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充气护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4368发布日期:2018-08-28 22:49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充气护套体,尤指一种套设在人体上,且内部设有可充放气的气囊的便携式充气护套。



背景技术:

利用气囊体积的改变,来按摩人体、促进血液循环或是肌肉放松的技术已行之有年,其中,该类的技术,大多是利用一内部含有(或可外接)气囊的套体,利用该套体的位置将该气囊设定在希望被按摩的位置,然后再利用一充气装置对该气囊进行充气来改变该气囊的体积,进而对人体进行压抵产生按摩功效。

其中,所述这样利用将套体套设在人体上来固定气囊的固定方式,由于将套体在固定于人体上的方式,大多是通过在套体上设计一开口供人体放入该套体所形成的套设空间中,然后再利用一闭合装置如扣件或魔鬼毡等等能够关闭该开口的组件将该开口封闭,而使得该套体与人体紧密接触,利用之间的摩擦力来固定该套体与人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然而,这样利用摩擦力来固定套体与人体间的固定方式,虽然在一般的状况下能够使得该套体被固定在人体的特定位置上,但是当该套体需要再另外的配合一个可以改变体积的气囊时,由于气囊会反复的改变其体积,使得该套体内部的所述套设空间不断的收到气囊挤压而让该空间的大小不断改变(否则无法按摩人体),容易使得所述闭合装置逐渐松脱,而让固定该套体的摩擦力降低,使得该套体无法与人体紧密接触进而使套体松脱并偏移原本的位置,十分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充气护套,该便携式充气护套即使护套内部的气囊不断改变体积,而不断改变护套环绕人体时所构成的空间大小,也能稳固的固定在人体上,而不会因为所述空间大小不断改变而导致护套松脱。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充气护套,具有一可快速组卸于护套表面的充气装置,且可以在该护套固定在人体的状态下,直接组卸该充气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充气护套,具有多数个安装于人体上不同位置且各自具有一按摩气囊的带体,并通过同一充气装置而能对人体的不同部位同时进行按摩。

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充气护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带体,设有一能够改变体积大小的充气部,所述充气部内部构造有一气室,且所述充气部两侧分别设有可挠曲弯折的一第一围绕部以及一第二围绕部,并由所述第一围绕部与第二围绕部彼此相邻定位来构成一环圈空间,供一使用者的躯干或四肢装设于所述环圈空间中;

一充气装置,安装于所述带体的外表面,并与所述气室相连通,用以填充气体来改变所述充气部的体积,进而变更所述环圈空间的尺寸大小;

一弹性带,所述弹性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围绕部,另一相反端则是设有一与所述第二围绕部相邻定位的连接件,并能弹性伸缩来改变所述弹性带的长度,使所述环圈空间产生一向内收束的弹性作用力。

所述的便携式充气护套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充气护套还包含一辅助弹性带,所述辅助弹性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围绕部,并与所述弹性带分别排列在靠近所述带体短轴的相反两侧位置。

所述的便携式充气护套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围绕部具有一邻近所述充气部的第一端以及一远离所述充气部的第二端,所述弹性带连接于所述第一围绕部的所述第一端位置,且所述弹性带与所述第一围绕部同时连接于所述第二围绕部时,所述弹性带位于所述第一围绕部与所述第二围绕部之间。

所述的便携式充气护套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围绕部具有一邻近所述充气部的第一端以及一远离所述充气部的第二端,所述弹性带连接于所述第一围绕部的第二端的位置,且所述弹性带与所述第一围绕部同时连接于所述第二围绕部时,所述弹性带与所述第一围绕部分别覆盖在所述第二围绕部外侧的不同位置。

所述的便携式充气护套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围绕部包含一第一片体以及一第二片体,所述第一片体以及所述第二片体两者的内侧面上分别设有一靠近所述带体短轴边缘的固定件,使得所述两固定件分别位于所述带体的相反两侧边,而所述第二围绕部的外侧面设有配合所述两固定件定位的至少一组合件。

所述的便携式充气护套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片体的一部分范围与所述第二片体的一部份范围互相重叠,且所述第一片体未被所述第二片体覆盖的剩余部分范围与所述第二片体未被所述第一片体覆盖的剩余部分范围之间形成一间隔空间。

