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路内镜用工作套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2949发布日期:2018-12-11 20:07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颈椎后路内镜用工作套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颈椎后路内镜用工作套管。



背景技术:

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盘突出后压迫神经根)、颈神经根管狭窄症(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引起神经根通道相对狭窄引起神经受压症状)是常见疾病,长期困扰着患者,造成巨大的医疗花费。目前的治疗方法,大都采用开放手术,即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或颈椎后路Keyhole手术,其手术创伤大,出血量较多,患者康复时间长,治疗费用高。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进步,出现了脊柱内镜下颈椎后路Keyhole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及颈椎管狭窄症,其优势在于: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内镜下术野清晰,术后患者康复快,治疗费用较低。该手术需要在颈后方皮肤切开一约7mm切口,穿刺定位到颈椎椎板,然后依次置入导丝、软组织扩张器、工作套筒及脊柱内镜,使用镜下磨钻磨除部分椎板,显露受压神经根,直视下对突出椎间盘进行摘除,使受压的神经根减压。

磨除部分椎板,显露受压神经根背侧后,探查神经根肩上、腋下及腹侧,并处理神经根致压物(突出椎间盘或增生骨赘)是确保神经根充分减压的重要手术步骤。但使用现有手术器械完成该步骤存在以下问题:(1)颈椎神经根从脊髓发出至进入椎间孔的行走距离较短,周围解剖结构空间较小,为避免脊髓、神经损伤,无法使用工作套筒推挤探查;(2)当突出物或增生骨赘位于神经根腹侧时,脊柱内镜仅有1个工作通道,无法完成在安全有效推挤神经根后同时处理致压物的镜下操作。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手术工具解决上述问题,实现镜下神经根探查与致压物处理同步进行,减少术中对神经、脊髓的推挤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手术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颈椎后路内镜用工作套管,可有效解决现有装置无法使用工作套筒推挤颈椎内的神经,以及通过套管引导,可在推挤神经根的同时处理致压物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颈椎后路内镜用工作套管,包括一体成型的主套管和设置于主套管外壁的神经探子套管;神经探子套管包括连通的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第二套管外壁设置有调节器和刻度线;调节器上设置有延伸至第一套管内的神经探子。

进一步地,调节器包括壳体;壳体一端开有嵌入第二套管的第一凹槽,另一端设置有按钮;壳体内设置有两块固定板,并在固定板之间设置有活动板,以及端部分别穿过第一凹槽的弧形件;活动板分别与按钮和弧形件连接。

进一步地,弧形件呈倒U形,其侧壁之间的间距由上至下逐渐增大;弧形件外壁均开有第二凹槽;活动板一端通过第一弹性件与按钮连接,另一端设置有分别嵌入弧形件两侧第二凹槽内,呈倾斜状的推动板。

进一步地,第一弹性件为弹簧。

进一步地,弧形件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包括分别设置于弧形件内壁上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以及连接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弹簧。

进一步地,弧形件端部均设置有穿过第一凹槽的限位块。

进一步地,第二套管外壁开有供第一凹槽嵌入的缝隙,并在缝隙边缘均匀设置有与限位块配合的限位槽。

进一步地,神经探子材质为记忆合金。

进一步地,主套管为斜口管,在其管体长度最长的一侧设置有神经探子套管;神经探子套管端部与其管口平齐。

进一步地,主套管顶部设置有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装置包括主套管和设置于主套管外壁的神经探子套管,并在神经探子套管上活动设置有调节器,调节器可推动神经探子套管内的神经探子移动,由此,本装置在进入由软组织扩张管撕裂的创口处时,通过调节器推动神经探子以牵开神经根,同时,经由主套管的引导,可同时对神经根上的致压物进行处理,减少术中对神经、脊髓的推挤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手术效率。

2、第二套管上设置有刻度线,用以测量神经探子移动的长度。

3、弧形件呈上小下大的形状,通过按压调节器上设置的按钮,按钮通过活动板推动嵌入第二凹槽内的推动板向下移动,在推动板的挤压下,弧形件产生形变,其下端侧壁之间的间距缩小,使得限位块从限位槽内脱离,然后按住按钮上下移动,便可实现神经探子的移动,便于操纵神经探子伸出的长度。

