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7720发布日期:2018-11-07 20:50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



背景技术:

麻醉机是用来进行吸入麻醉和呼吸管理的重要医疗设备,麻醉呼吸管路是麻醉机直接管理患者呼吸气体和人工通气的管道系统,麻醉呼吸回路结构目前在麻醉管理、术后监护以及重症病人和呼吸衰竭的治疗过程中已被广泛应用,其呼吸管路结构影响呼吸的正确性,目前,医院使用的麻醉呼吸管路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管路易变形,影响使用,并且管路之间的连接不牢固,易脱落。

公开号为CN20421955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一次性使用麻醉呼吸管路,包括Y型呼吸管,过渡接头以及螺纹软管,所述过渡接头的两端口分别连接Y型呼吸管和麻醉面罩,所述Y型呼吸管上端接口和过渡接头与麻醉面罩相连接的接口为双层结构,内外层之间设有数个支撑条,所述支撑条沿接口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且长度大于接口长度的三分之一,Y型呼吸管接口下端设有一连接气室,气室两侧连接有两个气口分别连接螺纹软管。

通过采用双层结构且设置有支撑条使得呼吸管路的连接更加牢固,在Y型呼吸管接口下端设置有连接气室,增加了呼吸管路的强度,使其不易变形;但是,根据原设计的说明书以及说明书附图可知,Y形呼吸管的各个支管是连通设置的,与Y形呼吸管连通设置的麻醉机、呼吸机以及病人呼出的气体都会在Y型呼吸管内进行混合,缺少气体导向功能,导致麻醉机产生的麻醉剂可能从连接呼吸机的螺纹软管散出,呼吸机产生的氧气也可能进入连接麻醉机的螺纹软管内而导致氧气提供不足,一般医院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就会增大麻醉机以及呼吸机的输出功率并增加护士看护以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具有能够将麻醉剂与病人呼出的气体分隔开来的效果,使得病人呼入的麻醉剂在一定程度内属于可以预见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包括Y型呼吸管、呈L形设置的过渡接头、气管导管以及两根螺纹软管,所述Y型呼吸管包括与过渡接头一端固定连接的上端气管以及两个呈分叉状设置且与两根螺纹软管固定连接的下端气管,所述过渡接头另一端与气管导管固定连接,所述Y型呼吸管还包括连通上端气管以及两个下端气管的气室,其中一所述下端气管上设置有与气室连通设置用于实现呼出气体排出以及氧气输入的双向导通机构,另一所述下端气管上设置有与气室连通设置用于实现麻醉剂单向导入的单向导通机构。

如此设置,通过能够实现麻醉剂单向倒入的单向导通机构以及能够实现呼吸器体排出和氧气输入的双向导通机构配合,使得当病人吸气时,麻醉机产生的麻醉剂以及呼吸机产生的氧气能够分别通过单向导通机构和双向导通机构进入Y型呼吸管内,并最终被病人吸入,此时,麻醉机产生的麻醉剂不会从连接呼吸机的螺纹软管散出,而呼吸机产生的氧气也不会逸散到连接麻醉机的螺纹软管内;当病人呼气时,病人呼出的气体只能够通过连接呼吸机的螺纹软管散出,不会有麻醉机产生的麻醉剂混合,使得麻醉机产生的麻醉机输出的麻醉剂不会被稀释,从而能够保持在较佳的范围内。

进一步设置:所述单向导通机构以及双向导通机构均包括设置于下端气管上端用于连通下端气管与气室的连接片,两所述连接片靠近气室的一侧上均设置有第一嵌槽,两所述第一嵌槽内均设置有第一贯通孔,两所述第一嵌槽内均转动连接有分别嵌接于两个第一嵌槽内的第一密封板,所述双向导通机构的连接片远离气室的一侧上还设置有多个环第一嵌槽设置的第二嵌槽,所述第二嵌槽内设置有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嵌槽内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气室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二嵌槽密封设置的第二密封板。

如此设置,当病人吸气时,Y型呼吸管内气压发生变化,此时,两个下端气管因为连通的螺纹软管内充满了氧气或者麻醉机,气压会相对较大,气室内因为病人吸入气体,气压会相对较小,两端气压存在一定的气压差,使得第一密封板会向气压较低的一面进行翻转,使得下端气管与上端气管处于导通的状态,此时,氧气和麻醉剂会进入气室内并被病人吸入;当病人呼吸时,气室内会充满病人呼出的气体,使得气室内的气压大于两个下端气管内的气压,因为第一密封板会受到第一嵌槽的限制导致病人呼出的气体无法从第一贯通孔内散到两个下端气管内,从而实现单向导通机构的单向导通效果;但是,病人呼出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二贯通孔从气室内散出,当病人吸气时,第二密封板会受到气压以及弹簧的限制将第二贯通孔密闭,从而双向导通机构的双向导通效果。

