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型中医把脉诊断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6293发布日期:2019-02-10 23:17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型中医把脉诊断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诊断目的的测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型中医把脉诊断支架。



背景技术:

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指按压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把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把脉是中国古代汉族医学家独创的诊法,近代以来西医看病习惯用听诊器,而两千多年来中医则习惯脉诊,即用手指按脉,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

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中医电子诊脉仪,目前,中医诊断大部分还是采用人工把脉的方式,还没有和中医电子诊脉仪结合起来。中医把脉是将手腕放在垫枕上,而每位患者的身高、体长、坐高均不相同,现有的诊脉支架均不能调节高低,给医师诊脉和患者就诊带来了困扰。而且垫枕多人使用后没有办法消毒处理,存在健康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型中医把脉诊断支架。

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型中医把脉诊断支架,包括支撑结构和控制系统,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固定有第一支撑柱,第一支撑柱通过轴承连接第二支撑柱,第二支撑柱的顶端固定有支撑板,支撑板的两侧均连接有弧形支撑臂;在所述第一支撑柱上固定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第一转子上嵌套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与嵌套在第二支撑柱上的第二齿轮啮合;在所述基座上还活动设置有由椅面、椅背、第三支撑柱和底座组成的椅子;在所述椅背的下部设置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螺纹杆贯穿椅面下方液压杆末端的把手;所述椅子下方的基座上形成两条滑轨,底座嵌于滑轨内并在滑轨内做往复运动;所述底座上表面的一侧设有齿条,齿条与嵌套在第二转子上的第三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转子与设置在其中一个滑轨一侧的第三电机相连;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主控制器,主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与语音识别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连接,主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一电机驱动器、第二电机驱动器和第三电机驱动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顶面向内凹陷形成诊脉仪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液压杆的端部与把手通过铰链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把手的中央形成供螺纹杆穿过的通孔,通孔内形成内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红外接收模块通过红外信号与遥控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弧形支撑臂的内侧设置有橡胶垫,橡胶垫及弧形支撑臂的外部包裹有织物层。

本实用新型获得了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把脉支架不能调节高低从而满足不同身高患者以及无法及时对垫枕进行消毒等问题。这样设计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可充分满足不同身高,体长,坐高的患者就诊,增加了患者就诊的舒适度;另一方面,弧形支撑臂外包裹的织物层供一次性使用,消灭了健康隐患及患者心中的不适感。另外,本实用新型可通过语音及遥控器进行控制,智能化程度高。本实用新型设计简单,使用方便,充分满足了使用者的需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2 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基座及椅子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控系统结构框图。

其中:1.基座;2.第一支撑柱;3.第二支撑柱;4.支撑板;5. 弧形支撑臂;6.第二齿轮;7.第一电机;8.第一转子;9.第一齿轮;10.椅面;11.椅背;12.液压杆;13.把手;14.第二电机;15.螺纹杆;16.滑轨;17.第三电机;18.第二转子;19.底座;20.第三齿轮;21.齿条;22.诊脉仪凹槽;23.轴承;24.第三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智能型中医把脉诊断支架,包括支撑结构和控制系统,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基座1,所述基座1上固定有第一支撑柱2,第一支撑柱2通过轴承23连接第二支撑柱3,第二支撑柱3的顶端固定有支撑板4,支撑板4的两侧均连接有弧形支撑臂5;在所述第一支撑柱2上固定有第一电机7,第一电机7的第一转子8上嵌套有第一齿轮9,第一齿轮9与嵌套在第二支撑柱3上的第二齿轮6啮合;在所述基座1上还活动设置有由椅面10、椅背11、第三支撑柱24和底座19组成的椅子;在所述椅背11的下部设置有第二电机14,第二电机14的螺纹杆15贯穿椅面10下方液压杆12末端的把手13;所述椅子下方的基座1上形成两条滑轨16,底座19嵌于滑轨16内并在滑轨16内做往复运动;所述底座19上表面的一侧设有齿条21,齿条21与嵌套在第二转子18上的第三齿轮20相啮合,所述第二转子18与设置在其中一个滑轨16一侧的第三电机17相连;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主控制器,主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与语音识别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连接,主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一电机驱动器、第二电机驱动器和第三电机驱动器连接。

所述支撑板4的顶面向内凹陷形成诊脉仪凹槽22。

所述液压杆12的端部与把手13通过铰链连接。

所述把手13的中央形成供螺纹杆15穿过的通孔,通孔内形成内螺纹。

所述红外接收模块通过红外信号与遥控器相连。

所述弧形支撑臂5的内侧设置有橡胶垫,橡胶垫及弧形支撑臂5的外部包裹有织物层。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为:患者坐于椅子上,根据自己身高,体长及坐高调整椅子的高度以及椅子到支撑板4的距离。如需要增加椅子的高度,发出“提高高度”的命令,语音识别模块识别到该命令后,将该信息传输给主控制器,主控制器驱动第二电机14,第二电机14正转,带动螺纹杆15旋转,螺纹杆15带动手柄13向上移动;如需要降低椅子的高度,发出“降低高度”的命令,语音识别模块识别到该命令后,将该信息传输给主控制器,主控制器驱动第二电机14,第二电机14反转,带动螺纹杆15旋转,螺纹杆15带动手柄13向下移动。如需要增加椅子到支撑板4的距离,发出“增加距离”的命令,语音识别模块识别到该命令后,将该信息传输给主控制器,主控制器驱动第三电机17,第三电机17正转,带动齿条在第三齿轮上滑动向前;如需要缩短椅子到支撑板4的距离,发出“缩短距离”的命令即可。

在患者调整好椅子的高度以及椅子到支撑板4的距离后,患者将手腕放于弧形支撑臂5内,中医师可以根据把脉时的姿势和舒适度对支撑板4进行旋转,如需要向左旋转支撑板4,发出“向左旋转”的命令,语音识别模块识别到该命令后,将该信息传输给主控制器,主控制器驱动第一电机7,第一电机7正转,第一齿轮9带动第二齿轮6向左旋转,支撑板4随之旋转;如需要向右旋转支撑板4,发出“向右旋转”的命令即可。

本实用新型除了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椅子的高度、椅子到支撑板4的距离以及支撑板4的旋转角度外,还可以通过遥控器进行控制。遥控器上设置有“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按键,按动相关按键后,红外接收模块收到相关命令并将信息传递给主控制器,主控制器驱动相关电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