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T对比剂外渗实时监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6218发布日期:2018-09-14 20:58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CT对比剂外渗实时监控装置。



背景技术:

CT增强扫描通过高压注射器从患者的静脉注射碘对比剂,由于多种原因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碘对比剂从血管漏出到周围软组织内,即为对比剂外渗,会引起局部组织渗透压增高,产生皮下组织肿胀、疼痛、麻木感,甚至溃烂、坏死等改变。目前监测对比剂外渗主要是在高压注射器注射碘对比剂的过程中,由医护人员在患者身边用眼睛近距离观察注射处是否存在外渗。这种方式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由于CT扫描具有辐射损伤,同时增强CT扫描有一定的时相要求,医护人员一般是从高压注射器开始团注碘对比剂时,在扫描室内近距离观察患者注射部位一段时间,确认无异常后离开扫描间,开始CT扫描。此时高压注射器继续团注碘对比剂,而医护人员无法近距离观察注射部位的外渗情况。所以,目前依靠医护人员肉眼近距离观察的人工监测方法无法全程近距离监测碘对比剂是否外渗。尤其是CT血管成像和CT灌注成像,经常要求高压注射器团注碘对比剂和CT扫描同时进行,因此,医护人员只能通过预注射生理盐水来间接判断患者血管的承受能力和外渗风险,而不能在团注碘对比剂时近距离直接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出现对比剂外渗;

第二,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团注碘对比剂早期观察一段时间或者通过预注射生理盐水来间接判断外渗风险都是可靠的。但是,个别患者由于自身血管情况差(如静脉血管硬化、脆性增加或血管太细),或者患者配合程度差(如婴幼儿、老年人、久病体衰、神志不清的患者等),有时会出现团注碘对比剂早期没有出现外渗,但是后期出现外渗;或者预注射生理盐水时没有出现外渗,但是后面团注碘对比剂时出现外渗的情况;

第三,虽然医护人员会提前和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在感觉疼痛时通过手势向医护人员提示对比剂外渗,但由于患者经验不足或者紧张情绪的影响,有时候会出现判断错误。要么没有出现外渗却终止给药,影响整个检查;要么出现外渗却没有及时终止给药,加重了对比剂外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CT对比剂外渗实时监控装置,在CT增强检查时实时戴在患者身上,可监控患者对比剂注射部位是否出现对比剂外渗的情况。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CT对比剂外渗实时监控装置,包括腕带、摄像头、支架和支架盒,所述支架盒竖直安装在腕带上,所述支架盒底部与腕带固接,所述支架的一端与支架盒的顶部连接,所述摄像头安装在支架上,所述摄像头朝下。

进一步的,所述摄像头设于支架底面。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水平设置,所述摄像头可相对于支架水平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摄像头与支架滑动配合。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架上沿支架的长度方向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上设有滑块,所述摄像头与滑块固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限制滑块沿滑槽移动的锁紧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滑槽设于支架侧面,所述支架上套有环形套,所述环形套与滑块固接,所述摄像头安装在环形套上。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盒的一侧设有盒口,所述支架的一端穿过盒口伸进支架盒中与支架盒转动连接以使支架可收纳在支架盒中,当支架与支架盒成90度夹角时,所述摄像头朝下。

其中,所述腕带顶面设有底座,所述支架盒安装在底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腕带一端的顶面设有魔术贴母面,腕带另一端的底面设有魔术贴子面。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腕带为长条形,腕带长度为40cm,宽为5cm;所述支架盒为长方体型,支架盒的长度和宽度均为5cm,支架盒高度为15cm;所述魔术贴母面和魔术贴子面均为矩形,所述魔术贴母面的长度为5cm,魔术贴子面的长度为25cm,所述魔术贴母面和魔术贴子面的长边与腕带的长边平行,所述魔术贴母面和魔术贴子面的外端与腕带的端面齐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可全程实时监测患者注射部位的外渗情况,帮助医生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确保一次性检查成功,保证患者的安全。在CT增强检查时既不需要医护人员冒着辐射损伤的风险待在扫描间里近距离观察患者的注射部位,也不需要患者通过疼痛来判断是否出现对比剂外渗,使用放心。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3中支架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例3中支架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3中支架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腕带、2-摄像头、3-支架盒、4-支架、5-转轴、6-滑槽、7-滑块、8-魔术贴母面、9-魔术贴子面、10-环形套、11-底座、12-紧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CT对比剂外渗实时监控装置,包括腕带1、摄像头2、支架4和支架盒3,支架盒3竖直安装在腕带1上,支架盒3底部与腕带1固接,支架4的一端与支架盒3的顶部连接,摄像头2安装在支架4上。为方便调整摄像头2使其正对对比剂注射部位,摄像头2可相对于支架4移动,具体的摄像头2与支架4滑动配合,支架4上有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滑槽6,滑槽6上设有滑块7,摄像头2与滑块7固接。滑块7与滑槽6之间的具有一定摩擦力,使当滑块7受到的外力大于该摩擦力时,才能移动滑块7,这有利于方便固定滑块7的位置。当然也可以增加限制滑块7相对于支架4移动的锁紧装置。为方便调整,滑槽6设于支架4侧面。当然也可以调整腕带的佩戴位置,只是这种方式相对于前种方式更麻烦,更不方便。

