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烧伤骨折防水护理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2340发布日期:2019-01-18 19:31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烧伤骨折防水护理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护用具,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烧伤骨折防水护理套。



背景技术:

很多人由于四肢手术,或者烧伤,烫伤后无法洗浴,而且目前市面上没有行之有效的护具为其提供防水保护。市面上我们所常见的护具通常防水性较差,对患者产生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而且多为一次性产品并不经济环保,同时很多产品操作复杂,对四肢本来就有病患的患者在使用上造成不便,甚至是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烧伤骨折防水护理套,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对烧伤、烫伤患者的肌肤进行有效保护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烧伤骨折防水护理套,包括:容置人体受伤部位的套体和固定所述套体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由固定环及被所述固定环卡合住的弹性层组成,所述弹性层中部开设有圆形通孔,该通孔与套体内部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环由可拆卸连接的下固定环和上固定环组成,所述下固定环由一体成型的下内环、下外环、连接下内环与下外环的下连接槽组成,其中,所述下内环高度低于所述下外环高度;所述上固定环由一体成型的上内环、上外环、连接上内环与上外环的上连接槽组成,其中,所述上外环的高度低于所述上内环的高度;所述上固定环的上内环插入所述下固定环的下连接槽中,所述下固定环的下外环插入所述上固定环的上连接槽中,实现上、下固定环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下固定环的下外环的顶端外边缘还设置有一圈向外凸出的第一卡合层,所述上固定环上内环的内边缘还设置有一圈向里凸出的第二卡合层。

进一步地,所述下固定环的下连接槽上还向上设置有一圈凸筋,所述凸筋的高度和宽度低于所述下连接槽的高度和宽度,凸筋的高度低于下内环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套体具有一折叠的套口,所述套口套入所述下固定环内的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层的外边缘具有一折叠部,所述折叠部可被压合在所述下固定环和上固定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套体为透明的PVC防水膜,所述固定环为硬性的ABS 塑胶,所述弹性层由弹性硅胶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上固定环、下固定环及弹性层均为圆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上内环的厚度小于所述下连接槽的宽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新型烧伤骨折防水护理套,通过中间的弹性硅胶圈,方便患者的伤肢进入,而且防水密封性好,上固定环和下固定环的固定性能好,PVC材料的套体可以防水,并且可以多次利用,经济环保;本实用新型专为四肢烧伤烫伤、皮肤破损、安装石膏或者夹板、化疗、PICC/输液置针等情况需要洗澡的患者使用,能够有效保护受伤部位,防止遇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新型烧伤骨折防水护理套的下固定环的俯视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新型烧伤骨折防水护理套的上固定环的仰视剖面图。

图3为图1中的下固定环的A-A面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的上固定环的B-B面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下固定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固定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型烧伤骨折防水护理套的弹性层。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型烧伤骨折防水护理套的整体示意图1。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型烧伤骨折防水护理套的整体示意图2。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型烧伤骨折防水护理套的整体示意图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型烧伤骨折防水护理套,包括容置人体受伤部位的套体4和固定所述套体的固定部5,所述固定部5由固定环及被所述固定环卡合住的弹性层3组成,所述弹性层3 的中部开设有圆形通孔32,该通孔与套体4内部相连通。

所述套体4优选为透明的PVC防水膜,所述固定环优选为硬性的ABS 塑胶,所述弹性层优选为弹性硅胶。以胳膊为例,使用时,将胳膊从弹性层3的中央通孔伸入进去,而套体具有较大的容纳空间,故人体胳膊可在里头自由活动,由于弹性层3具有良好的弹性及防水性能,而弹性层又被卡合在固定环里,水不容易进去,套体4本身较为柔软,防水性能好。

具体来说,所述固定环由可拆卸连接的下固定环1和上固定环2组成,下固定环1和上固定环2均为圆形结构,所述下固定环1由一体成型的下内环13、下外环11、连接下内环13与下外环11的下连接槽14组成,其中,所述下内环13高度低于所述下外环11高度,下连接槽14的深度等于下内环13的高度;所述上固定环2由一体成型的上内环21、上外环23、连接上内环21与上外环23的上连接槽22组成,其中,所述上外环23的高度低于所述上内环21的高度,上连接槽22的深度等于上外环23的深度;所述上固定环2的上内环21的外径略小于下固定环1的下外环11的内径,但大于下内环13的内径,所述上固定环2的上内环21插入所述下固定环1 的下连接槽14中,所述下固定环1的下外环11插入所述上固定环2的上连接槽22中,实现上、下固定环的连接。

参照图5、图6所示,为了使得下固定环1和上固定环2固定更紧凑,所述下固定环1的下外环11的顶端外边缘还设置有一圈向外凸出的第一卡合层15,所述上固定环2的上外环23的内边缘还设置有一圈向里凸出的第二卡合层24,其中,第一卡合层15和第二卡合层24均为边缘处的一小段斜向卡合结构,当上固定环2的上内环21插入所述下固定环1的下连接槽 14,下固定环1的下外环11插入所述上固定环2的上连接槽22时,第一卡合层15和第二卡合层24,由于一个为朝上的卡合结构,一个为朝下的卡合结构,二者结合会使得下固定环1和上固定环2卡合的更紧,不容易分开,分离时,利用固定环自身的塑料弹性,向两侧用力拉伸即可使得下固定环1和上固定环2分离开。

所述套体4具有一折叠的套口,所述套口套入所述下固定环1内的凹槽内,然后会被卡合在下外环11和上内环21之间的空隙内。所述弹性层3 的外边缘具有一折叠部31,所述折叠部31同样会被卡合在下外环11和上内环21之间的空隙内。

所述下固定环1的下连接槽14上还向上设置有一圈凸筋12,凸筋12 位于连接槽中部,宽度和高度不大,所述凸筋12的高度和宽度分别低于所述下连接槽14的深度和宽度,凸筋12的高度同样低于下内环13的高度。由于存在凸筋12,弹性层3的折叠部31并不是平整的置于连接槽内,被顶住,再加上上固定环的上内环21对准下连接槽14的挤压,使得弹性层3 被挤压,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外部的水从固定环内通过弹性层流进套体4 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安装过程如下:首先将下固定环1放于某水平面内,下连接槽14方向向上;然后把弹性层3放于下固定环1内。再将弹性层3的折叠部31向上折起,并紧贴下外环11内壁。接下来把套体4 的套口向外翻折,并对准下固定环1的下连接槽14放入,套口折叠部紧贴下外环11内壁。最后将上固定环2的上内环21对准下连接槽14内的凸筋 12插入,从而将第一卡合层15和第二卡合层24咬合,同时下外环11插入上连接槽22内,使套体4和弹性层3与固定环连接、固定,并达到密封效果。

在图8所示出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套体4主要用于容纳长臂胳膊。

在图9所示出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套体4主要用于容纳断臂胳膊。

在图10所示出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套体4主要用于容纳腿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套体4不限于上述图8~图10所列举的几种形状,可根据人体不同的部位,以及不同年龄大小的患者,设置不同的形状以及不同的大小,在此不作任何限定。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推荐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指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