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吸泵及其入口引流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1020794阅读:124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吸泵及其入口引流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吸泵的入口引流装置,包括入口管道、储液罐、排气加水管道以及出口管道;第一次使用时通过排气加水管道向储液罐内注入一定量的引流液,同时将入口引流装置出口管道与自吸泵的泵体入口之间的空气排出,自吸泵就能正常启动,后续使用过程中,入口引流装置利用虹吸原理将液体引入储液罐中,并使该液体流入自吸泵的泵体内,使得自吸泵的泵体内始终存有足够量的液体,自吸泵正常运转后通过与带抽吸液体液源连通的进液管将待抽吸的液体抽送到目的地,从而在再次开启自吸泵时,不再发生气阻现象,自吸泵不再空转,保护了自吸泵。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自吸泵。
【专利说明】
一种自吸泵及其入口引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吸栗及其入口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工业应用中,当自吸栗的入口位置高于储槽、储罐的有效液位时,在自吸栗启动过程中,入口吸力问题影响自吸栗流量,造成蜗壳内气阻,导致自吸栗出现“不上量”的问题,长时间运行造成自吸栗内部件损坏,尤其是机械密封出现干摩擦,对设备的稳定运行极其不利,不仅影响生产的稳定运行,同时造成设备损坏率上升,增加设备的检修次数和检修费用。
[0003]同时,在工厂内存在较多地沟,当地沟因降雨等情况出现积水时,在处理积水的时,要增加新栗才能进行处理,成本较高。
[0004]因此,如何减少自吸栗的气阻现象,减少自吸栗的空转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吸栗的入口引流装置,通过该入口引流装置能够减少自吸栗的气阻现象,减少自吸栗的空转。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引流装置的自吸栗。
[0006]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07]—种自吸栗的入口引流装置,包括入口管道、储液罐、排气加水管道以及出口管道;
[0008]所述入口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储液罐连通,且所述入口管道的另一端用于与液体液源连通;
[0009]所述出口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储液罐连通,且所述出口管道的另一端用于与自吸栗的的进液管连通;
[0010]所述入口管道与所述储液罐的连通处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出口管道与所述储液罐的连通处的水平高度;
[0011]所述排气加水管道设置于所述储液罐的最高处,且用于向所述储液罐中预加液体以及将气体排出所述储液罐。
[0012]优选的,所述入口管道的管径为所述自吸栗的进液管的管径的1/5。
[0013]优选的,所述出口管道的管径为所述自吸栗的进液管的管径的1/4。
[0014]优选的,所述储液罐为圆柱状外形,且所述储液罐的罐内径为所述自吸栗的进液管的管径的8倍。
[0015]优选的,所述排气加水管道为标准I号管道。
[001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自吸栗,包括进液管,还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入口引流装置;
[0017]所述入口引流装置的出口管道与所述自吸栗的的进液管连通,且所述入口引流装置的出口管道与所述自吸栗的的进液管的连通处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自吸栗的栗体;
[0018]所述自吸栗的进液管与待抽吸液体的液源连通。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吸栗的入口引流装置,包括入口管道、储液罐、排气加水管道以及出口管道;鉴于自吸栗的工作原理,在启动自吸栗时,自吸栗中必须有一定的液体量,自吸栗才能正常开启,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上述的入口引流装置,合理设计入口引流装置的结构,第一次使用时通过排气加水管道向储液罐内注入一定量的引流液,同时将入口引流装置出口管道与自吸栗的栗体入口之间的空气排出,自吸栗就能正常启动,后续使用过程中,在自吸栗的启停过程中,上述的入口引流装置利用虹吸原理将液体引入储液罐中,并使该液体流入自吸栗的栗体内,使得自吸栗的栗体内始终存有足够量的液体,自吸栗正常运转后通过与带抽吸液体液源连通的进液管将待抽吸的液体抽送到目的地,从而在再次开启自吸栗时,不再发生气阻现象,自吸栗不再空转,保护了自吸栗,提高了自吸栗的使用寿命。且入口引流装置所抽吸的液体可以是工厂地下池或地沟内的液体,合理利用这些液体,无需另外增设栗类设备,保护了环境,节省了成本。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包括入口引流装置的自吸栗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I入口引流装置,101入口管道,102储液罐,103排气加水管道,104出口管道,2地沟,3自吸栗,301进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轴向”、“径向”、“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的的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的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25]参照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包括入口引流装置的自吸栗的结构示意图。
[002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吸栗3的入口引流装置I,包括入口管道101、储液罐102、排气加水管道103以及出口管道104;
[0027]所述入口管道101的一端与所述储液罐102连通,且所述入口管道101的另一端用于与液体液源连通;优选为地沟2;
[0028]所述出口管道104的一端与所述储液罐102连通,且所述出口管道104的另一端用于与自吸栗3的的进液管301连通;
[0029]所述入口管道101与所述储液罐102的连通处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出口管道104与所述储液罐102的连通处的水平高度;
[0030]所述排气加水管道103设置于所述储液罐102的最高处,且用于向所述储液罐102中预加液体以及将气体排出所述储液罐102。
[003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口管道101的管径为所述自吸栗3的进液管301的管径的1/5。
[003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口管道104的管径为所述自吸栗3的进液管301的管径的1/4。
[003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罐102为圆柱状外形,且所述储液罐102的罐内径为所述自吸栗3的进液管301的管径的8倍。
[003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加水管道103为标准I号管道。
[003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自吸栗3,包括进液管301,还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入口引流装置I;
[0036]所述入口引流装置I的出口管道104与所述自吸栗3的的进液管301连通,且所述入口引流装置I的出口管道104与所述自吸栗3的的进液管301的连通处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自吸栗3的栗体;
[0037]所述自吸栗3的进液管301与待抽吸液体的液源连通。
[0038]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方法和装置均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0039]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自吸栗的入口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入口管道、储液罐、排气加水管道以及出口管道; 所述入口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储液罐连通,且所述入口管道的另一端用于与液体液源连通; 所述出口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储液罐连通,且所述出口管道的另一端用于与自吸栗的进液管连通; 所述入口管道与所述储液罐的连通处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出口管道与所述储液罐的连通处的水平高度; 所述排气加水管道设置于所述储液罐的最高处,且用于向所述储液罐中预加液体以及将气体排出所述储液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口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管道的管径为所述自吸栗的进液管的管径的1/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口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管道的管径为所述自吸栗的进液管的管径的I /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口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为圆柱状外形,且所述储液罐的罐内径为所述自吸栗的进液管的管径的8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口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加水管道为标准I号管道。6.—种自吸栗,包括进液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入口引流装置; 所述入口引流装置的出口管道与所述自吸栗的进液管连通,且所述入口引流装置的出口管道与所述自吸栗的进液管的连通处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自吸栗的栗体; 所述自吸栗的进液管与待抽吸液体的液源连通。
【文档编号】F04D29/00GK205714794SQ201620668133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8日
【发明人】牟振龙, 姜颖, 王佰虎
【申请人】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