所述的便携式充气护套于一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空间的形状对应所述充气装置的外型轮廓。

所述的便携式充气护套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围绕部与充气部的外侧表面共同设有一组合件,所述组合件用以连接固定所述弹性带、所述第一围绕部以及所述充气装置三者。

所述的便携式充气护套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充气部靠近所述带体的外表面一侧,设有一限制片,使所述充气部改变体积时,所述充气部朝向所述环圈空间的方向改变体积。

所述的便携式充气护套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带体的内表面设置有一结合部及至少一凸块,所述凸块通过一结合件结合在所述带体的结合部的任意位置,对所述环圈空间中的躯干进行压迫。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充气护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本体,包含:

一第一带体,设有一能够改变体积大小的第一充气部,所述第一充气部内部构造有一第一气室,且所述第一充气部两侧分别设有可挠曲弯折的一第一左围绕部以及一第一右围绕部,并由所述第一左围绕部与第一右围绕部彼此相邻定位来构成一第一环圈空间,让一使用者的腿部其中一部分能够装设于所述第一环圈空间中;

一第二带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带体,并设有一第二充气部,所述第二充气部内部构造有一第二气室,且所述第二充气部两侧分别设有可挠曲弯折的一第二左围绕部以及一第二右围绕部,并由所述第二左围绕部与第二右围绕部彼此相邻定位来构成一第二环圈空间,让所述使用者的腿部另一部分能够装设于所述第二环圈空间中;

一充气装置,安装于所述本体的一外表面,并与所述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相连通,用以充放气体来改变所述第一充气部与第二充气部的体积,进而变更所述第一环圈空间以及第二环圈空间的尺寸大小;

一第一弹性带,所述第一弹性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左围绕部,另一相反端则是设有一与所述第一右围绕部相邻定位的第一连接件,并能弹性伸缩来改变所述第一弹性带的长度,使所述第一环圈空间产生一向内收束的弹性作用力;

一第二弹性带,所述第二弹性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左围绕部,另一相反端则是设有一与所述第二右围绕部相邻定位的第二连接件,并能弹性伸缩来改变所述第二弹性带的长度,使所述第二环圈空间产生一向内收束的弹性作用力。

所述的便携式充气护套于一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充气护套还包含一辅助弹性带,所述辅助弹性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带体与所述第二带体的至少其中一个所对应的所述第一右围绕部或所述第二右围绕部,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弹性带或所述第二弹性带分别排列在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一带体或第二带体短轴的相反两侧位置。

所述的便携式充气护套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带体与所述第二带体的至少其中一个所对应的所述第一左围绕部或所述第二左围绕部具有一邻近对应的所述第一充气部或所述第二充气部的第一端以及一远离对应的所述第一充气部或所述第二充气部的第二端,对应的所述第一弹性带或所述第二弹性带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左围绕部或所述第二左围绕部的所述第一端位置,且对应的所述第一弹性带或所述第二弹性带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左围绕部或所述第二左围绕部同时连接于所述第一右围绕部或所述第二右围绕部时,对应的所述第一弹性带或所述第二弹性带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左围绕部、对应的所述第一右围绕部或所述第二左围绕或所述第二右围绕部之间。

所述的便携式充气护套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带体与所述第二带体的至少其中一个所对应的所述第一左围绕部、所述第二左围绕部具有一邻近所述充气部的第一端以及一远离所述充气部的第二端,所述弹性带连接于所述第一左围绕部、所述第二左围绕部的第二端的位置,且所述弹性带与所述第一左围绕部、所述第二左围绕部同时连接于所述第一右围绕部、所述第二右围绕部时,所述弹性带与所述第一左围绕部、所述第二左围绕部分别覆盖在所述第一右围绕部、所述第二右围绕部外侧的不同位置。

所述的便携式充气护套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带体与所述第二带体的至少其中一个的所对应的所述第一左围绕部或所述第二左围绕部包含一第一片体以及一第二片体,所述第一片体以及所述第二片体两者的内侧面上分别设有一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一带体或所述第二带体短轴边缘的固定件,使得所述两固定件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带体或所述第二带体的相反两侧边,而对应的所述第一右围绕部或所述第二右围绕部的外侧面设有配合所述两固定件定位的至少一组合件。

