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杓关节拨动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4956发布日期:2019-01-22 22:06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环杓关节拨动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环杓关节复位的环杓关节拨动钳。



背景技术:

患者在受到颈部外伤时会造成环杓关节脱位,环杓关节脱位最常的症状是声音嘶哑,其次有憋气,气短,咽喉不适,喉鸣,发音疲劳,严重者可出现咽下困难,饮水呛咳。医务人员在进行内气管插管麻醉或胃管插入后也容易造成环杓关节脱位,容易造成医疗纠纷。

环杓关节,系杓状软骨底和环状软骨板后上侧关节面构成的滑液关节,由关节腔、纤维囊及滑液层构成。杓状软骨,其表面形态不规则,近如三棱锥体,大部分喉内肌起止于此软骨,该软骨基底呈三角形,与环状软骨相连接构成环杓关节。

现有的环杓关节复位多通过其它手术钳进行代替使用,如通过鱼刺钳、喉钳等进行环杓关节复位,这些手术钳端部均呈光滑平面,与不规则形的杓状软骨面吻合性差,这些手术钳在拨动时对杓状软骨施力不稳定,手术钳端部与杓状软骨间容易滑脱,严重影响复位效果,且容易造成环杓关节表面黏膜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与杓状软骨接触面更吻合,接触更为稳定,环杓关节复位效果更好,环杓关节复位用时更短,且不会对环杓关节造成损伤的环杓关节拨动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环杓关节拨动钳,包括钳身,所述钳身一端设有握持部,所述钳身另一端弯折并形成有连接部,连接部远离钳身的一端固定有拨动块,所述拨动块的左端向左上方延伸以形成有左拨动块凸起,或/和所述拨动块的右端向右上方延伸以形成有右拨动块凸起,所述左拨动块凸起右端面与拨动块上端面间平滑相接,所述右拨动块凸起左端面与拨动块上端面间平滑相接。

本实用新型的拨动钳前端设有拨动块,拨动块具有左拨动块凸起和/或右拨动块凸起,能将本实用新型的拨动钳的拨动块伸入环杓关节面的梨状窝底侧或窝底左侧或窝底右侧,以与杓状软骨的至少两个面接触,以使医务人员对拨动钳施加的力能稳定地向杓状软骨传递,以便于杓状软骨的复位,以使环杓关节复位用时得到缩短;本实用新型的拨动钳与杓状软骨接触稳定,不会意外脱离以与滑液层等接触,以避免环杓关节表面黏膜损伤。

作为优选,所述拨动块的左端向左上方延伸以形成有所述左拨动块凸起,所述拨动块的右端向右上方延伸以形成有所述右拨动块凸起,并使所述左拨动块凸起右端面、拨动块上端面与右拨动块凸起左端面之间形成有弧面槽,所述左拨动块凸起的中轴面与右拨动块凸起的中轴面构成有一锐角,所述弧面槽向前贯穿所述拨动块,所述弧面槽具有开口向上的弧形槽弧面,所述连接部沿所述拨动块的前后方向设置。

由于左拨动块凸起和右拨动块凸起的存在,弧面槽的槽面能与类楔形的杓状软骨实现更大接触面积的接触,使拨动钳与杓状软骨接触更为稳定。其中,左拨动块凸起右端面、拨动块上端面、右拨动块凸起左端面构成有弧面槽,既便于拨动块的制造,也不会对杓状软骨表面造成损伤,且能适应不同年龄体型患者的杓状软骨,使得本实用新型拨动钳能适用于大部分人群的环杓关节复位。

作为优选,所述左拨动块凸起与右拨动块凸起所构成的夹角大小为60°至90°。上述设置以使本实用新型的弧面槽能适应绝大多数人群的杓状软骨,以使本实用新型能用于更大范围患者的杓状软骨复位。

作为优选,所述左拨动块凸起与右拨动块凸起所构成的夹角的平分面与连接部所在平面构成30度至60度的夹角。上述设置便于拨动块与杓状软骨接触,便于医务人员施力,便于医务人员对本实用新型拨动钳进行复位操作。

作为优选,所述拨动块可转动连接固定于所述连接部的端部上,所述拨动块与连接部间形成有相互配合的定位槽和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呈圆柱形结构。拨动块可旋转,以使弧面槽朝向不同的位置,以能对不同脱离方向的杓状软骨进行支撑复位,以便于医务人员进行环杓关节复位。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凸起紧配在所述定位槽内,或所述定位凸起螺纹配合在所述定位槽内。上述设置便于拨动块与钳身连接部的固定,同时使拨动块转动时具有一定阻尼,使得拨动块不会意外转动,以避免拨动块与杓状软骨相脱离,以避免环杓关节受损。

作为优选,所述钳身与连接部间形成有弧形的弯折部,以使所述钳身轴线与连接部轴线构成60°至90°的夹角。上述设置便于医务人员使拨动块通过口腔伸入喉咙中,便于钳身后端握持部的手持,便于医务人员施力,便于医务人员对本实用新型拨动钳进行复位操作。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部受力以使所述弯折部变形。上述设置以使的医务人员能通过扳动连接部,以调整拨动块与钳身的相对位置,以避免钳身与人体面部接触,以使本实用新型拨动钳能适应体型较胖、舌背较高、脖子较短的患者,以便于医务人员进行环杓关节复位操作。进行本实用新型拨动钳的使用时,弯折部的弧形开口处压住舌背,以便于医务人员进行喉部的观察。

