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脊柱侧弯后路矫正手术术野全景稳定显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3821发布日期:2019-04-20 03:01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脊柱侧弯后路矫正手术术野全景稳定显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的是一种脊柱侧弯后路矫正手术术野全景稳定显露装置。



背景技术: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人类手术最长切口之一后背正中线,自颈背部至臀纹部的纵行切口,尤其整个后背畸形脊柱全部打开显露状态下的一种有效辅助及维持手术野清晰全景稳定显露的器械。

脊柱侧弯(Scoliosis)全球发病率约1%左右,按人口基数统计,潜在患者仅在中国就数以千万计。其危害,除背部外观凹凸不平,“锣锅”畸形造成患者心理障碍外,严重者可致胸腹腔容积不断压缩减少,重要脏器受挤压直至功能丧失而致命,其病因至今不明,无法预防和根治,唯一的治疗手段就是一旦发现,在发展到严重畸形之前,及时手术矫正。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手术矫正技术,已获得极大进步,进入了全脊柱无障碍手术的时代,使矫正率不断提高,但在这唯一的治病方法,全脊柱手术的过程中,一个始终存在的基本事实却始终没有有效的改善,甚至“习以为常”而成了研究解决的“空白”。

首先,为实现大多数贯通脊柱胸腰段全长的侧弯畸形的理想矫正,必须显露几乎全部胸椎(12节)及部分腰椎(1-3节),要实现充分显露,必须要沿驱干背面中线做一长长的切口,可以说是目前人类手术最长的切口,这是必然的实现从背部暴露脊柱背面的唯一方式。然而,由于脊柱侧弯的畸形,这一中央纵行长切口两侧被切开分离的软组织,体表必定在不同的平面,弯曲侧突的一侧必然高高突起,形成切口两侧软组织的高度落差,产生凹侧低平,凸侧高高隆起的落差。同时,侧突的一侧由于与脊柱相连的数条肋骨肋弓弧度的改变,也必然形成不但有高低落差,而且表面还必然表现各种状态的凹凸不平的皮肤表现,加之背部丰富的肌肉群强大的回弹张力,一旦将这些肌肉从脊柱椎板、横突及肋突关节表面剥离后,不但形成广泛的创面,而且必定强力回缩,向被剥离的骨面靠拢。虽然背部没有大血管及重要的脏器,但被剥离的肌肉组织内,均含有肉眼不可见但却密集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因此,在不断剥离、牵开、回弹的过程中,将不断并持续的广泛渗血,有如一块饱含水份的海绵,将其稳定有效的牵开并靠拉钩的压迫,是显露脊柱并止血的唯一手段。

自从人类有外科手术的历史及手术器械发展至今,将切口两侧被切开的软组织用拉钩牵开、遮挡,是实现既显露手术野又对软组织创面压迫止血的唯一方式。为此,已经有多种形态结构的拉钩或称牵开器,基本结构均为伸入切口内的叶片,有不同弯曲弧度和形状,如片状、齿状、钩状,及延伸到切口外体表的手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靠助手人力拉住手柄,持续牵拉,称为拉钩助手,另一类为将体外延伸部位设计与各种机械结构相连,用机械装置的框架,实现拉钩的外展、固定,称为“自动拉钩”,但到目前为止,从作者数百例脊柱侧弯矫正手术的实践中,到对欧美多国及亚洲周边国家多次参访并与同行同台手术的交流中,无论何种现行的手动或自动拉钩,包括多种名牌的德国质量优良、结构精良的拉钩,均无一款完全针对脊柱畸形时后正中人体最长切口同时两侧不等高、内聚张力不等大、两侧凹凸不平,尤其是凸侧,表面有如坎坷山地的地表的专用拉钩装置,而各国实践者均是采用各种拉钩组合使用,最常见的方式是以体外长柄上设置有关节,伸入切口内叶片为齿条状结构,为双臂钳夹式,前端双叶片齿牙伸入切口后,后方双长柄待撑开并锁固,切口两端各置一个中间部再组合各类手动或自动拉钩,勉强产生一个不稳定、全景显露不充分的术野,因此,手术过程中,当需显露每一关键部位局部精细解剖结构时,必须不断的调整拉钩的位置,更换拉钩的方向才能实现,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习惯成自然的常态,一次手术中,需要进行少则数次,多则数十次的调整,其明确的弊端在于:

1.每次调整过程,即是对软组织(富含肉眼不可见的精细毛细血管网的椎旁肌肉群)一次放松、再牵拉压迫的过程,随调整时间的长短,少则数十毫升,多则上百毫升的血液流失,随着一次手术不可避免的数次至数十次反复调整,失血量约800ml~2000ml,甚至更多,因此,脊柱侧弯矫正手术,就是一个一面手术、一面不断补液输血的过程,输血量少则600~800ml,多则数千毫升,这是必须的,而且已经成为确保生命安全的常态,全球均如此,可称为习以为常。人类血液占体重的1/7左右,如70kg体重,血液约10kg(10000ml),当失血量超过1/3,即可发生失血性休克,过半时,则危及生命,而脊柱侧弯90%以上患者均为青少年,平均40~50kg体重,以50kg计,血液总量最多7000ml,当失血量超过3000ml时,即有生命危险。因此,脊柱侧弯手术,实际就是一个冒着风险“浴血奋战”的手术,遗憾的是,这些沉重的代价,不是直接支付于手术的关键步骤—对畸形的矫正固定,而是消耗于反复调整拉钩,压紧、放松,追求显露长长切口内各关键部位的解剖结构细节的过程中,更为遗憾的是,竟成为常态,每例手术,均要等待医院血库备足充足的血量,而不断消耗着来源十分有限的人类血液资源。

2.每次放松拉钩、移位、剥离、再压迫、牵拉,均不可避免的造成一次或轻或重的机械刺激和创伤,在创伤病理学中组织细胞微观损伤病理有充分的理论证明,就好比无论任何形式的一场战争中,总难以避免伤及无辜,其后果为创伤后炎症反应,较长时间的术后背疼、肌肉组织纤维变性、疤痕化等手术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医源性的负面影响,而造成这一切原因,直接来自于术中反复多次调整拉钩、剥离、牵拉、压迫、放松,再不断重复进行的必然结果。

3.多种手动、自动拉钩的组合使用,一方面使手术台周边过多人员占位(2-3名拉钩助手)而拥挤,另一方面手术野上空过多不同层面的机械装置占位,不同程度影响和干扰术者的视线及精细的技术操作。

4.现行拉钩的通用材料,均为医用不锈钢,表面光滑,在无影灯下形成多面反光,常使术者眩目而影响干扰对术野内解剖细节的观察辨认。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的脊柱侧弯后路矫正手术采用拉钩显露方式的诸多困难和棘手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脊柱侧弯后路矫正手术术野全景稳定显露装置,该脊柱侧弯后路矫正手术术野全景稳定显露装置能够保证全术野内每一解剖细节及相互解剖关系清晰的观察、定位,充分发挥手术的矫形技能,方便的植入各种矫形内植物,解决现行拉钩显露方式诸多困难和棘手的问题,使手术无障碍的顺畅实施,达到安全高效精准完成手术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脊柱侧弯后路矫正手术术野全景稳定显露装置,包括能够自由弯曲的第一履带条和第二履带条,第一履带条和第二履带条通过第一距离调节组件和第二距离调节组件连接,第一距离调节组件和第二距离调节组件能够调节第一履带条和第二履带条之间的距离,第一履带条和第二履带条上均设有拉钩组件,拉钩组件含有拉钩叶片,第一履带条上拉钩组件的拉钩叶片能够向远离第二履带条的方向移动,第二履带条上拉钩组件的拉钩叶片能够向远离第一履带条的方向移动。

