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6859发布日期:2019-04-13 00:53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温热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热器具。



背景技术:

作为温热器具,具有如下类型的温热器具,其具备:在佩戴时覆盖双眼的眼罩主体、设置于眼罩主体的发热体、和设置于眼罩主体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一对挂耳部(例如专利文献1)。

这种温热器具能够通过将一对挂耳部分别挂于使用者的左右耳朵来进行佩戴,在佩戴该温热器具时,能够利用发热体加温使用者的眼睛周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9577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温热器具,其中,具备:眼罩主体,其覆盖双眼;发热体,其设置于所述眼罩主体;和一对挂耳部,其相对于所述眼罩主体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固定各自的一端部并挂于耳朵上,

所述一对挂耳部各自具有用于将该挂耳部挂于耳朵的挂耳用开口,

该温热器具具备距离调节部,该距离调节部能够调节将该温热器具展开为平坦时的所述一对挂耳用开口的两端间的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平面图,表示将挂耳部展开之前的折叠状态;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剖面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平面图,表示将挂耳部展开后的状态;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平面图,表示将挂耳部相对于眼罩主体的接合部局部剥离,并且将挂耳部展开后的状态;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平面图,将挂耳部相对于眼罩主体的接合部以比图4的状态更大的范围剥离,并且将挂耳部展开后的状态;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温热器具的平面图,表示展开挂耳部之前的折叠状态;

图7(a)、图7(b)、图7(c)及图7(d)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示意性的剖面图。

符号的说明

10 眼罩主体

10a 左眼覆盖部

10b 右眼覆盖部

11 第一薄片

12 第二薄片

13 接合部

14 上侧狭缝

15 下侧狭缝

18 收容空间

20 发热体

21 第一包覆薄片

22 第二包覆薄片

23 发热部

24 接合部

30 挂耳部

31 挂耳部构成薄片

32 挂耳用开口

33 接合部(固定部、距离调节部)

33a、33b 端部

34 第一挂耳用狭缝

35 第二挂耳用狭缝

36 第三挂耳用狭缝

37 易断裂部

100 温热器具

110 层叠部

111 第一层叠薄片部

112 第二层叠薄片部

113 翻折部

121 第一接合部(距离调节部)

122 第二接合部(距离调节部)

123 第三接合部(距离调节部)

具体实施方式

但是,如上所述的温热器具优选无论使用者的脸大小,眼罩主体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均适当贴合。

但是,根据本实用新型者们的研究,专利文献1等的温热器具中,关于这样的要求,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研发的,涉及一种无论使用者的脸大小,均能够使眼罩主体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地贴合的结构的温热器具。

以下,使用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此外,所有的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1~图5来说明第一实施方式。

此外,图2所示的截面的位置相当于图1所示的A-A线的位置。但是,图2中与图1不同,一对挂耳部30从眼罩主体10分开。

如图1~图3的任一者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具备:覆盖双眼的眼罩主体10、设置于眼罩主体10的发热体20、和相对于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固定各自的一端部并挂于耳朵的一对挂耳部30。一对挂耳部30各自具有用于将该挂耳部30挂于耳朵的挂耳用开口32。温热器具100具备距离调节部,该距离调节部能够调节使该温热器具100展开成平坦时的一对挂耳用开口32的两端间的距离L1(图3等)。

根据本实施方式,无论使用者的脸大小,均能够使眼罩主体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地贴合。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距离调节部包含一对挂耳部30与眼罩主体10的接合部33而构成,接合部33遍及横宽方向的规定范围R(图1,图3)地设置,并且能够剥离。

如图4或图5所示,通过局部剥离接合部33,与接合部33的剥离前的状态(图3)相比,能够增长距离L1。此外,在图5的状态下,与图4的状态相比,接合部33以更大的范围剥离,从而距离L1比图4的状态更长。

因此,通过根据使用者的脸大小剥离接合部33的适当范围,能够使眼罩主体10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贴合。即,无论使用者的脸大小,均能够使眼罩主体10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贴合。在此,眼睛周围是左右的眼睛及其周围附近的区域。

