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消化内镜下微创手术的持针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1835发布日期:2019-01-18 19:27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消化内镜下微创手术的持针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手术器械,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消化内镜下微创手术的持针钳。



背景技术:

消化道恶性肿瘤是消化道的常见病、多发病,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而随着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现率也随之增高,对于一些消化道早期肿瘤可以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进行切除肿瘤,就能够达到根治性效果。

随着消化内镜和内镜下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检查越来越成为消化道疾病的常规检查手段,使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发现也越来越多,内镜下治疗也随之增多,导致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相应也增多,这其中危害最大的莫过于消化道穿孔。消化道穿孔可分为内镜诊疗穿孔并发症和主动消化系统管壁造口,如内镜检查时发生穿孔,消化道息肉摘除、EMR、ESD等发生的穿孔,以及胃壁全层切除术(EFTR)和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切口等,以前消化道穿孔的主要治疗方式是外科手术修补,随着内镜器械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消化道穿孔可以在内镜下进行缝合。

目前常用的消化道穿孔闭合技术主要有常规止血夹闭合、大止血夹闭合、尼龙圈套器止血夹荷包缝合法、OTSC(over-the-scope-clipsystem)、金属夹闭合术,另外,在食管、十二指肠等相对狭小部位的穿孔还可用临时性覆膜金属支架治疗,但上述治疗存在着技术难度高、操作繁琐、时间长、可靠性不高等缺点,有些还仅处于动物实验阶段。

在所有的消化道穿孔缝合技术中,外科缝合技术是最基本的、最可靠的,也是其他技术难以完成后,最终选择的缝合手段。外科缝合技术可以做到消化道管壁全层对位缝合,这是组织愈合及防止消化腔术后渗漏的重要因素,上述缝合技术难以达到。在借助消化内镜进行缝合手术时,由于消化内镜的钳道空间非常有限,胃镜钳道的直径约为2.8mm,肠镜钳道的直径约为3.2mm,而钳道本身的长度在1.2~1.4mm左右,在这样狭长的空间里,能够放置的手术器械非常有限,目前常规的缝合手术器械已不能满足这些要求,需制作出一种专门用于消化内镜下微创手术的器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消化内镜下微创手术的持针钳,专用于消化内镜手术下使用,且持针钳的前端能自由旋转、开闭自如,能够夹持并锁定缝合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消化内镜下微创手术的持针钳,包括钳头、钳身和操控手柄,钳头的后端与钳身的一端相连,钳身的另一端与操控手柄的前端相连,操控手柄通过钳身控制钳头夹持、释放缝合针、缝线;

所述钳头包括一对钳臂、传动机构、钳头主体和固定旋转机构,一对钳臂通过传动机构固定连接于钳头主体的前端,传动机构又与钳身相连,钳头主体的后端与固定旋转机构相连,所述一对钳臂的前端及外侧面均设置呈钝性圆弧形,且表面为光滑面,钳臂的内侧面均为夹持面,夹持面的表面设置呈网格交叉齿状,夹持面用以夹持、释放缝合针,钳臂夹持面的后方均还设有卡槽;

所述钳身包括内芯、套设于内芯上的弹簧管以及套设于弹簧管上的绝缘层,内芯的一端穿设过固定旋转机构后,与所述传动机构相连,弹簧管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旋转机构相连;

所述操控手柄包括手柄主体、滑环组件和锁紧组件,手柄主体上轴向开设有移动滑槽,手柄主体的前端设有通孔,通孔与移动滑槽相连通,滑环组件设于移动滑槽中,并通过锁紧组件使滑环组件在移动滑槽中锁紧定位,所述内芯的另一端穿设过手柄主体前端的通孔后,与移动滑槽中的滑环组件相连,所述弹簧管的另一端与手柄主体前端相连,当所述滑环组件在移动滑槽中向手柄主体后端移动时,带动所述内芯拉紧传动机构,使得传动机构带动一对钳臂夹持住缝合针,当所述滑环组件在移动滑槽中向手柄主体前端移动时,带动所述内芯推动传动机构,使得传动机构带动一对钳臂释放缝合针。