第一履带条和第二履带条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第一履带条和第二履带条平行,第一履带条和第二履带条前后设置,第一履带条的一端和第二履带条的一端平齐,第一距离调节组件固定于第一履带条的一端和第二履带条的一端。

第一履带条为扁条状结构,第一履带条含有多个依次铰接的履带节,第二履带条与第一履带条互为镜像,第一履带条的另一端和第二履带条的另一端平齐,第二距离调节组件能够沿第一履带条和第二履带条的长度方向移动。

第一距离调节组件含有第一固定螺杆、第一固定套筒和第二固定螺杆,第一固定螺杆的一端和第二固定螺杆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履带条和第二履带条连接固定,第一固定螺杆的另一端和第二固定螺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套筒的两端对应螺纹连接,第一固定螺杆和第二固定螺杆的螺纹旋向相反,当转动第一固定套筒时,第一履带条和第二履带条之间的距离能够被调节。

第二距离调节组件含有第一移动螺杆、第一移动套筒、第二移动螺杆、第一滑动基座和第二滑动基座,第一固定螺杆的一端与第一滑动基座的上部连接固定,第二固定螺杆的一端与第二滑动基座的上部连接固定,第一滑动基座能够沿第一履带条滑动,第二滑动基座能够沿第二履带条滑动,第一移动螺杆的另一端和第二移动螺杆的另一端与第一移动套筒的两端对应螺纹连接,第一移动螺杆和第二移动螺杆的螺纹旋向相反,当转动第一移动套筒时,第一履带条和第二履带条之间的距离能够被调节。

每个履带节的大小和结构均相同,履带节的前后两侧均设有滑动凹槽,履带节的一端设有凸出部,该凸出部的前后两侧均设有铰接轴,两个铰接轴之间设有弹簧,铰接轴能够向该凸出部内缩回,履带节的另一端设有凹陷部,相邻的两个履带节的所述凸出部与凹陷部通过铰接轴铰接。

拉钩组件位于第一距离调节组件和第二距离调节组件之间,拉钩组件还含有拉钩基座,拉钩基座能够沿第一履带条或第二履带条滑动,拉钩基座的上部设有用于安装拉钩叶片的安装凹槽,安装凹槽沿前后方向开设。

拉钩叶片含有依次连接的牵开部、滑动部和拉手部,牵开部为直立的片状结构,滑动部为条状结构,拉手部为弧形结构,滑动部插接于安装凹槽内,牵开部位于第一履带条和第二履带条之间。

滑动部的下端设有单向齿条,安装凹槽的底面设有单向齿面,拉钩基座的上端设有抽拉封盖,抽拉封盖与拉钩基座的上端插接,抽拉封盖能够沿第一履带条或第二履带条的长度方向移动,抽拉封盖能够将安装凹槽的上方封闭并防止拉钩叶片脱离拉钩基座,拉钩叶片相对于拉钩基座仅能够沿远离第一履带条和第二履带条之间的方向移动。

第一履带条、第二履带条、第一距离调节组件、第二距离调节组件和拉钩组件的材质均为医用钛合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前所未有的,以双履带平行敷设为轨道,满足切口全长由履带条结构可紧贴任何表面高低落差、凹凸不平的表面的特性,如“坦克”或“金属表带”,使其可紧贴脊柱侧弯背部左右高低落差,自上而下凹凸不平的皮肤表面,沿切口两侧贯通全长,以此为基础(轨道),附设简洁、易调整、切实可实现双平行履带宽度调控及局部微观再均匀调控的若干拉钩叶片,实现对任何类型的脊柱侧弯(凸)畸形,沿身体长轴中线,双侧高低落差,自上而下凹凸不平体表的全身长手术切口,切开分离双侧软组织后,对全身最大术野全景、清晰的显露,一次性敷设后,维持足够的稳定状态,无须再多次调整,达到既术野全景清晰、又有效压迫止血的目的,直到手术终结,根本消除多种拉钩组合使用,多次反复调整的繁琐过程,保证全术野内每一解剖细节及相互解剖关系清晰的观察、定位,充分发挥手术的矫形技能,方便的植入各种矫形内植物,解决现行拉钩显露方式诸多困难和棘手的问题,使手术无障碍的顺畅实施,达到安全高效精准完成手术的目的。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履带条和第二履带条的主视图。

