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入式雾化器套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0869发布日期:2019-01-13 16:59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入式雾化器套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入式雾化器套件,特别是涉及一种持续工作型的吸入式雾化器套件。



背景技术:

吸入式雾化器通过将药物的水溶液或混悬液分散成悬浮于气体中的易吸入尺寸的含药气溶胶,通过患者吸入的方式沉积于呼吸道和(或)肺部来递送治疗有效量的药物,目前广泛用于治疗多种呼吸道疾病,特别是哮喘或COPD的儿童和老年患者,以及不适用其他吸入制剂者。

吸入式雾化器类型较多,包括喷射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和振动筛雾化器等,此外一些新型的雾化器也在研究或处于临床试验中。以喷雾器、超声雾化器和振动筛雾化器代表的持续工作型的医疗雾化器,气溶胶发生器不仅在患者吸气时工作,在患者呼气时也会产生气溶胶并充满雾化室,由气溶胶发生器产生的气溶胶实际上仅在吸入阶段被患者吸入,而大多数则在雾化器的内壁上凝聚成液滴,并重新流入储液部中。

研究已经发现,在雾化室的壳体上开启外部空气进入通道对提高雾化效果是有益的,该方法可以利用患者吸气产生的气流引导外部空气进入雾化室内,使空气根据雾化器的功能而流动,并夹带气溶胶进入患者体内。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3041480A公开了一种气流阻力改善的雾化装置,外部空气进入通道OP1可将气流引至气溶胶发生部附近,使气溶胶发生部产生的气溶胶能更顺畅地往开口OP4方向流动。

然而,在雾化室的壳体上开启外部空气进入通道的同时,由于雾化器持续工作并在雾化室内产生气溶胶,可能会带来气溶胶损失的问题,特别是在患者呼气时。

US20110209700公开了一种设有阀的吸入式雾化装置,该装置在不同部位设置了气阀和呼吸阀,当病人吸气时,气阀允许空气从外部进入雾化室,而呼气时气阀关闭。然而上述阀门需要定期拆卸清洗并重新安装,对使用造成了不便,且器具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除了控制气溶胶的漏出,研究人员还尝试气溶胶产生限制到部分或全部吸入阶段,例如手动中断气溶胶生成,或者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呼吸来自动控制气溶胶产生。这两种情况都存在问题,因为手动控制气溶胶产生对于患者来说增加了额外的负担,气溶胶产生的自动控制需要巨额的技术支出,但可能无法带来相应的利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持续工作型的吸入式雾化器套件,以解决或减少现有技术中遇到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持续工作型的吸入式雾化器套件,包括:

雾化室,其由壳体界定,包括位于下部储液部,位于上部的空腔,以及气溶胶发生器,并于空腔内设有由雾化室壳体提供的纵向壁;

外部空气进入通道,包括外通道口、内通道口以及通道本体;

出雾通道,由雾化室壳体向外延伸出与空腔相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通道口设置为易形成液膜结构且开设于液滴在纵向壁的可下滑路径上。

优选的,所述内通道口设置为孔隙或缝隙。

优选的,所述内通道口低于外通道口和/或通道本体。

优选的,所述纵向壁的顶端与雾化室其他壳体相连,且提供纵向壁的该部分壳体具有足够厚度,以使外部空气进入通道能够以中空的方式设置于其中,并自外通道口、通道本体和内通道口由上往下延伸。

优选的,所述纵向壁为雾化室空腔的侧壁,所述内通道口设置为开设在雾化室空腔的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外部空气进入通道为多个,且环绕所述侧壁排布。

优选的,所述纵向壁上布置有促进其表面液滴聚拢、下滑的引流线,所述引流线整体上呈纵向排布,所述内通道口设置在引流线的引流路径上。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引流线的截面为凹槽状或凸脊状,更进一步优选为凹槽状。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引流线横截面的形状选自弧形、方形、三角形或梯形。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引流线的宽度为0.1-3.0mm,引流线之间的间隔为0-15.0mm。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引流线的宽度为0.3-1.5mm,引流线之间的间隔为1.0-6.0mm。

