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切断活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81284发布日期:2018-06-27 01:00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设备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全切断活检装置。



背景技术:

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亦称外科病理学检查,简称“外检”;是指应诊断、治疗的需要,从患者体内切取、钳取或穿刺等取出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技术。

现在业内常采用一次性活检装置从肝、肾、前列腺、乳房、脾、淋巴结等软组织或各种软组织瘤中获得活检组织。现有是活检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从内向外依次套设的针芯1、内针管2和外针管3,外针管3的一端设有第一切断片4,当内针管2和外针管3刺入待检组织9后,待检组织进入内针管2内,然后外针管3沿内针管2的轴线方向前进,第一切断片4的端部能够从第一通孔6进入内针管2内并切断待检组织9,然后针芯1、内针管2和外针管3全部退回,待检组织9的部分被留置于内针管2内以进行“活检”。但是,第一切断片4的端部通常无法完全切断内针管2内的待检组织9,犹如“藕断丝连”。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活检装置无法完全切断待检组织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切断活检装置,该全切断活检装置含有两个切断片,所以能够完全彻底的切断待检组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全切断活检装置,包括从内向外依次套设的针芯、内针管和外针管,外针管的一端设有第一切断片和第二切断片,内针管的管壁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当外针管沿内针管的轴线方向移动时,第一切断片的端部能够从第一通孔进入内针管内,第二切断片的端部能够从第二通孔进入内针管内,第二切断片的端部能够与第一切断片匹配对接。

外针管的轴线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一切断片和第二切断片分别位于外针管的上下两侧。

沿外针管的轴线方向,第一切断片的长度大于第二切断片的长度。

第一切断片的长度比第二切断片的长度长0.5mm~5mm。

沿外针管的周向,第一切断片的宽度和第二切断片的宽度相同。

内针管的轴线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位于内针管的上下两侧,沿内针管的轴线方向,第一通孔的位置与第二通孔的位置错开。

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间的距离为1mm~10mm。

外针管的轴线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一切断片的端部和第二切断片的端部均设有用于切断的刀刃。

内针管的一端设有多个切削尖,多个切削尖沿内针管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列,沿针芯的周向,内针管和外针管均能够以针芯的轴线为轴转动。

内针管的一端设有5个切削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全切断活检装置含有两个切断片,所以能够完全彻底的切断待检组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是现有活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全切断活检装置在初始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全切断活检装置在切割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内针管的展开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外针管的展开示意图。

1、针芯;2、内针管;3、外针管;4、第一切断片;5、第二切断片;6、第一通孔;7、第二通孔;8、切削尖;9、待检组织。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全切断活检装置,包括从内向外依次套设的针芯1、内针管2和外针管3,外针管3的一端设有第一切断片4和第二切断片5,内针管2的管壁上设有第一通孔6和第二通孔7,当外针管3沿内针管2的轴线方向移动时,第一切断片4的端部能够从第一通孔6进入内针管2内,第二切断片5的端部能够从第二通孔7进入内针管2内,第二切断片5的端部能够与第一切断片4匹配对接,如图2和图3所示。

现有活检装置仅含有第一切断片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增加了第二切断片5和第二通孔7,第二切断片5的端部能够与第一切断片4的内侧匹配对接,即第二切断片5的端部能够与第一切断片4的内侧表面完全接触,第一切断片4的端部和第二切断片5的端部均设有用于切断待检组织10的刀刃,这样第一切断片4和第二切断片5相互配合后便可以完全切断内针管2内的待检组织10,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仅含有一个切断片在切断待检组织10时存在的“藕断丝连”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外针管3的轴线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一切断片4和第二切断片5均位于外针管3的左端,第一切断片4和第二切断片5分别位于外针管3的上下两侧,如图2所示。第一切断片4和第二切断片5均具有弹性,当外针管3沿内针管2的轴线方向移动时,第一切断片4的端部能够自动地从第一通孔6进入内针管2内,第二切断片5的端部也能够自动地从第二通孔7进入内针管2内。第一切断片4和第二切断片5均为现有材质,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介绍。

在本实施例中,沿外针管3的轴线方向,第一切断片4的长度大于第二切断片5的长度。沿外针管3的周向,第一切断片4的宽度和第二切断片5的宽度相同。第一切断片4的端部为弧形,当第一切断片4的端部从第一通孔6进入内针管2内时,第一切断片4的端部能够与内针管2的内表面匹配对接,即第一切断片4的端部的刀刃与内针管2的内表面完全接触。当第二切断片5的端部从第二通孔7进入内针管2内时,第二切断片5的端部能够与第一切断片4的内表面匹配对接,即第二切断片5的端部的刀刃与第一切断片4的内表面完全接触。第一切断片4的内表面为朝向内针管2的表面,优选第一切断片4的长度比第二切断片5的长度长0.5mm~5mm,如图5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内针管2的轴线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一通孔6和第二通孔7分别位于内针管2的上下两侧,沿内针管2的轴线方向,第一通孔6的位置与第二通孔7的位置可以对称,第一通孔6的位置与第二通孔7的位置也可以错开。优选第一通孔6的位置与第二通孔7的位置错开,以提高内针管2在第一通孔6和第二通孔7部位的强度。第一通孔6和第二通孔7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第一通孔6和第二通孔7均呈圆条状。第一通孔6和第二通孔7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mm~10mm。

在本实施例中,内针管2的一端设有多个切削尖8,多个切削尖8沿内针管2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列,相邻的两个切削尖8之间为弧形。沿针芯1的周向,内针管2和外针管3均能够相对于针芯1转动。切削尖8用于在内针管2进入的过程中切割组织减少阻力。优选内针管2的一端设有5个切削尖8,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中,针芯1的端部具有尖锐的尖头,内针管2具有切割作用,外针管3具有切割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针芯1与内针管2间隙配合。沿内针管2的轴线方向,内针管2能够相对于针芯1移动。沿内针管2的圆周方向,内针管2能够相对于针芯1沿周向转动。内针管2与外针管3间隙配合。沿内针管2的轴线方向,外针管3能够相对于内针管2移动。沿内针管2的圆周方向,外针管3不能相对于内针管2转动,内针管2与外针管3只能同步转动,以避免第一切断片4和第二切断片5无法插入第一通孔6和第二通孔7。

该全切断活检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

如图2所示,该全切断活检装置依靠针芯1的端部刺入人体并停留于待检组织10外,内针管2和外针管3沿针芯1的轴线方向继续向前移动,在向前移动的过程中,内针管2和外针管3还能够以针芯1的轴线为轴沿周向转动,直至内针管2和外针管3的端部进入待检组织10内,待检组织9的一部分将进入内针管2内。内针管2停止动作,外针管3沿针芯1的轴线方向继续向前移动,第一切断片4的端部能够从第一通孔6进入内针管2内,第二切断片5的端部能够从第二通孔7进入内针管2内,第二切断片5的端部能够与第一切断片4配合切断待检组织10,一部分待检组织10被留置于内针管2内,如图3所示。针芯1、内针管2和外针管3全部后退,待检组织10也被取出并留置于内针管2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之间、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