图2是第一履带条和第二履带条在合拢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3是第一履带条和第二履带条在张开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4是第一履带条和第二履带条在合拢状态时的右视图。

图5是第一履带条和第二履带条在张开状态时的右视图。

图6是履带节连接与分解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履带节连接与分解的俯视图。

图8是履带节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履带节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拉钩组件与履带节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抽拉封盖在拉出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2是抽拉封盖在退回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3是拉钩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拉钩基座在履带节上的立体示意图。

图15是拉钩组件在履带节上的立体示意图。

11、第一履带条;12、第二履带条;13、履带节;14、铰接轴;15、弹簧;

21、第一距离调节组件;22、第二距离调节组件;23、第一固定螺杆;24、第一固定套筒;25、第二固定螺杆;26、第一移动螺杆;27、第一移动套筒;28、第二移动螺杆;29、第一滑动基座;210、第二滑动基座;

31、拉钩组件;32、拉钩叶片;33、拉钩基座;34、安装凹槽;35、牵开部;36、滑动部;37、拉手部;38、单向齿条;39、抽拉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脊柱侧弯后路矫正手术术野全景稳定显露装置,包括能够自由弯曲的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通过第一距离调节组件21和第二距离调节组件22连接,第一距离调节组件21和第二距离调节组件22能够调节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之间的距离,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上均设有拉钩组件31,拉钩组件31含有拉钩叶片32,拉钩叶片32用于横向牵拉局部的软组织,第一履带条11上拉钩组件31的拉钩叶片32能够向远离第二履带条12的方向移动,第二履带条12上拉钩组件31的拉钩叶片32能够向远离第一履带条11的方向移动,如图1至图5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如图1所示,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平行,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前后设置,第一履带条11的一端和第二履带条12的一端平齐,第一距离调节组件21固定于第一履带条11的一端和第二履带条12的一端,如图2和图3所示。上述方位词“前”为图2中的上方,上述方位词“后”为图2中的下方。因为,所述脊柱侧弯后路矫正手术术野全景稳定显露装置在使用时,通常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平铺在同一水平面内,根据使用者(如医生)的视角,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方位词“前”和“后”。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履带条11为扁条状结构,具体的可以为类似与“坦克履带”或“金属表带”的结构,第一履带条11含有多个依次铰接的履带节13,第二履带条12与第一履带条11的结构相同,第二履带条12与第一履带条11互为镜像,第一履带条11的另一端和第二履带条12的另一端平齐,第二距离调节组件22能够沿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的长度方向移动,即如图3所示,第二距离调节组件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连接,第二距离调节组件22能够左右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距离调节组件21含有第一固定螺杆23、第一固定套筒24和第二固定螺杆25,第一固定螺杆23的一端与第一履带条11连接固定,第二固定螺杆25的一端与第二履带条12连接固定,第一固定螺杆23的另一端和第二固定螺杆25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套筒24的两端对应螺纹连接,第一固定螺杆23和第二固定螺杆25的螺纹旋向相反,当转动第一固定套筒24时,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之间的距离能够被调节,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固定套筒24的中部还设有便于旋拧第一固定套筒24的螺母。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距离调节组件22含有第一移动螺杆26、第一移动套筒27、第二移动螺杆28、第一滑动基座29和第二滑动基座210,第一固定螺杆23的一端与第一滑动基座29的上部连接固定,第二固定螺杆25的一端与第二滑动基座210的上部连接固定,第一滑动基座29能够沿第一履带条11滑动,第二滑动基座210能够沿第二履带条12滑动,第一滑动基座29和第二滑动基座210的结构相同且互为镜像,第一移动螺杆26的另一端和第二移动螺杆28的另一端与第一移动套筒27的两端对应螺纹连接,第一移动螺杆26和第二移动螺杆28的螺纹旋向相反,当转动第一移动套筒27时,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之间的距离能够被调节,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移动套筒27的中部还设有便于旋拧第一移动套筒27的螺母。通过旋拧第一固定套筒24和第一移动套筒27可以使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之间的距离变大或变小。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履带节13的大小和结构均相同,履带节13的前后两侧均设有滑动凹槽,即图2中,履带节13的前后两侧均设有滑动凹槽,对应的如图8所示,履带节13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滑动凹槽。履带节13的一端设有凸出部,该凸出部的前后两侧均设有铰接轴14,两个铰接轴14之间设有弹簧15,弹簧15位于该凸出部内,铰接轴14能够向该凸出部内缩回,履带节13的另一端设有凹陷部,相邻的两个履带节13的所述凸出部与凹陷部通过铰接轴14铰接,如图6和图7所示。