优选的,其中所述持续工作型的吸入式雾化器为喷射雾化器,其雾化室整体呈圆筒状,所述气溶胶发生器自储液部的中间区域向上方突出于空腔中,布置为将储液部中液体持续转化为气溶胶并喷射到所述空腔中。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雾化室的壳体自空腔顶部向下侧的空腔中延伸出一个包围气溶胶发生器且下侧开放的筒状结构,其朝向气溶胶发生器的一侧构成纵向壁,其另一侧与空腔的侧壁构成下侧开放的夹腔,所述筒状结构的壳体具有足够厚度,以使外部空气进入通道以中空的方式设置于其中、并自其顶部的外通道口向下延伸,所述内通道口开设于包围气溶胶发生器的纵向壁上。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外部空气进入通道为多个,且沿着所述纵向壁环形排布。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纵向壁上布置有促进其表面液滴聚拢、下滑的引流线,所述引流线整体上呈纵向排布,所述内通道口设置在引流线的引流路径上。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雾化室的壳体自空腔顶部向下侧的空腔中延伸出一个包围气溶胶发生器且下侧开放的筒状结构,其朝向气溶胶发生器的一侧构成纵向壁,其另一侧与空腔的侧壁构成下侧开放的夹腔,所述筒状结构的壳体具有足够厚度,以使所述外部空气进入通道能够以中空的方式设置于其中,所述筒状结构上开有贯穿其两侧的导流通道,其布置为将位于纵向壁一侧的液滴引流至导流通道内,且外部空气进入通道自筒状结构顶部的外通道口向下延伸至导流通道,以使内通道口开设于其内。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导流通道位于纵向壁一侧的开口呈方形或椭圆形,其高度优选为0.3-3.0mm,进一步优选为0.8-2.0mm,其宽度优选为2.0-10.0mm,进一步优选为4.0-8.0mm。

更进一步优选的,导流通道位于夹腔一侧的开口的下缘不高于纵向壁一侧开口的下缘,位于夹腔一侧的开口的上缘不高于纵向壁一侧开口的上缘。

更进一步优选的,导流通道位于夹腔一侧的开口的下缘不高于纵向壁一侧开口的下缘,位于夹腔一侧的开口的上缘低于纵向壁一侧开口的上缘。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外部空气进入通道为多个,且在沿着所述纵向壁环形排布。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纵向壁上设有促进其表面液滴聚拢、下滑的引流线,所述引流线整体上呈纵向排布,所述导流通道位于夹腔一侧的开口位于所述引流线的引流路径上。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出雾通道开设于空腔顶部,连通所述纵向壁所包围的空腔区域。

优选的,所述持续工作型的吸入式雾化器套件还包括接口件,其包括用于衔接出雾通道的衔接部、用于患者的吸嘴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呼气孔。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接口件的呼气孔与衔接部之间还设有弹性阀,所述弹性阀在自然状态或患者呼气时依靠自身弹力封堵管体,而在患者吸气时开启以使管体通气。

本实用新型的持续工作型吸入式雾化器套件通过利用雾化室内气溶胶聚集成的液滴浸润外部空气进入通道的内通道口以自动形成液膜,有效减少了雾化室内气溶胶损失,此外,雾化室内设置的引流线不仅降低了内壁药液的残留率,还使自动形成液膜的过程变得更高效可控。

附图说明

图1显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雾化吸入器套件的结构图

图2显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雾化吸入器套件的结构图

图3显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雾化吸入器套件的结构图

图4显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雾化吸入器套件的结构图

图5显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雾化吸入器套件的结构图

图6显示的是图1-5所示雾化吸入器套件的外部空气进入通道的截面图

图7显示的是图3所示雾化吸入器套件的某个内通道口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显示的是图4所示雾化吸入器套件的某个内通道口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显示的是图7所示内通道口附近区域的A-A截面图

