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99106发布日期:2018-09-21 22:14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6年6月16日提交的名称为“美容器”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20138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美容器。



背景技术:

用于肌肤美容的美容器例如具有对肌肤进行加热、冷却等功能。另外,还已知具备上述多种功能的美容器。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美容器具,该美容器具具备:头部,其对肌肤表面进行冷却;冷却部,其包括用于对头部进行冷却的热电转换元件;散热器,其与冷却部连接;送风单元,其对散热器供给热交换风;以及棒状的主体外壳,其供上述部件容纳。

冷却部以及散热器容纳于主体外壳的一端。另外,在主体外壳的一端设置有将热交换风向外壳内部导入的吸入口,在另一端设置有将热交换风向外壳外部排出的排出口。从吸入口导入的热交换风在与散热器接触而进行热交换之后,从主体外壳内通过并从排出口排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5230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美容器具中,当对头部进行冷却时,需要通过将从吸入口导入的热交换风供给至散热器而将从热电转换元件产生的热除去。因此,若要反复进行对肌肤的加热和冷却,则每当进行冷却时,因与散热器的热交换而温度变得相对较高的热交换风从主体外壳内通过。其结果是,有可能导致主体外壳整体的温度升高而给把持主体外壳的使用者带来不悦感。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这样的背景而完成的,其要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使用者所把持的部分的温度升高的美容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美容器具有:

手柄部,其供使用者把持;

头部,其从上述手柄部延伸;

前端部件,其具有与肌肤接触的接触面,且保持于上述头部的前端;

温度调整体,其容纳于上述头部内,且使上述前端部件的温度发生变化;以及

冷却风扇,其容纳于上述头部内,且产生用于对上述温度调整体进行冷却的冷却风,

上述头部具有通气壁部,该通气壁部具备:进气孔,其将上述冷却风从外部空间向上述冷却风扇供给;以及排气孔,其将从上述冷却风扇通过的上述冷却风向外部空间排出。

【实用新型的效果】

在上述美容器的上述头部内容纳有:上述温度调整体,其使上述接触面的温度发生变化;以及冷却风扇,其产生上述冷却风。另外,上述头部具有上述通气壁部,上述通气壁部具备上述进气孔以及上述排气孔。因此,在上述美容器内流动的上述冷却风的路径大致形成为以下结构。

即,若使上述冷却风扇进行动作,则使得上述冷却风从外部空间经由上述进气孔而向上述头部的内部流入。该冷却风在从上述冷却风扇通过之后通过与上述温度调整体的热交换而对上述温度调整体进行冷却。因热交换而温度升高后的上述冷却风经由设置于上述头部的上述排气孔而向上述美容器的外部排出。此时,由于在上述手柄部未设置上述排气孔,因此,因热交换而温度升高后的上述冷却风难以向上述手柄部内流入。

这样,根据上述美容器,能够容易地抑制温度升高后的上述冷却风向上述手柄部内流入。故此,上述美容器能够容易地抑制使用者所把持的上述手柄部的温度升高。另外,上述美容器能够抑制上述手柄部的温度升高,因此,与以往的美容器相比,能够长时间地连续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美容器以及与美容器连接的电源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例的美容器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例的美容器的侧视图。

图4是实施例的美容器的仰视图。

图5是实施例的美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2的VI-VI线局部向视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美容器

11 手柄部

12 头部

2 前端部件

200 接触面

3 温度调整体

62 冷却风扇

7 通气壁部

71 进气孔

72 排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上述美容器中,优选排气孔配置于上述进气孔与上述前端部件之间。在该情况下,在头部内流动的冷却风的朝向为从进气孔侧朝向排气孔侧的方向。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温度升高后的冷却风向手柄部内流入。故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手柄部的温度升高。

在上述美容器中,优选地,上述手柄部呈棒状,上述头部沿与上述手柄部的长度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该情况下,冷却风从头部向手柄部流入时的流路阻力变得更大,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温度升高后的冷却风向手柄部内流入。其结果是,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手柄部的温度升高。

从上述手柄部的长度方向观察,上述通气壁部可以配置于上述头部延伸设置的那侧。在美容器的领域中,多数情况下在要求优异的功能、性能的同时,还要求优异的外观设计性。通过将上述通气壁部配置于上述特定的位置,在上述美容器使用时等,能够使得进气孔以及排气孔难以显眼。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的设计性。另外,在该情况下,从排气孔排出的冷却风难以与使用者接触。由此,能够更容易避免给使用者带来不悦感。

优选上述排气孔的开口面积大于上述进气孔的开口面积。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增大从进气孔吸入的冷却风的流速。其结果是,能够更高效地进行温度调整体的冷却。

