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小儿手术推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7973发布日期:2019-02-19 19:07阅读:5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小儿手术推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多功能小儿手术推床。



背景技术:

随着小儿舒适化麻醉的倡导,减少手术经历对小儿身心健康的影响、提高小儿诊疗过程的舒适性,是小儿麻醉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提高小儿术前舒适度,除了通过选择合适的麻醉前准备方式外,适宜的操作平台也十分重要。手术推床作为手术室重要的转运工具,同时也是小儿麻醉医生进行麻醉前准备及麻醉苏醒的重要实施平台。

然而目前的小儿手术推床多为成人手术推床的缩小版,其未充分考虑小儿自身的特点及小儿舒适化麻醉的要求。

(1)可提供的体位:因小儿具有多动的特点,相对于仰卧位姿态其更加愿意接受坐位。现有小儿手术推床只有一个可调整角度的靠背,所能提供的坐位也仅为坐卧位,舒适性较双腿下垂的标准坐姿差。麻醉前准备完成后让小儿坐于推床上观看动画片,可减轻小儿术前焦虑状态,使其更加安静舒适。手术结束后,小儿一般被转移至手术推床上进行转运和苏醒。因麻醉作用未完全消退,该时期常出现恶心呕吐、呼吸道梗阻等危象。苏醒期小儿取坐卧位并使头颈后仰,可减少这类危象的发生,但目前现有的小儿推床仅能调整背板角度实现坐卧位,并不能调节小儿颈部角度。

(2)防护栏:部分小儿在麻醉苏醒期间出现躁动,头颈及四肢无意识地挣扎,稍有不慎就将撞到防护栏。目前小儿手术推床的防护栏多为ABS或PE材料一次成型,材质较硬,很容易对躁动的小儿造成伤害。与此同时,目前小儿手术推床的首尾端均未设置防护栏,躁动小儿常有翻身攀爬或蹬腿前移的动作,若看护不严有发生坠床的可能。

(3)床高及约束带:全麻后小儿坠床是麻醉日常工作中非常担心的问题。小儿手术推床高度多为0.5米至0.85米,这高度对于婴幼儿来讲十分危险,稍有坠落即有骨折或颅脑损伤的可能。约束带也多留有一根,缠及小儿腋下,当小儿躁动时其腰腹、下肢用力扭转,该约束带约束能力有限,常出现小儿翻身甚至攀爬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小儿手术推床。本实用新型与常用的手术推床一样拥有灵活转动的四个脚轮、左右两侧的护栏、可随意调整角度的靠背等。但现有的小儿手术推床多为成人推床的缩小版本,未充分考虑小儿的自身特点。本实用新型从小儿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小儿舒适化麻醉要求设计了一款适合小儿手术转运和麻醉前准备的推床。

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小儿手术推床,主要由床面、防护栏、约束带、可调节高度的液压柱、底座、万向滑轮、刹车、旋钮、旋转连接轴、第一气弹簧、第二气弹簧、支架、手柄和踏板组成;床面为分体结构,由颈托、背板、水平面及腿托组成;防护栏设置在背板、水平面及腿托的两边,在颈托与手柄之间安装头端防护栏,手柄与头端防护栏固定,手柄设置可方便手术推床移动,在腿托的尾端安装尾端防护栏,背板和腿托通过第一气弹簧和第二气弹簧分别与支架连接,选用自锁式气弹簧,自锁式气弹簧也作为背板和腿托的支撑力源,通过控制气弹簧的气阀,可提供0°~70°的角度转换,颈托与背板通过旋转连接轴连接,在旋转连接轴上设置旋钮,可完成卡紧或松开颈托动作,使其可旋转活动90°;水平面下方连接支架,水平面通过可调节高度的液压柱固定在底座上,踏板设置在底座侧面,通过踩动踏板可使液压柱伸高和下降,实现床面抬高和降低,个万向滑轮设置在底座下方四角,刹车设置在底座的一端。在背板和水平面上各设置一对约束带,约束带宽度4~10cm。

在头端防护栏上设有2个椭圆形孔,方便使用者推拉手术推床。

防护栏采用金属框架,外层包裹柔软的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充分考虑小儿的特点,床体设计为分体结构,通过调整颈托、背板和腿托的角度,既可满足小儿坐、卧姿的舒适感,又能很好地降低小儿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呼吸道梗阻的风险,方便医务人员的护理。四周环绕的防护栏、以及防护栏所选用的材质和两对宽大的约束带可很好地预防小儿发生坠床、减轻小儿碰撞防护栏时产生的伤害。头端防护栏上设置的两个椭圆形孔和手柄方便使用者推拉手术推床。床身高度可自由调整,可满足各种情况下对床身高度的要求;同时本实用新型床身最低高度较低,倘若发生坠床事件,其也能很好地减轻坠床引发的不良后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坐位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平卧位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右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护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小儿手术推床,主要由床面1、防护栏2、约束带3、可调节高度的液压柱4、底座5、万向滑轮6、刹车7、旋钮8、旋转连接轴9、第一气弹簧10、第二气弹簧11、支架12、手柄13和踏板14组成。