所述的便携式充气护套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片体的一部分范围与所述第二片体的一部份范围互相重叠,且所述第一片体未被所述第二片体覆盖的剩余部分范围与所述第二片体未被所述第一片体覆盖的剩余部分范围之间形成一间隔空间。

所述的便携式充气护套于一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空间的形状对应所述充气装置的外型轮廓。

所述的便携式充气护套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带体与所述第二带体的至少其中一个所对应的所述第一右围绕部或所述第二右围绕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充气部、第二充气部的外侧表面共同设有一组合件,所述组合件用以连接固定对应的所述第一弹性带或所述第二弹性带、对应的所述第一左围绕部或所述第二左围绕部以及所述充气装置。

所述的便携式充气护套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带体与所述第二带体的至少其中一个所对应的所述第一充气部或所述第二充气部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一带体、所述第二带体的外表面一侧,设有一限制片,使对应的所述第一充气部或所述第二充气部改变体积时,对应的所述第一充气部或所述第二充气部朝向对应的所述第一环圈空间或所述第二环圈空间的方向改变体积。

所述的便携式充气护套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带体与所述第二带体的至少其中一个所对应的所述第一带体或所述第二带体的内表面设置有一结合部及至少一凸块,所述凸块通过一结合件结合在所述结合部的任意位置,对对应的所述第一环圈空间或第二环圈空间中的驱干进行压迫。

所述的便携式充气护套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充气装置通过一输气管连通所述第一气室与所述第二气室的至少其中一个,且所述第一气室与所述第二气室通过一连通管互相连通,使所述第一气室及所述第二气室同时受到所述充气装置充气。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所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弹性带产生一向内收束的弹性作用力的设计,使得护套的带体即使需要配合气囊体积变化而不断改变形状,也可以通过该弹性作用力的作用,保持所述环圈空间的大小,使得所述带体可以保持在人体上而不松脱。

此外,所述护套的带体的外侧表面共同设有一组合件,使得所述弹性带、所述带体一侧的第一围绕部可以依照使用者的肢体形状及尺寸而改变固定在所述带体上的位置,并在所述弹性带与所述第一围绕部所未覆盖的位置处,通过所述组合件而能够快速组卸一充气装置,对带体内部的气囊进行充气。

且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充气护套可扩充所述带体的数量,并利用多数个不同的带体所产生的不同环圈空间套设在人体上,分别针对人体的不同位置进行压迫按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充气护套于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图2A、图2B、图2C、图2D及图2E为图1实施例中的使用示意图;

图3A、图3B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充气护套于另一些实施例中的样态示意图;

图4A、图4B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充气护套于在一实施例中的样态示意图;

图5A、图5B、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充气护套于另一类型的实施例中的样态示意图;

图6A、图6B、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充气护套于另一类型的实施例中的样态示意图;

图7A、图7B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充气护套于另一类型的实施例中的样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带体;11-充气部;110-气室;12-第一围绕部;120-固定件;121-第一端;122-第二端;123-第一片体;124-第二片体;125-间隔空间; 13-第二围绕部;130-组合件;131-边缘;132-第一短片体;133-第二短片体;20- 充气装置;21-输气管;22-注气孔;23-接合件;30-弹性带;301-辅助弹性带; 31-连接件;32-弹性作用力;40-环圈空间;50-限制片;60-结合部;61-凸块; 610-挠性片体;62-结合件;70-本体;71-第一带体;711-第一充气部;712-第一气室;713-第一左围绕部;714-第一右围绕部;715-第一环圈空间;716-第一弹性带;72-第二带体;721-第二充气部;722-第二气室;722a-第一气囊;722b- 第二气囊;723-第二左围绕部;724-第二右围绕部;725-第二环圈空间;726-第二弹性带;73-第三带体;731--踩踏部;732-黏贴部;733-第三左围绕部;734- 第三右围绕部;735-第三环圈空间;736-第三弹性带;801-第一通气口;802-第二通气口;811-第一输气管;812-第二输气管;803--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