进一步,上述美容器可以在上述温度调整体与上述冷却风扇之间具有散热器,上述散热器可以具有:基板,其配置于上述温度调整体侧;以及散热片,其从上述基板朝向上述冷却风扇侧立起设置。在该情况下,能够更高效地进行冷却风和温度调整体的热交换。其结果是,能够更高效地进行温度调整体的冷却。

上述温度调整体可以是珀耳帖元件。在该情况下,能够由一个元件实现对前端部件进行加热的功能和对前端部件进行冷却的功能这两种功能。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部件数量。

【实施例】

利用附图对上述美容器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如图1~图4所示,美容器1具有:手柄部11,其供使用者把持;以及头部12,其从手柄部11延伸。在图2~图4中在头部12的前端,保持有具备与肌肤接触的接触面200的前端部件2。如图6所示,在头部12内容纳有:温度调整体3,其使前端部件2的温度发生变化;以及冷却风扇62,其产生用于对温度调整体3进行冷却的冷却风。另外,如图3~图6所示,头部12具有通气壁部7,该通气壁部7具备:进气孔71,其将冷却风从外部空间向冷却风扇62供给;以及排气孔72,其将从冷却风扇62通过的冷却风向外部空间排出。

如图1~图4所示,本例的美容器1具有:手柄部11,其呈棒状;以及头部12,其设置于手柄部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如图3所示,头部12从手柄部11的一端沿与其长度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另外,在头部12的前端保持有前端部件2。

如图1所示,从手柄部11的另一端延伸出有连接线缆13。连接线缆13与以相对于美容器1分体的方式构成的电源单元100连接。本例中的电源单元100具有经由连接线缆13而对美容器1供给电力的功能。

以下,将与手柄部11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美容器1的前后方向X,有时将前后方向X的头部12侧称为前方X1、且将连接线缆13侧称为后方X2。另外,当从前方X1观察美容器1时,将头部12延伸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Z,有时将上下方向Z的手柄部11侧称为上方Z1、且将前端部件2侧称为下方Z2。另外,有时将与前后方向X以及上下方向Z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Y。上述与美容器1的方向相关的表示均出于方便的考虑,与实际使用美容器1时的方向无任何关系。

如图5所示,美容器1的外壁5具有手柄上部51、手柄下部52、头上部53以及头下部54这四个部件。手柄上部51构成手柄部11的上方Z1的外壁,手柄下部52构成下方Z2的外壁。另外,头上部53构成头部12的上方Z1的外壁,头下部54构成下方Z2的外壁。

如图3以及图4所示,从手柄部11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X)观察,通气壁部7配置于头部12延伸设置的那侧(下方Z2)。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本例中的通气壁部7配置于头下部54的宽度方向Y的中央部。

通气壁部7具有多个进气孔71以及多个排气孔72。另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排气孔72配置于进气孔71与前端部件2之间。更具体而言,本例中的通气壁部7具有:三列进气孔列711;以及四列排气孔列721,它们配置于比上述进气孔列711靠前端部件2侧的位置。

如图4所示,三列进气孔列711在头部12的延伸设置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各进气孔列711构成为包括在宽度方向Y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进气孔71。另外,四列排气孔列721在头部12的延伸设置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各排气孔列721构成为包括在宽度方向Y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排气孔72。

各进气孔71以及排气孔72呈沿头部12的延伸设置方向延伸的长圆状。越是靠近前端部件2的进气孔71,则进气孔71的长度越长。另一方面,越是靠近前端部件2的排气孔72,则排气孔72的长度越短。

本例中的排气孔72的数量多于进气孔71的数量。另外,排气孔72的总开口面积、即各排气孔72的开口面积的合计大于进气孔71的总开口面积、即各进气孔71的开口面积的合计。

如图6所示,在头部12的前端保持有前端部件2。另外,在头部12的内部容纳有超声波振子23、导热部件4、温度调整体3、间隔件31、散热板6、散热器61以及冷却风扇62。如图5所示,前端部件2、导热部件4、间隔件31、散热板6按顺序层叠。如图5以及图6所示,利用插通于散热板6的螺钉63将上述部件紧固连结为一体。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前端部件2具有:板状部20,其具备接触面200;以及突出部221,其从板状部20的外周缘部22朝向头部12的内侧立起设置。板状部20在从其厚度方向观察的俯视图中呈圆形。

如图6所示,借助粘接材料(省略图示)而将超声波振子23粘接于板状部20的接触面200的里侧的表面。如图6所示,超声波振子23在从板状部20的厚度方向观察的俯视图中配置于前端部件2的中央。本例中的超声波振子23能够产生频率为3MHz的超声波振动。本例的美容器1通过将该超声波振动传导至接触面200而能够在接触面200与肌肤接触的状态下对肌肤施加超声波振动。

