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感应式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3754发布日期:2019-01-18 19:39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器具
技术领域
:,尤其是涉及一种压力感应式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
背景技术
::不适当放电是指任何不用于终止潜在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电击。包括非必须放电[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非持续性室速和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pacing,ATP)可有效终止的血流动力学可耐受的室速]和误放电(对非室性及非心电信号等进行的放电)。不适当放电是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术后患者一个重要的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发生率约为20%。已有多个临床研究证实,不适当放电可增加患者死亡率。因此,如何避免不适当放电一直是临床上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减少不适当放电的方法都是根据ICD电极感知环路对心电信号的感知来实现的。这些算法很多,包括心室频率的设置、突发性、稳定性、QRS波的宽度、形态学和房、室频率关系(双腔ICD)等判断方法。但这些算法的主要目的是将室性心律失常与室上性心律失常相鉴别,而后者是导致误放电(不适当放电的一部分)的最主要原因。而针对减少非必须放电这一方面,单纯依靠心电学方面的算法显然远远不能满足临床要求。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减少非必须放电这一方面,单纯依靠心电学方面的算法显然远远不能满足临床要求。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压力感应式ICD,其中,包括除颤导线、压力感受器以及脉冲发生器,所述除颤导线的头端连接心肌,所述除颤导线的尾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脉冲发生器,所述压力感受器设置于所述除颤导线上并位于所述除颤导线的头端和尾端之间,所述压力感受器和所述脉冲发生器之间通过所述除颤导线连接。可选的,所述压力感受器设置于所述除颤导线上靠近所述除颤导线的头端位置处。可选的,所述除颤导线中包括高压除颤线圈以及起搏感知线圈,所述高压除颤线圈数量为若干根并且围绕所述起搏感知线圈均匀排布。可选的,所述除颤导线外包覆有绝缘层。可选的,所述除颤导线的尾端具有护翼结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压力感应式ICD通过压力感受器感受右室心腔内的压力,根据血流动力学改变而非单纯心电指标来决定ICD是否应该放电,从而避免不适当ICD放电电击治疗,避免患者在清醒状态下被电击的痛苦感觉,降低患者死亡率,节省ICD电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力感应式ICD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除颤导线部分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图1中B处压力感受器部分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力感应式ICD的工作流程图;图5为正常窦性心律时的右心室压力曲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请参见图1至图3所示,示出了一种实施例的压力感应式ICD,其中,包括除颤导线1、压力感受器2以及脉冲发生器(未示出),除颤导线1的头端3连接心肌,除颤导线1的尾端4可拆卸地连接脉冲发生器,压力感受器2设置于除颤导线1上并位于除颤导线1的头端3和尾端4之间,压力感受器2和脉冲发生器之间通过除颤导线1连接。本实施例中,压力感受器2设置于除颤导线1上靠近除颤导线的头端3位置处,除颤导线1中包括高压除颤线圈11以及起搏感知线圈12,高压除颤线圈11数量为若干根并且围绕起搏感知线圈12均匀排布。本实施例中,除颤导线1外包覆有绝缘层5,除颤导线1的尾端4具有护翼结构6。通过以下说明进一步的认识本实用新型的特性及功能。ICD治疗的目的是终止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和非持续性)和室颤,其中,需要电击治疗的仅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和室颤,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非持续性室速和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可有效终止的血流动力学可耐受的室速,单纯依靠心电学特点的算法来进行鉴别和治疗显然增加非必须放电的发生率。另一方面,由于患者基础心脏疾病、心脏功能等的差别,对室性心动过速的耐受程度会有很大的区别,同样频率的持续性室速,有些患者无明显症状,可以耐受数日,而有些患者会在数分钟内出现明显血压下降等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前者进行电击治疗虽然是正确识别、正确放电,但是患者没有血流动力学改变,此电击是非必须的,可以等待自行终止或者给予无痛ATP治疗;而对后者不及时进行电击以终止室速则可能会危及生命。请参见图1、图4、图5所示,使用本实施例的压力感应式ICD时,将除颤导线1的尾端4连接至外部的ICD脉冲发生器,将除颤导线1的头端3与右心室的心肌接触,在悬浮于右心室内的除颤导线1表面安装一个压力感受器2实时测量右心室内血流的压力,当室速或室颤发作时,结合原有的心电学参数和右心室内血流压力的参数进行综合判断,从而特异性地个体化依据患者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反应进行适当电击治疗,避免非必须电击,降低患者死亡率。当室速发作时,ICD识别室速诊断成立,通过压力感受器2得到右室内压力曲线与正常窦性心律时的右心室压力曲线(如图5所示)显著不同时,感受器的信号发送至脉冲发生器,脉冲发生器控制高压除颤线圈11放电对心肌进行电击,如恢复窦律则停止电击,如还未恢复则进行进一步调整继续电击。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ICD除颤电极导线上安装一个压力感受器,导线植入右心室后,压力感受器头端悬浮于右室心腔内,可以测得右室心腔内的压力,通过导线绝缘层内的附加导体传导至脉冲发生器。脉冲发生器主板上的压力接收器接收压力感受器传入的信号。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