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持续泵注治疗用双头多路泵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26809发布日期:2018-07-27 18:07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器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临床持续泵注治疗用双头多路泵管。



背景技术:

在ICU的患者通常病情危重且复杂,由于患者心肺功能差、治疗用药种类多,常需要通过微量泵同时泵注多种药物进行持续治疗,根据临床观察,使用微量泵同时泵注的药物可多达八种以上。

当微量泵泵注的药物种类较多时,需对应一种药物使用一根泵管,此外,重症患者身上通常还连接有其他如输液导管、气管插管、呼吸机管道、伤口引流管、尿管等等,这些管路数量过多,容易相互缠绕,在抢救病人时容易出现因管道牵拉而导致意外脱管的情况,如此不仅增加患者的痛楚,也需要护理人员花费时间整理管道,延误推药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临床持续泵注治疗用双头多路泵管,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集成多路泵管,在满足对患者同时泵注多种药物的同时,还能用于测定患者的中心静脉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临床持续泵注治疗用双头多路泵管,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泵管、第二泵管,以及过滤器,

所述过滤器中设有相互独立的第一过滤腔、第二过滤腔,过滤器上设有第一泵管连接头、第二泵管连接头、中心静脉导管连接头、静脉输液管连接头,所述第一泵管连接头、中心静脉导管连接头经过第一过滤腔连通,所述第二泵管连接头、静脉输液管连接头经过第二过滤腔连通;

所述第一泵管的一端与过滤器上的第一泵管连接头连接,第一泵管上设有第一流速调节器;

所述第二泵管包括一根汇流管,以及至少两根分流管,所述汇流管的一端与过滤器上的第二泵管连接头相连,汇流管的另一端通过多管接头与至少两根分流管并联,各分流管上均设有第二流速调节器。

所述过滤器包括第一半壳、第二半壳,所述第一半壳的敞口端设有环形凹槽,一第一隔板设于第一半壳的凹腔中,将第一半壳的凹腔均分为两个,所述第二半壳的敞口端设有环形凸缘,一第二隔板设于第二半壳的凹腔中,将第二半壳的凹腔均分为两个,所述第二半壳敞口端的环形凸缘插入第一半壳敞口端的环形凹槽中,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相接,合拢构成整体的过滤器。

所述第一泵管连接头、第二泵管连接头设于过滤器的第二半壳上,所述中心静脉导管连接头、静脉输液管连接头设于过滤器的第一半壳上。

所述过滤器中设有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设于过滤器的第一过滤腔中,位于第一泵管连接头、中心静脉导管连接头之间,所述第二过滤网设于过滤器的第二过滤腔中,位于第二泵管连接头、静脉输液管连接头之间。

所述第一泵管包括上游泵管、下游泵管,所述下游泵管的一端与过滤器上的第一泵管连接头相连,下游泵管的另一端通过单管接头与上游泵管相连。

临床持续泵注治疗用双头多路泵管通过消毒袋封装。

所述中心静脉导管连接头、静脉输液管连接头均为锥头。

所述第一泵管上游泵管的自由端、各分流管的自由端上分别设有连机接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过滤器中设有相互独立的第一过滤腔、第二过滤腔,过滤器上设有第一泵管连接头、第二泵管连接头、中心静脉导管连接头、静脉输液管连接头,所述第一泵管连接头、中心静脉导管连接头经过第一过滤腔连通,所述第二泵管连接头、静脉输液管连接头经过第二过滤腔连通,第一泵管连接头与中心静脉导管连接头形成独立的通道,第二泵管连接头、静脉输液管连接头形成独立的通道,这两个通道相互独立且互不影响,各通道对应的过滤腔对流经对应通道的药液进行过滤,阻止气泡、杂质通过。所述第一泵管的一端与过滤器上的第一泵管连接头连接,第一泵管上设有第一流速调节器,第一泵管经第一泵管连接头、第一过滤腔、中心静脉导管连接头与中心静脉导管或与静脉输液管连接,既能用于对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测定,也可对患者泵注宜单独输注的药物,第一流速调节器用于调节第一泵管的流量大小,范围从零至最大,即,根据需求调节第一泵管关闭至全开,保证液体或血液不会回流。所述第二泵管包括一根汇流管,以及至少两根分流管,所述汇流管的一端与过滤器上的第二泵管连接头相连,汇流管的另一端通过多管接头与至少两根分流管并联,各分流管上均设有第二流速调节器,各分流管通过汇流管、第二泵管连接头、第二过滤腔、静脉输液管连接头与静脉输液管连接,实现对患者泵注一种或多种可混合输注的药物,设置在对应分流管上的第二流速调节器用于调节对应分流管的流量大小,范围从零至最大,即,根据需求调节对应分流管关闭至全开,当有分流管未泵注药物时,通过调节对应的第二流速调节器关闭,避免其他分流管的药液经过未输注药物分流管回流,或血液回流,保证输液顺利进行。