如图6所示,螺钉63经由分别设置于散热板6、间隔件31以及导热部件4的贯通孔(省略图示)而插入于突出部221。另外,如图6所示,突出部221与导热部件4抵接。

导热部件4构成包括温度调整体3和板状部20的导热路径的一部分。本例中的导热部件4具有隔着空隙而与超声波振子23对置的导热板部41。在导热板部41的超声波振子23侧的相反侧(上方Z1)的表面保持有温度调整体3。厚度比导热板部41的厚度薄的薄壁部42与导热板部41的外周连接。薄壁部42夹持于前端部件2的突出部221与间隔件31之间。另外,用于将散热板6和前端部件2紧固连结的螺钉63插通于薄壁部42。

另外,本例中的导热部件4具有夹持于温度调整体3与导热板部41之间的导热片411。导热片411由具有挠性、且导热率较高的材料构成。

如图6所示,温度调整体3配置于导热板部41的中央、且夹持于导热片411与散热板6之间。

本例中的温度调整体3为珀耳帖元件。珀耳帖元件具备对板状部20进行加热的功能以及进行冷却的功能这两种功能。本例中的珀耳帖元件在对板状部20进行加热时能够将接触面200的温度调整为处于35℃~39℃的范围。另外,当对板状部20进行冷却时,能够将接触面200的温度调整为处于14℃~18℃的范围。

在温度调整体3的周围配置有呈环状的间隔件31。间隔件31的内周缘部311、即温度调整体3侧的缘部具有与温度调整体3的厚度大致相同的厚度。由此,能够防止在将前端部件2和散热板6紧固连结的状态下对温度调整体3施加过高的压力。

本例中的间隔件31的外周缘部312具有供螺钉63插通的贯通孔(省略图示),并且该外周缘部312的厚度大于内周缘部311的厚度。间隔件31的外周缘部312夹持于导热部件4的薄壁部42与散热板6之间。在美容器1的组装操作中,通过使间隔件31的外周缘部312、导热部件4的薄壁部42以及设置于散热板6的薄壁部60(后述)卡合,能够容易地进行导热板部41、间隔件31以及散热板6的定位操作。

利用螺钉63将散热板6紧固连结于前端部件2。散热器61与散热板6的上方Z1的表面抵接。另外,温度调整体3与散热板6的下方Z2的表面的中央部抵接。在散热板6的下方Z2的表面的外周缘部设置有厚度比中央部的厚度小的薄壁部60。薄壁部60与间隔件31的外周缘部312卡合。

散热器61具有:基板611,其与散热板6抵接;以及散热片612,其从基板611朝向冷却风扇62侧立起设置。利用从头上部53以及头下部54的内壁面分别突出的散热器保持部531、541对散热器61向手柄部11侧的移位进行限制。由此,使得散热器61被按压于散热板6。

冷却风扇62配置于散热器61的上方Z1。虽未进行图示,但本例中的冷却风扇62与控制基板14(后述)电连接。另外,冷却风扇62配置于将冷却风向散热器61侧输送的方向上。

如图3~图6所示,在头下部54的与冷却风扇62对置的部分设置有多个进气孔71。另外,在头下部54的与散热器61对置的部分に设置有多个排气孔72。

在手柄部11的内部配置有对美容器1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基板14。虽未进行图示,但控制基板14与连接线缆13电连接。另外,如图5所示,在控制基板14设置有沿前后方向X排列成一列的三个切换开关141(141a、141b、141c)。能够经由在手柄上部51露出的操作键511(参照图1、图2以及图5)而将这些切换开关141按下。切换开关141a、141b、141c分别具有进行超声波振动的产生和停止的切换、温度调整体3的加热动作的实施和停止的切换以及冷却动作的实施和停止的切换的功能。

即,本例的美容器1能够通过按下操作键511而选择执行使接触面200进行超声波振动的动作、对接触面200进行加热的动作或者对接触面200进行冷却的动作中的任意动作。另外,如图5所示,在控制基板14设置有以与上述动作的种类相应的模式而点亮的上侧发光部142。从上侧发光部142发出的光经由键壳体512以及键保持件513(后述)的贯通孔514、515而被引导向设置于手柄上部51的上侧显示部516(参照图2、图5)。此外,本例中的上侧发光部142为LED(发光二极管)。

如图5所示,在操作键511与控制基板14之间配置有:键壳体512,其供操作键511容纳;以及键保持件513,其供键壳体512容纳。利用螺钉(省略图示)将键保持件513紧固连结于手柄下部52。

