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修复部分缺失牙的固定修复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0738发布日期:2019-02-15 20:35阅读:6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修复部分缺失牙的固定修复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假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修复部分缺失牙的固定修复体。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牙齿脱落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在治疗时,通常是在缺失牙位上植入由人工制作的义齿,俗称假牙。

一般地,患者会因牙齿缺失而导致牙槽脊吸收,那么在做固定修复时,则需要通过种植修复或者通过固定桥修复。

然而,种植修复也是一项手术,对患者的身体素质要求高,将人工牙根植入于颌骨内,待其与牙槽骨形成骨结合后利用螺丝固定人工牙的修复方式。这种方法治疗周期长、费用昂贵,患者对手术的恐惧也很难消除和克服,种植牙的实施具有局限性。

固定桥修复是最具代表性的修复方式;它的制作需要磨切缺失牙旁边的自然牙,制备固位体后以桥架的方式将义齿粘固。基牙上制备固位体时为了获得足够的固位力,需要切割的牙体组织较多,经常会发生露髓、过敏反应,使用过程中粘接剂脱落、继发龋等经常诱发牙髓变性、坏死等病变。邻牙倾斜严重时,由于牙体预备量过多,通常需要先进行根管治疗。失去牙髓活性的基牙因为没有营养供应变脆易折,根折后的基牙往往需要拔除,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十分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修复部分缺失牙的固定修复体,安装简单、快速,利用自然牙的倒凹对整体支架起到固位作用,不伤害自然牙和牙体组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修复部分缺失牙的固定修复体,包括整体支架和扣合在整体支架上的修复体本体;所述整体支架由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左右拼合而成,第一、第二支架均包括栓突、位于栓突两端的翼板以及用于连接栓突和翼板的连接体;所述第一、第二支架拼合后,两端的翼板形成可与自然牙的倒凹相贴合的弧形;所述修复体本体设置为与缺失牙两侧的自然牙相吻合的形状,在修复体本体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一、第二支架的栓突和连接体拼合后的外形相适配的凹槽。

修复牙齿时,先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从缺失牙位置处的舌侧/额侧和唇侧/颊侧拼合,形成整体支架,两端的翼板贴合在缺失牙两边的自然牙近心倒凹和远心倒凹处;再将修复体本体扣合在整体支架外侧,形成与自然牙齐平的固定修复体。

达到的效果:固定修复体中的整体支架由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拼合而成,安装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从舌侧/额侧和唇侧/颊侧进行的拼合,安装简单、快速,并利用自然牙的倒凹对整体支架起到固位作用,不伤及自然牙,不需要切割牙体组织,因而无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周期较短。对前牙、后牙,单颗、多颗缺失牙进行修复都能达到较美观的效果,对咀嚼功能恢复较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栓突上开设有对应的固定孔,并通过固定件伸入固定孔中将拼合后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进行连接。

通过固定件将第一、第二支架进行连接后,整体支架的整体性更好,第一、第二支架受力后不易分散。可将固定孔设置为光孔或螺纹孔,固定件则对应的采用销轴或螺钉。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孔的直径为0.5mm-1.5mm。

将固定孔的直径设置在0.5mm-1.5mm范围内,外形美观,对栓突的强度影响较小。靠舌侧/额侧的第一支架上的固定孔贯穿栓突,靠唇侧/颊侧的第二支架上的固定孔不贯穿栓突,固定件从舌侧/额侧往唇侧/颊侧插入,操作更方便、简单。

进一步的,所述修复体本体的两端设置有可搭设在自然牙上表面的片状的支托。

支托可增强固定修复体的固定力;将支托设置为片状并与自然牙上表面上的下凹处适配,尽可能的减少支托带来的异物感。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的栓突的拼合面设置为相互适配的凹凸起伏状。

第一、第二支架拼合后,凹凸起伏状的拼合面咬合,便于拼合定位,还具有加强整体支架的整体性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的栓突的拼合面设置为平面。