此外,如图4或图5所示,通过剥离接合部33,与图3所示的初期状态相比,增长距离L1,由此,挂耳部30变长,因此,将挂耳部30向横宽方向拉伸所需要的力与图3的状态相比变小。由此,能够使穿戴温热器具100时的温热器具100的穿戴感更松紧适中,因此,对于脸部大小较大的使用者来说,可以得到更舒适的贴合感。

另外,如图4或图5所示,通过剥离接合部33,与图3所示的初期状态相比,增长距离L1,由此,即使挂耳部30的基端部的上下宽度变小,将挂耳部30向横宽方向拉长所需要的力也比图3的状态变小。由此,也能够使穿戴温热器具100时的温热器具100的穿戴感更松紧适中,因此,对于脸部大小较大的使用者来说,可以得到更舒适的贴合感。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中,通过利用距离调节部调节一对挂耳用开口32的两端间的距离L1,从而将该温热器具100向横宽方向拉伸所需要的力的大小变化。

眼罩主体10具有例如覆盖左眼的左眼覆盖部10a和覆盖右眼的右眼覆盖部10b。左眼覆盖部10a及右眼覆盖部10b的平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分别形成为圆角的大致正方形形状。另外,左眼覆盖部10a和右眼覆盖部10b形成为相互大致相同的形状及尺寸。左眼覆盖部10a和右眼覆盖部10b在图3中左右排列配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左眼覆盖部10a和右眼覆盖部10b的边界位置形成有上侧狭缝14及下侧狭缝15,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该例子,眼罩主体10也可以不具有上侧狭缝14及下侧狭缝15。在该情况下,在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的中心位置将眼罩主体10左右分割成两部分时的左侧部分成为左眼覆盖部10a,右侧部分成为右眼覆盖部10b。

另外,本说明书中,横宽方向是如图3所示使眼罩主体10为平坦的状态下,与左眼覆盖部10a和右眼覆盖部10b的排列方向一致的方向。

另外,横宽方向也与在将一对挂耳部30展开并使温热器具100的整体为平坦的状态下,从一个挂耳部30朝向另一个挂耳部30的方向一致。

即,横宽方向是图3中的左右方向。

另外,本说明书中,上侧是指直立的使用者佩戴温热器具100的状态下成为上侧的方向,下侧是指直立的使用者佩戴温热器具100的状态下成为下侧的方向。上侧及下侧是图3中的上侧及下侧。

眼罩主体10形成为横宽的形状。

眼罩主体10由挠性的(柔软的)薄片材料构成。

眼罩主体10可以具有伸展性,也可以不具有伸展性。另外,眼罩主体10可以具有伸缩性,也可以不具有伸缩性。

在眼罩主体10具有伸展性或伸缩性的情况下,优选横宽方向上具有伸展性或伸缩性。

更详细而言,眼罩主体10具备在佩戴温热器具100时位于脸侧的第一薄片11和在佩戴时位于脸的相反侧的第二薄片12(图2)而构成。第一薄片11及第二薄片12各自也可以由单层的薄片构成,也可以是多个薄片的层叠体。

作为构成眼罩主体10的薄片材料(第一薄片11、第二薄片12)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无纺布、织布、其它针织物、聚乙烯或聚氨酯等的树脂膜、多孔质体、这些的任意两种以上的组合等。

第一薄片11和第二薄片12形成为相互相同的平面形状及尺寸,并且相互重合,且在接合部13相互接合。第一薄片11和第二薄片12可以通过粘合或粘接而接合,也可以通过热封而接合。

接合部13配置于例如眼罩主体10的(第一薄片11及第二薄片12的)周缘部的整周和眼罩主体10的从横宽方向的中央部的上端到下端的范围。即,接合部13配置于左眼覆盖部10a的周缘部和右眼覆盖部10b的周缘部。

在左眼覆盖部10a中除周缘部以外的区域、即左眼覆盖部10a的中央部,第一薄片11和第二薄片12相互不接合,在该区域,第一薄片11与第二薄片12的间隙构成收容发热体20的收容空间18。