参见图4,床面1为分体结构,由颈托101、背板102、水平面103及腿托104组成,在背板102和水平面103上各设置一根约束带3,分别约束患儿的腋下和腰部,防止坠床。

防护栏2设置在背板102、水平面103及腿托104的两边,在颈托101与手柄13之间安装头端防护栏201,手柄13与头端防护栏201固定,手柄13设置可方便手术推床移动,在腿托104的尾端安装尾端防护栏205,背板102和腿托104通过第一气弹簧10和第二气弹簧11分别与支架12连接,选用自锁式气弹簧,自锁式气弹簧也作为背板102和腿托104的支撑力源,通过控制气弹簧的气阀,可提供0°~70°的角度转换,满足患儿坐姿和躺姿的舒适感,操作简单、方便,颈托101与背板102通过旋转连接轴9连接,在旋转连接轴9上设置旋钮8,可完成卡紧或松开颈托101动作,使其可旋转活动90°。

水平面103下方连接支架12,水平面103通过可调节高度的液压柱4固定在底座5上,踏板14设置在底座5侧面,通过向下踩动踏板14可使液压柱伸长,床面抬高,当使劲将踏板踩到底时,液压柱会随重力的作用回缩,床面下降。4个万向滑轮6设置在底座5下方四角,刹车7设置在底座5的一端。

参见图5,在头端防护栏201上设有2个椭圆形孔15,方便使用者推拉手术推床。

本实用新型床体抬高和降低范围为35cm~85cm,床体高度较现有推床低,通过脚踩踏板14可实现床体高度的调节,满足不同时期的需求,方便对小儿进行观察和护理。当小儿处于清醒或躁动时期,35cm高度对小儿来讲更加安全,发生意外事件时对小儿造成损伤小;当小儿需要人员护理时将床面高度调节至85cm,可方便进行相关操作。

本实用新型约束带3在小儿腋下部位放置一对4~6cm宽的约束带,在小儿腰腹部安装一对5~10cm宽的约束带。约束带一端固定于床体上,一端通过自身配备的魔术贴与对应的约束带粘连。宽大的约束带约束力强,对小儿压迫轻,能较好地将小儿固定在手术推床上。

床面宽30~40cm,总长100~120cm,可基本满足9周岁以下小儿使用(儿童标准身高计算公式:身高=年龄×5+75cm)。在手术推床在两侧安装防护栏外,在首尾段各添加了一块防护栏,可防止小儿意识不清、挣扎哭闹时从推床首尾端堕落。腿托设计还给小儿的坐姿增添了几分舒适。床面的分体设计可随意调整颈托、背板和水平位的角度。

参见图6,本实用新型防护栏2采用金属框架,外层包裹柔软材料,既能很好的进行防护又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防护栏2的尺寸为30cm×28cm,能很好地避免小儿坠床的发生。

实施例2

小儿随家属进入诱导室后将小儿抱至手术推床上,此时手术推床床高为85cm,通过调整4个床面自由活动的组成部分,可让小儿达到较舒适的平卧位(图3),在这种体位下麻醉医生可以很轻松地进行麻醉前准备。相关麻醉前准备结束后,将手术推床降至35cm,拉起背板,放下腿托,使整个床面成椅子状(图2)。小儿可坐在手术推床上观看电视或玩耍。待镇静催眠类药物起效,小儿入睡后,将手术推床调整为水平状态,摇高床面,直至镇静催眠类药物达作用高峰将小儿推入手术室。手术结束后,将小儿抱至手术推床上,拉起四周防护栏、捆绑约束带、拉起背板、放低颈托,使小儿头部后仰的坐卧于手术推床上(图1)。转运小儿至复苏室,视小儿苏醒情况调整推床高度。若小儿未出现苏醒迹象可将推床高度保持在较高水平,方便复苏室工作人员观察、护理。若小儿出现躁动或已苏醒,可将床面高度调低,确保小儿安全。通过调节颈托和靠背的角度,使小儿处于头颈后仰的坐卧位,可减少苏醒期发生恶心呕吐、呼吸道梗阻等危象的发生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