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助行起身扶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4601发布日期:2019-04-20 03:07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助行起身扶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助行起身扶手。



背景技术:

现有的助行起身扶手,其使用不方便,结构设计不合理,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医用助行起身扶手,以解决所述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医用助行起身扶手,包括一直立的扶手架组以及一组设于所述扶手架组下侧并能形成支撑的支撑架组,所述扶手架组至少设有一供抓握的第一扶杆,所述扶手架组包括分别由杆体弯制而成的一主框体及一握持框体,所述主框体,包括横设于顶部的所述第一扶杆以及二向下延伸的立杆,所述握持框体结合于所述二立杆的上段,所述握持框体设有朝所述主框体后方凸伸的二握持部;所述支撑架组包括分别由杆体弯制而成的一后支撑框体及一前支撑框体,所述后支撑框体及所述前支撑框体结合于所述二立杆的下段,所述后支撑框体设有朝所述主框体后方凸伸的二水平支脚,所述前支撑框体设有朝所述主框体前方凸伸的二滚轮支脚,所述各滚轮支脚上设有一滚轮。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相比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具有助行与起身扶手的功能,平时可通过四段不同高度的扶杆协助坐姿、站姿的转换,移动时能通过重心转移形成无负担的移行。

2.结构简单,成本低,强度好,能提供更安全的照护。

3.适用性高,除可适用于高龄人士与行动不便的患者外,另可通过调整握持框体的组接方式,形成类似梯背架的功能,以符合幼儿身高或能供脑性麻痹患者进行抓握训练或行走训练使用。

4.搭配枢转机构可减少收纳体积,能轻易收放到房车行李箱,利于携带至远方的户外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握持框体反向结合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枢转收折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描述。

如第1图至第6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用助行起身扶手,包括扶手架组1及支撑架组3两部分,扶手架组1包括有一直立的主框体10及一结合于主框体10上段的握持框体20,支撑架组3包括有结合于主框体10下段的一前支撑框体 40及一后支撑框体30,前支撑框体40及后支撑框体30分别设有朝向前、后侧延伸的滚轮支脚44及水平支脚34。

本实施例中,主框体10、握持框体20、前支撑框体40及后支撑框体30由金属杆体弯制而成;主框体10呈ㄇ型,包括有横设于顶部的一第一扶杆11及向下延伸的二立杆13,第一扶杆11上套设有护套12以便使用者抓握,各立杆13的上段131开设有多个垂直排列的锁孔14,让握持框体20能依需求选择性适当高度位置作组合,各立杆13于上段131与下段132间设有能提高支撑强度的弯折段133;握持框体20从主框体10的后侧以一ㄇ型框部23倒置地结合在二立杆13的上段 131,并形成有一相对高度低于第一扶杆11的第二扶杆21,所述ㄇ型框部23的两端分别向外(主框体10的后侧)弯折延伸出有握持部24;后支撑框体30从主框体10 的后侧以一ㄇ型框部33结合在二立杆13的下段132,并形成有一相对高度低于第二扶杆21的第三扶杆31,所述ㄇ型框部33的两端分别向外(主框体10的后侧)弯折延伸出有水平支脚34,所述二水平支脚34可朝两旁侧呈广角的延伸,以提供更稳固的支撑能力;前支撑框体40以一ㄇ型框部43结合在二立杆13的下段132的内侧,并形成有一相对高度低于第三扶杆31的第四扶杆41,所述ㄇ型框部43的两端分别朝主框体10的前侧弯折延伸出设有滚轮45的滚轮支脚44,所述二滚轮支脚44也可朝两旁侧呈广角的延伸,以提高稳固性。

于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一扶杆11、第二扶杆21、第三扶杆31、第四扶杆41 及二握持部24上均设有便于使用者抓握的护套12、22、32、42、25,而各水平支脚34上可套设有止滑套35,借以增加其受压时与地面的摩擦力,强化定位的效果。

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握持框体20的ㄇ型框部23也可呈正向的结合在二立杆13上(如第3图所示),此时凸伸出的握持部24相对位于握持框体20的底部位置,相较于前述倒置的组合方式,能大幅度降低握持部24的高度,适用至不同需求的使用者(如幼儿、脑性麻痹患者),作为抓握训练或行走练习的辅具。

本实施例的简易结构,于平时使用者能作为辅助调整站姿、坐姿的扶手,在移动时,也能直接作为助行器使用,形成多功能的用途;当使用者前行时,下压的作用力转移至前侧滚轮支架44时,后侧水平支脚34的摩擦力减少,此时能通过滚轮45轻松地推动助行起身扶手前移,而当移动适当距离后,下压的作用力自然转移回后侧的水平支脚34,此时水平支脚34的摩擦力增加形成定位,达到无须搬移、无负担的助行效果。

如第4图及第5图,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主要结构与前述实施例雷同,同样包括有扶手架组1的一主框体10及一握持框体20,以及支撑架组3的一前支撑框体40及一后支撑框体30。主框体10、握持框体20、前支撑框体40及后支撑框体30由金属杆体弯制而成;主框体10呈ㄇ型,包括有横设于顶部的一第一扶杆11及向下延伸的二立杆13,第一扶杆11套设有护套12,各立杆 13的上段131开设有多个垂直排列供握持框体20选择结合的锁孔14,各立杆13于上段131与下段132间设有能提高支撑强度的弯折段133;握持框体20从主框体10 的后侧以一ㄇ型框部23倒置地结合在二立杆13的上段131,并形成有一相对高度低于第一扶杆11的第二扶杆21,所述ㄇ型框部23的两端分别向外(主框体10的后侧)弯折延伸出有握持部24;后支撑框体30从主框体10的后侧以一ㄇ型框部33结合在二立杆13的下段132,并形成有一相对高度低于第二扶杆21的第三扶杆31,所述ㄇ型框部33的两端分别向外(主框体10的后侧)弯折延伸出有水平支脚34,所述二水平支脚34可朝两旁侧呈广角的延伸,以提供更稳固的支撑能力;前支撑框体40以一ㄇ型框部43结合在二立杆13的下段132的内侧,并形成有一相对高度低于第三扶杆31的第四扶杆41,所述ㄇ型框部43的两端分别朝主框体10的前侧弯折延伸出设有滚轮45的滚轮支脚44。

此实施例中,让前支撑框体40以枢接的方式结合于二立杆13的内侧,且前支撑框体40向外延伸的二滚轮支脚44不呈现向两旁侧扩展的形式,使前支撑框体40能于所述二立杆13间枢转作动,让前支撑框体40延伸出的二滚轮支脚44能枢转至主框体10后侧(如第6图所示),形成枢转收折的型态,减少收纳体积,能顺利地收放到房车行李箱,利于携带至远方的户外使用。

再者,各立杆13下段132可于适当位置设置凸榫15以止挡限制前支撑框体40 可枢转的角度,以避免在使用时发生转动而无法支撑的问题;本实施例中,于立杆13下段132枢接位置的下方凸设有凸榫15,并于前支撑框体40相对应位置凹设有卡槽431,让凸榫15与卡槽431形成卡抵时,滚轮支脚44定位于前侧的支撑位置,以确保支撑使用时滚轮支脚44不会再向上转动。

本实用新型可达辅助坐站转换、无负担助行的功效,并具有成本低、便于收纳的便利性。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