请参照图1、图2A至图2E所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充气护套于实施时,包含:一带体10、一充气装置20(请参考图2E)以及一弹性带30;所述带体10 设有一能改变体积大小的充气部11,所述充气部11内部构造有一气室110、且所述充气部11两侧分别设有可挠区弯折的第一围绕部12以及一第二围绕部13;使用时请参照图2A及其他图示所示,所述第一围绕部12与所述第二围绕部13 于使用时将彼此相邻定位来购成一环圈空间40,供使用者的躯干或四肢装设于所述环圈空间40中。(图式中使用者的手臂已置入所述环圈空间40中)

而所述充气装置20的部分,请参考图2E,使用时所述充气装置20安装在所述带体10的外表面,所述充气装置20与所述气室110相连通,用以充、放气体来改变所述气室110的体积,进而影响所述充气部11的体积,而连带变更所述环圈空间40的尺寸大小,对位于环圈空间40中的使用者身体进行按摩。

最后关于所述弹性带30的部分,所述弹性带30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围绕部12、而另一相反端则是设有一用以与所述第二围绕部13相邻定位的连接件 31,能通过弹性拉伸变形来改变所述弹性带30的长度,利用所述弹性带30的力量使得所述环圈空间40产生一项内收束的弹性作用力32。

关于图1、图2A至图2E所示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样态的详细说明,首先,使用时的顺序如图2A至图2E所示:首先,如图2A所示,先将使用者的躯干或四肢(图中是手臂)置入所述带体10所形成的所述环圈空间40中,然后再如图 2B所示,将所述弹性带30连接置所述第二围绕部13、接着,再如图2C、及图 2D所示将所述第一围绕部12(于图中分为两形状不同片体,详细后述)依照顺序分别覆盖在所述弹性带30上,并连接所述第二围绕部13,并于最后如图2E所示装上所述充气装置20。

关于各组件间的结合方式:于所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围绕部12的内侧面设有一与所述第二围绕部13连结的固定件120,而所述带体10的所述第二围绕部13与所述充气部11的外侧表面共同设有一组合件130,所述组合件130用以连接固定所述第一围绕部12的所述固定件120及所述弹性带30的所述连接件 31。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充气部11的表面设有一供所述充气装置20与所述气室110连接的输气管21(为方便表示、所述输气管21未照比例绘制)、所述充气装置20的背面设有一对应所述输气管21的注气孔22,且所述充气装置 20的背面亦设有一用以与所述组合件130链接的接合件23,使得所述充气装置 20能固定在所述带体10的表面,并且通过所述输气管21对所述气室110进行充、放气。

其中,本实用新型并没有限制所述组合件130、所述连接件31、所述固定件120及所述接合件23的种类,使得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组件皆为魔鬼毡、但在实施例中、可以是可重复黏贴的胶片、扣件、勾件等等可以供两组件之间重复分开并组合的组件;此外,也没有特别限制所述组合件130的位置,使得在其他实施例如图4A、图4B的实施例中,所述组合件130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围绕部12的表面。

关于所述弹性带30的部分:所述第一围绕部12具有一邻近所述充气部11 的第一端121以及一远离所述充气部11的第二端122,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充气护套进一步包含一辅助弹性带301,所述弹性带30与所述辅助弹性带 301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端121,且所述辅助弹性带301一端一样是连接于所述第一围绕部12的所述第一端121,而另一端一样具有用以连接所述第二为绕部 13的所述连接件31,并与所述弹性带30分别排列在靠近所述带体10短轴的相反两侧位置使得使用时如图2B所示、所述弹性带30与所述辅助弹性带于所述带体10的短轴方向的相反两侧位置分别提供所述弹性作用力32,而能更贴合人体。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围绕部12进一步包含一第一片体123及一第二片体124,所述第一片体123及所述第二片体124的形状有所不同,所述固定件120一样设置于所述第一片体123及所述第二片体124的内侧面,并靠近所述带体10的短轴边缘而分别位于所述带体10的相反两侧边,而能够覆盖所述弹性带30及所述辅助弹性带301。