图10显示的是图8所示内通道口附近区域的A-A截面图

图11显示的适用于本实用新型雾化吸入器的接口件的结构图

图12显示的是图5所示雾化吸入器套件的筒状结构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持续工作型的吸入式雾化器套件的实施例,包括:(a)由壳体界定出的雾化室1,其包括位于下部储液部11,位于上部的空腔12,以及布置成将储液部11中的液体转化为气溶胶的气溶胶发生器13;(b)外部空气进入通道2,其连通雾化室1的外部环境和空腔12,包括位于雾化室1外侧的外通道口21、位于空腔一侧的内通道口22以及通道本体23;(c)由雾化室1壳体向外延伸出的、与空腔12相通的出雾通道3。其中,雾化室1的壳体提供可与空腔12中气溶胶接触的纵向壁14,从而使得气溶胶可以粘附在纵向壁14上并聚集成液滴下滑,内通道口22设置为缝隙状的易形成液膜结构、且开设于液滴在纵向壁14的下滑路径上,从而使得液滴经过并浸润所述内通道口22时形成封堵内通道口22的液膜。

本实施例的雾化室1内气溶胶浓度随着使用者的呼吸而变化,在吸气结束时,雾化室1内气溶胶的浓度升高,并粘附在空腔12内壁形成液滴,液滴滑落至储液部11中继续被雾化为气溶胶,气溶胶再粘附在空腔12内比上形成液滴而滑落,以此往复循环。本实施例通过将外部空气进入通道2的内通道口22设置为缝隙或孔隙结构,使得纵向壁14上液滴滑落并经过内通道口22时,借助表面张力粘附并堵塞所述缝隙或孔隙状的内通道口22;

其中,空腔的纵向壁为空腔内整体上呈纵向分布的、与气溶胶接触的表面,包括但不限于空腔的侧壁、空腔内引导气流走向的通道壁或挡板等,例如,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纵向壁可以为US6513727B1、US7131440B2、US5312046A1的雾化室内侧壁和/或供气管表面,CN201996938U、CN106029139A、CN104010684A的雾化室内侧壁,CN102844067A、CN101277731A的雾化室内侧壁和/或用于形成流路的隔板表面,CN104023773A的雾化室内侧壁及喷雾排出通道表面。所述纵向可以为垂直或基本垂直方向,也可以为具有一定倾角的不完全垂直方向,例如参见图2,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所述纵向壁14的下部为具有一定倾角的斜面,所述内通道口22开设在斜面上。

其中,所述下滑路径是指气溶胶粘附在纵向壁上并聚集成液滴下滑时,顺延所述纵向壁14下滑时可能经过的区域,其包括但不限于所述纵向壁14的表面、纵向壁14下边缘、纵向壁14表面开设的缺口或贯穿纵向壁14的通道等,例如参见图5、图12,可见内通道口22设置在纵向壁14的下边缘。

其中,液滴借助表面张力在易成膜结构的内通道口处形成液膜,所述易成膜结构通常为口径的较小孔隙或缝隙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小孔、狭缝或格栅等。此外,易形成液膜结构具有足够的厚度(长度)对形成液膜或液团是有利的,例如内通道口附近设置为具有一定长度的孔隙(细长管状),其遇到液滴时可产生毛细现象,吸附液体并形成液团堵塞内通道口。

进一步的,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气溶胶发生器13位于储液部11中间区域向上方空腔12突出,布置为将储液部11中液体转化为气溶胶并喷射到所述空腔12中。

本实施例的吸入式雾化器套件类型为喷射雾化器,其气溶胶发生器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喷雾器雾化结构,包括一个自下侧向上延伸的压缩空气导入管,其上部末端在雾化室的空腔内形成喷气孔;以及包括一个流路形成体,其通常以覆盖方式安装到所述压缩导入管上,并在喷气孔的位置对应设有喷雾孔,且流路形成体连通喷气孔和储液部;此外,还包括一个位于喷雾孔上方的阻挡件。其基本原理为贝努力(Bernoulli)原理,利用压缩空气通过细小管口形成高速气流,产生的负压带动储液部中的液体喷射到阻挡物上,在高速撞击下向周围飞溅使液滴变成雾状微粒从出气管喷出,实现有效的吸入治疗。

进一步的,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纵向壁14所在壳体部分的顶端与雾化室1其他壳体部分相连,且其具有足够厚度,以使外部空气进入通道2能够以中空的方式设置于其内,外部空气进入通道2自外通道口21、通道本体23和内通道口22由上往下延伸。