4、在弧形件侧壁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在按钮挤压弧形件时也会产生形变,在松开按钮时,第二弹性件在弹簧的作用下恢复原来的形状,避免出现弧形件在多次使用后无法有效复原的问题,同时,在弹簧作用下,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分别对弧形件侧壁产生推挤力,提升限位块与限位槽结合的稳定性。

5、主套管顶部设置有把手,便于在使用本装置时对其进行拿握使用。

6、固定板可有效防止按钮按压弧形件时,弧形件产生晃动,提升调节器整体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为主套管的俯视图;

图3为调节器的剖视图;

图4为调节器横截面视图;

图5为缝隙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主套管;2、神经探子套管;3、第一套管;4、第二套管;5、调节器;6、神经探子;7、壳体;8、第一凹槽;9、按钮;10、固定板;11、弧形件;12、活动板;13、第一弹性件;14、推动板;15、第二弹性件;16、弹簧;17、第一连接杆;18、第二连接杆;19、限位块;20、限位槽;21、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应该清楚,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实用新型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如图1所示,该颈椎后路内镜用工作套管,包括主套管1和神经探子套管2,且主套管1和神经探子套管2呈一体结构,主套管1为斜口管,在其顶部设置有便于拿握使用的把手21(参考图2),神经探子套管2设置于主套管1管体长度最长的一侧外壁。

如图1所示,神经探子套管2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套管3和第二套管4,其中,第一套管3下端与主套管1管体长度最长一侧的管口齐平,第二套管4设置于把手21下端,呈L形,其外壁设置有调节器5,以及用于测量调节器5移动距离的刻度线,并在调节器5上固定有位于第二套管内,且延伸至第一套管3内的神经探子6,优选神经探子6材质为记忆合金材料;当调节器5位于第二套管4底部时,神经探子6的端部刚好与第一套管3管口平齐,由此,通过测定调节器5的移动距离,即可得出神经探子6的伸出长度。

本装置在进入由软组织扩张管撕裂的创口处时,通过调节器5推动神经探子6移动,以牵开神经根,同时,经由主套管1的引导,可同时对神经根上的致压物进行处理,减少术中对神经、脊髓的推挤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手术效率。

如图3所示,调节器5包括壳体7,壳体7的一端开有嵌入第二套管4外壁缝隙(参考图5)的第一凹槽8,另一端设置有按钮9,同时,缝隙边缘均设置有限位槽20。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壳体7内还设置有两块具有间隙的固定板10,固定板10之间设置有活动板12和弧形件11,可有效防止通过按钮9挤压弧形件11时,弧形件11产生晃动,提升调节器5整体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弧形件11呈倒U形,其侧壁之间的间距由上至下逐渐增大,弧形件11侧壁的端部均连接有穿过第一凹槽8,并可嵌入限位槽20内的限位块19。

如图3所示,弧形件11外壁上开有第二凹槽,然后,活动板12一端通过第一弹性件13与按钮9连接,优选第一弹性件13为弹簧,使得按钮10可上下移动,且在按下按钮9后,可通过第一弹性件13使其复位。

如图3所示,活动板12另一端设置有两倾斜的推动板14,推动板14分别弧形件11两侧的第二凹槽内,通过按压按钮9,以活动板12带动推动板14向下移动,由于弧形件11侧壁之间的间距由上至下逐渐增大,推动板14向下移动会对弧形件11下端产生挤压,使其产生形变收缩,达到使限位块19从限位槽20内脱离的目的,通过按压按钮9,并上下推动调节器5,即可实现神经探子6的上下移动,当神经探子6的伸出达到需要长度时,放开按钮9,按钮9在第一弹性件13的作用下复位,弧形件11由自身的韧性作用回复原形,并使限位块19重新嵌入限位槽20内,完成对神经探子6的固定。

如图3所示,在弧形件11侧壁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弹性件15,第二弹性件15包括分别设置于弧形件11内壁上的第一连接杆17和第二连接杆18,以及连接第一连接杆17和第二连接杆18的弹簧16,当通过按钮9挤压弧形件11时,第二弹性件15亦会收缩,当松开按钮9时,第二弹性件15在弹簧16的作用下恢复原来的形状,辅助弧形件11复原,避免出现弧形件11在多次使用后无法有效复原的问题,同时,在弹簧16作用下,第一连接杆17和第二连接杆18分别对弧形件11侧壁产生推挤力,提升限位块19与限位槽20结合的稳定性。

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