同样地,在右眼覆盖部10b中除周缘部以外的区域、即右眼覆盖部10b的中央部,第一薄片11与第二薄片12相互不接合,在该区域,第一薄片11与第二薄片12的间隙构成收容发热体20的收容空间18。

即,温热器具100具备左右一对的发热体20,一个发热体20收容于左眼覆盖部10a的收容空间18,另一个发热体20收容于右眼覆盖部10b的收容空间18。因此,左右的发热体20保持于眼罩主体10的内部。

此外,使用者佩戴温热器具100时,以左眼覆盖部10a覆盖左眼并且左眼覆盖部10a内的发热体20覆盖左眼的方式,另外,以右眼覆盖部10b覆盖右眼并且右眼覆盖部10b内的发热体20覆盖右眼的方式,配置左右的发热体20。

在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的中央部的上缘部形成有从眼罩主体10的上缘向下方延伸的上侧狭缝14。在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的中央部的下缘部形成有从眼罩主体10的下缘向上方延伸的下侧狭缝15。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下侧狭缝15的长度尺寸(上下尺寸)比上侧狭缝14的长度尺寸(上下尺寸)大。即,下侧狭缝15比上侧狭缝14深。

上侧狭缝14形成于第一薄片11及第二薄片12,第一薄片11的上侧狭缝14和第二薄片12的上侧狭缝14俯视来看相互重合。

同样地,下侧狭缝15形成于第一薄片11及第二薄片12,第一薄片11的下侧狭缝15和第二薄片12的下侧狭缝15俯视来看相互重合。

上侧狭缝14及下侧狭缝15配置于左眼覆盖部10a与右眼覆盖部10b的边界位置。

此外,眼罩主体10也可以在中央部的上下具有将眼罩主体10切口的形状的切口形状部来代替上侧狭缝14及下侧狭缝15。

例如,如图2所示,发热体20具备第一包覆薄片21、第二包覆薄片22、和保持于第一包覆薄片21与第二包覆薄片22之间的薄片状的发热部23而构成。

发热体20的平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形成为圆角的大致正方形形状。

第一包覆薄片21和第二包覆薄片22形成为相互相同的形状及尺寸。第一包覆薄片21和第二包覆薄片22以它们的外形线一致的方式相互重叠,并且它们的周缘部彼此相互接合。由此,利用第一包覆薄片21和第二包覆薄片22,构成将发热部23收容于内部的收容体。第一包覆薄片21与第二包覆薄片22的接合可以通过粘合或粘接进行,也可以通过热封进行。

第一包覆薄片21及第二包覆薄片22的平面形状例如分别形成为圆角的大致正方形形状。

第一包覆薄片21和第二包覆薄片22中,第一包覆薄片21配置于第一薄片11侧、即佩戴温热器具100时成为脸侧的一方,第二包覆薄片22配置于第二薄片12侧、即佩戴时成为脸侧的相反侧的一方。

发热部23是含有易氧化性金属而构成,且利用该易氧化性金属与氧接触而发生的氧化反应中产生的热,产生经过加热的水蒸气的部位。发热部23含有易氧化性金属、反应促进剂、电解质及水。

发热部23的平面形状例如形成为大致正方形形状。发热部23保持于由第一包覆薄片21和第二包覆薄片22构成的收容体的内部、即第一包覆薄片21与第二包覆薄片22的间隙。

发热体20在图2及图3所示的接合部24,相对于眼罩主体10接合。接合部24配置于发热体20的横宽方向的一部分区域。此外,在图3中,俯视来看对接合部24存在的区域标注阴影。

此外,发热体20的刚性比眼罩主体10的刚性大,发热体20比眼罩主体10更难以变形。

在此,接合部24配置于发热体20的横宽方向的一部分区域,因此,能够限制眼罩主体10的伸缩被发热体20限制的范围,发热体20的接合部24以外的部位相对于眼罩主体10能够相对地移动。因此,在眼罩主体10具有伸展性或伸缩性的情况下,眼罩主体10中接合部24以外的部位能够容易地伸展或伸缩。