本实施例的纵向壁14所在壳体同时充当纵向壁14载体和外部空气进入通道2载体,简化了结构,减少了制造成本。

进一步的,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纵向壁14为雾化室1空腔12的侧壁,气溶胶发生器13位于所述侧壁围绕的中心区域,内通道口22开设在雾化室1空腔12的侧壁上,外部空气进入通道2为多个,其内通道口22的形状、尺寸相同,且沿所述纵向壁14环形排布。

本实施例的雾化室1的外壳同时充当纵向壁14载体和外部空气进入通道2载体,进一步简化了结构,减少了制造成本。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利用空腔12内部的气流,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出雾通道3开设于空腔12顶部并向上延伸,且外部空气进入通道2的内通道口22位置低于所述气溶胶发生器13。

进一步的,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纵向壁14上布置有促进其表面液滴聚拢而下滑的引流线141,引流线141整体上呈纵向排布,内通道口22设置在其引流路径上。

所述引流线为相对于纵向壁表面的凸脊或凹槽状的长条结构,其利用固液分子间引力促进液滴聚拢至引流线附近,以便使增大的液滴因重力影响更容易下滑至储液部中,本实施例的引流线提高了液滴的利用率,且使液滴的下滑路径变得更为可控。

进一步的,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引流线141的截面为凹槽状。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持续工作型的吸入式雾化器套件的实施例,其中雾化室1的壳体自空腔12顶部向下侧的空腔12中延伸出一个包围气溶胶发生器13且下侧开放的筒状结构15,其朝向气溶胶发生器13的一侧构成围绕气溶胶发生器13的纵向壁14,其另一侧与空腔12的侧壁构成下侧开放的夹腔121,如图3、图6、图7和图9所示,筒状结构15具有足够厚度,以使外部空气进入通道2能够以中空的方式设置于其内,并自位于其顶部的外通道口21向下延伸,所述内通道口22开设于纵向壁14上。

其中,所述纵向可以为垂直或基本垂直方向,也可以为具有一定倾角的不完全垂直方向。

其中,所述下滑路径是指气溶胶粘附在纵向壁上并聚集成液滴下滑时,顺延纵向壁下滑时可能经过的区域,其包括但不限于所述纵向壁的表面、纵向壁下边缘、纵向壁表面开设的缺口或贯穿纵向壁的通道等。

其中,液滴在内通道口处形成液膜主要借助了表面张力,所述易成膜结构可帮助液滴在内通道口上形成液膜或液团,其通常为口径的较小孔隙或缝隙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小孔、狭缝或格栅等。此外,易形成液膜结构具有足够的厚度对形成液膜或液团是有利的,例如内通道口附近设置为具有一定长度的孔隙(细长管状),其遇到液滴时可产生毛细现象,吸附液体并形成液团堵塞内通道口。

由图3可以看出,所述筒状结构15与空腔12外壳构成的夹腔121环绕空腔12内侧壁一周,且空腔12下部开放,上部密封,当因使用不当导致雾化室1发生侧倾或倒置时,所述储液部11中的液体可被保留在夹腔121内,避免漏液。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纵向壁14围绕气溶胶发生器13布置,可更好的接触气溶胶以形成液滴。

进一步的,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持续工作型吸入式雾化器套件的气溶胶发生器13位于储液部11中间区域向上方空腔12突出,布置为将储液部11中液体转化为气溶胶并喷射到所述空腔12中。

本实施例的吸入式雾化器套件类型为喷射雾化器,其气溶胶发生器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喷雾器雾化结构,包括一个自下侧向上延伸的压缩空气导入管,其上部末端在雾化室的空腔内形成喷气孔;以及包括一个流路形成体,其通常以覆盖方式安装到所述压缩导入管上,并在喷气孔的位置对应设有喷雾孔,且流路形成体连通喷气孔和储液部;此外,还包括一个位于喷雾孔上方的阻挡件。其基本原理为贝努力(Bernoulli)原理,利用压缩空气通过细小管口形成高速气流,产生的负压带动储液部中的液体喷射到阻挡物上,在高速撞击下向周围飞溅使液滴变成雾状微粒从出气管喷出,实现有效的吸入治疗。

进一步的,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气溶胶发生器13位于所述纵向壁14围绕的中心区域,外部空气进入通道2为多个,其内通道口22的形状尺寸相同,且沿所述纵向壁14环形排布。

