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椎管内髓核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7089发布日期:2018-10-16 17:26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腰椎椎管内髓核钳。



背景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其发病机制是椎间盘变性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所致,通过手术去除致压物是有效的治疗方案。部分患者椎间盘后缘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入掉至椎管内,位于硬膜囊腹侧及椎体后壁之间,手术治疗时需彻底取出。因为缺乏专门的工具,手术中通过锐利的钩子反复探查游离髓核至术者可见视野,再通过常规髓核钳取出,由于整个操作过程无法直视,容易导致游离髓核残留,且钩子和常规髓核钳均容易损伤硬膜囊,导致脑脊液漏,而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的髓核摘除工具易损伤硬膜囊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腰椎椎管内髓核钳,该腰椎椎管内髓核钳不仅可以有效的取出椎管内髓核等致压物,且在操作过程中能分离保护硬膜囊,避免硬膜囊破裂损伤。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腰椎椎管内髓核钳,其特点是包括固定手柄、活动手柄、固定杆、活动杆、固定钳头、活动钳头以及销轴,所述固定手柄、固定杆与固定钳头一体成型,所述固定杆的前端呈弧形弯曲,所述固定杆的前端连接有固定钳头,所述活动手柄与活动杆一体成型,所述活动杆的前端呈弧形弯曲,所述活动杆的前端通过销轴连接活动钳头,所述固定杆与活动杆通过销轴相铰接,所述固定钳头与活动钳头的前端均呈平滑状,所述固定钳头的底部宽度大于固定钳头的顶部宽度,所述活动钳头的底部宽度大于活动钳头的顶部宽度,所述固定钳头和活动钳头的底部紧密咬合时固定钳头和活动钳头的顶部仍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在狭小操作空间内可方便对深部术区进行操作,并且钳头顶部始终处于分离状,保护并分离了硬膜囊,避免抓取髓核过程中损伤硬膜囊,快速安全有效地去除椎管内游离髓核。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钳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钳头闭合时的剖视图。

图中1.固定手柄,2.活动手柄,3.固定杆,4.活动杆,5.固定钳头,6.活动钳头,7.销轴,8.顶部,9.底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一种腰椎椎管内髓核钳,其特点包括固定手柄(1)、活动手柄(2)、固定杆(3)、活动杆(4)、固定钳头(5)、活动钳头(6)以及销轴(7),所述固定手柄(1)、固定杆(3)与固定钳头(5)一体成型,所述固定杆(3)的前端呈弧形弯曲,所述固定杆(3)的前端连接有固定钳头(5),所述活动手柄(2)与活动杆(4)一体成型,所述活动杆(4)的前端呈弧形弯曲,所述活动杆(4)的前端通过销轴(7)连接活动钳头(6),所述固定杆(3)与活动杆(4)通过销轴(7)相铰接,所述固定钳头(5)与活动钳头(6)的前端均呈平滑状,所述固定钳头(5)的底部(9)宽度大于固定钳头(5)的顶部(8)宽度,所述活动钳头(6)的底部(9)宽度大于活动钳头(6)的顶部(8)宽度,所述固定钳头(5)和活动钳头(6)的底部(9)紧密咬合时固定钳头(5)和活动钳头(6)的顶部(8)仍分离。

在图2中,所述固定钳头(5)与活动钳头(6)前端平滑,钳头的底部(9)宽而钳头的顶部(8)窄。在图3所示固定钳头(5)与活动钳头(6)闭合时,钳头的底部(9)紧密咬合,而钳头的顶部(8)仍分离,避免夹持损伤硬膜囊。

使用时,术者手持固定手柄(1)和活动手柄(2),将固定钳头(5)与活动钳头(6)伸入硬膜囊腹侧,其中钳头的底部(9)贴合椎体后壁,钳头的顶部(8)位于硬膜囊腹侧面,术者在抓取游离髓核过程中,钳头的底部(9)通过咬合而抓取髓核,钳头的顶部(8)分离保护硬膜囊,以实现快速安全有效地去除椎管内游离髓核。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