2、临床持续泵注治疗用双头多路泵管通过消毒袋封装,打开消毒袋取出使用,避免临床持续泵注治疗用双头多路泵管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受到污染,满足相应卫生标准。

3、第一泵管上游泵管的自由端、各分流管的自由端上分别设有连机接头,方便护士将这些管路的自由端通过连机接头与对应的泵注设备相连。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附图中,1为第一泵管,1a为上游泵管,1b为下游泵管,2为第二泵管,3为过滤器,31为第一半壳,32为第二半壳,4为第一过滤腔,5为第二过滤腔,6为第一泵管连接头,7为第二泵管连接头,8为中心静脉导管连接头,9为静脉输液管连接头,10为第一流速调节器,11为汇流管,12为分流管,13为多管接头,14为第二流速调节器,15为第一过滤网,16为第二过滤网,17为单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为一种临床持续泵注治疗用双头多路泵管的具体实施例。临床持续泵注治疗用双头多路泵管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泵管1、第二泵管2,以及过滤器3。所述过滤器3中设有相互独立的第一过滤腔4、第二过滤腔5,过滤器3上设有第一泵管连接头6、第二泵管连接头7、中心静脉导管连接头8、静脉输液管连接头9,所述第一泵管连接头6、中心静脉导管连接头8经过第一过滤腔4连通,所述第二泵管连接头7、静脉输液管连接头9经过第二过滤腔5连通,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器3包括第一半壳31、第二半壳32,第一半壳、第二半壳均通过TPE材料注塑制成,第一半壳、第二半壳的截面均为圆形,一第一隔板设于第一半壳31的凹腔中,将第一半壳31的凹腔均分为上下两个半圆腔,一第二隔板设于第二半壳32的凹腔中,将第二半壳32的凹腔均分为上下两个半圆腔,所述第一半壳31的敞口端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第二半壳32的敞口端设有环形凸缘,所述第二半壳32敞口端的环形凸缘插入第一半壳31敞口端的环形凹槽中,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相接,通过合拢构成整体的过滤器3,两个半壳对应的半圆腔合拢构成密封腔室,使第一过滤腔、第二过滤腔的截面均为半圆形,第一过滤腔位于第二过滤腔的上方,且通过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相隔。过滤器3中设有第一过滤网15、第二过滤网16,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均呈半圆形,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设于第一半壳对应腔室敞口端的环形凹槽中,通过第二半壳环形凸缘插入第一半壳环形凹槽中形成夹紧固定,使第一过滤网位于第一泵管连接头6、中心静脉导管连接头8之间,使第二过滤网位于第二泵管连接头7、静脉输液管连接头9之间。第一泵管连接头6、第二泵管连接头7设于过滤器3的第二半壳32上,与第二半壳的轴心线平行,中心静脉导管连接头8、静脉输液管连接头9设于过滤器3的第一半壳31上,与第一半壳的轴心线平行,中心静脉导管连接头、静脉输液管连接头均为锥头。所述第一泵管1的一端与过滤器3上的第一泵管连接头6连接,第一泵管1上设有第一流速调节器10,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泵管1包括上游泵管1a、下游泵管1b,上游泵管、下游泵管均通过TPE材料注塑制成,下游泵管1b的一端与过滤器3上的第一泵管连接头6相连,下游泵管1b的另一端通过单管接头17与上游泵管1a相连,上游泵管的自由端设有连机接头。所述第二泵管2包括一根汇流管11,以及至少两根分流管12,本实施例中,汇流管、分流管均采用TPE材料注塑制成,分流管的数量为三根,所述汇流管11的一端与过滤器3上的第二泵管连接头7相连,汇流管11的另一端通过四通连接头与三根分流管分流管12并联,各分流管12上均设有第二流速调节器14,各分流管的自由端分别设有连机接头。

为避免临床持续泵注治疗用双头多路泵管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受到污染,满足相应卫生标准,临床持续泵注治疗用双头多路泵管通过消毒袋封装。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为,将消毒袋撕开后取出临床持续泵注治疗用双头多路泵管,根据需要,将第一泵管自由端的连机接头与对应泵注设备相连,第一泵管上的第一流速调节器关闭,将第二泵管各分流管自由端的连机接头与对应泵注设备相连,各分流管上的第二流速调节器均关闭。

过滤器上的中心静脉导管连接头与中心静脉导管相连,中心静脉导管的针头置于大静脉中,打开第一流速调节器,即可对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测定或大量而快速的静脉输液或形成血液透析管道等用途;过滤器上的静脉输液管连接头与静脉输液管相连,静脉输液管的针头置于静脉中,打开第二泵管分流管上对应的第二流速调节器,即可实现两种以上药物的输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