更详细而言,接合部24在例如各发热体20中配置于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的中心侧的端缘。

进一步详细而言,例如,发热体20的第二包覆薄片22的外表面中,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的中心侧的端缘从该端缘的上端到下端,相对于第二薄片12的内面在接合部24接合。

但是,本实用新型中,接合部24也可以遍及发热体20的整个面地配置。

另外,发热体20也可以不相对于第二薄片12的内表面,而相对于第一薄片11的内表面在接合部24接合,也可以相对于第一薄片11的内表面和第二薄片12的内表面两者在接合部24接合。

另外,第一薄片11的内表面也可以整个面相对于发热体20或第二薄片12在接合部24或接合部13接合。

同样地,第二薄片12的内面也可以整个面相对于发热体20或第一薄片11在接合部24或接合部13接合。

即,发热体20的一个面或两个面也可以整个面相对于第一薄片11或第二薄片12接合。

在此,第一包覆薄片21和第二包覆薄片22中的至少一者由具有透气性的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包覆薄片21的透气性比第二包覆薄片22的透气性高。此外,第二包覆薄片22可以具有透气性,也可以实质上不具有透气性。

另外,第一包覆薄片21为透湿性薄片。另一方面,第二包覆薄片22为透湿性薄片,或为不透湿性薄片。在第二包覆薄片22为透湿性薄片的情况下,该第二包覆薄片22的透气性与第一包覆薄片21的透气性相同,或比第一包覆薄片21的透气性低,或比第一包覆薄片21的透气性高。

另外,第一薄片11由具有透气性及透湿性的材料构成。第二薄片12可以具有透气性,也可以实质上不具有透气性。另外,第二薄片12可以具有透湿性,也可以实质上不具有透湿性。

一对挂耳部30各自由作为挠性的(柔软的)薄片材料的挂耳部构成薄片31构成。

挂耳部30在横宽方向上具有伸展性。进一步优选挂耳部30在横宽方向上具有伸缩性。

挂耳部构成薄片31也可以由单层的薄片构成,也可以是多个薄片的层叠体。

作为挂耳部构成薄片31,能够使用由无纺布等的纤维材料构成的纤维薄片。

一对挂耳部30各自的一端部在接合部33相对于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接合固定。即,一个挂耳部30的一端部在接合部33相对于左眼覆盖部10a的一端部固定。同样地,另一个挂耳部30的一端部在接合部33相对于右眼覆盖部10b的一端部固定。

更详细而言,例如,如图4所示,挂耳部30相对于第一薄片11中成为脸侧的面在接合部33通过接合进行固定。

挂耳部30相对于眼罩主体10的接合可以通过热封进行,也可以通过粘合或粘接进行。

此外,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挂耳部30中的眼罩主体10侧(左眼覆盖部10a侧或右眼覆盖部10b侧)称为基端(基端侧),将远离眼罩主体10的侧称为前端(前端侧)。即,挂耳部30的基端侧的部位相对于眼罩主体10利用接合部33固定。

挂耳部30的平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形成为与左眼覆盖部10a及右眼覆盖部10b同样的形状。

例如,如图1所示,在温热器具100被折叠的状态(展开之前的状态)下,每一个挂耳部30相对于左眼覆盖部10a及右眼覆盖部10b各自重合。

如图1及图3所示,接合部33形成为向横宽方向外侧成凸的弧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接合部33的弧的曲率遍及接合部33的全长一定或大致一定。

此外,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的两端缘也形成为向横宽方向外侧成凸的弧状,各接合部33沿着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的端缘弧状地延伸。

另外,如图1所示,在一对挂耳部30相对于左眼覆盖部10a及右眼覆盖部10b分别重叠的状态下,以图1中的左侧的挂耳部30的左端缘向左方成为凸的弧状的方式形成有该左侧的该挂耳部30,并且以图1中的右侧的挂耳部30的右端缘向右方成为凸的弧状的方式形成有该右侧的该挂耳部30。