本实施例的雾化室1的外壳同时充当纵向壁14载体和外部空气进入通道2载体,进一步简化了结构,减少了制造成本。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利用空腔12内部的气流,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出雾通道3开设于空腔12顶部并向上延伸,其连通所述纵向壁14所包围的空腔12区域,且所述外部空气进入通道2的内通道口22位置低于所述气溶胶发生器13。

当患者吸气时,外部环境气流冲破内通道口22处的液膜进入空腔12内,途径气溶胶发生器13并朝向出雾通道3运动,可以更充分的将空腔12内的气溶胶引导至患者。

由图3可以看出,筒状结构15与空腔12外壳构成的夹腔环绕空腔12内侧壁一周,且空腔12下部开放,上部密封,当雾化室1因使用不当发生侧倾或倒置时,所述储液部11中的液体可被保留在夹腔121内,避免漏液。

进一步的,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图6、图7所示,纵向壁14上布置有促进其表面液滴聚拢而下滑的引流线141,引流线141整体上呈纵向排布,内通道口22设置在其引流路径上。

所述引流线为相对于纵向壁表面的凸脊或凹槽状的长条结构,其利用固液分子间引力促进液滴聚拢至引流线附近,以便使增大的液滴因重力影响更容易下滑至储液部中,本实施例的引流线提高了液滴的利用率,且使液滴的下滑路径变得更为可控。

所述引流路径指的是内壁上的液滴被引流线聚拢而顺延引流线向下滑落时经过的路径。其包括但不限于所述引流线的本体或其下侧、引流线上某处开设的缺口或贯穿引流线的通道等。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引流效果,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图7所示,引流线141的截面为凹槽状。实用新型人发现,凹槽状的引流线141具有很好的聚拢液滴和引导其下滑的作用,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其截面为弧形,但其也可以为方形、梯形等其他形状。

进一步的,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外部空气进入通道2的内通道口22为多个,其形状和尺寸相同,且沿着所述纵向壁14环形排布。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持续工作型的吸入式雾化器套件的实施例,雾化室1的壳体自空腔12顶部向下侧的空腔12中延伸出一个包围气溶胶发生器13且下侧开放的筒状结构15,其朝向气溶胶发生器13的一侧构成围绕气溶胶发生器13的纵向壁14,另一侧与空腔12的侧壁构成下侧开放的夹腔121,如图4、图6、图8和图10所示,筒状结构15的壳体具有足够厚度,以使所述外部空气进入通道2能够以中空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筒状结构15的壳体内,如图4、图8和图10所示,筒状结构15上开有贯穿其两侧的导流通道151,导流通道151布置为将位于纵向壁14一侧的液滴引流至导流通道151内,且外部空气进入通道2自筒状结构15顶部的外通道口21向下延伸至导流通道151,内通道口22开设于导流通道151内。

其中,所述纵向可以为垂直或基本垂直方向,也可以为具有一定倾角的不完全垂直方向。

其中,液滴在内通道口处形成液膜主要借助了表面张力,所述易成膜结构可帮助液滴在内通道口上形成液膜或液团,其通常为口径的较小孔隙或缝隙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小孔、狭缝或格栅等。此外,易形成液膜结构具有足够的厚度对形成液膜或液团是有利的,例如内通道口22附近设置为具有一定长度的孔隙(细长管状),其遇到液滴时可产生毛细现象,吸附液体并形成液团堵塞内通道口。

其中,导流通道布置为将位于纵向壁一侧的液滴引流至导流通道内,其目的在于利用液滴在开设在导流通道内的内通道口处形成液膜,同时减少导流通道内液团的蓄积,以避免空腔内压过大,内部气体自外部空气进入通道向外部环境突破液膜时崩出大量液体。为达到该导流效果,导流通道位于夹腔一侧的开口的高度通常低于其位于纵向壁一侧的开口高度。

此外,导流通道位于纵向壁一侧的开口的尺寸和形状不仅有利于将液滴引导至导流通道内,还可控制进入导流通道液体的流量,减少导流通道内液体的蓄积。本实用新型的导流通道位于纵向壁一侧的开口呈方形或椭圆形。