作为优选,所述左拨动块凸起的前端面和右拨动块凸起的前端面均呈由后至前向下延伸的第一斜坡结构,所述左拨动块凸起的前端面和右拨动块凸起的前端面均与拨动块前端面相接;所述拨动块前端面下端向后延伸以形成有第二斜坡结构并与拨动块下端面相接;所述左拨动块凸起顶端表面构成有左弧面,所述右拨动块凸起顶端表面构成有右弧面;所述拨动块呈左右对称的结构,所述弧面槽前后贯穿所述拨动块;所述左拨动块凸起和右拨动块凸起的厚度由下至上逐渐降低。上述设置便于拨动块的制造,并便于拨动块伸入环杓关节面的梨状窝底,同时避免拨动块与环杓关节过度摩擦而造成的环杓关节黏膜受损。

本实用新型具有拨动块与杓状软骨接触面更吻合,接触更为稳定,能使环杓关节复位效果更好、环杓关节复位用时更短,且不会对环杓关节造成损伤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拨动块与连接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拨动块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拨动块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拨动块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由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环杓关节拨动钳,包括钳身1,钳身1一端设有握持部2,钳身1另一端弯折并形成有连接部3,连接部3远离钳身1的一端固定有拨动块4,拨动块4呈左右对称的结构,拨动块4的左端向左上方延伸以形成有左拨动块凸起41,拨动块4的右端向右上方延伸以形成有右拨动块凸起42,左拨动块凸起41和右拨动块凸起42的厚度均由下至上逐渐降低,左拨动块凸起41右端面与拨动块4上端面间平滑相接,右拨动块凸起42左端面与拨动块4上端面间平滑相接并形成有弧面槽43,左拨动块凸起中轴面α1与右拨动块凸起中轴面α2构成有一锐角,弧面槽43前后贯穿拨动块4,弧面槽43具有开口向上的弧形槽弧面,连接部3沿拨动块4的前后方向设置。 其中,左拨动块凸起中轴面α1与右拨动块凸起中轴面α2构成的锐角的大小为60°至90°。

由图3所示,拨动块4可转动连接固定于连接部3的端部上,拨动块4与连接部3间形成有相互配合的定位槽31和定位凸起44,拨动块4后侧形成有定位部5,定位部5和定位凸起44均呈圆柱形结构,定位凸起44设置于定位部5后侧并同轴设置,定位槽31设置于连接部3上,定位凸起44周向外壁与定位槽31周向槽壁形成有相互配合的螺纹结构,定位凸起44螺纹配合在定位槽31内。由图1至图3所示,钳身1与连接部3间形成有弧形的弯折部6,钳身1轴线与连接部3轴线构成60°至90°的夹角,连接部3受力能使弯折部6变形,以使连接部3与钳身1构成的夹角发生变化,以适应不同体型的患者。其中,由图2所示,医务人员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以使拨动块转动,以使左拨动块凸起41与右拨动块凸起42所构成的夹角的平分面与连接部3所在平面构成30度至60度的夹角β。可由四个拨动钳构成一组环杓关节复位手术用具,每个拨动钳的左拨动块凸起41与右拨动块凸起42所构成的夹角的平分面与连接部3所在平面构成的夹角β为45°;其中,夹角β可由拨动块与钳身构成,也可由拨动块与钳身的延长面构成;四个拨动钳分别适用于左侧杓状软骨前脱位、左侧杓状软骨后脱位、右侧杓状软骨前脱位和右侧杓状软骨后脱位。

由图4至图6所示,左拨动块凸起41的前端面和右拨动块凸起42的前端面均呈由后至前向下延伸的第一斜坡结构45,左拨动块凸起41的前端面和右拨动块凸起42的前端面均与拨动块前端面46相接,拨动块前端面46下端向后延伸以形成有第二斜坡结构47并与拨动块下端面48相接。由图5所示,左拨动块凸起41顶端表面构成有左弧面48,右拨动块凸起42顶端表面构成有右弧面。

其中,钳身1末端的握持部2可根据需要设置成各种便于医务人员握持的形状,本实用新型的名称虽然包含“钳”,但本实用新型拨动钳的使用方式和结构与夹钳并不相同。

进行本实用新型拨动钳的使用时,医务人员手握住手持部,并使连接部伸入患者的口部内,将拨动块伸入患者喉部,使弯折部压住舌背,此时无论杓状软骨处于前脱位还是后脱位状态,均将拨动钳的拨动块置于环杓关节面的梨状窝底,如果处于前脱位状态,则将拨动块置于梨状窝前部向后向内及向上轻拨,如果处于后脱位状态,则将拨动块置于梨状窝后内侧向前向内及向上轻柔推拨,以实现环杓关节复位。

本实用新型的拨动钳的拨动块与杓状软骨的接触面的吻合度和稳定性得到大大提高,本实用新型拨动钳较喉钳、鱼刺钳的使用,能使环杓关节复位效果大大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拨动块不易与杓状软骨脱离,不会造成拨动块擦碰环杓关节以致环杓关节受损的情况发生,同时便于医务人员的施力调整,能使环杓关节复位更轻松、更省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