所述内筒2的敞口侧。由于小鼠头部呈锥形,喇叭形状可以更好的固定住小鼠,防止小鼠在实验过程中的乱动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内筒2是和外筒1都是有机玻璃制成的透明状的圆柱形。这样方便观察内部的小鼠的状态而且方便手握

由于该装置体积比较小,所以为了更好的进行实验,在外筒上的侧边上设有可供手握的把手6。

作为另外一种技术方案,为了防止在实验时手握着的时候出现打滑现象,在外筒上设有防滑用的纹路或者磨砂结构。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