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撑开棘突融合钢板固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5734发布日期:2018-12-18 21:07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撑开棘突融合钢板固定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制作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连续扩大椎间孔棘突之间距离、治疗效果好、减轻患者痛苦的可撑开棘突融合钢板固定系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临床上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以及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轻者可引起患者一侧肢体放射性疼痛、麻木以及肌力改变,重者可导致患者不可逆性的肢体运动、感觉障碍,甚至引起大小便和性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寿命。

目前,为了解决脊柱的问题,临床应用或试验的棘突间金属撑开器,其设计理念都要求棘突间撑开器与上下棘突之间保持一定程度的活动度,这种设计虽然可以增加腰椎的活动度,但由于术后腰椎棘突与内固定器之间应力及金属内置物和宿主骨弹性模量不匹配,特别是对那些老龄骨质疏松的患者,可导致棘突骨折,甚至造成罕见的关节突骨折,致使手术失败,棘突间内固定器需手术取出,最终使非融合改为融合手术,特别是在将撑开器植入棘突间的过程,融合器为特定撑开大小的结构,将融合器植入就需要撑开距离大于融合器大小的结构将融合器放入再进行支撑,这样有可能对脊柱造成二次伤害,特别是,安装之后棘突之间的距离就撑开特定的大小,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连续扩大椎间孔棘突之间距离、治疗效果好、减轻患者痛苦的可撑开棘突融合钢板固定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撑开棘突融合钢板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由左棘突固定板、右棘突固定板和渐变撑开机构组成,所述的左棘突固定板中部设有左导向方孔,左导向方孔外侧的左棘突固定板上设有定位板,定位板的中部设有锁紧孔,左棘突固定板的两端分别设有钢针,所述的右棘突固定板的中部设有与左棘突固定板上的左导向方孔对应的供渐变撑开机构穿过的右导向方孔,右棘突固定板的侧面上设有锁紧螺孔,锁紧螺孔内设有锁紧渐变撑开机构的锁紧螺栓,所述的右棘突固定板的两端分别设有钢针,所述的渐变撑开机构由上撑板、下撑板、左撑开块、右撑开块和旋转螺杆组成,所述的上撑板和下撑板的内侧对称设有撑开槽,所述的撑开槽的两端分别设有由两端向中心倾斜的导向楔面,所述的上撑板和下撑板的内侧两端面分别设有与撑开槽相连通的旋转螺杆穿过槽,所述的上撑板和下撑板内部的撑开槽的两端分别设有左撑开块和右撑开块,所述左撑开块和右撑开块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与撑开槽两端导向楔面相配合的滑动楔面,所述左撑开块和右撑开块中部设有供旋转螺杆穿过的螺纹孔,螺纹孔内设有旋转螺杆,旋转螺杆的一端穿过左棘突固定板上的定位板中部的锁紧孔并与锁紧螺母相连接,旋转螺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左侧的旋转螺杆穿过槽、左撑开块、右撑开块、右侧的旋转螺杆穿过槽并设有旋转头,所述的旋转螺杆两侧设有使左撑开块和右撑开块同时向外侧或内侧移动的相互反向的螺纹,在旋转螺杆反向螺纹的作用下通过旋转是左撑开块和右撑开块同时向外侧移动实现上撑板和下撑板的撑开进而实现棘突缝隙之间的撑开。

本发明所述的上撑板的前后侧面分别设有导向凹槽板,导向凹槽板的一端伸出上撑板,另一端与上撑板的端面平齐,所述的下撑板上的前后侧面上设有与导向凹槽板相配合的导向板,所述的导向板的一端伸出下撑板,另一端与下撑板相连接,导向板与导向凹槽板配合滑动起到导向撑开的作用。

本发明所述的导向凹槽板的外侧设有燕尾滑槽,导向板的内侧设有与燕尾滑槽配合的燕尾凸台,燕尾槽延伸至下撑板内撑开槽的底部,保证在导向撑开的同时使上撑板和下撑板实现稳定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上撑板和下撑板上设有植物孔,保证在手术撑开完成后从植物孔内植入骨性融合材料,增加整个结构的稳定性。

