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鼓管吹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6106发布日期:2019-01-22 22:14阅读:1511来源:国知局
咽鼓管吹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类生活用品,尤其涉及一种医疗及训练装置,特别涉及改善咽鼓管功能状态、治疗中耳炎症的装置,具体的是一种咽鼓管吹张装置。



背景技术:

已有充分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咽鼓管阻塞或功能不良是中耳炎症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不仅如此,咽鼓管功能不良也是影响中耳手术术后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咽鼓管阻塞或功能不良使得中耳腔长期处于密闭状态,其中的空气逐渐被吸收,形成负压腔,腔壁内血管内部液体受到负压作用漏出,在中耳腔形成积液,最终导致分泌型中耳炎的产生。分泌性中耳炎长期迁延不愈是导致慢性中耳炎以及继发性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是广大耳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重要临床课题。

和成年人相比,儿童更加容易罹患分泌性中耳炎等疾病。主要原因有两点:1. 儿童中耳腔和咽鼓管鼻咽部开口的高度差显著小于成年人,因此,经由鼻腔的感染更容易沿着咽鼓管逆行进入中耳腔。

2. 儿童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咽鼓管周围的炎症发生率较高。

有研究报道,美国每年有3000~4000万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到医疗机构就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我国的情况也不乐观,新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约8~10%。鉴于我国有着数量巨大的人口基数,因此寻找有效预防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际上,临床上已有多种围绕改善咽鼓管和中耳通气状态来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着明显缺陷,难以推广应用。比如;已经在医院里应用几十年的咽鼓管吹张管和波氏球法。咽鼓管吹张管法需要从病人鼻腔插入导管,寻找到咽鼓管鼻咽开口后对咽鼓管施加正压给气,以促进咽鼓管的开放。这个治疗过程具有以下缺点:1、治疗过程中若操作不慎可能造成鼻腔和咽鼓管口的创伤。

2、需要医护人员进行操作,患者则需要在加压给气时做吞咽动作进行配合,操作起来相对困难,对于儿童来说则难度更大。

3、患者和家属需要定期去医院就诊,时间、交通和经济成本大。

同样,波氏球法也面临基本相同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有一些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的治疗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可以确切地扩张咽鼓管,但是它的一些严重缺陷也是不能回避的:例如1、这种球囊售价较高,目前在国内一个扩张球囊价格在1~2万元之间。

2、患者需要住院在全麻下手术,进一步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和治疗风险;因此除非对于极其难以治愈的病例,这种球囊扩张的方法显然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基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以自行操作,性价比高的咽鼓管吹张装置。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一端设置有鼻腔插入头,管体另一端设置有气球连接头,管体内设置有连通管体两端的气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管体的鼻腔插入头和气球连接头之间设置有手持部,手持部的外径小于鼻腔插入头和气球连接头的外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气球连接头表面设置有凸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优选方案,所述气球连接头上设置有气球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优选方案,所述鼻腔插入头设置为能与鼻腔紧密配合的半橄榄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气球体连接在管体的气球连接头上,再将橄榄形的鼻腔插入头,插入鼻腔中,橄榄形的鼻腔插入头可以与鼻腔紧密契合;然后先以口深吸气,之后用单侧鼻孔用力做吹气球动作,此时鼻咽部气压增大,气体自鼻腔进入气球并使之膨胀,气球膨胀后会对鼻腔及咽鼓管开口施加一定的压力,促进咽鼓管的开放。此动作可反复多次进行,用于保持咽鼓管阻塞或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咽鼓管处于开放状态,以促进和咽鼓管相连的中耳腔分泌物或积液的引流排出。

2、本装置由于设置了气球,因而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传统的捏鼻吹气扩张咽鼓管的方法由于鼻咽部气压的过度增加,可能会对中耳造成损害,而在吹张管尾部连接了气球,这样如果鼻咽部气压过度增加,则气体将被导入气球中,气球膨胀即停止吹张。这样就将进入中耳的气体分流,避免了气压过大对中耳的损害。

3、本实用新型采取这种吹气球的方式,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增加了儿童积极参与治疗过程的可能性,因而可以显著提高目前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

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气球连接头表面设置有凸棱,可使气球体与气球连接头连接紧密,不易脱落。

5、本实用新型的管体上设置了手持部,便于手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管体、2为鼻腔插入头、3为手持部、4为气孔、5为气球连接头、6为凸棱、7为气球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包括管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一端设置有鼻腔插入头2,管体1另一端设置有气球连接头5,管体1内设置有连通管体1两端的气孔4。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管体1的鼻腔插入头2和气球连接头5之间设置有手持部3,手持部3的外径小于鼻腔插入头2和气球连接头5的外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气球连接头5表面设置有凸棱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优选方案,所述气球连接头5上设置有气球体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优选方案,所述鼻腔插入头2设置为能与鼻腔紧密配合的半橄榄形。

橄榄形的鼻腔插入头2为向前方逐渐收窄的半橄榄形,其最前端凸出成管形,中间设有气孔4。使用者一侧鼻孔可以和此鼻腔插入头2紧密接触契合,由鼻孔吹出的气体经装置中间气孔4向连接的气球内注气。

所述管体1的长度可为50mm±25mm。

所述气孔4内径可为3mm±2mm。

所述手持部3与鼻腔插入头2和气球连接头5之间呈现光滑的过渡连接结构,方便手持。

气球连接头5的尾端呈弧形收窄,所述气孔4的末端设置于弧形的顶端,用以向连接的气球体7注气。

所述气球体7长度可为60mm±30mm;气球最大直径可为20mm±10mm;气球壁厚可为0.4mm ±0.3mm。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