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气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5060发布日期:2019-02-22 22:20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工气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工气道。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用于机械通气的人工气道包括插入患者气道内的气道主管,气道主管具有体内端和体外端,气道主管中设有贯穿体外端和体内端的气流通道。由此,在使用时,气道主管的体内端插入到患者气道内,体外端外留在人体外以用于与外接气源(例如呼吸机)连接。气流通道可以在患者吸气时将外接气源提供的气体送入患者气道内,在患者呼气时导出患者呼出的废气。

肺保护通气策略是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其内容包含小潮气量通气和适当的呼气末正压(PEEP)支持,小潮气量通气往往导致患者呼吸产生的废气滞留,也就导致CO2滞留,引起患者主动增加呼吸频率,增加呼吸做功,不利于肺脏的保护。所以肺保护性通气时患者需要镇静镇痛治疗,甚至应用肌松药物。

目前解决上述缺陷的方式是采用气管内吹气(tracheal gas insufflation,TGI)。气管内吹气是指机械通气患者经人工气道在气管隆突上留置TGI导管,TGI导管的体外端连接提供加温加湿空氧混合气体的装置,持续通过TGI导管的体内端向患者气道内吹气,可有效地改善肺泡通气,有利于CO2的排出,对血流动力学和氧合无明显影响。为实现气管内吹气,目前做法是在人工气道的气流通道内放置独立的TGI导管,这样做的缺点包括:第一,占用气流通道的内部空间,造成气流通道的阻力增加,形成内源性PEEP;第二,TGI导管的位置很难固定,很容易进入一侧主支气管;第三,TGI导管常干扰吸痰的过程,并且容易受到痰液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进行气管内吹气、且同时可以避免形成内源性PEEP、避免干扰吸痰、杜绝TGI导管进入主支气管的现象的人工气道。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工气道,包括气道主管,气道主管具有体内端和体外端,气道主管中设有贯穿体外端和体内端的气流通道,在气道主管的管壁内设有送气通道,其中,送气通道的一端贯穿气道主管的管壁形成能够与气道主管外部连通的进气口,另一端贯穿气管主管的体内端的端面或体内端中气流通道的内壁形成出气口,送气通道在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的通道部分与气流通道隔断。

根据本实用新型,还包括:送气管,送气管的一端与送气通道的进气口固定并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送气管插入进气口中,送气管的插入进气口的插入端与送气通道的进气口粘接,并形成密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设置多条彼此间隔的送气通道,送气管包括一个总管和多个与总管连通的支管,多个支管与多个送气通道的进气口一一对应的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多条送气通道的出气口围绕气道主管的轴线均匀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多条送气通道平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送气通道的进气口设置在气道主管的体外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送气通道在气流通道的内壁上形成出气口的情况下,出气口与气流通道的出口的轴向距离小于2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体内端上设有气囊,气囊的囊腔与气流通道隔断;在气道主管的管壁内穿设有充气通道,充气通道的入口固定连接有充气管,充气管的出口与充气通道的入口连通,充气通道的出口与气囊的囊腔连通;送气通道的出气口位于气囊的远离体外端的一侧。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在人工气道的气道主管的管壁内设有送气通道,该送气通道与气流通道隔断,其中,送气通道的一端贯穿气道主管的管壁形成能够与气道主管外部连通的进气口,另一端贯穿气管主管的体内端的端面或体内端中气流通道的内壁形成出气口。由此,能够利用送气通道单独向患者气道内吹气,可有效地改善肺泡通气,有利于CO2的排出,对血流动力学和氧合无明显影响,有利于肺脏的保护。同时,能够避免占用气流通道的内部空间,进而避免造成气道阻力增加及形成内源性PEEP,避免干扰吸痰、也杜绝了TGI导管进入主支气管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如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实施例一的人工气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人工气道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人工气道的体内端的端面图。

图4为如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实施例二的人工气道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人工气道的体内端的端面图。