如图2C、2D所示,组合时,所述第一片体123及所述第二片体124覆盖在所述弹性带30及所述辅助弹性带301的表面,使得所述弹性带30与所述辅助弹性带301位于所述第一围绕部12与所述第二围绕部13之间,且所述第一片体123的一部分范围还与所述第二片体124的一部份范围互相重叠,除了在视觉上利用第一片体123及第二片体124掩住所述弹性带30外,也帮助重叠中的所述第二片体124收到第一片体123覆盖而不容易脱落,更可防止所述弹性带 30与所述第二围绕部13分离。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片体123未被所述第二片体124覆盖的剩余部分范围与所述第二片体124未被所述第一片体123覆盖的剩余部分范围之间形成一间隔空间125,所述间隔空间125处因该处的厚度较薄的设计而具有较佳的透气性能。

最后关于所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并没有限制所述第一片体123及所述第二片体124的材料种类,使得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片体123、所述充气部 11及所述第二围绕部13为相同的材料所制成、而所述第二片体124则为一种透气性更好的材料所制成;此外,本实用新型同样也没有限制所述第一片体123 及所述第二片体124的组件形状,使得在图2A~图2D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片体123及所述第二片体124是连接在所述第二覆盖件的表面、但在其他实施如图3中,所述第一片体123及所述第二片体124因长度较长而一路延伸,并连接至所述充气部11的表面。

请参考图3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片体123及所述第二片体124 因长度较长而使得一部份覆盖在所述充气部11的表面,且其中,未被所述第一片体123所覆盖的剩余部分范围与未被所述第二片体124所覆盖的剩余部分范围之间一样,形成一间隔空间125;然而,在此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空间125对应了所述充气装置20的外型轮廓,且所述输气管21的位置正好位于所述间隔空间125中,使得组卸所述充气装置20时,所述第一围绕部12是否覆盖在所述充气部11上皆不影响所述充气装置20的组卸状况与其功能。

特别说明,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制所述弹性带30与所述辅助弹性带301的设置位置,故如图3B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带30与所述辅助弹性带301是安装在所述第二端122的位置,使得所述弹性带30与所述第一围绕部12同时连接于所述第二围绕部13时,所述弹性带30与所述第一围绕部12分别覆盖在所述第二围绕部13外侧的不同位置。

此外,本实用新型也没有限制所述充气部11、所述气室110、所述第一围绕部12、所述第二围绕部13的形状带,甚至也没有限制所述第一围绕部12及所述第二围绕部13之间的关系,故在图4A、图4B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围绕部12的形状为一单一的片体;而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围绕部13的部分,则是变更所述第二围绕部13的形状,在其边缘131部分的部分延伸出为具有一第一短片体132、一第二短片体133,并于所述第一短片体132、第二短片体133 之间一样具有一间隔空间125。

故在图4A、图4B所示的实施例在使用时,所述第二围绕部13的边缘131 邻接所述第一围绕部12,而所述第一短片体132、及所述二短片体133覆盖在所述第一围绕部12所述通过所述组合件130连接在所述第一围绕部12,且所述弹性带30由所述第二端122通过所述间隔空间125穿出而连接在所述第二围绕部13件的表面。

请参考图5A、5B所示,为了增加所述充气部11所产生按摩的效果,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气部11靠近所述带体10的外表面一侧,设有一限制片50,所述限制片50以一挠性较所述带体10差的材料制成,例如塑料或是金属,用以所述充气部11改变体积时,所述充气部11的一面受到所述限制片50限制其膨胀的方向,使得所述充气部11在改变体积时,单方向的朝向所述环圈空间40 的方向改变体积,而充分将改变的体积用于压迫按摩人体。

请参考图6A、图6B所示,而另一种为了增加所述充气部11所产生按摩的效果,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带体10的内表面设置有一结合部60,所述结合部 60用以设置一用以对人体的局部位置进行压迫的凸块61,所述凸块61的背面设有一结合件62(为在图上方便表示,未照比例绘制),通过所述结合件62及所述结合部60的组合,可选择性的将所述凸块61结合并设置在所述带体10内表面的任意位置,而利用所述凸块61对所述环圈空间40中的躯干的特定位置进行进一步的压迫。