此外,在图1的状态下,例如,一对挂耳部30的前端彼此连接。在一对挂耳部30的前端形成有上下延伸的易断裂部37。在使用温热器具100时,能够使构成挂耳部30的挂耳部构成薄片31沿着易断裂部37容易地断裂,使一对挂耳部30彼此分离。

该易断裂部37由例如形成于构成挂耳部30的挂耳部构成薄片31的半切断槽或针眼构成。

一对挂耳部30各自具有用于将该挂耳部30挂于耳朵的挂耳用开口32。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挂耳用开口32是贯通挂耳部30的表面和背面的贯通孔。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该例子,挂耳用开口32也可以是形成于挂耳部30的狭缝。

挂耳用开口32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挂耳用开口32在横宽方向上形成为长条。另外,挂耳用开口32的上下宽度尺寸朝向挂耳部30的前端侧而变宽。

挂耳用开口32在例如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挂耳部30的中央部。

一对挂耳部30各自分别具有与挂耳用开口32相连的第一挂耳用狭缝34、第二挂耳用狭缝35及第三挂耳用狭缝36。

其中,第一挂耳用狭缝34从挂耳用开口32的下缘向下方延伸。

第二挂耳用狭缝35从挂耳用开口32的前端缘的下部向前端侧斜向下延伸。

第三挂耳用狭缝36从挂耳用开口32的前端缘的上部向前端侧斜向上延伸。

例如,第一挂耳用狭缝34比第二挂耳用狭缝35长,第三挂耳用狭缝36比第二挂耳用狭缝35短。

此外,在使用温热器具100时,第一挂耳用狭缝34、第二挂耳用狭缝35及第三挂耳用狭缝36与挂耳用开口32成为一体,并成为挂耳用的开口。

因此,图1~图3所示的距离L1成为挂耳用开口32中也包含第一挂耳用狭缝34~第三挂耳用狭缝36的情况下的距离。

此外,温热器具100在使用前的状态下,被封入由软质包装材料构成的包装袋(未图示)。在使用时从包装袋中取出温热器具100,由此,发热体20的发热部23与空气中的氧接触,该发热部23进行发热,并且产生水蒸气(蒸汽温热),该水蒸气经由第一包覆薄片21及第一薄片11向外部放出。这样,发热体20在发热时伴随有水蒸气的产生,温热器具100以通过眼罩主体10中成为脸侧的面(例如第一薄片11)向外部放出水蒸气的方式构成。

因此,通过使用者佩戴温热器具100,从而向使用者的脸面供给该水蒸气。由此,使用者能够感到如同用热毛巾加温使用者的脸面那样的舒适。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是蒸汽温热器具。

在使用温热器具100时,将眼罩主体10的第一薄片11设为脸侧,将左眼覆盖部10a及右眼覆盖部10b分别贴在左右的眼睛的周围,并将一对挂耳部30分别挂于左右的耳朵。即,将一对挂耳部30的挂耳用开口32分别挂于左右的耳朵。

此外,在挂耳用开口32的周围形成有第一挂耳用狭缝34、第二挂耳用狭缝35及第三挂耳用狭缝36(参照图1等),因此,挂耳部30能够以不是线的面与耳朵接触,挂耳部30相对于耳朵的触感变得更柔软。

另外,在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的中央部的上缘部和下缘部分别形成有上侧狭缝14及下侧狭缝15,因此,温热器具100容易沿着脸的形状变形,温热器具100的贴合感提高。特别是通过形成下侧狭缝15,能够抑制眼罩主体10与鼻子的干扰。

在此,在穿戴了温热器具100的使用者感觉到温热器具100紧(小)的情况下,例如,如图4或图5所示,将接合部33局部剥离,将距离L1扩大,之后再次穿戴温热器具100。

由此,无论使用者的脸大小,均能够使眼罩主体10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贴合。在此,眼睛周围是左右眼睛及其周围附近的区域。