在安装第一履带条11时,可以首先使铰接轴14向该凸出部内缩回,然后使一个履带节13的该凸出部插接相邻的履带节13的凹陷部,使该凸出部的铰接轴14与该凹陷部的铰接孔一一对应,再使铰接轴14伸出复位,铰接轴14进入该凹陷部的铰接孔中,则完成了相邻的两个履带节13的铰接,如图6至图9所示。铰接轴14均沿水平方向设置,所有的铰接轴14均相互平行。铰接轴14的轴线与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的长度方向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拉钩组件31位于第一距离调节组件21和第二距离调节组件22之间,根据需要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上均可以设置有多个拉钩组件31,多个拉钩组件31沿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的长度方向依次均匀排列,拉钩组件31还含有拉钩基座33,拉钩基座33用于安装固定拉钩叶片32,拉钩基座33能够沿第一履带条11或第二履带条12滑动,拉钩基座33的上部设有用于安装拉钩叶片32的安装凹槽34,安装凹槽34沿上述图2中前后方向开设,如图11至图15所示。沿第一履带条11的长度方向,拉钩基座33的长度小于一个履带节13的该凸出部与凹陷部之间的距离L(如图7所示)。沿第一履带条11的长度方向,第一滑动基座29和第二滑动基座210的长度也小于一个履带节13的该凸出部与凹陷部之间的距离L。

在本实施例中,拉钩叶片32含有依次连接的牵开部35、滑动部36和拉手部37,牵开部35为直立的片状结构,牵开部35的下端设有外翻的翻边,滑动部36为水平的条状结构,拉手部37为弧形结构,滑动部36插接于安装凹槽34内,牵开部35位于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之间。牵开部35的作用是与软组织接触并横向牵拉软组织,滑动部36的作用是便于牵开部35横向移动,拉手部37的作用是便于医生用手横向移动拉钩叶片32。

在本实施例中,滑动部36的下端设有单向齿条38,安装凹槽34的底面设有单向齿面,单向齿条38与该单向齿面相匹配,拉钩基座33的上端设有抽拉封盖39,抽拉封盖39与拉钩基座33的上端插接,抽拉封盖39能够沿第一履带条11或第二履带条12的长度方向移动,抽拉封盖39能够将安装凹槽34的上方封闭并防止拉钩叶片32脱离拉钩基座33,拉钩叶片32相对于拉钩基座33仅能够沿远离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之间的方向移动。即由于单向齿条38的作用,拉钩叶片32相对于拉钩基座33仅能够向图10中的左侧移动,而不能向图10中的右侧移动。