进一步的,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导流通道151位于纵向壁14一侧的开口为方形,其高度为1.Omm,宽度为5.Omm。当纵向壁14上的液滴下滑频率过快、进入导流通道151的液体流量饱和时,液体在导流通道151位于纵向壁14一侧的开口形成封堵液团、并桥接开口的上下侧,以使的纵向壁14上过量的液滴顺着封堵液团继续下滑,而不再进入导流通道151内。

进一步的,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持续工作型的吸入式雾化器套件的气溶胶发生器13位于储液部11中间区域向上方空腔12突出,布置为将储液部11中液体转化为气溶胶并喷射到所述空腔12中。

本实施例的吸入式雾化器套件类型为喷射雾化器,其气溶胶发生器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喷雾器雾化结构,包括一个自下侧向上延伸的压缩空气导入管,其上部末端在雾化室的空腔内形成喷气孔;以及包括一个流路形成体,其通常以覆盖方式安装到所述压缩导入管上,并在喷气孔的位置对应设有喷雾孔,且流路形成体连通喷气孔和储液部;此外,还包括一个位于喷雾孔上方的阻挡件。其基本原理为贝努力(Bernoulli)原理,利用压缩空气通过细小管口形成高速气流,产生的负压带动储液部中的液体喷射到阻挡物上,在高速撞击下向周围飞溅使液滴变成雾状微粒从出气管喷出,实现有效的吸入治疗。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利用空腔12内部的气流,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出雾通道3开设于空腔12顶部并向上延伸,且所述外部空气进入通道2的内通道口22位置低于所述气溶胶发生器13。当患者吸气时,外部环境气流冲破内通道口22处的液膜进入空腔12内,途径气溶胶发生器13并朝向出雾通道3运动,可更流畅的将空腔12内的气溶胶引导至患者。

由图4可以看出,所述筒状结构15与空腔12外壳构成的夹腔121环绕空腔12内侧壁一周,且空腔12下部开放,上部密封,当因使用不当导致雾化室1发生侧倾或倒置时,所述储液部11中的液体可被保留在夹腔121内,避免漏液。

进一步的,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外部空气进入通道2的内通道口22和导流通道151均为多个,且数量、形状和尺寸相同,沿所述纵向壁14环形排布。

进一步的,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图8所示,所述纵向壁14上布置有促进其表面液滴聚拢而下滑的引流线141,所述引流线141整体上呈纵向排布,导流通道151位于纵向壁14一侧的开口位于其引流路径上。

所述引流线为相对于纵向壁表面的凸脊或凹槽状的长条结构,其利用固液分子间引力促进液滴聚拢至引流线附近,以便使增大的液滴因重力影响更容易下滑至储液部中,本实施例的引流线提高了液滴的利用率,且使液滴的下滑路径变得更为可控。

所述引流路径指的是内壁上的液滴被引流线聚拢而顺延引流线向下滑落时经过的路径。其包括但不限于所述引流线的本体或其下侧、引流线上某处开设的缺口或贯穿引流线的通道等。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引流效果,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图6所示,所述引流线141为多条,其截面为凹槽状。

所述多条引流线141沿所述纵向壁14环形排布,并与所述内通道口22或导流通道151位于纵向壁14一侧的开口交汇。

如图11所示,为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持续工作型的吸入式雾化器的接口件4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其包括用于衔接出雾通道3的衔接部41、用于患者的吸嘴42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呼气孔43,患者在使用吸入式雾化器的接口件4进行呼吸道和肺部治疗时,其呼气气流可由呼气孔43排出,以避免吹入空腔12气体过多,使内压骤增而突破内通道口22处的液膜,但可以预见的是,液膜形成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即使患者吹气过猛导致液膜破裂,内通道口22将迅速被液滴再次封堵而形成新的液膜。

进一步的,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呼气孔43与衔接部41之间设有弹性阀,所述弹性阀在自然状态或患者呼气时依靠自身弹力封堵接口件,使气流从呼气孔排出,而在患者吸气时开启以使管体通气,所述弹性阀可避免呼气气流进入雾化室1的空腔12内,本实施例的设有弹性阀的接口件的结构还可参考CN201061661等现有技术,在本文中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虽然本实用新型是按照多个实施例的方式进行描述的,但是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中如此叙述仅仅是为了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理解,并将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方案看作是可以相互组合成不同实施例的方式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修改与结合,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