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体积液抽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7598发布日期:2019-03-05 18:16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体积液抽吸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人体积液抽吸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当人体内部局部器官发生病变发炎后会在人体内相应位置产生大量无法排出体外的积液;对于人体而言积液产生的主要目的是为病变的人体器官提供一个便于修复局部器官损伤的液体环境,待局部器官康复完成后产生的积液会被周围组织缓慢吸收。当人体局部器官病变较为严重时,积液分泌量会大量增多,严重时会影响周围器官的正常工作,甚至会引起人体极度的不适,例如:盆腔积液会造成人体腹痛,关节囊积液会对人体的运动功能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当外界药物及手术治疗介入人体时,虽能大幅提高人体病变器官的康复效率,但由于残余积液的吸收速度相对缓慢,会对患者的康复周期造成负面的影响;为降低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存在过久的不适感,医学上通常采取抽取积液的方式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用于抽取积液的装置为注射器,由于人体积液在抽取过程中伴随体内压力逐渐减小,抽取过程中会形成逐渐增大的抽吸阻力,进而对医务人员的操作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曾采用机械式的助力装置,以夹持抽拉的方式驱动注射器柱塞运动,缓解医护人员手动抽取积液时带来的手部疲劳感;但上述机械式助力装置在实际使用中具有结构复杂,价格昂贵,故障后不易维修的技术问题。

因此,提供一种人体积液抽吸装置,以期克服上述技术缺陷中的至少一种,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体积液抽吸装置,用于帮助医护人员以更省力的方式抽取体内积液。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体积液抽吸装置,包括:容器本体、密封塞和管帽,所述容器本体和密封塞形成密闭的真空管腔,所述管帽安装于容器本体开口端的外侧;所述容器本体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形成环状空腔;所述容器本体的开口端为实心状,将所述内管和外管的一端连为一体;所述环状空腔内设置活塞环,所述活塞环将环状空腔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两部分;所述上腔室与真空管腔之间设置有单向阀瓣,位于所述真空管腔内的气体仅能经过所述单向阀瓣向所述上腔室导通;所述活塞环在下腔室所在一侧连接至少两根活塞杆,活塞杆的末端均连接有滑动环,所述外管上还设置供所述滑动环滑动的滑槽;所述管帽顶部固定连接有采液管,所述采液管上设置有截止阀,所述采液管密封穿过所述密封塞后与盘旋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内的导液管连接;所述导液管的末端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边缘与容器本体内壁抵接;所述底板中间位置设有通孔,所述导液管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活塞杆的侧壁与所述外管的外壁通过倒刺梯条结构活动连接,所述活塞杆具有相对于所述外管底部单向滑动的运动自由度。

优选地,所述容器本体为圆柱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内管的内部为真空。

优选地,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还设置有肋筋,所述肋筋与所述滑动环的移动行程不发生位置干涉。

优选地,所述内管和外管的另一端为半球状的管底。

优选地,所述容器本体底部通过管路依次串联连接有单向阀和闸阀,所述单向阀面向所述容器本体单向导通。

本实用新型上述人体积液抽吸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一种人体积液抽吸装置能够有效解决如何以省力的方式抽取人体积液的技术问题;其中,内管里预置真空负压,使用时通过将采液管与穿刺针通过软管连接,并进一步打开截止阀,既能达到自动抽取积液的技术效果;导液管及导液管末端连接的底板用于引导积液平缓流入内管底部,避免积液在内管里飞溅误入上腔室;设置在环状空腔内的活塞环、单向阀瓣、活塞杆及滑动环用于当内管里的负压不足以完成整个抽吸任务,或需要微调负压上限值时使用,通过进一步拉动滑动环,既能达到上述技术效果,设置在活塞杆的侧壁与外管外壁之间的倒刺梯条结构,用于限制活塞杆仅能单向滑动,避免被拉动的滑动环因单向阀瓣故障而自行复位,进而为人体积液抽吸装置的使用可靠性提供了另一重防护保障。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内管的内部预置真空,为方便人体积液抽吸装置直接投入使用提供充分的便利调节,便于提高人体积液抽吸装置的使用效率。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内管和外管之间进一步设置肋筋,为提升内管和外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提供结构支持。