所述的钳头主体的前端开设有安装槽,钳头主体的后端设有通孔,通孔与安装槽相连通。

所述的传动机构设于安装槽中,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臂和连接杆,传动臂为剪叉式结构,传动臂前端与一对钳臂相连,并通过键轴活动连接于钳头主体的前端,连接杆的一端与传动臂后端相连,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内芯的一端相连。

所述的固定旋转机构包括轴承内套,以及套设于轴承内套上的轴承外套、垫片、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还有连接套管,轴承内套的一端与钳头主体后端相连,第一固定环设于轴承内套的一端上,并与钳头主体后端相连,第二固定环设于轴承内套的另一端上,垫片设于第一固定环一侧,轴承外套设于垫片与第二固定环之间,连接套管套设于轴承外套、垫片和第二固定环外侧,连接套管的一端与弹簧管的一端相连,连接套管的另一端与轴承外套相连。

所述的滑环组件包括滑环本体和弹簧固定管,滑环本体设于移动滑槽中,滑环本体的前端面上设有卡头和固定孔,弹簧固定管插设于滑环本体中,内芯的另一端穿设过手柄主体前端的通孔后,再穿设过弹簧固定管与滑环本体相连。

所述的锁紧组件包括锯齿和扭簧,扭簧套设于弹簧固定管上,扭簧的一端插设于固定孔中,锯齿设于移动滑槽中,当扭簧的另一端卡在卡头上时,滑环组件处于解锁状态,当扭簧的另一端卡在锯齿上时,滑环组件处于锁紧状态。

所述的滑环本体包括一对滑环块,一对滑环块分别设于移动滑槽的两侧,使滑环本体沿移动滑槽在手柄主体上移动,其中一滑环块上开设有内芯固定孔。

所述的钳头、弹簧管均为不锈钢材质制成。

所述的内芯为镍钛超弹性记忆合金材质制成。

所述的绝缘层为橡胶材质制成。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消化内镜下微创手术的持针钳,还具有以下几点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消化内镜下使用,钳头可以自由旋转,开闭自如,且操控方便;

2.本实用新型能够夹持并锁定缝合针,也能够夹持缝合线,并对缝合线进行打结,进行全程缝合消化道管壁缺损;

3.本实用新型对于消化道中各类穿孔(内镜检查穿孔、治疗并发穿孔、胃壁全层切除术(EFTR)和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切口)在消化道黏膜剥离术(ESD)中,可进行黏膜缝合,也可进行全程缝合;

4.本实用新型对于消化道顽固性出血(息肉摘除术、EMR、ESD术中或术后出血、使用电凝、金属夹难以成功止血),能够进行“八字”缝合进行止血;

5.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当异物钳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钳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钳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操控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a方向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b位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钳头咬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钳头夹持面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滑环组件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请结合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消化内镜下微创手术的持针钳,包括钳头1、钳身2和操控手柄3,钳头1的后端与钳身2的一端相连,钳身2的另一端与操控手柄3的前端相连,操控手柄3通过钳身2控制钳头1夹持、释放缝合针、缝线,本实施例中,操控手柄3全长165mm,钳身2总长1600mm,钳头1全长约为13mm,这样设置便于本实用新型的持针钳插入内镜钳道进行手术操作。

较佳的,所述钳头1包括一对钳臂101、传动机构、钳头主体102和固定旋转机构,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臂103和连接杆104,传动臂103为剪叉式结构,固定旋转机构包括轴承内套105,以及套设于轴承内套105上的轴承外套106、垫片107、第一固定环108和第二固定环109,还有连接套管112,钳头主体102的前端开设有安装槽110,钳头主体102的后端设有通孔,通孔与安装槽110相连通,一对钳臂101通过键轴铰链固定于钳头主体102前端的安装槽中110,钳臂101的尾部也通过键轴铰链固定于传动臂103的前端,传动臂103的后端再通过键轴与连接杆104的一端相连,通过上述的键轴固定连接后,钳臂101、传动臂103均可以绕键轴为中心作部分旋转活动,使得钳臂101能够咬合、张开,轴承内套105的一端与钳头主体102后端固定相连后,再在轴承内套105上套上轴承外套106、垫片107、第一固定环108和第二固定环109,第一固定环108套在轴承内套105的一端上,并与钳头主体102后端相连,第二固定环109套在轴承内套105的另一端上,垫片107套在第一固定环108一侧,轴承外套106套在垫片107与第二固定环109之间,使轴承外套106可灵活转动,不会滑脱,然后将连接套管112套设在轴承外套106、垫片107和第二固定环109的外侧,再将连接套管112的一端与弹簧管202的一端相连,而连接套管112的另一端与轴承外套106相固定,此时,用手指捏住固定连接套管112,旋转内芯201,则钳头1通过轴承外套106可以自由旋转。另外,固定旋转机构为不锈钢材质,使其匀质,且内外管壁光滑,主要设置参数(外径*内径*厚度*长度)如下:

