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管切开多功能气道管理转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9847发布日期:2019-02-10 23:41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管切开多功能气道管理转换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护理辅助用具,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气管切开多功能气道管理转换器。



背景技术:

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时,常行气管切开术建立人工气道保持气道通畅,以利充分供氧,防止窒息等并发症发生,但同时也破坏了呼吸道生理解剖结构和正常功能,易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对患者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保持气管切开患者气道通畅、气体充分交换及其适宜温湿度,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气管切开后气道丧失有效湿化、过滤的功能,使呼吸道黏膜干燥、支气管纤毛功能受损,致排痰不畅造成气道阻塞、加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吸痰时因呛咳致痰液喷溅,污染气管切开伤口及其敷料、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

现在医院使用于气管切开患者的人工鼻,多因痰多易堵而增加更换频次,导致耗材增加,不仅不适用于气道痰液多、刺激性咳嗽反射频繁的患者,也不适合用于小儿、肺功能差且气道通气阻力大及脱离呼吸机后置换有金属套管的患者,目前临床上不能使用人工鼻的气管切开患者,在吸氧及湿化气道时,用胶布固定吸氧及湿化管道于气管导管口周围,易随患者变换体位或刺激呛咳而脱出,不但不能保证其效果,且在吸痰时因吸氧管道脱出而易发生低氧血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气管切开多功能气道管理转换器,气管切开患者能够在脱离呼吸机后使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转换器本体,所述转换器本体为横向设置的柱状空心结构,所述转换器本体的下部开设用于连接气管导管口的连接口,所述转换器本体的上部开设用于过滤及吸痰的开关式网状顶盖,所述连接口和网状顶盖的中心连线垂直于转换器本体的轴线上,所述网状顶盖上连接有实体盖体,所述转换器本体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吸除喷溅出痰液的第一侧面盖,所述转换器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吸除喷溅出痰液的第二侧面盖和第三侧面盖,所述转换器本体的第二侧面盖上设有倾斜设置的用于连接雾化器喷嘴的可拆卸式锥形管道,所述转换器本体的底部内侧壁上分别设有吸氧管道及湿化管道,所述吸氧管道和湿化管道的末端连通并接入到连接口。

网状顶盖是起通气过滤作用的,网状顶盖为细密孔状,且通气、吸水性强的材质制成,患者吸入氧气后,通过两肺进行气体交换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从网状顶盖排出。

所述锥形管道插设在转换器本体内,所述锥形管道的一端位于第二侧面盖上,另一端位于连接口的正上方且与气管导管口相匹配。

所述连接口沿转换器本体表面向下凸起设置,所述连接口的内径与待连接气管导管口的外径相匹配,所述连接口上套装有橡胶圈。采用橡胶圈能够起到控制管口大小和密封牢固的作用。

沿转换器本体底部的内壁设有用于连接吸氧管的吸氧管道,所述吸氧管道的首端为锥状,末端连通至连接口,所述吸氧管道连接有用于封闭吸氧管道首端的盖帽。需要吸氧时打开,不需要使用时盖住。

所述盖帽的一端连接有帽盖头,另一端固定在靠近吸氧管道首端处。盖帽便于停吸氧时关闭使用,一方面便于封闭操作,另一方面不会出现部件散落的情况。沿转换器本体底部的内壁设有用于连接湿化管的湿化管道,所述湿化管道的首端设置有帽塞,末端连通至连接口。使用时打开,不用时将帽塞堵上封闭。

所述帽塞的一端连接有塞头,另一端固定在湿化管道的首端。塞头便于随开随用,确保湿度。所述湿化管道的末端和吸氧管道的末端为三通结构,所述三通结构的出口位于连接口内。能够节省空间,只需要有一个通道即可,使氧气通过湿化液再吸入气道。两个管道的末端沿转换器本体底部的内壁延伸至其下部的连接口。

