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胸腹腔负压引流装置的限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7594发布日期:2019-03-05 18:16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胸腹腔负压引流装置的限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胸腹腔负压引流装置的限压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胸腹腔引流装置有三种:

一、单腔引流管负压球,其原理是通过负压球捏扁后球体壁的弹性回缩力形成负压。其优点是携带方便、管径细、腹壁创伤小、脏器影响小。但缺点一是压力不可控,过小影响引流效果,过大则吸入网膜和肠壁造成堵管、肠梗阻甚至坏死等后果;二是容量有限,引流量较多时需要频繁更换和排空;三是未配置有效单向活瓣控制头,当引流液量多或是受到挤压时有逆流的可能。授权公告号为CN205163738U的中国专利 (申请号201520812916)公开了一种连体负压球引流装置,其由球状的上端引流球和下端引流球通过单向引流阀连接组成,该装置引流量大,可避免多次更换引流球装置,同时也可避免逆流,但是压力仍然不可控。

二、单腔管墙壁负压吸引,其原理是通过接通墙壁负压通道从而产生负压。其优点是压力可调节,能满足较大负压的需要,对感染或是坏死等浓稠物的吸引效果理想,同时也可容纳较多的引流液。但其缺点也十分突出,一是引流管粗、质地硬,腹壁损伤大,对脏器影响也大,容易压迫肠管致梗阻甚至坏死;二是压力波动,由于缺乏限压装置,当局部腔隙消失时压力急剧上升,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包括肠道梗阻、组织坏死甚至大出血,危及生命;三是使用携带极为不便,野外及条件简陋时很难应用。

三、单腔管脚踏负压吸引,其原理是通过对固定体积空间采用脚踏排气后形成负压。其优点是压力相对可控,能满足较大负压的需要,对浓稠物质的吸引效果尚可,携带相对便利。其缺点一是需要专人脚踏,对人力配置要求高;二是压力虽然可以根据脚踏力度调整,但力度偏大且难以准确控制;三是使用也较为不便,在野外及战场条件也很难应用。

上述三种胸腹腔引流装置均不能同时满足使用简单便捷、压力恒定可控、引流量大的要求,因此急需一种使用简单便捷、压力恒定可控、引流效果良好的胸腹腔引流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引流装置中引流的压力无法恒定可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胸腹腔负压引流装置的限压装置,以对吸引胸腔或腹腔的负压值进行限制和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胸腹腔负压引流装置的限压装置包括柔性壳体1、负压连接部 2、引流连接部3、压力稳定机构4和限压控制机构5;

所述柔性壳体1顶部和底部的开口端分别与所述负压连接部2和所述引流连接部 3密封连接,所述负压连接部2和所述引流连接部3上分别设有负压连通口和引流连通口;

所述压力稳定机构4设于所述负压连接部2和所述引流连接部3之间用于向所述负压连接部2和所述引流连接部3提供轴向的弹力;

所述限压控制机构5包括堵塞头51和支撑杆52,所述支撑杆52顶端与所述引流连接部3连接,所述支撑杆52底端与所述堵塞头51连接;所述堵塞头51与所述负压连通口相对,且所述堵塞头51的直径大于所述负压连通口的内径;

所述柔性壳体1在负压和所述压力稳定机构4的作用下可发生轴向伸缩,所述引流连接部3和所述限压控制机构5可随之相对所述负压连接部2做轴向的往复运动,进而可带着所述堵塞头51将所述负压连通口交替地打开和堵住。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连通口和所述引流连通口分别设于所述负压连接部2和所述引流连接部3中心位置,并分别向外延伸形成负压连接头21 与引流连接头31;所述支撑杆52顶端通过一个连通接头53与所述引流连接部3连接,其中,所述连通接头53连接于所述引流连接部3内侧并设有引流口531与所述引流连通口接通,所述支撑杆52顶端与所述连通接头53轴向螺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壳体1呈波纹筒状或筒状,所述负压连接部2和所述引流连接部3呈圆盘状。

