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热颈椎治疗护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91426发布日期:2019-06-13 15:40阅读:801来源:国知局
自发热颈椎治疗护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药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发热颈椎治疗护贴。



背景技术:

因不正确的坐立姿势,颈椎病出现井喷,目前西医除了手术外,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认为此病是慢性不良习惯引起的中老年恶患疾病,治疗起来还需要较为缓慢的过程。中药治疗时间较长,并对脾胃带来损害,而外贴或涂抹水剂,由于皮肤吸收有限,见效也极为缓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发热颈椎治疗护贴,可有效缓解颈椎不适疾病。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发热颈椎治疗护贴,包括塑料膜层、药物层、自热层、弹簧、旋转钮、、塑料管、支撑杆、圆柱板、扇形阻挡块、管盖、塑料覆盖膜;所述药物层固定在所述自热层的底端面上,所述塑料膜层的侧面包围地固定在所述自热层的侧面上,所述塑料膜层和所述药物层的底端面上固定一层不干胶层;所述塑料管垂直固定在所述塑料膜层的顶端面上,所述自热层位于所述塑料管的圆柱状内腔内;所述管盖固定在所述塑料管的顶端开口处以封闭所述内腔,所述管盖的端面上开设一个圆形通孔、四个扇环形通孔以连通所述内腔,所述扇环形通孔在所述管盖端面上平均分布,所述圆形通孔、扇环形通孔、内腔的轴线重合;圆柱状的所述圆柱板设置于所述管盖与所述支撑杆之间的所述内腔中,所述圆柱板的直径与所述内腔的直径相匹配;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内腔的轴线相交并垂直固定在所述内腔的内侧面上,所述弹簧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撑杆的中间处,所述弹簧另一端铰接在所述圆柱板的底端面中心处;四个所述扇形阻挡块的外侧面形状与所述扇环形通孔的内侧面形状相匹配,所述扇形阻挡块垂直固定在相对应的所述扇环形通孔在所述圆柱板的顶端面上的投影区域内;圆柱状的所述旋转钮的直径与所述圆形通孔的直径相匹配,所述旋转钮一端垂直固定在所述圆柱板的顶端面上,所述旋转钮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圆形通孔位于所述管盖的上方,所述旋转钮、圆柱板、圆形通孔的轴线重合;所述塑料覆盖膜粘接在所述管盖的顶端面上,所述圆形通孔、扇环形通孔、旋转钮均位于所述塑料覆盖膜内侧。

在所述的自发热颈椎治疗护贴中,所述药物层为由膏剂均匀刮粘的医用无纺布面。

在所述的自发热颈椎治疗护贴中,所述自热层为装有发热材料的医用无纺布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要使用护贴时,先揭开不干胶层,把护贴贴在患者颈部,撕掉塑料覆盖膜,使自热层中的发热材料接触空气发生反应散发热量,使药物层的药物快速渗入皮肤发挥治疗作用。扇形阻挡块在弹簧的作用下抵靠在管盖的底端面上,转动圆柱板可以调节扇形阻挡块与扇环形通孔重合的区域面积,这样就可以调节进入自热层的氧气量,以调节自热层的发热速率;扇形阻挡块进入扇环形通孔中时,进入自热层中的氧气量最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护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护贴的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管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管盖与扇形阻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塑料膜层、自热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1、不干胶层;2、塑料膜层;3、药物层;4、自热层;5、内腔;6、弹簧;7、旋转钮;8、圆形通孔;9、塑料管;10、支撑杆;11、圆柱板;12、扇形阻挡块;13、管盖;14、扇环形通孔;15、塑料覆盖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6所示的自发热颈椎治疗护贴,包括塑料膜层2、药物层3、自热层4、弹簧6、旋转钮7、、塑料管9、支撑杆10、圆柱板11、扇形阻挡块12、管盖13、塑料覆盖膜15。

药物层3固定在自热层4的底端面上,塑料膜层2的侧面包围地固定在自热层4的侧面上,塑料膜层2和药物层3的底端面上固定一层不干胶层1。本实施例中,不干胶层1上的不干胶是无毒医用胶,对人体无任何毒害。