所述转换器本体的长度为4.5~5.5cm,所述转换器本体的直径为3~4cm。能够方便装配在气管导管口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之一,所述转换器本体为透明医用聚丙烯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气道管理转换器于气管切开患者脱离呼吸机后使用,不仅能保证气道有效湿化、供氧、防止空气灰尘吸入气道,而且解决了不同雾化器喷嘴口径与气管导管口不衔接的问题,痰液更利于稀释,促进排痰,并防止痰液喷溅到外周,既保护气管切开伤口免污染又减少了伤口敷料更换次数、降低交叉感染的机率,且在吸痰时能保证氧气持续不间断供应,防止低氧血症发生。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器实用、轻巧、简便、透明、易观察患者排痰情况、功能齐全,更利于医护人员进行气道管理。尤其适用于痰液或稀薄、或粘稠、痰多、行吞咽康复训练而致刺激性咳嗽反射频繁及肺功能低下、气道阻力大的患者,弥补其它气道管理器的缺陷。在患者试堵管期,又能起到堵管器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转换器本体1,所述转换器本体1为横向设置的柱状空心结构,所述转换器本体1的下部开设用于连接气管导管口的连接口11,所述转换器本体1的上部开设用于过滤及吸痰的开关式网状顶盖12,所述连接口11和网状顶盖12的中心连线垂直于转换器本体1的轴线上,所述网状顶盖12上连接有实体盖体13,所述转换器本体1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吸除喷溅出痰液的第一侧面盖14,所述转换器本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吸除喷溅出痰液的第二侧面盖16和第三侧面盖15,所述转换器本体1的第二侧面盖16上设有用于连接雾化器喷嘴的可拆卸式锥形管道17,所述转换器本体1的底部内侧壁上分别设有吸氧管道19及湿化管道20,所述吸氧管道19和湿化管道20的末端连通并接入到连接口11。

实体盖体13、第一侧面盖14、第三侧面盖15和第二侧面盖16的一端铰接在转换器本体 1,另一端通过卡扣连接在转换器本体1上。

网状顶盖12是起通气过滤作用的,网状顶盖12为细密孔状,且通气、吸水性强的材质制成,患者吸入氧气后,通过两肺进行气体交换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从网状顶盖12排出。

所述第二侧面盖16上设有用于连接雾化器的锥形管道17,所述锥形管道17插设在转换器本体1内,所述锥形管道17的一端位于第二侧面盖16上,另一端位于连接口11的正上方且与气管导管口相匹配。

所述连接口11的内径与待连接气管导管口的外径相匹配,所述连接口11上套装有橡胶圈18。采用橡胶圈18能够起到控制管口大小和密封牢固的作用。

沿转换器本体1底部的内壁设有用于连接吸氧管的吸氧管道19,所述吸氧管道19的首端为锥状,末端连通至连接口11,设置有盖帽191。需要吸氧时打开,不需要时盖住。所述盖帽191的一端连接有帽盖头,另一端固定在靠近吸氧管道首端处。盖帽便于停吸氧时关闭使用,一方面便于封闭操作,另一方面不会出现部件散落的情况。

沿转换器本体1底部的内壁设有用于连接湿化管的湿化管道20,所述湿化管道20的首端设置有帽塞201,末端连通至连接口11。使用时打开,不用时将帽塞201堵上封闭。

所述湿化管道20的末端和吸氧管道19的末端为三通结构,所述三通结构的出口位于连接口内。能够节省空间,只需要有一个通道即可,同时湿化管道20位于吸氧管道19之下,使氧气通过湿化液再吸入气道。两个管道的末端沿转换器本体1底部的内壁延伸至其下部的连接口11。

所述帽塞201的一端连接有塞头,另一端固定在湿化管道20的首端。塞头便于随开随用,确保湿度。

所述转换器本体1的长度为5cm,所述转换器本体1的直径为3.5cm。能够便于装配在气管导管口上。

所述转换器本体1为透明医用聚丙烯制成。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气道痰液多且稀薄、粘稠都适合的气管切开患者,不会被痰液堵住,若气道痰液能自行咳出,不但不会污染气切伤口,且能打开第一侧面盖14、第三侧面盖15 和第二侧面盖16,从任意其中一个口随时吸出痰液,也能接上雾化吸入器进行气道用药雾化吸入,保持气道湿化效果,在气管切开患者试堵管过渡期,也可作为堵管器使用。

为了适配金属的气管套管和一次性塑料套管,在连接口11上设计一个橡胶圈18,使连接口11和对应的气管导管连接处更紧密、牢固。

锥形管道17是活动的,在雾化吸入用药时安装上,雾化结束取下,把第二侧面盖16关闭上就行了。锥形管道17用聚丙烯材质制作,既能定形又起适当缩紧雾化器喷嘴口的作用,其最小出口是斜面向下,装上后位于连接口11正上方并与气管导管口相匹配。

整个转换器为透明医用聚丙烯材质,既定形又有一定柔软度,放置患者颈前相对舒适。网状顶盖12起通气过滤作用,网状顶盖结构为细密孔,且通气、吸水性强的材质制成,患者吸入氧气后,通过两肺进行气体交换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从网状顶盖12排出。只有在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口之前,试堵管期间,关闭实体盖体13堵住网状顶盖12,起堵管器作用。

本实用新型能够使氧气通过湿化液再吸入气道,有效提高湿化气道的效果,而且吸氧、湿化通过固定的定型管道达到使用效果,不会随时脱出气管导管口外而使供氧间断致低氧血症隐患的发生,痰液呛咳出不易污染伤口及其敷料、病房空气,既保护了病人、陪护又保护了医护人员,非常实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