本发明所述的上撑板和下撑板内撑开槽两端的导向楔面上设有燕尾凹槽,所述的左撑开块和右撑开块上的滑动楔面上设有与燕尾凹槽相配合的燕尾凸台,保证滑动的同时连接的稳定性。

本发明所述的左棘突固定板和右棘突固定板的两端内侧分别设有至少六个钢钉,左棘突固定板和右棘突固定板的每端至少设有三个钢钉,三个钢钉不在同一直线上排列,保证左棘突固定板和右棘突固定板与棘突连接的稳定性。

本发明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具有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固定系统未撑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固定系统撑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左棘突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右棘突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渐变撑开机构最小间距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渐变撑开机构最大间距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上撑板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左撑开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中右撑开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6中旋转螺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6中下撑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所示,一种可撑开棘突融合钢板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由左棘突固定板1、右棘突固定板2和渐变撑开机构组成,所述的左棘突固定板1中部设有左导向方孔3,左导向方孔3外侧的左棘突固定板上设有定位板4,定位板4的中部设有锁紧孔5,左棘突固定板1的两端分别设有钢针6,所述的右棘突固定板2的中部设有与左棘突固定板1上的左导向方孔3对应的供渐变撑开机构穿过的右导向方孔7,右棘突固定板2的侧面上设有锁紧螺孔8,锁紧螺孔8内设有锁紧渐变撑开机构的锁紧螺栓9,所述的右棘突固定板2的两端分别设有钢针6,所述的渐变撑开机构由上撑板10、下撑板11、左撑开块12、右撑开块13和旋转螺杆14组成,所述的上撑板10和下撑板11的内侧对称设有撑开槽15,所述的撑开槽15的两端分别设有由两端向中心倾斜的导向楔面16,所述的上撑板10和下撑板11的内侧两端面分别设有与撑开槽15相连通的旋转螺杆穿过槽17,所述的上撑板10和下撑板11内部的撑开槽15的两端分别设有左撑开块12和右撑开块13,所述左撑开块12和右撑开块1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与撑开槽15两端导向楔面16相配合的滑动楔面18,所述左撑开块12和右撑开块13中部设有供旋转螺杆穿过的螺纹孔19,螺纹孔19内设有旋转螺杆14,旋转螺杆14的一端穿过左棘突固定板1上的定位板4中部的锁紧孔5并与锁紧螺母24相连接,旋转螺杆14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左侧的旋转螺杆穿过槽17、左撑开块12、右撑开块13、右侧的旋转螺杆穿过槽17并设有旋转头20,所述的旋转螺杆14两侧设有使左撑开块12和右撑开块13同时向外侧或内侧移动的相互反向的螺纹,在旋转螺杆14反向螺纹的作用下通过旋转是左撑开块12和右撑开块13同时向外侧移动实现上撑板10和下撑板11的撑开进而实现棘突缝隙之间的撑开,所述的上撑板10的前后侧面分别设有导向凹槽板21,导向凹槽板21的一端伸出上撑板10,另一端与上撑板10的端面平齐,所述的下撑板11上的前后侧面上设有与导向凹槽板21相配合的导向板22,所述的导向板22的一端伸出下撑板11,另一端与下撑板11相连接,导向板22与导向凹槽板21配合滑动起到导向撑开的作用,所述的导向凹槽板21的外侧设有燕尾滑槽,导向板22的内侧设有与燕尾滑槽配合的燕尾凸台,燕尾槽延伸至下撑板11内撑开槽的底部,保证在导向撑开的同时使上撑板10和下撑板11实现稳定连接,所述的上撑板10和下撑板11上设有植物孔23,保证在手术撑开完成后从植物孔23内植入骨性融合材料,增加整个结构的稳定性,所述的上撑板10和下撑板11内撑开槽两端的导向楔面16上设有燕尾凹槽,所述的左撑开块12和右撑开块13上的滑动楔面18上设有与燕尾凹槽相配合的燕尾凸台,保证滑动的同时连接的稳定性,所述的左棘突固定板1和右棘突固定板2的两端内侧分别设有至少六个钢钉6,左棘突固定板1和右棘突固定板2的每端至少设有三个钢钉6,三个钢钉6不在同一直线上排列,保证左棘突固定板1和右棘突固定板2与棘突连接的稳定性。