在控制基板14的下方Z2配置有:下侧发光部15;以及发光部盖16,其对下侧发光部15进行保持。下侧发光部15构成为:与控制基板14电连接,并以与美容器1的动作的种类相应的模式而点亮。利用螺钉(省略图示)将发光部盖16紧固连结于手柄上部51。另外,如图4所示,发光部盖16具有在手柄部11的下方Z2露出的窗部161。从下侧发光部15发出的光被引导向发光部盖16的窗部161。此外,本例中的下侧发光部15为LED(发光二极管)。

对本例的美容器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在美容器1的头部12内容纳有:温度调整体3,其使接触面200的温度发生变化;以及冷却风扇62,其产生冷却风。另外,头部12具有通气壁部7,该通气壁部7具备进气孔71以及排气孔72。因此,通过使冷却风扇62进行动作,能够使冷却风沿包括进气孔71、冷却风扇62、散热器61以及排气孔72的路径流通。而且,由于在手柄部11未设置排气孔72,因此,因与散热器61的热交换而温度升高的冷却风难以向手柄部11内流入。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手柄部的温度升高。

另外,排气孔72配置于进气孔71与前端部件2之间。进一步,手柄部11呈棒状,头部12沿与手柄部11的长度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其结果是,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温度升高后的冷却风向手柄部11内流入。故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手柄部11的温度升高。

另外,从手柄部11的长度方向观察,通气壁部7配置于头部12延伸设置的那侧(下方Z2)。因此,在美容器1的使用时等,能够使得进气孔71以及排气孔72难以显眼。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的设计性。

另外,排气孔72的总开口面积大于进气孔71的总开口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从进气孔71吸入的冷却风的流速。其结果是,能够更高效地进行温度调整体3的冷却。

另外,美容器1在温度调整体3与冷却风扇62之间具有散热器61,散热器61具有:基板611,其配置于温度调整体3侧;以及散热片612,其从基板611朝向冷却风扇62侧立起设置。因此,能够更高效地进行冷却风和温度调整体3的热交换。其结果是,能够更高效地进行温度调整体3的冷却。

温度调整体3为珀耳帖元件。因此,能够由一个元件实现对前端部件2进行加热的功能和对前端部件2进行冷却的功能这两种功能。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部件数量。

这样,根据美容器1,能够容易地抑制温度升高后的冷却风向手柄部11内流入。故此,美容器1能够容易地抑制手柄部11的温度升高。

如图1所示,本例的美容器1经由连接线缆13而与电源单元100连接。在本例中的电源单元100搭载有具有与美容器1的功能不同的功能的第二美容器8。

第二美容器8具有:主体81,其呈棒状;两个支承轴(省略图示),它们从主体81延伸设置;以及旋转体82,其可旋转地支承于两个支承轴。两个支承轴以主体8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为基端,且以随着远离主体81而彼此的间隔增大的方式延伸设置。

在由各支承轴支承的旋转体82的表面设置有主电极821。另外,在主体81的内部设置有:供电装置,其将来自电源的电力向主电极821供给;以及控制装置,其对来自供电装置的电力供给进行控制。供电装置经由从主体81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延伸出的线缆83而与相对于主体81以分体的方式构成的辅助电极84电连接。

控制装置构成为:在主电极821以及辅助电极84与肌肤接触的状态下,能够使离子导入电流或者离子导出电流在包括主电极821、辅助电极84、供电装置以及人体的闭合电路中流动。

当使用第二美容器8时,在将旋转体82按压抵接于肌肤的状态下使主体81沿肌肤移动,由此能够使肌肤伴随着旋转体82的旋转而像被手提拉那样地变形。由此,能够体验到较高的按摩效果。另外,在该情况下,伴随着旋转体82的旋转,能够容易地增大旋转体82和肌肤的接触面积,并且能够使肌肤表面的角质层延展而使角质层变薄。其结果是,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离子导入以及离子导出。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美容器1的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的方式,可以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对其结构进行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以与美容器1分体的方式构成电源单元100的例子,但电源也可以容纳于美容器1的内部。在该情况下,例如将作为电源的电池容纳于美容器1的内部,并将电池与控制基板14连接,由此能够实现对肌肤施加超声波振动的功能、对肌肤进行加热的功能以及对肌肤进行冷却的功能。

容纳于美容器1的内部的电池可以是一次电池,也可以是二次电池。在使用二次电池的情况下,作为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方法而能够采用公知的方式。例如,能够采用在经由连接线缆13将电源单元100和美容器1连接时进行充电的结构。另外,还能够形成为如下结构:当将美容器1载置于电源单元100时,通过使设置于电源单元100的充电触点与设置于美容器1的充电端子抵接而进行充电。进一步,还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从设置于充电器内的送电线圈向设置于美容器1内的受电线圈输送电力而进行非接触式充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