进一步的,所述压力稳定机构4为柱状弹簧,所述柱状弹簧两端分别抵至所述负压连接部2和所述引流连接部3的内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壳体1呈椎状,所述引流连接部3 对应地呈椎盘状并贴设于所述柔性壳体1椎顶内侧,所述柔性壳体1椎顶留有开口供所述引流连接头31穿过;所述负压连接部2呈盘状并内接于所述柔性壳体1椎底;所述压力稳定机构4为椎状弹簧,所述椎状弹簧的椎顶端抵至所述引流连接部3,所述椎状弹簧的椎底端抵至所述负压连接部2的端面。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连接部2通过刚性连接圈6连接于所述柔性壳体1底端,其中,所述刚性连接圈6上端内接于所述柔性壳体1底端,所述刚性连接圈6下端与所述负压连接部2螺接或卡接,也可以通过其他方便拆装的密封连接方式连接。所述刚性连接圈6的设置可使得所述负压连接部2和所述柔性壳体1 的拆装更加简便,尤其是在堵住时拆装清洗更加方便。

关于所述限压控制机构5的设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引流连接部3内侧中心设有凹槽,所述连通接头53呈圆盘状并嵌设于所述凹槽中,所述连通接头53中心设有螺纹孔与所述支撑杆52螺接,所述引流口531设于所述螺纹孔周围。

关于所述限压控制机构5的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连通接头53呈管状且上端与所述引流连通口接通,下端设有内螺纹并与所述支撑杆52 螺接,所述引流口531设于所述连通接头53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堵塞头51底部和/或所述支撑杆52顶部设有用于螺丝刀旋拧的旋拧槽。将螺丝刀自所述负压连接头21或所述引流连接头31伸入该装置中,刀头插入所述旋拧槽中后,旋转螺丝刀即可带着所述堵塞头51和所述支撑杆52转动,以此可调节所述支撑杆52的旋进程度,进而调节所述支撑杆52实际连接长度,无需将装置拆卸后再调节。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压力稳定机构未使用弹簧,而所述柔性壳体1具有弹性,所述柔性壳体1本身就可以同时充当压力稳定机构。此时,所述柔性壳体1的形状也可以是上述波纹筒状、筒状或者圆锥状等各种形状,优选波纹筒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限压装置时,将负压连接部2连接外部负压源,引流连接部3连接引流管,引流管伸入患者的胸腔或腹腔中。接通负压源时,压力稳定机构和限压控制机构可协同作用,使堵塞头不断交替地堵住和打开负压连通口,使得装置内部的负压恒定,进而实现对吸引胸腔或腹腔的负压值的限制和稳定。

2、该装置内部的负压大小与柔性壳体1的形变量相关,支撑杆52与连通接头 53是螺接的,因此可旋转支撑杆52控制限压控制机构5的长短,进而达到控制压力大小的作用。限压控制机构5越长,堵塞头51堵住负压连通口时柔性壳体1收缩量越小,内部可控制的恒定负压就越小;反之,限压控制机构5越短,那么堵塞头51 堵住负压连通口时柔性壳体1收缩量将越大,内部可控制的恒定负压越大。而所述堵塞头51底部和/或所述支撑杆52顶部的旋拧槽的设置使得调节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拆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限压控制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拆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拆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柔性壳体1;负压连接部2,负压连接头21;引流连接部3,引流连接头31;压力稳定机构4;限压控制机构5,堵塞头51,支撑杆52,连通接头53,引流口531;刚性连接圈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文所述的顶端、底端、上端和下端仅仅相对于附图中所示的方位,并不限于该装置实际使用时的方位。

实施例1

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用于胸腹腔负压引流装置的限压装置,其包括柔性壳体1、负压连接部2、引流连接部3、压力稳定机构4和限压控制机构5。

柔性壳体1呈波纹筒状,负压连接部2和引流连接部3呈圆盘状并分别密封内接于柔性壳体1顶部和底部的开口端,如图3所示。负压连接部2和引流连接部3中心分别设有负压连通口和引流连通口,负压连通口与引流连通口分别向外延伸形成负压连接头21和引流连接头31。