药物层3为由膏剂均匀刮粘的医用无纺布面。膏剂中含当归,伸筋草、桑枝、草乌、藏红花,自然铜,乳香、没药,姜黄、鸡蛋壳、鸡血藤。膏剂的制备:高温蒸煮所选混合中草药浓浆---低温萃取出活性药离子---文火浓缩成膏剂。把膏剂均匀刮粘在医用无纺布面上形成药物层3。

自热层4为装有发热材料的医用无纺布袋。发热材料含铁粉、活性炭、非金属矿物粉和食盐。自热层4的制备:明胶涂刷---医用无纺布袋---由高纯度铁粉、活性炭、非金属矿物粉、无机盐等合成聚合物的发热材料均匀分散置无纺布袋内。

自发热作用机理:充分利用医用无纺布袋均匀不漏、透气性好的特点。 让其透气孔的稠密决定透氧速率来进行控制自热层4放热的时间和温度。本实施例中,当无纺布袋已确定时,还可以通过扇形阻挡块12与扇环形通孔14的配合来调节自热层4的放热速率。护贴不但能快速缓解症状,还更好地使药物通过皮下吸收,对病灶形成快速修复。正常在使用,即开袋,揭去不干胶,贴在颈椎患处,让自热层4的医用无纺布袋暴露在空气中,使空气中的氧气通过无纺布袋快速与无纺布袋中的高纯度的铁粉、活性炭、非金属矿物粉、无机盐和空气的氧缓慢地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热量,提升患处体温,促进局部血液加速循环,促使皮肤毛孔扩张,便于中药活性药离子快速渗进皮肤,对病灶部位进行修复,快速缓解患者不适症状。

塑料管9垂直固定在塑料膜层2的顶端面上,自热层4位于塑料管9的圆柱状内腔5内。这样就可以对自热层4的发热速率进行调节。

管盖13固定在塑料管9的顶端开口处以封闭内腔5,管盖13的端面上开设一个圆形通孔8、四个扇环形通孔14以连通内腔5,扇环形通孔14在管盖13端面上平均分布,圆形通孔8、扇环形通孔14、内腔5的轴线重合,以利于与扇形阻挡块12配合调节外界空气进入内腔5的数量。

圆柱状的圆柱板11设置于管盖13与支撑杆10之间的内腔5中,圆柱板11的直径与内腔5的直径相匹配。

支撑杆10与内腔5的轴线相交并垂直固定在内腔5的内侧面上,弹簧6一端固定在支撑杆10的中间处,弹簧6另一端铰接在圆柱板11的底端面中心处。这样弹簧6可使圆柱板11在内腔5中上下移动,同时圆柱板11可以转动。

四个扇形阻挡块12的外侧面形状与扇环形通孔14的内侧面形状相匹配,扇形阻挡块12垂直固定在相对应的扇环形通孔14在圆柱板11的顶端面上的投影区域内。扇形阻挡块12在弹簧6的作用下抵靠在管盖13的底端面上,转动圆柱板11可以调节扇形阻挡块12与扇环形通孔14重合的区域面积,这样就可以调节进入自热层4的氧气量,以调节自热层4的发热速率;扇形阻挡块12进入扇环形通孔14中时,进入自热层4中的氧气量最低。

圆柱状的旋转钮7的直径与圆形通孔8的直径相匹配,旋转钮7一端垂直固定在圆柱板11的顶端面上,旋转钮7的另一端穿过圆形通孔8位于管盖13的上方,旋转钮7、圆柱板11、圆形通孔8的轴线重合。这样通过转动旋转钮7能方便转动圆柱板11,以调节扇形阻挡块12与扇环形通孔14重合的区域面积。

塑料覆盖膜15粘接在管盖13的顶端面上,圆形通孔8、扇环形通孔14、旋转钮7均位于塑料覆盖膜15内侧,这样可以在未用护贴时,使自热层4与外界隔绝。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