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翻修型带袢固定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9618发布日期:2019-02-01 20:05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翻修型带袢固定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袢固定板,特别是一种翻修型带袢固定板,属于交叉韧带重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带袢固定板固定方法是ACL重建手术(即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一种镜内技术。该方法不需附加外髁侧切口,利用内置带袢固定板就能够将两端不带骨块的腱性移植物上端牢固地固定在股骨侧骨道内,是目前利用半腱肌腱、股博肌腱等不带骨块移植物重建ACL技术中的一种。当股骨端的骨道直径较大时,安装的固定板尺寸如果偏小就会造成固定板不稳定,磨损骨道,导致手术失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翻修型带袢固定板,本实用新型能够增大固定板与皮质骨的接触面积,提高固定板稳定性,减小固定失败的机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翻修型带袢固定板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连接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通过连接线相连。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中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中部贯穿开设有穿线孔。所述凹槽的长度>所述第二固定板的长度,所述凹槽的深度≥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厚度。在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由于原本的第二固定板尺寸太小容易脱落,导致移植物脱落磨损骨道。在翻修手术时,在第二固定板的外部套接第一固定板,即将第二固定板置于第一固定板的凹槽内,使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镶嵌在一起使用,起到加固效果,改善固定环境。

前述的第二固定板上贯穿开设有固定孔A和固定孔B,所述固定孔A与固定孔B平行布置。

前述的第一固定板的一端贯穿开设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包括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其中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一端与穿线孔下端部连通,第一开口部的另一端延伸至凹槽下端部。所述第二开口部的一端与凹槽下端部连通,第二开口部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固定板下端部。即所述穿线孔与第一开口部互相连通,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互相连通。

前述的翻修型带袢固定板还包括牵拉线,所述牵拉线的一端置于第二固定板外部,牵拉线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固定孔A、穿线孔。

前述的连接线包括第一固定线和第二固定线,其中所述第一固定线的一端置于第二固定板外部,第一固定线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固定孔A、穿线孔后弯折,弯折后的第一固定线再依次穿过穿线孔、固定孔A;即第一固定线依次穿过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后折弯再穿回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线的两端部均置于第二固定板的外部。所述第二固定线的一端置于第二固定板外部,第二固定线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固定孔B、穿线孔后弯折,弯折后的第二固定线再依次穿过穿线孔、固定孔B。即第二固定线依次穿过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后折弯再穿回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二固定线的两端部均置于第二固定板的外部。

前述的翻修型带袢固定板,通过穿线孔后弯折的第一固定线与弯折的第二固定线呈“十字”交叉,交叉后的第一固定线再依次穿过穿线孔、固定孔A,且交叉后的第二固定线依次穿过穿线孔、固定孔B。

前述的第一固定板远离开口部的一端贯穿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两端各贯穿开设有一个通孔,所述固定孔A和固定孔B置于两个通孔之间。通孔的布置,减少了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材料用量。

进一步的,前述的第一固定板的长度为19~22㎜,宽度为4~7㎜,厚度为1.5~2.5㎜。所述凹槽的长度为12~15㎜,宽度为3.5~5㎜,深度为0.8~1.5㎜。所述穿线孔的长度为6~7.5㎜,宽度为1.6~2㎜,厚度为0.8~1.2㎜。所述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的开口宽度相同,均为0.4~0.7㎜。所述第二固定板的长度为12~14㎜,宽度为3~4.5㎜,厚度为1.5~2㎜,所述固定孔A与固定孔B之间的圆心距为3.5㎜。

有益的,前述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材质均为钛合金,所述连接线和牵拉线均为医用缝合线。

一种翻修型带袢固定板的使用方法,采用前述的翻修型带袢固定板,包括以下步骤:1)将移植物穿入第一固定线与第二固定线十字交叉形成的线环后对折,用医用缝合线将其绑定,然后牵拉线带动移植物和第二固定板移动并置于骨道外的皮质骨上;2)若是第二固定板尺寸太小容易脱落,导致移植物脱落造成固定失败,从而进行翻修手术,在初次或翻修手术时,先将带袢固定板的第二固定板拉出骨道后,再将牵拉线和连接线依次通过第一固定板的第二开口部、第一开口部置于穿线孔内;3)通过调节连接线,将第二固定板沉入第一固定板的凹槽中,将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固定在骨道外的皮质骨上,拉紧连接线后,再进行打结,把多余的连接线剪断;将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镶嵌在一起使用,起到加固效果,改善固定环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在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由于原本的第二固定板尺寸太小容易脱落,在初次或翻修手术时,将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镶嵌在一起使用,增大固定板与皮质骨的接触面积,提高固定板稳定性,改善第二固定板的固定效果,改善固定环境,减小固定失败的机率;