压力稳定机构4为柱状弹簧,柱状弹簧两端分别抵至负压连接部2和引流连接部 3的内侧面,用于向负压连接部2和引流连接部3提供轴向的弹力。

如图4所示,限压控制机构5包括堵塞头51、支撑杆52和连通接头53。引流连接部3内侧中心设有凹槽,连通接头53呈圆盘状并嵌设于凹槽中,连通接头53中心设有螺纹孔与支撑杆52顶端螺接,螺纹孔周围设有四个引流口531(当然,引流口数量不限于四个),引流口531与引流连通口接通。支撑杆52顶端设有用于螺丝刀旋拧的旋拧槽,以此支撑杆52旋进螺纹孔中时,可使用螺丝刀自引流连接头31伸入进行调节,无需将整个装置拆卸。

堵塞头51连接于支撑杆52底端并与负压连通口相对,堵塞头51的直径大于负压连通口的内径。

引流连接部3在内部负压和压力稳定机构4的作用下可相对负压连接部2做轴向的往复运动,限压控制机构5可随之沿轴向往复运动,同时堵塞头51可将负压连通口交替地堵住和打开。

实施例2

图5~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用于胸腹腔负压引流装置的限压装置,相比于实施例1,不同在于:

柔性壳体1呈筒状,负压连接部2和引流连接部3呈椎盘状。负压连接部2通过刚性连接圈6连接于柔性壳体1底端,具体的如图7所示,刚性连接圈6上端内接于柔性壳体1端部,刚性连接圈6下端设有外螺纹并与负压连接部2螺接。刚性连接圈 6的设置可使得负压连接部2和柔性壳体1的拆装更加简便,尤其是在堵住时拆装清洗更加方便。

限压控制机构5中,连通接头53呈管状且上端与引流连通口接通,下端设有内螺纹并与支撑杆52螺接,支撑杆52相比于实施例中的较短,引流口531设于连通接头53一侧,堵塞头51底部设有用于螺丝刀旋拧的旋拧槽,以此支撑杆52旋进时,可使用螺丝刀自负压连接头21伸入进行调节,无需将整个装置拆卸。

实施例3

图8~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用于胸腹腔负压引流装置的限压装置,相比于实施例2,不同在于:

柔性壳体1呈椎状,引流连接部3对应地呈椎盘状并贴设于柔性壳体1椎顶内侧,柔性壳体1椎顶留有开口供引流连接头31穿过。

压力稳定机构4为椎状弹簧,椎状弹簧椎顶端抵至引流连接部3,椎状弹簧椎底端抵至负压连接部2的端面。

工作原理:

使用上述各实施例时,将负压连接部2通过负压连接头21连接外部负压源(该负压源可以提供较大且稳定的负压),引流连接部3通过引流连接头31连接引流管,引流管伸入患者的胸腔或腹腔中。初始状态时,堵塞头51与负压连接部2的负压连通口为分离状态,整个装置内部与负压源相通,将产生负压,当负压过大时,柔性壳体1将轴向收缩,同时带着限压控制机构5移动,直至堵塞头51堵塞负压连接部2 上的负压连通口,负压不再增加。当胸腔或腹腔的液体被逐渐吸入该装置中时,其内部的负压将变小,柔性壳体1在压力稳定机构4的回复力作用下伸张,同时带着限压控制机构5移动,堵塞头51从负压连接部2上的负压连通口移开。在接通负压源时,压力稳定机构4和限压控制机构5协同作用,堵塞头51可不断交替地堵住和打开负压连通口,使得装置内部的负压恒定,进而实现对吸引胸腔或腹腔的负压值的限制和稳定。而装置内部的负压大小与柔性壳体1的形变量相关,支撑杆52与连通接头53 是螺接的,因此可旋转支撑杆52控制限压控制机构5的长短。限压控制机构5越长,堵塞头51堵住负压连通口时柔性壳体1收缩量越小,内部可控制的恒定负压就越小;反之,限压控制机构5越短,那么堵塞头51堵住负压连通口时柔性壳体1收缩量将越大,内部可控制的恒定负压越大。

另外,压力稳定机构4还可以不用弹簧,当柔性壳体1本身具有一定的回复弹力时,柔性壳体1本身就可以同时充当压力稳定机构4,此时可优选实施例1的波纹筒状的具有一定弹性的柔性壳体。

以上已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创新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