此外,在剥离接合部33时,在接合部33,以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的中央侧的端部33a为起点进行剥离。例如,如图3所示,将挂耳部30展开,将挂耳部30向前端侧拉伸,由此,能够将接合部33从端部33a侧剥离。

在此,如上所述,接合部33为向横宽方向外侧成凸的弧状,因此,端部33a相对于横宽方向的力容易相对地剥离。另一方面,在接合部33中,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的端侧的端部33b相对于横宽方向的力难以相对地剥离。因此,抑制接合部33完全剥离,并且容易以端部33b为起点局部剥离接合部33。

如以上那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具备能够调节将温热器具100展开为平坦时的一对挂耳用开口32的两端间的距离L1的距离调节部。

因此,使用距离调节部,将距离L1调节成与使用者的脸部大小相应的长度,由此,能够使眼罩主体10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贴合。

即,无论使用者的脸大小,均能够使眼罩主体10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贴合。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着,使用图6来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温热器具100。

本变形例的温热器具100其接合部33的形状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不同,在其它方面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同样地构成。

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接合部33在接合部33的横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即端部33b)局部屈曲,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相比,成为更凸的弧状的形状。

由此,将温热器具100展开成平坦时的一对挂耳用开口32的两端间的距离的调节宽度比第一实施方式大。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7(a)、图7(b)及图7(c)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其挂耳部30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不同,在其它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同样地构成。

图7(a)、图7(b)及图7(c)各自是与图4相同的位置的温热器具100的示意性的剖面图。但是,图7(a)、图7(b)及图7(c)中,仅表示温热器具100中的挂耳部30的基端部的附近部分,并且表示将挂耳部30沿横宽方向展开后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7(a)所示,构成一对挂耳部30各自的挂耳部构成薄片31在挂耳部30的基端部附近具有第一层叠薄片部111及第二层叠薄片部112的两层薄片部以重叠的方式折叠而构成的层叠部110。图7(a)所示的翻折部113是第一层叠薄片部111与第二层叠薄片部112的边界部。

第一层叠薄片部111和第二层叠薄片部112在第一接合部121、第二接合部122及第三接合部123这3个部位相互接合。这些第一接合部121、第二接合部122及第三接合部123在横宽方向上相互分开。从挂耳部30的基端侧,按照第一接合部121、第二接合部122及第三接合部123的顺序配置。

此外,第三接合部123例如也与翻折部113分开。

这些接合部位(第一接合部121、第二接合部122及第三接合部123)分别能够剥离。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距离调节部包含这些接合部位(第一接合部121、第二接合部122及第三接合部123)而构成。

即,挂耳部30中,从挂耳部30相对于眼罩主体10的固定部(接合部33)分开的部位相对于挂耳部30的其它部能够剥离地接合,距离调节部包含该接合部位而构成。

另外,在挂耳部30的横宽方向上分开的多个部位(例如,第一接合部121、第二接合部122及第三接合部123这3个部位)相对于挂耳部30中的其它部分别能够剥离地接合,距离调节部包含这些接合部位而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7(b)~(d)所示,通过剥离第一接合部121~第三接合部123中的任意一个以上,与图7(a)所示的初期状态相比,能够增长从挂耳部30的基端到挂耳用开口32的前端的距离L2。

即,图7(b)中表示剥离第一接合部121(图7(a))而第二接合部122及第三接合部123未剥离的状态,与图7(a)的状态相比,距离L2变长。

另外,图7(c)中表示剥离第一接合部121及第二接合部122(图7(a))而第三接合部123未剥离的状态,与图7(b)的状态相比,距离L2进一步变长。

另外,图7(d)中表示将第一接合部121、第二接合部122及第三接合部123(图7(a))全部剥离后的状态,与图7(c)的状态相比,距离L2进一步变长。

此外,温热器具100的整体的图示省略,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这样调节距离L2,因此,当然也能够调节将温热器具100展开成平坦时的一对挂耳用开口32的两端间的距离L1(参照图3~图5)。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根据使用者的脸大小,如图7(b)~(d)所示,将第一接合部121~第三接合部123中的任意一个以上以第一接合部121、第二接合部122及第三接合部123的顺序剥离,由此,能够调节距离L2,进而调节距离L1,因此,能够使眼罩主体10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贴合。即,无论使用者的脸大小,均能够使眼罩主体10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贴合。