其中,于图6A、图6B中的实施例中,所述凸块61为一组设置有多数个凸起块的挠性片体610,而所述结合件62与所述结合部60为一组魔鬼毡,且所述结合部60是设于所述带体10的所述充气部11的内侧表面,但本实用新型并没有限制所述凸块61的样态、大小以及所述结合件62与所述结合部60的种类,亦没有限制所述结合部60的详细位置,故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凸块61可以仅为一单一的突起块状物,而所述结合件62与所述结合部60可以更改为一黏合片,且所述结合部60的范围并没有限制只能位于所述充气部11的内表面,而可以是所述带体10的整个内侧表面(意即包含了所述第一围绕部12及所述第二围绕部13上靠近所述环圈空间40的表面)。

最后,请参考图7A、图7B所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充气护套并没有限定所述带体10的数量及其设计方式,故于图7A、图7B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充气护套设有一本体70,而所述本体70具有一第一带体71、一第二带体 72以及结构不同于所述第一带体71、所述第二带体72的一第三带体73,所述第一带体71、所述第二带体72及所述第三带体73通过彼此间于短轴方向的侧边互相连结。

其中,所述第一带体71及所述第二带体72的结构对应前述所述带体10的结构,意即所述第一带体71及所述第二带体72具有对应所述带体10的所述充气部11的一第一充气部711及一第二充气部72,且所述第一充气部711及所述第二充气部721的两侧一样设有对应所述带体10的所述第一围绕部12的一第一左围绕部713、一第二左围绕部723以及对应所述带体10的所述第二围绕部 13的、一第一右围绕部714、一第二右围绕部724;且所述第一左围绕部713与所述第一右围绕部714、所述第二左围绕部723与所述第二右围绕部724一样彼此相邻定位来构成一第一环圈空间715及一第二环圈空间725;所述第一环圈空间715、所述第二环圈空间725及所述第三环圈空间735共同环绕于所述使用者的腿部的不同位置的一部份(图7B中是分别位于大腿下方及小腿)。

同样的,对应带体数量的增加,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带体71连接有对应的一第一弹性带716来向所述第一环圈空间715产生一向内收束的弹性作用力32;所述第二带体72连接有对应的第二弹性带726来向所述第二环圈空间 725产生一向内收束的弹性作用力32。

而关于所述第三带体73的部分,如图7A、图7B所示,所述第三带体73 具有一踩踏部731及一黏贴部732,所述黏贴部732一端连接所述踩踏部73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带体72,且所述踩踏部731的两侧一样设有一第三左围绕部733,以及一第三右围绕部734;使用时,所述第三左围绕部733与所述第三右围绕部734环绕使用者的脚掌并固定在所述黏贴部732而彼此相邻定位,并构成一第三环圈空间735以容纳使用者的脚掌;其中,所述第三带体73不同于所述第一带体71及所述第二带体72,是直接利用弹性伸缩材料构成所述第三左围绕部733来作为一第三弹性带736来向所述第三环圈空间735产生一向内收束的弹性作用力32。

对于气室及充气方面的设计,如图7A及图7B所示,于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气室722内部设有一第一气囊722a及一第二气囊722b,所述第一气囊722a 设有第一通气口801,所述第二气囊722b设有一第二通气口802,而所述充气装置20安装于所述第二带体72的外表面,并通过设于所述充气装置20表面上的一第一输气管811与所述第一通气口801连接而连通所述第一气囊722a;通过一第二输气管812与所述第二通气口802连接而连通所述第二气囊722b;而所述第一气室712与所述第一气囊722a之间通过一连通管803互相连接,且所述连通管803内埋于所述本体70内部,使所述第一气室712与所述第二气室722 同时受到所述充气装置20充气。

当然,本实用新型并没有限制所述实施例中便携式充气护套的装设位置,故亦可装设于使用者的手部或是其他位置;也没有针对所述带体10的数量进行限制而可增设为三个以上;对于所述带体10上的充气部11中气室或其中的气囊数量一样没有限制,可随使用者需求进行变化;此外,对于所述各个带体71、 72、73的其他结构变化,亦可参考前述段落中所述带体10的变化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也没有限制所述本体70不能包含其他的结构,故于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因使用需求而设置一结构不同于所述第一带体71、所述第二带体72及所述第三带体73的带体或其他结构。

以上的说明和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能够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