【附图标记】

1:气道主管;2:体内端;3:体外端;4:气流通道;5:送气通道;6:进气口;7:出气口;8:送气管;9:充气管;10:气囊;11:充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人工气道。该人工气道包括气道主管1,气道主管1具有体内端2和体外端3,气道主管1中设有贯穿体外端3和体内端2的气流通道4,在使用时,气道主管1的体内端2插入到患者气道内,体外端3外留在人体外,用于与外接气源(例如呼吸机)连接,由此,气流通道4可以在患者吸气时向患者气道内供气,在患者呼气时输出呼出的废气。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在气道主管1的管壁内设有送气通道5,即送气通道5全部开设在现有气道主管1的实体部分(管壁)上。送气通道5的一端贯穿气道主管1的管壁形成能够与气道主管1外部连通的进气口6,该进气口6用于供气体从气道主管1的外部进入送气通道5。送气通道5的另一端贯穿气管主管的体内端2的端面形成能够与气道主管1外部连通的出气口7,送气通道5在进气口6和出气口7之间的通道部分与气流通道4隔断。在使用时,出气口7位于患者气道内,从进气口6送入的气体经过送气通道5由出气口7排出,形成向患者气道内吹气的效果。

由此,本实施例的人工气道能够利用送气通道5单独向患者气道内吹气,可有效地改善肺泡通气,有利于CO2的排出,对血流动力学和氧合无明显影响,有利于肺脏的保护。同时,在达到向患者气道内吹气的效果的前提下,本实施例的人工气道还能够避免占用气流通道4的内部空间,进而避免造成气道阻力增加及形成内源性PEEP,避免干扰吸痰、也杜绝了TGI导管进入主支气管的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人工气道还包括送气管8,送气管8的一端与送气通道5的进气口6固定并连通,送气管8的另一端可用于与外接气源连通。可理解,对于进气口6来说,与送气管8连通也是与气道主管1的外部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送气管8的与进气口6连接的一端的外直径小于进气口6的内径,送气管8插入进气口6中,送气管8的插入送气通道5的进气口6的插入端与进气口6粘接,并形成密封连接。可以是先将送气管8的插入端与送气通道5的进气口6通过粘结剂粘接后再在二者之间的接缝处填充密封胶,也可以直接利用粘结剂形成粘接和密封连接。

人工气道中各结构的形状和尺寸不限,例如,气道主管、气流通道、送气通道、充气通道的形状不局限于图中示出的圆形。

在本实施例中,在气道主管1的体内端2上设有气囊10,气囊10环绕气道主管1,但气囊10的囊腔与气流通道4隔断,即气囊10的囊腔与气流通道4不连通。在气道主管1的管壁内穿设有充气通道11,充气通道11的入口固定连接有充气管9,充气管9与充气通道11的入口的连接方式可与送气通道5与送气管8的连接方式相同。充气管9的出口与充气通道11的入口连通,充气通道11的出口与气囊10的囊腔连通。送气通道5的出气口7位于气囊10的远离体外端3的一侧。

在使用时,人工气道通过气道主管1的气流通道4来实现外接气源(例如呼吸机)与患者气道的互通,人体的呼气和吸气都流经气流通道4。在人工气道插入到位后,将气体打入充气通道11,气体经充气通道11注入到气囊10中,使气囊10膨胀,从而达到人工气道与患者气道的密封效果。然后加温加湿的气体经送气通道5进入人体,持续给患者气道内吹气,有效地改善肺泡通气,有利于CO2的排出,对血流动力学和氧合无明显影响。

人工气道中各结构的形状和尺寸不限,例如,气道主管、气流通道、送气通道、充气通道的形状不局限于图中示出的圆形。

实施例二

参见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设置多条彼此间隔的送气通道5,送气管8包括一个总管和多个与总管连通的支管,多个支管与多个送气通道5的进气口6一一对应的连通。多条送气通道5平行且围绕气道主管1的轴线均匀布置,多条送气通道5的出气口7也围绕气道主管1的轴线均匀布置。如此,相比于设置一条送气通道5,多条送气通道5的设置可以防止因送气通道5的堵塞而造成的吹气失败。

实施例三

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送气通道5的出气口7形成在体内端2中气流通道4的内壁上,并与气流通道4的出口的轴向距离(即沿气道主管1的轴向的距离)小于20mm,如气流通道4的出口是倾斜的,则以该出口在轴线上的位置为准。送气通道5的出气口7尽量靠近气流通道4的出口。可理解,此时,送气通道5的出气口7与气流通道4的最前端处连通,但是,送气通道5在进气口6和出气口7之间的通道部分与气流通道4隔断。

实施例四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一至三的基础上,可省略送气管8的设置,将送气通道5的进气口6设置在气道主管1的体外端3上,可以是体外端的端壁上,也可以是体外端3的外周壁上,进气口6与直接与外接气源连接。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