此外,如图7(b)~图7(d)所示,通过剥离第一接合部121~第三接合部123,与图7(a)所示的初期状态相比,增长距离L2,由此,挂耳部30变长,因此,将挂耳部30向横宽方向拉伸所需要的力与图7(a)的状态相比变小。由此,能够使穿戴温热器具100时的温热器具100的穿戴感更松紧适中,因此,对于脸部大小较大的使用者来说,可以得到更舒适的贴合感。

另外,如图7(b)~图7(d)所示,通过剥离第一接合部121~第三接合部123,与图7(a)所示的初期状态相比,增长距离L2,由此,对于将挂耳部30向横宽方向拉伸的力的弹力比其它部大的层叠部110在横宽方向上的长度变短。由此,将挂耳部30向横宽方向拉伸所需要的力也与图7(a)的状态相比变小。由此,也能够使穿戴温热器具100时的温热器具100的穿戴感更松紧适中,因此,对于脸部大小较大的使用者说来,可以得到更舒适的贴合感。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中,通过利用距离调节部调节从挂耳部30的基端到挂耳用开口32的前端的距离L2(进而利用距离调节部调节一对挂耳用开口32的两端间的距离L1(参照图3等)),将该温热器具100向横宽方向拉伸所需要的力的大小变化。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温热器具100也可以如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不具备使用了接合部33的距离L1的调节功能。因此,第二实施方式中,接合部33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成为图1及图3所示那样的弧状的形状。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挂耳部30中从固定部(接合部33)分开的部位相对于挂耳部30的其它部能够剥离地接合的例子,但挂耳部30中从固定部(接合部33)分开的部位也可以相对于眼罩主体10能够剥离地接合。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温热器具100具有3个接合部位(第一接合部121~第三接合部123)的例子,但接合部位只要为一个部位以上即可。

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还包含只要能够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各种变形、改良等实施方式。

例如,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挂耳部30具有横宽方向的伸展性或伸缩性的例子,但挂耳部30也可以不具有横宽方向的伸展性或伸缩性。

另外,发热体20也可以是不放出蒸汽的发热性的物体。因此,温热器具100也可以不是蒸汽温热器具,而仅是温热器具。

另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上述实施方式包含以下的技术思想。

<1>一种温热器具,其中,具备:眼罩主体,其覆盖双眼;发热体,其设置于上述眼罩主体;和一对挂耳部,其相对于上述眼罩主体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固定各自的一端部并挂于耳朵上,

上述一对挂耳部各自具有用于将该挂耳部挂于耳朵的挂耳用开口,

该温热器具具备距离调节部,该距离调节部能够调节将该温热器具展开为平坦时的上述一对挂耳用开口的两端间的距离。

<2>根据<1>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上述距离调节部包含上述一对挂耳部与上述眼罩主体的接合部而构成,

上述接合部遍及横宽方向的规定范围地设置,并且能够剥离。

<3>根据<2>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上述接合部形成为向横宽方向外侧成凸的弧状。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上述挂耳部中,从上述挂耳部相对于上述眼罩主体的固定部分开的部位相对于该挂耳部的其它部或上述眼罩主体能够剥离地接合,上述距离调节部包含该接合部位而构成。

<5>根据<4>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上述挂耳部在横宽方向上分开的多个部位相对于该挂耳部的其它部或上述眼罩主体分别能够剥离地接合,上述距离调节部包含这些接合部位而构成。

<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通过利用上述距离调节部调节上述一对挂耳用开口的两端间的距离,从而将该温热器具向横宽方向拉伸所需要的力的大小变化。

本申请主张以2016年12月28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特愿2016-257086号为基础的优先权,并将其公开的全部内容在此引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