第一固定板远离开口部的一端贯穿开设有通孔,第二固定板的两端各贯穿开设有一个通孔,通孔的布置减少了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材料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的含义:1-第一固定板,101-凹槽,102-穿线孔,103-开口部,1031-第一开口部,1032-第二开口部,2-第二固定板,201-固定孔A,202-固定孔B,3-连接线,301-第一固定线,302-第二固定线,4-牵拉线,5-通孔,6-穿线孔下端部,7-凹槽下端部,8-第一固定板下端部。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如图1-图4所示,一种翻修型带袢固定板包括第一固定板1、第二固定板2和连接线3,第一固定板1与第二固定板2之间通过连接线3相连。第一固定板1的中部开设有凹槽101,凹槽101的中部贯穿开设有穿线孔102。凹槽101的长度大于第二固定板2的长度,凹槽101的深度大于第二固定板2的厚度。第一固定板1的一端贯穿开设有开口部103,开口部103包括第一开口部1031和第二开口部1032。其中第一开口部1031的一端与穿线孔下端部6连通,第一开口部1031的另一端延伸至凹槽下端部7。第二开口部1032的一端与凹槽下端部7连通,第二开口部1032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固定板下端部8。即穿线孔102与第一开口部1031互相连通,第一开口部1031与第二开口部1032互相连通。第二固定板2上贯穿开设有固定孔A201和固定孔B202,固定孔A201与固定孔B202平行布置。翻修型带袢固定板还包括牵拉线4,牵拉线4的一端置于第二固定板2外部,牵拉线4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固定孔A201、穿线孔102。

其中连接线3包括第一固定线301和第二固定线302,其中第一固定线301的一端置于第二固定板2外部,第一固定线301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固定孔A201、穿线孔102后弯折,弯折后的第一固定线301再依次穿过穿线孔102、固定孔A201;即第一固定线301依次穿过第二固定板2、第一固定板1后折弯再穿回第一固定板1、第二固定板2,第一固定线301的两端部均置于第二固定板2的外部。第二固定线302的一端置于第二固定板2外部,第二固定线302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固定孔B202、穿线孔102后弯折,弯折后的第二固定线302再依次穿过穿线孔102、固定孔B202。即第二固定线302依次穿过第二固定板2、第一固定板1后折弯再穿回第一固定板1、第二固定板2,第二固定线302的两端部均置于第二固定板2的外部。具体的,通过穿线孔102后弯折的第一固定线301与弯折的第二固定线302呈“十字”交叉,交叉后的第一固定线301再依次穿过穿线孔102、固定孔A201,且交叉后的第二固定线302依次穿过穿线孔102、固定孔B202。

进一步的,第一固定板1远离开口部103的一端贯穿开设有通孔5。第二固定板2的两端各贯穿开设有一个通孔5,固定孔A201和固定孔B202置于两个通孔5之间。通孔5的布置,减少了第一固定板1和第二固定板2的材料用量。第一固定板1的长度为19~22㎜,宽度为4~7㎜,厚度为1.5~2.5㎜。所述凹槽101的长度为12~15㎜,宽度为3.5~5㎜,深度为0.8~1.5㎜。所述穿线孔102的长度为6~7.5㎜,宽度为1.6~2㎜,厚度为0.8~1.2㎜。所述第一开口部1031和第二开口部1032的开口宽度相同,均为0.4~0.7㎜。第二固定板2的长度为12~14㎜,宽度为3~4.5㎜,厚度为1.5~2㎜,固定孔A201与固定孔B202之间的圆心距为3.5㎜。更具体的,第一固定板1的长度为19.5㎜,宽度为5㎜,厚度为1.8㎜。凹槽101的长度为13.5㎜,宽度为4㎜,深度为0.9㎜。穿线孔102的长度为6.5㎜,宽度为1.9㎜,厚度为0.9㎜。第一开口部1031和第二开口部1032的开口宽度相同,均为0.5㎜。第二固定板2的长度为13㎜,宽度为3.5㎜,厚度为1.7㎜。第一固定板1和第二固定板2的材质均为钛合金,连接线3和牵拉线4均为医用缝合线。

实施例2:如图1-图4所示,一种翻修型带袢固定板包括第一固定板1、第二固定板2和连接线3,第一固定板1与第二固定板2之间通过连接线3相连。第一固定板1的中部开设有凹槽101,凹槽101的中部贯穿开设有穿线孔102。凹槽101的长度大于第二固定板2的长度,凹槽101的深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固定板2的厚度。第一固定板1的一端贯穿开设有开口部103,开口部103包括第一开口部1031和第二开口部1032。其中第一开口部1031的一端与穿线孔下端部6连通,第一开口部1031的另一端延伸至凹槽下端部7。第二开口部1032的一端与凹槽下端部7连通,第二开口部1032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固定板下端部8。即穿线孔102与第一开口部1031互相连通,第一开口部1031与第二开口部1032互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采用上述的翻修型带袢固定板,包括以下步骤:

1)将移植物穿入第一固定线与第二固定线十字交叉形成的线环后对折,用医用缝合线将其绑定,然后牵拉线带动移植物和第二固定板移动并置于骨道外的皮质骨上;

2)若是第二固定板尺寸太小容易脱落,导致移植物脱落造成固定失败,从而进行翻修手术,在初次或翻修手术时,先将带袢固定板的第二固定板2拉出骨道后,再将牵拉线4和连接线3依次通过第一固定板1的第二开口部1032、第一开口部1031置于穿线孔102内;

3)通过调节连接线3,将第二固定板2沉入第一固定板1的凹槽101中,将第一固定板1与第二固定板2固定在骨道外的皮质骨上,拉紧连接线3后,再进行打结,把多余的连接线剪断。将第一固定板1与第二固定板2镶嵌在一起使用,起到加固效果,改善固定环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