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介入式探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98507发布日期:2018-09-21 22:08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介入式探头,属于介入式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人体内压力和温度数据是临床上用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重要参数。对这些参数的测量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其中介入式测量方式具有测量精确、抗干扰强、持续监测等优点,能为病人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指导。

现有的介入式探头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光纤传感技术的探头,另一种是采用微电子传感技术的探头。其中,微电子传感探头是通过在介入探头上安放微电子压力、温度传感元件来实现测量,已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

微电子传感探头由介入探头和传感元件装配构成,由于介入探头和传感元件体积微小,在实际装配以及使用过程中,易于造成传感元件的定位不牢和位移。为此,探头制作装配过程中常常需要不断调整传感元件的位置,制作装配的工艺难度很高,效率低下,而且制作装配过程中,传感元件的位移可能会导致探头成品的性能不良。

中国专利201510630654.7公开了一种植入式监测探头,其探头中部附近设有凹槽用于安放压力传感元件,前端装配有温度传感元件,但该探头没有用于固定传感元件的装配限位结构,传感元件仅通过导线的支持力实现定位,并不能稳固定位传感元件,在后续工艺中传感元件容易发生移位;另外,由于缺乏稳固定位的结构,在实际装配操作过程中,必须保证一次性将传感元件对准放正,否则就需在极微细的空间中反复调整引线和传感元件的位置,这种多次的反复调整易使引线发生弯折,而且,反复附加在传感元件上的作用力可能会造成传感元件与导线断路,以及传感元件本身的失效甚至破裂,造成过高的生产成本和较低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介入式探头,它结构设置合理,易于传感元件的装配和定位,且定位稳固,加工工艺相对简便。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介入探头本体,介入探头本体的前端设置球面导入端头,介入探头本体的前段上面开设探测空腔,探测空腔下部底面沿轴向开设定位槽,定位槽中安设第一传感元件,介入探头本体的前段下方设置定位盲孔,定位盲孔中安设第二传感元件,介入探头本体的后段呈管状,为装配连接端。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探测空腔前端延伸至介入探头本体的前端边沿,后端延伸至介入探头本体前后段交接处。

按上述方案,在装配连接端的前端上面与探测空腔的衔接处设置工艺槽,工艺槽的深度与探测空腔的深度齐平。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定位槽设置在探测空腔底面的中间,呈长方形,前端延伸至探测空腔前端面,定位槽前端两侧设置过渡圆弧,定位槽后端通穿与装配连接端的内孔相连通,所述定位槽的深度大于第一传感元件的厚度。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介入探头本体为圆柱形,所述的球面导入端头为半圆球面或小半圆球面。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定位盲孔沿介入探头本体轴向开设在探测本体前段下方,孔口与装配连接端的内孔相连通,孔底延伸至介入探头本体的前端边沿。

按上述方案,在定位槽的底部开设有通孔与定位盲孔相连通。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介入探头本体及球面导入端头材质为不锈钢、钛金属等刚性金属或高分子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结构设置合理,便于装配,定位稳定。介入式探头在实际装配工艺中,传感元件固定在探测空腔中,由于探头的微型化和高精密性,在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限定传感元件位置的结构而造成传感元件的移动,本实用新型设置定位槽和定位盲孔结构,能更好的与传感元件相配置,简单有效的对传感元件起到定位作用,避免装配过程中发生传感元件的无规则移动以及定位不准造成的引线弯折和传感元件的失效甚至破裂。2、本实用新型在探测空腔底部设置定位槽,在定位槽的正下方且与探头本体轴线平行处设置有一定位盲孔,用于安放第二种传感元件,则可以在同一个探头中实现多参数的测量。3、本实用新型在装配连接端的前端上面与探测空腔的衔接处设置工艺槽,在保证探头功能结构的前提下,简化了加工工艺,降低对加工刀具的要求进而减少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正视结构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安设了第一传感元件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安设了第一传感元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如图1~5所示,包括介入探头本体1,所述的介入探头本体为圆柱形,介入探头本体的前端设置球面导入端头11,所述的球面导入端头为半圆球面,介入探头本体沿轴线分为两个部分,前段为探测端,后段为装配连接端。本体的前段上面开设探测空腔2,所述的探测空腔前端延伸至介入探头本体的前端边沿,后端延伸至介入探头本体前后段交接处,探测空腔下部底面7为与介入探头本体轴线平行的矩形平面,底面上沿介入探头本体轴向开设定位槽8,所述的定位槽设置在探测空腔底面的中间,呈长方形,前端延伸至探测空腔前端面边沿,定位槽前端两侧设置过渡圆弧6,定位槽后端通穿与介入探头本体后段的装配连接端的内孔相连通,定位槽中安设第一传感元件4,第一传感元件为压力传感元件,定位槽的深度大于传感元件的厚度。在装配连接端的前端上面与探测空腔的衔接处设置工艺槽5,工艺槽的深度与探测空腔的深度齐平。介入探头本体的前段下方设置定位盲孔10,所述的定位盲孔沿介入探头本体轴向开设在探测本体前段下方,孔口与装配连接端的内孔相连通,孔底延伸至介入探头本体的前端边沿。定位盲孔中安设第二传感元件,第二传感元件为温度传感元件。介入探头本体的后段呈管状,内孔前后贯穿,为装配连接端12。所述的介入探头本体及球面导入端头材质为不锈钢、钛金属等刚性金属或高分子材料。本实施例中,介入探头总体长度L1=4.4mm,外径D=1.4mm,其中,装配连接端12为管状内孔直径为1.2mm,长度L2=1.6mm;探测空腔2的长度L3=2mm,宽度W1=1.04mm,工艺槽5的长度L4=0.15mm,宽度W2=1.2mm。探测空腔的底面为定位槽8,定位槽的宽度W3=0.5mm,定位槽前端两侧设置过渡圆弧6的半径为0.15mm。介入探头本体的前段下方也即定位槽的下方设置定位盲孔10。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6、7所示,它与上一个实施例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在定位槽的底部3开设通孔9,所述的通孔直径小于定位槽宽度,且与定位盲孔10相导通,通孔起到了导气的作用,可便于在定位槽中传感元件的定位安设。其它结构与上一个实施例相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