安装拉钩叶片32时,首先使抽拉封盖39处于图11所示的拉出状态,然后将拉钩叶片32滑动部36插接于安装凹槽34,此时应时牵开部35与拉钩基座33之间的距离最小,然后使抽拉封盖39处于图12所示的拉出状态,则拉钩组件31安装完毕。为了防止抽拉封盖39脱离拉钩基座33,抽拉封盖39的边缘还设置了止挡片,如图14所示,抽拉封盖39的左侧设置了止挡片。第一滑动基座29和拉钩基座33的下部内均倒U型凹槽,该倒U型凹槽与第一履带条11匹配插接,该倒U型凹槽的两侧设有与履带节13的所述滑动凹槽向匹配的凸棱,既可以保证第一滑动基座29和拉钩基座33沿第一履带条11滑动,又可以防止第一滑动基座29和拉钩基座33脱离第一履带条11。第二滑动基座210的工作原理与第一滑动基座29相同,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介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履带条11、第二履带条12、第一距离调节组件21、第二距离调节组件22和拉钩组件31的材质均为医用钛合金。即全系统材料除履带内藏的弹簧15采用医用弹簧钢以外,均采用有色金属医用钛合金,以彻底消除传统医用不锈钢各式拉钩及复杂结构光滑表面在无影响灯下各种角度反光眩目,以干扰术者的视线。

下面介绍该脊柱侧弯后路矫正手术术野全景稳定显露装置的工作过程。

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各自两边为凹槽滑轨(即上述滑动凹槽),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的右端固定有第一距离调节组件21,第二距离调节组件22沿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左右移动,根据长度实际需要,使其可适配切口两端长度。

在第二距离调节组件22安装到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上之前,应预先在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上滑入N个拉钩基座33,先在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上各滑入7个拉钩基座33。

实际应用过程为:确定切口长度后,以切口为中线,在患者的背部敷设初步组合的双履带条(仅含有第一距离调节组件21、第一履带条11、第二履带条12和多个拉钩基座33)。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以初始适当宽度与切口平行,两端与切口长度相等,自上而下(或反之,视术者习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并从骨面剥离后,将第二距离调节组件22卧入第一履带条11和第二履带条12的右端。逐步在预先滑入轨道的拉钩基座33上卧入适当深度的拉钩叶片32,使拉钩叶片32的牵开部35伸入被分离开的软组织,推动抽拉封盖39使安装凹槽34的上端封闭,卧入拉钩基座33内拉钩叶片32的单向齿条38与安装凹槽34的底面齿牙啮合。此时因单向齿牙的啮合作用,拉钩叶片32只能单向移动,每一步进即时锁固,直至满意显露,依次进行上述步骤,直至完全脊柱畸形全景显露,如显露宽度不够满意,可再调整两端第一距离调节组件21和第二距离调节组件22的正反螺纹套筒(第一固定套筒24、第一移动套筒27),增加两履带间的总体宽度,同时每一局部拉钩叶片32也可实施微调,通过拉手部37可以移动拉钩叶片32,其叶片的宽度和深度为步进尺寸,深度由2cm起,1cm步进至10cm,宽度由3cm步进至7cm,可根据患者个体局部随时更换,直至全术野满意显露稳定为止。手术全程无需再调整,伸入软组织的牵开部35,平滑无齿牙,在遮挡拉开软组织的同时,又使局部压强均匀分均匀,既达到压迫止血效果,又使对软组织的机械损伤伤降至更低程度。所有材料,除内藏弹簧用医用弹簧钢外,均采用医用黑色钛合金,质地坚硬、形态稳定、高耐磨。表面无反光的特征,彻底消除反光眩目。同时术野上空低平干净,对各种操作的干扰降至更低程度,又可减少人力拉钩助手1至2人。由于稳定拉钩叶片对软组织有效稳定的压迫状态,使渗血降到了最低限度,既保证了术野干净清晰,又预防了失血性休克。因迄今为止,人类仍不明了病因,无法从根本上预防,故手术矫正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可以断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在大量患者群中实施手术。因此,本实用新型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正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之间、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