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泪道再通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42759发布日期:2018-10-12 22:14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应用到眼科手术中起到泪道再通作用的引流管。



背景技术:

泪道堵塞是一种常见眼科疾病,包括上/下泪小管阻塞、泪总管阻塞、鼻泪管阻塞等,常发生在泪小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交界处。泪道堵塞会使病人长期流泪,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目前,临床上大都采用泪道再通技术对泪道堵塞进行手术治疗,比如中国专利文献CN 204306954U和CN 104066405A均公开了一种双节棍型的泪道再通管,其通过两个泪道引流导管分别插入上/下泪道解决再通问题。但是上述结构的泪道再通管的使用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再通过程中需要将两个泪道引流导管插入上/下泪道一定的时间,这时候上/下泪道内可能会因为材料过敏、留置时间太长等原因造成内部感染发炎,这时候按照普通手段,需要将两个泪道引流导从上/下泪道中抽出来,再将消炎用的消炎药、盐水、抗生素等液注入上/下泪道中,接着再把两个泪道引流导管重新插入上/下泪道中,由于泪道狭窄,这种方法不仅麻烦,延长治疗时间,还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很难在实际情况中得到广泛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泪道再通管存在的治疗时间长、容易给病人带来痛苦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需拔出泪道引流导管也能够快速治疗上/下泪道内发炎问题从而减轻病人痛苦的泪道再通引流管。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其包括上泪道再通引流管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所述上泪道再通引流管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的末端通过连接管连通,上泪道再通引流管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的管壁中插有探条,探条的末端设有把手,所述连接管上至少设有一个入液孔,所述上泪道再通引流管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的前端分别设有出液孔,且上泪道再通引流管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的周侧开有若干出液小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泪道再通引流管,使用时,可以按照正常的方法将上泪道再通引流管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分别插入上泪道和下泪道中,如果上泪道和下泪道中存在感染发炎等问题,这时候只需要将消毒盐水或抗生素等药液从入液孔注入,这些药液就可以从上泪道再通引流管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前端的出液孔和周侧的出液小孔排出,从而直接作用在上泪道和下泪道内的感染处,避免了需要先拔出泪道再通引流管再进行药液注入的问题,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减轻病人的痛苦。

进一步限定,所述上泪道再通引流管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的前端为圆锥钝头状。前端设置成圆锥钝头状既可以便于引导上泪道再通引流管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顺利进入上/下泪道中,还能够避免上泪道再通引流管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的前端尖刺状的结构对上/下泪道造成损伤。

进一步限定,所述上泪道再通引流管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上分别设有对应的刻度值。在上泪道再通引流管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上设置刻度值有利于医护人员准确有效观察上泪道再通引流管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插入上/下泪道的长度,避免出现插入过深或插入不够的问题。

进一步限定,所述入液孔有两个,分别设置在连接管与上泪道再通引流管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的连接处。上述限定是为了方便药液进入上泪道再通引流管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中,从而使药液快速作用于上/下泪道的感染处。

进一步限定,所述上泪道再通引流管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的长度均为40mm,连接管长度为8mm。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连接管上设置入液孔,在上/下泪道再通引流管上设置入出液孔和出液小孔,这有利于在上/下泪道再通引流管留置于泪道中的时候直接从连接管的入液孔注人药液,然后通过上/下泪道再通引流管上出液孔和出液小孔排出药液,从而避免出现需要拔出再通引流管再进行药液注入的过程,缩短了治疗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泪道再通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下泪道的解剖学上的构造说明图;

图中对应标示分别为:1-上泪道再通引流管,11-出液孔,12-出液小孔,2-下泪道再通引流管,3-连接管,31-入液孔,4-探条,41-后把手,5-刻度值,6-上泪道,7-下泪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泪道再通引流管,包括上泪道再通引流管1、下泪道再通引流管2和连接管3,所述连接管3连通上泪道再通引流管1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2的末端,上泪道再通引流管1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2的管壁中插有医用金属材质制成的探条4,探条4末端设有后把手41,通过控制探条4能够引导上泪道再通引流管1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2插入到上泪道6和下泪道7中,为了提高探条4的引导效果,探条4的前端尽量延伸到上泪道再通引流管1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2的前端。

连接管3上设有入液孔31用于注入药液,上泪道再通引流管1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2的前端设有出液孔12,且上泪道再通引流管1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2的周侧开有若干出液小孔13,出液孔12和出液小孔13都用于向上泪道6和下泪道7中引入药液。

上泪道再通引流管1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2的前端最好设计成圆锥钝头状,以便引导上泪道再通引流管1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2顺利进入到上/下泪道6、7中,还能够避免上泪道再通引流管1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2的前端尖刺状的结构对上/下泪道6、7造成损伤。

为了方便医护人员准确有效观察上泪道再通引流管1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2插入上/下泪道6/7的长度,避免出现插入过深或插入不够的问题,上泪道再通引流管1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2上分别设有对应的刻度值5。

具体实施时,上泪道再通引流管1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2的长度均为40mm,保证其有足够的长度插入上/下泪道6、7中,连通管长度为8mm。

入液孔31可以设置一个,恰好位于连接管3的中部,方便药液的注入以及药液朝两侧均分。

特别地,如果上泪道6和下泪道7中只有一个感染的话,为了能够方便单独处理,入液孔31也可以设置两个,分别位于连接管3上靠近与上泪道再通引流管1和下泪道再通引流管2的连接处,这样可以单独注射药液,药液也能快速作用到感染位置。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泪道再通引流管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