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熬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6693发布日期:2018-09-28 18:37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中药熬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药熬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小剂量的中药熬制主要使用普通的熬药砂锅进行熬煮,这种简易的熬药砂锅存在以下缺点:1、在熬药时药液溢出后会浇灭燃气灶,存在安全隐患;2、在倒出药液时药液容易洒落,极易烫伤手臂;3、在端放砂锅时容易掉落而打碎砂锅。故此,设计一种安全可靠及使用方便的中药熬制装置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弥补和改善了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通过手摇泵抽取药液的熬药装置,该熬药装置能够避免溢出的药液浇灭燃气炉灶,而且设有能够快速插接的安全提手,安全可靠,方便实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中药熬制装置,包括手摇泵、软管及砂锅,砂锅包括陶瓷锅体、锅盖、左提手及右提手,陶瓷锅体底部设有弧形裙边,陶瓷锅体顶部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提耳,提耳上设有卡槽,左提手和右提手分别卡在两个提耳的卡槽内,左提手的端部设有套管,右提手的左端插于套管内,并通过插销限位固定;所述的陶瓷锅体的内壁上设有抽药管,抽药管的进药口与过滤网筒的插头插接,抽药管的出药口与软管连接,软管与手摇泵连接。

所述的陶瓷锅体、弧形裙边、提耳及抽药管为一体设计,其制作材料为陶瓷。

所述弧形裙边的底面与锅体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1厘米至2厘米。

所述的过滤网筒上设有过滤网孔,过滤网筒的插头为锥形设计。

所述的左提手和右提手底部设有挡盘。

所述的锅盖上设有排气孔,锅盖顶部设有提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结构设计合理,安全可靠,使用方便,易于大规模地推广和使用。在进行中药熬制时,将砂锅的陶瓷锅体放置在炉灶上,并放入中药和水开始熬制。在熬制的过程中若有药液溢出,溢出的药液会通过弧形裙边流下,不会沿着陶瓷锅体的锅底流下而浇灭炉灶,弧形裙边能够防止火苗上窜,同时也起到了吸收热量的作用,还能够避免陶瓷锅体因外力而发生翻倒。中药熬制好后,将左提手卡在左端提耳的卡槽内,再将右提手卡在右端提耳的卡槽内,并将右提手的左端插于套管内,并通过插销限位固定,通过两个快速组装的提手将陶瓷锅体取下,安全可靠,避免烫手。陶瓷锅体取下后,将软管的一端与出药口连接,另一端与手摇泵连接,旋转手摇泵的摇柄,熬制好的药液经过过滤网筒过滤后被手摇泵抽出,过滤网筒通过插头插接在进药口上,便于更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砂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各图,一种中药熬制装置,包括手摇泵1、软管2及砂锅3,砂锅3包括陶瓷锅体312、锅盖304、右提手303及左提手314,陶瓷锅体312底部设有弧形裙边311,陶瓷锅体312顶部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提耳315,提耳315上设有卡槽305,右提手303和左提手314分别卡在两个提耳315的卡槽305内,左提手314的端部设有套管301,右提手303的左端插于套管301内,并通过插销302限位固定;所述的陶瓷锅体312的内壁上设有抽药管307,抽药管307的进药口308与过滤网筒310的插头309插接,抽药管307的出药口306与软管2连接,软管2与手摇泵1连接;所述的陶瓷锅体312、弧形裙边311、提耳315及抽药管307为一体设计,其制作材料为陶瓷;所述弧形裙边311的底面与锅体312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1厘米至2厘米;所述的过滤网筒310上设有过滤网孔,过滤网筒310的插头309为锥形设计;所述的右提手303和左提手314底部设有挡盘313;所述的锅盖304上设有排气孔,锅盖304顶部设有提环。

在进行中药熬制时,将砂锅3的陶瓷锅体312放置在炉灶上,并放入中药和水开始熬制。在熬制的过程中若有药液溢出,溢出的药液会通过弧形裙边311流下,不会沿着陶瓷锅体312的锅底流下而浇灭炉灶,弧形裙边311能够防止火苗上窜,同时也起到了吸收热量的作用,还能够避免陶瓷锅体312因外力而发生翻倒。中药熬制好后,将左提手314卡在左端提耳315的卡槽305内,再将右提手303卡在右端提耳315的卡槽305内,并将右提手303的左端插于套管301内,并通过插销302限位固定,通过两个快速组装的提手将陶瓷锅体312取下,安全可靠,避免烫手。陶瓷锅体312取下后,将软管2的一端与出药口306连接,另一端与手摇泵1连接,旋转手摇泵1的摇柄,熬制好的药液经过过滤网筒310过滤后被手摇泵1抽出,过滤网筒310通过插头309插接在进药口308上,便于更换。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合理,安全可靠,使用方便,易于大规模地推广和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