轴承内套105:1.7*1.3*0.2*8mm,

轴承外套106:2.1*1.8*0.15*3.5mm,

垫片107:2.1*1.8*0.15*1mm,

第一固定环108、第二固定环109:2.1*1.8*0.15*1mm,

连接套管112:2.4*2.2*0.1*12mm。

较佳的,所述一对钳臂101为不锈钢材质,其前端及外侧面均设置呈钝性圆弧形,且表面为光滑面,这样在进出内镜钳道时,不易损伤钳道内壁,另外,也不容易损伤组织,钳臂101的内侧面均为夹持面,夹持面的表面设置呈网格交叉齿状,夹持面用以夹持、释放缝合针,组织,缝线等,钳臂101的长度为3.2~6mm,宽度为2.2mm,高度为1.2mm,钳臂101的长度可以根据不同要求来进行调整,相应的,传动臂103的长度为2.3mm,宽度为1.2,高度为0.3mm。

因为钳身2为细长形,操控使用钳臂101夹持缝合针时,其抓持力有限,使得缝合针稳定性较差,易前后滑动、翻滚,难以操作。因此,钳臂101夹持面的后方均还设有卡槽111,当钳臂101咬合后,卡槽111内径约为0.5~0.6mm,卡槽111内壁设置成粗糙不规则面,将缝合针夹在卡槽111中,当钳臂101咬合收紧时,可将缝合针卡压,缝合针难以发生转动或滑动,缝合针稳定性大大改善,明显增强可操作性。

较佳的,所述钳身2包括内芯201、包套设在内芯201外部的弹簧管202、以及包套设在弹簧管202上的绝缘层203,使得钳身2主要由内、中、外三层结构构成,内芯201的一端穿过钳头主体102后端的通孔后,与连接杆104的另一端相连,弹簧管202的一端与连接套管112的一端固定相连,内芯201为镍钛超弹性记忆合金,直径0.8mm,长度约1680mm,弹簧管202为不锈钢材质,主要设置参数(外径*内径*长度):2*1*1630mm,绝缘层203为橡胶材质,主要设置参数(外径*内径*长度):2.5*2*1630mm。

较佳的,所述操控手柄3包括手柄主体301、滑环组件302和锁紧组件303,在手柄主体301上轴向开设一条移动滑槽304,手柄主体301的前端开设一个轴向的通孔,该通孔与移动滑槽304相连通,滑环组件302安装在移动滑槽304中,当滑环组件302在移动滑槽304内调整到适当位置时,通过锁紧组件303将滑环组件302在移动滑槽304中锁紧定位。将内芯201的另一端穿过手柄主体301前端的通孔后,与移动滑槽304中的滑环组件302相连,弹簧管202的另一端上还套有微型轴承204和固定套管205,将弹簧管202套入并固定于微型轴承204的内圈,而固定套管205固定在弹簧管202上,再将弹簧管202的另一端连同固定套管205一同插入手柄主体301前端的通孔中,然后将微型轴承204的外圈与手柄主体301前端的端部固定,这样,旋转操控手柄3,弹簧管202则不会转动,而内芯201会随着操控手柄3一起同向旋转,从而带动控制钳头1一并同向旋转。

较佳的,所述的滑环组件302包括滑环本体305和弹簧固定管306,滑环本体305安装在移动滑槽304中,滑环本体305的前端面上设有卡头307和数个固定孔308,将弹簧固定管306插入安装在滑环本体305的圆心位置中,内芯201的另一端穿过手柄主体301前端的通孔后,再穿入弹簧固定管306与滑环本体305的内部相连接。