平面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栓突、连接体和翼板一体成型。

一体成型的结构,使第一、第二支架具有强度高、耐用的特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整体支架的组合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1中修复体本体的上视示意图;

图5为第二优选实施例的整体支架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整体支架;2-修复体本体;11-第一支架;12-第二支架;13-固定件;111-栓突;112-翼板;113-连接体;114-拼合面;115-固定孔;21-凹槽;22-支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用于修复部分缺失牙的固定修复体,包括整体支架和扣合在整体支架上的修复体本体;所述整体支架由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从舌侧/额侧和唇侧/颊侧拼合而成,第一、第二支架均包括栓突、位于栓突两端的翼板以及用于连接栓突和翼板的连接体;所述第一、第二支架拼合后,两端的翼板形成可与自然牙的倒凹相贴合的弧形;所述修复体本体设置为与缺失牙两侧的自然牙相吻合的形状,在修复体本体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一、第二支架的栓突和连接体拼合后的外形相适配的凹槽。

修复牙齿时,先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从缺失牙位置处的舌侧/额侧和唇侧/颊侧拼合,形成整体支架,两端的翼板贴合在缺失牙两边的自然牙近心倒凹和远心倒凹处;再将修复体本体扣合并粘接在整体支架外侧,形成与自然牙齐平的固定修复体。

两个栓突拼合后的宽度参考缺失牙两侧的自然牙的大小,其底部紧密贴合缺失牙处的牙肉,方便整体支架的拼合、稳定以及分散或阻断作用到整体支架上的咬合力,达到各个方向的咬合力均匀分散到基牙和却失牙的牙槽脊上的效果。修复体本体上的凹槽与第一、第二支架上的栓突、连接体拼合后的外形适配,起到密封效果,严防食物进入。在不影响咬合以及美观的前提下,翼板的面积尽量覆盖到自然牙远心面、近心面的整个倒凹,并且与自然牙紧密贴合,达到较好的固位作用;同时翼板还可修复萎缩牙龈三角区,防止自然牙往缺失牙区域倾斜。

栓突的外廓尺寸大于连接件的外廓尺寸,修复体本体扣合在整体支架上时,位置稳定性更好。

达到的效果:固定修复体中的整体支架由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拼合而成,安装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从舌侧/额侧和唇侧/颊侧进行的拼合,安装简单、快速,并利用自然牙的倒凹对整体支架起到固位作用,不伤及自然牙。

实施时,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栓突上开设有对应的固定孔,并通过固定件伸入固定孔中将拼合后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进行连接。

通过固定件将第一、第二支架进行连接后,整体支架的整体性更好,第一、第二支架受力后不易分散。可将固定孔设置为光孔或螺纹孔,固定件则对应的采用销轴或螺钉。根据需要合理设置固定孔的数量。

实施时,所述固定孔的直径为0.5mm-1.5mm。

将固定孔的直径设置在0.5mm-1.5mm范围内,外形美观,对栓突的强度影响较小。靠舌侧/额侧的第一支架上的固定孔贯穿栓突,靠唇侧/颊侧的第二支架上的固定孔不贯穿栓突,固定件从舌侧/额侧往唇侧/颊侧插入,操作更方便、简单。

实施时,所述修复体本体的两端设置有可搭设在自然牙上表面的片状的支托。

支托可增强固定修复体的固定力;将支托设置为片状并与自然牙上表面上的下凹处适配,尽可能的减少支托带来的异物感。

实施时,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的栓突的拼合面设置为相互适配的凹凸起伏状。

第一、第二支架拼合后,凹凸起伏状的拼合面咬合,便于拼合定位,还具有加强整体支架的整体性的作用。

实施时,所述栓突、连接体和翼板一体成型。

一体成型的结构,使第一、第二支架具有强度高、耐用的特性。

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例,与第一优选实施例不同的是,实施时,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的栓突的拼合面设置为平面。

平面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