支架4与支架盒3固定连接或者转动连接,当支架4与支架盒3固定连接时,支架4水平设置,摄像头2设于支架4底面,摄像头2可相对于支架4水平移动,摄像头2一直朝下。当支架4与支架盒3转动连接时,当支架4转动到水平设置时,摄像头2正好位于支架4底面,摄像头2可相对于支架4水平移动,此时摄像头2朝下。本实施例中支架4与支架盒3固定连接。摄像头2通过适配的数据线与计算机或控制系统连接,可将注射部位的图像实时传递出来。

其中,腕带1顶面设有底座11,支架盒3安装在底座11上。腕带1一端的顶面设有魔术贴母面8,腕带1另一端的底面设有魔术贴子面9。腕带1为长条形,腕带1长度为40cm,宽为5cm,魔术贴母面8和魔术贴子面9均为矩形,魔术贴母面8的长度为5cm,魔术贴子面9的长度为25cm,魔术贴母面8和魔术贴子面9的长边与腕带1的长边平行,魔术贴母面8和魔术贴子面9的外端与腕带1的端面齐平。这种结构的腕带可适合10cm-35cm臂围或腿围的被检者。支架盒3为长方体型,支架盒3的长度和宽度均为5cm,支架盒3高度为15cm,底座11距离腕带一端的端面5cm,即紧邻魔术贴母面8设置,底座11长度和宽度均为5cm,高为1cm。

使用时,将腕带1轻轻绑在患者碘对比剂注射部位的远端,使支架盒3垂直于水平面,支架4平行于水平面,滑动滑块7使摄像头2正对对比剂注射部位。增强CT扫描过程中,通过摄像头2实时传来的注射部位图像,密切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出现对比剂外渗,如果出现,及时停止团注对比剂,尽量减轻对比剂外渗的影响。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2所示,滑块7上设有用于限制滑块7相对于支架4移动的锁紧装置,锁紧装置包括紧固螺栓12。当需要调整摄像头2的位置时,拧松紧固螺栓12,移动滑块7,沿滑槽6调整滑块7的位置;当调整到合适位置,拧紧紧固螺栓12即可。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2的区别在于:支架4与支架盒3转动连接,支架盒3的一侧设有盒口,支架4的一端穿过盒口伸进支架盒3中与支架盒3转动连接以使支架4可收纳在支架盒3中,当支架4转动到水平设置时,即当支架4与支架盒3成90度夹角时,摄像头2正好位于支架4底面,摄像头2可相对于支架4水平移动,摄像头2朝下。如图3、4、5所示,支架盒3与支架4通过转轴5转动连接,转轴5位于支架盒3顶端,转轴5可选阻尼转轴;或者转轴5的两端固定在支架盒3上,支架4与转轴5活动连接,但支架4与转轴5之间的摩擦力应当能克服支架4和摄像头的重力,使支架4转动到水平位置时能保持在该位置。

使用时,将腕带1轻轻绑在患者碘对比剂注射部位的远端,使支架盒3垂直于水平面,拉出支架4与支架盒3形成90度的夹角,使支架4平行于水平面,滑动滑块7使摄像头2正对对比剂注射部位。不使用时,可将支架4收回支架盒3内,保护支架4和摄像头2。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前面三个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如图6所示,支架4上套有环形套10,环形套10与滑块7固接,摄像头2安装在环形套10上。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可全程实时监测患者注射部位的外渗情况,帮助医生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确保一次性检查成功,保证患者的安全。在CT增强检查时既不需要医护人员冒着辐射损伤的风险待在扫描间里近距离观察患者的注射部位,也不需要患者通过疼痛来判断是否出现对比剂外渗,使用放心。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