较佳的,所述的滑环本体305包括一对滑环块311,一对滑环块311分别从移动滑槽304的两侧进行组装,使滑环本体305能够沿移动滑槽304进行移动,在其中一个滑环块311的内部开设有内芯固定孔。

较佳的,所述的锁紧组件303包括锯齿309和扭簧310,将锯齿309用AB胶固定在移动滑槽304内开设的锯齿固定槽中,锯齿309方向朝操控手柄3的尾端,将扭簧310安装在弹簧固定管306上,并进行局部点焊,便于固定扭簧310,防止滑脱,扭簧310的一端插入其中一个固定孔308中,扭簧310的另一端与卡头307、锯齿309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释放、锁紧滑环组件302。

将内芯201另一端穿入弹簧固定管306的官腔中,调整合适长度后,将其端部折成90°角,插入内芯固定孔中,并再加入适量的AB胶加以固定。

组装完毕后,用钳头1的卡槽111将缝合针夹住,将滑环组件302向操控手柄3的尾端移动拉紧,钳头1夹紧缝合针,将扭簧310的另一端自卡头307释放,利用其自身的弹性,使扭簧310的另一端即嵌入锯齿309的倒齿中,锁住滑环组件302,防止其在移动滑槽304中滑动,进而作用力通过内芯201传导钳头1,锁定缝合针,便于缝合操作,可防止在缝合操作时,术者手部稍有松动,缝合针便会发生移位,进而需要花费时间重新调整缝合针的方向,影响后续的操作。扭簧310另一端的端部设置呈光滑面的球形,便于拇指操作。

操控手柄3全长设置为165mm,手柄主体301的尾部还连有一个椭圆形环312,椭圆形环312内径为23*25mm,外径为32.5*30mm,椭圆形环与手柄主体301尾部为活动连接,可作自由旋转。操控手柄3主要材质为塑料,将滑环组件302在手柄主体301上来回移动,传动力可通过内芯201传递到钳头1部位,控制钳臂101张开或咬合,固定椭圆形环312,旋转手柄主体301,内芯201随之同向旋转,因弹簧管202两端均有轴承,弹簧管202则不随之转动,而钳头1也跟随内芯201作同向旋转运动。

通过肠胃镜钳道插入本实用新型的持针钳,术者左手持肠胃镜操作手柄,右手可单手操作控制持针钳:右手食指、大拇指捏住滑环组件,中指、无名指将操控手柄握在手中,食指、大拇指可将滑环组件作前后滑动,控制钳头张开和咬合,进而使其松开和夹持缝合针。缝合针夹持:助手通过另外一个钳道插入血管钳,辅助将缝合针传递给持针钳,夹住缝合针尾端。锁定缝合针:持针钳夹住缝合针,并且调整合适角度后,此时可将滑环组件向后拉紧,右手大拇指将扭簧另一端由卡头轻轻拨出,利用扭簧的弹性,使其这一端嵌入锯齿倒齿锁定,可防止滑环组件向前移动,借此锁定缝合针。缝合:锁定缝合针后,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拧动滑环组件,可控制钳头作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助手再通过血管钳辅助夹持组织,术者调整好进针方向,一般作顺时针方向缝合比较方便,通过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拧动滑环组件,可控制钳头作顺时针转动缝合针,缝合针针头穿过组织,并露出针头,助手协助用血管钳夹住针头,并且,顺时针方向转出,然后用持针钳夹住缝合线,逐步收紧,缝合线带有倒刺,收紧后,不会回缩,缝合线尾端在缝合前预留线结,防止滑脱,连续进行缝合,直至创面完整缝合,用剪刀剪去多余缝合线,取出缝合针,完成手术。

本实用新型的适应症,可用于以下穿孔的缝合:

1.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结直肠)检查穿孔;

2.内镜下治疗后穿孔:息肉摘除术、黏膜切除术(EMR)、黏膜剥离术(ESD);

3.胃壁全层切除术(EFTR)和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切口。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