进一步地,设置在容器本体底部通过管路依次串联连接的单向阀和闸阀用于在人体积液抽吸装置使用前预置与当前患者体内压力相匹配的负压值,预置压力设置好后,还可通过设置在环状空腔内的活塞环、单向阀瓣、活塞杆及滑动环微调内管里的负压,以求达到精确定量抽吸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人体积液抽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人体积液抽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人体积液抽吸装置的其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体积液抽吸装置包括:容器本体100、密封塞200和管帽300,所述容器本体100和密封塞200形成密闭的真空管腔400,所述管帽300安装于所述容器本体100开口端的外侧;所述管帽300顶部固定连接有采液管310,所述采液管310上设置有截止阀301,所述采液管310 密封穿过所述密封塞200后与盘旋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100内的导液管320连接;所述导液管320的末端连接有底板330,所述底板330 边缘与容器本体100内壁抵接;所述底板330中间位置设有通孔,所述导液管320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容器本体100包括内管110和外管120,所述内管110和外管120之间形成环状空腔130;所述容器本体100的的开口端为实心状,将所述内管110和外管120的一端连为一体;所述内管110和外管120的另一端为半球状的管底;所述环状空腔130内设置活塞环140,所述活塞环140将环状空腔130分隔为上腔室131和下腔室132两部分;所述上腔室131与真空管腔400 之间设置有单向阀瓣410,位于所述真空管腔400内的气体仅能经过所述单向阀瓣410向所述上腔室131导通;所述活塞环140在下腔室 132所在一侧连接至少两根活塞杆141,所述活塞杆141的侧壁与所述外管120的外壁通过倒刺梯条结构活动连接,所述活塞杆具有相对于所述外管底部单向滑动的运动自由度,所述活塞杆的末端均连接有滑动环142,所述外管上还设置供所述滑动环滑动的滑槽143。

使用时,打开截止阀301通过采液管310将内管里依使用需要抽成预置的负压,由于真空泵的抽吸精度有限,抽取压力精度仅能够达到±0.1MPa。若抽取的负压值略低于需求值,通过向下滑动滑动环 142既能进一步将所需负压值调整至精确的需求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上述倒刺梯条结构为现有技术,故其相关结构细节在此不再进一步图示与赘述。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一种人体积液抽吸装置能够有效解决如何以省力的方式抽取人体积液的技术问题;其中,内管里预置真空负压,使用时通过将采液管与穿刺针通过软管连接,并进一步打开截止阀,既能达到自动抽取积液的技术效果;导液管及导液管末端连接的底板用于引导积液平缓流入内管底部,避免积液在内管里飞溅误入上腔室;设置在环状空腔内的活塞环、单向阀瓣、活塞杆及滑动环用于当内管里的负压不足以完成整个抽吸任务,或需要微调负压上限值时使用,通过进一步拉动滑动环,既能达到上述技术效果,设置在活塞杆的侧壁与外管外壁之间的倒刺梯条结构,用于限制活塞杆仅能单向滑动,避免被拉动的滑动环因单向阀瓣故障而自行复位,进而为人体积液抽吸装置的使用可靠性提供了另一重防护保障。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内管110的内部为真空。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内管的内部预置真空,为方便人体积液抽吸装置直接投入使用提供充分的便利调节,便于提高人体积液抽吸装置的使用效率。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容器本体100为圆柱形结构,便于握持及加工制作。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内管110和外管120之间还设置有肋筋112,所述肋筋与所述滑动环的移动行程不发生位置干涉。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内管和外管之间进一步设置肋筋,为提升内管和外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提供结构支持。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容器本体100 底部通过管路依次串联连接有单向阀500和闸阀600,所述单向阀500 面向所述容器本体单向导通。设置在容器本体底部通过管路依次串联连接的单向阀和闸阀用于在人体积液抽吸装置使用前预置与当前患者体内压力相匹配的负压值,预置压力设置好后,还可通过设置在环状空腔内的活塞环、单向阀瓣、活塞杆及滑动环微调内管里的负压,以求达到精确定量抽吸的技术效果。此外,当内管里的负压过低,采用滑动环亦不能满足调压需求时,可通过将闸阀600末端进一步连接一个预置好负压的人体积液抽吸装置,达到串联抽吸的技术效果,为增强人体积液抽吸装置的续航能力提供结构保障。

上述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在本技术领域内,凡是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上的变化和改进,不应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