本发明在使用时,首先将左棘突固定板1和渐变撑开机构放置在需要撑开的棘突缝隙之间,然后稍微旋转左棘突固定板1左端的锁紧螺母24使渐变撑开机构中的旋转螺杆14能旋转,然后转动旋转螺杆14,使渐变撑开机构中的左撑开块12和右撑开块13向外侧移动进而撑开上撑板10和下撑板11,进而对相邻的两个棘突进行撑开,撑开完成后,对锁紧螺母24进行锁紧,进而固定渐变撑开机构,然后再将右棘突固定板2由右侧套进渐变撑开机构上,再通过加压机械对左棘突固定板1和右棘突固定板2进行加压固定,固定完成后在通过右棘突固定板2上锁紧螺孔8内的锁紧螺栓9将右棘突固定板2锁紧在渐变撑开机构上,再通过植物孔23向内侧植入骨性融合材料,进而完成整个棘突的撑开过程。

本发明所述的棘突后路钢板分左右两部分,左棘突固定板1与中间位置的渐变撑开机构相连,便于介入手术中的初始位置,通过旋转螺杆14与左棘突固定板1中定位板4上的锁紧孔5的位置配合保证渐变撑开机构与左棘突固定板1的位置相对不变,确保以旋转螺杆14的中线为中心展开尺寸的连续变化;渐变撑开机构可以实现连续调整尺寸并可靠支撑棘突空间位置,其两侧棘突固定板有尖锐的钢针6,通过加压后可以牢固的钉入棘突底部以固定其矢状面的位移,中间的渐变撑开机构在旋转螺杆14的转动下实现高度的连续变化支撑棘突并融合,右棘突固定板2与左棘突固定板1基本对称,与左棘突固定板1和渐变撑开机构的整体呈分离状态,手术过程中通过渐变撑开机构穿过孔配合与左棘突固定板1对称放置,旋转中间的旋转螺杆14,与其配合的左撑开块12和右撑开块13在反螺纹的作用下分别向两侧平移,左撑开块12和右撑开块13与撑开槽15为楔面接触,左撑开块12和右撑开块13在运动的同时通过接触面推动上撑板10和下撑板11沿着其互相配合的平面副做上下移动,从而使得旋转螺杆14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平面的上下运动,同时螺纹的自锁功能使上撑板10和下撑板11能起到牢固支撑的作用,待用工具将两侧的钢板加压固定到棘突上,最后右棘突固定板用锁紧螺栓拧紧使两侧棘突固定板互相锁死,稳定支撑棘突。

本固定系统是微创方法植入棘突间的一种非椎弓根螺钉辅助融合固定器械,它通过脊柱后路融合节段部位的小切口,在棘突间侧方将融合钢板固定附着在脊柱棘突上,对脊柱的股性组织结构破坏极小,出血少,对脊髓和神经组织损伤危险极低,操作技术安全简单,容易翻修,棘突间融合钢板这类装置通常术中在融合钢板间植骨,棘突间融合钢板一般只用于单节段的非颈椎段的脊柱,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扩散,临床适应症也在不断的扩大,有不少多节段叠加安装临床使用案例,通常本固定系统与腰椎前路融合术、腰椎后路融合术、腰椎椎间孔入路融合术和腰椎侧路融合术联合使用,它完全和部分取代后路的椎弓根螺钉的内固定,本固定系统在作用原理上除了有融合固定棘突的作用外,其本身实质上可在体内起到一持续撑开固定器作用,从而可以达到扩大椎间孔、减轻椎间盘突出和缓解神经根压迫的目的,单独使用本固定系统来治疗退行性脊柱病变、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的报道,获得了极好的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的临床效果,术中视病情的需要和术者的判断力也可结合施行椎板减压和小关节图融合术,临床主要用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腰椎滑脱、椎管狭窄和创伤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