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椎椎板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84522发布日期:2018-08-04 11:20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颈椎椎板固定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适用于颈椎减压手术。



背景技术:

目前,单开门或者双开门是颈椎减压手术中比较有效的方法。其中,单开门是指在手术时将一侧椎板外板切割内做活页用,对侧同样部位切断、全部椎板咬开后,将几个椎板轻轻一齐掀起,绞链侧椎板内层骨质不全中断,但仍有部分皮质连续,椎板形成“单开门”状态。双开门手术是指椎板两侧均作为绞链侧,自棘突中央切开,剖开之棘突分别与相连椎板向外侧掀起,其要点是棘突中线切开时要求居中,向两侧分开椎板时,用力均匀,使两侧绞链部不全骨折。椎板打开后可在椎体间形成间隙,从而能够增大椎管的空腔,起到减压作用。为了保持开门后形成的空腔,一般在手术中需要采用钢板进行固定。临床中发现,无论是单开门还是双开门手术,在显露颈椎的过程中必须将颈椎后侧的肌肉与颈椎骨进行剥离,这样的“骨肉分离”影响手术后的颈椎活动功能,同时可以造成颈痛。同时该手术方案需要做很长的切口(颈2-胸1棘突),彻底暴露颈椎后侧的棘突椎板等骨性结构,手术创伤大,出血多。为了减小手术创伤有学者使用通道技术,经肌肉间隙进入椎板后侧,将两侧椎板切开,并将椎板棘突平行向后移位来扩大椎管面积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是,手术中钢板固定过程复杂,稳定性差,后侧骨性部分不能很好的向后平移。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上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颈椎椎板固定器,可在固定后伸长固定器,保留颈椎后侧肌肉与颈椎骨的连接,保留颈椎运动功能和减少颈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颈椎椎板固定器,包括下固定座和上固定座,所述下固定座连接有外套筒,所述上固定座连接有內芯体,所述內芯体穿入外套筒内且所述內芯体可沿外套筒向上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外套筒的内侧设置有斜向沟槽,所述內芯体的外侧设置有斜向齿,所述斜向沟槽与斜向齿的倾斜方向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外套筒的周向上间隔设置有轴向缝隙。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外套筒的末端设置有挡环,外套筒外部套设有可移动的固定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外套筒内侧设置有防扭转凹槽,內芯体外侧设置有与防扭转凹槽相配的凸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外套筒的横截面呈椭圆形或四边形或三角形。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下固定座上设置有下安装孔,所述上固定座上设置有上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椎板固定器设计成套装的分体式结构,在进行椎体减压手术时,当完成切割需要固定时,可以先将套装的固定器两端固定,之后再向上提拉位于外套筒内部的內芯体,使椎管空腔增大,可避免需要医生在保持开门开度的同时对固定器进行固定,能够减轻医生的操作复杂程度,避免由于医生疲劳造成的手术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伸长状态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1、下固定座,11、下安装孔,2、上固定座,21、上安装孔,3、固定环,4、挡环,5、外套筒,51、斜向沟槽,6、內芯体,61、斜向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颈椎椎板固定器,采用分体式结构,包括下固定座1和上固定座2,在下固定座1上设置有下安装孔11,用来安装与椎体固定的螺钉。同样地,在上固定座2上设置有上安装孔21,用来安装固定螺钉。

下固定座1连接有外套筒5,外套筒5内套装有內芯体6,该內芯体6与固定座2连接。手术时,在完成切割需要使用固定器固定时,先在下安装孔11和上安装孔21内装入螺钉与需要固定的椎体固定,此时,固定器的状态如图1所示;之后,向上提拉內芯体6,如图2所示,此时,固定器的长度会增大,进行使得与固定器两端连接的椎体之间的间隙增大,以此来增大椎管的空腔,实现椎体减压。由于可将固定与椎体间隙的增加分开进行,从而可减轻医生的操作难度,减轻医生手术时的疲劳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分体结构的固定可靠性,在外套筒5的外部套设有固定环3,由于固定环3的作用,可以防止外套筒5向外扩张,避免內芯体6向下移动造成的开门失效,术后可靠性好。并且,在外套筒5的端部设置有挡环4,对固定环3进行限位。此外,为了避免套装的分体结构发生扭转,在外套筒5内有防扭转凹槽,对应地,在內芯体6外侧设置有与防扭转凹槽相配的凸起。或者,可以将外套筒5的横截面设计成椭圆形、四边形或三角形。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外套筒5的内侧设计了斜向沟槽51,在內芯体6的外侧设计了与斜向沟槽51倾斜一致的斜向齿61,只能单向移动,可防止回退。在外套筒5的周向上间隔设置有轴向缝隙,当向上提拉內芯体6后,外套筒5由于轴向缝隙的存在,可产生弹性扩张、增大直径实现轴向移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