进一步设置:两所述第一嵌槽上端均设置有转动槽,两所述转动槽内均对称设置两根分别设置于两个转动槽两侧的转动轴,两所述第一密封板上端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供两根转动轴插接的第三贯通孔。

如此设置,当病人吸气时,第一密封板两侧会产生较大的气压差,使得第一密封板能够以转动轴为圆心发生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密封板能够解除对第一贯通孔的密闭工作。

进一步设置:所述连接片包括左连接件以及右连接件,所述左连接件以及右连接件以转动槽的中间位置为分隔线,所述左连接件的切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插孔,所述右连接件的切面上设置有多个分别插接于各个第一插孔内的第一插杆。

如此设置,将设置于右连接件上的转动轴以及设置于左连接件上的转动轴分别插入设置于连接部上的第三贯通孔的两端,然后利用设置于右连接件上的第一插杆插接于设置于左连接件上的第一插孔内实现连接片与第一密封板的组装,结构简单。

进一步设置:两所述下端气管与气室连通设置的一端均设置有多个第二插孔,两所述连接片的边缘位置上设置有多根分别插接于各个第二插孔内的第二插杆。

如此设置,利用设置于连接片上的第二插杆直接插入设置于下端气管上的第二插孔实现单向导通机构以及第二单向导通机构的快速安装。

进一步设置:两所述连接片靠近下端气管的一面上均设置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上设置有多个供第二插杆插接的第三插孔。

如此设置,利用密封垫能够填补连接片与下端气管之间的缝隙,确保连接片与下端气管的密封性。

进一步设置:两所述连接片的外壁上均对称设置有两道限位槽,所述气室内壁两侧对称设置有四道分别嵌接于各道限位槽内的限位块。

如此设置,通过将设置于气室内壁上的限位块嵌入设置于连接片外壁上的限位槽内实现气室的快速安装,利用限位块和限位槽能够增加气室与连接片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强气室与连接片之间的气密性。

进一步设置:所述限位块的宽度大于限位槽的宽度,所述限位槽靠近气室的一端设置有倒直角一,所述限位块靠近上端气管的一端设置有与倒直角一相切设置的倒直角二。

如此设置,限位块的宽度大于限位槽的宽度使得限位块与限位槽的配合属于过盈配合,能够进一步加强气室和连接片之间的气密性,利用设置于限位槽上的倒直角一以及设置于限位块上的倒直角二便于限位块插入限位槽内。

进一步设置:所述上端气管与气室连通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嵌槽,所述气室与上端气管连接的一端上设置有嵌接于第三嵌槽内的凸起。

如此设置,利用凸起和第三嵌槽能够增加气室与上端气管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强气室与上端气管之间的气密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单向导通机构与双向导通机构的配合,使得病人吸气时,呼吸机产生的氧气以及麻醉机产生的麻醉剂能够被病人吸入,而病人呼气时,病人排出的气体只能够从双向导通机构排出,从而确保病人排出的气体不会进入与麻醉机连接的螺纹软管内,麻醉机产生的麻醉剂也不会进入与呼吸机连接的螺纹软管内。

附图说明

图1为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的组装示意图;

图3为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的双向导通机构与单向导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的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的气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Y型呼吸管;11、上端气管;12、下端气管;13、气室;131、凸起;132、限位块;1321、倒直角二;14、双向导通机构;141、第二嵌槽;142、第二贯通孔;143、弹簧;144、第二密封板;145、第一密封板;146、连接部;147、第三贯通孔;15、单向导通机构;151、连接片;1511、左连接件;1512、第一插孔;1513、右连接件;1514、第一插杆;152、第一贯通孔;153、限位槽;1531、倒直角一;154、转动槽;155、转动轴;156、第一嵌槽;157、第二插杆;16、第二插孔;17、密封垫;171、第三插孔;18、第三嵌槽;2、过渡接头;3、气管导管;4、螺纹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对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结合图1和图2所示,包括Y型呼吸管1、与Y型呼吸管1固定连接呈L形设置的过渡接头2、与过渡接头2远离Y型呼吸管1的一端固定连接的气管导管3以及两根与Y型呼吸管1远离过渡接头2的一端固定连接的螺纹软管4,Y型呼吸管1包括与过渡接头2固定连接的上端气管11以及两个分别与两根螺纹软管4固定连接的下端气管12;其中,两根下端气管12与上端气管11连通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单向导通机构15以及双向导通机构14,Y型呼吸管1内还设置有用于连通两个下端气管12与上端气管11的气室13。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单向导通机构15以及双向导通机构14均包括分别插接于两个下端气管12上端用于连通下端气管12与气室13的连接片151,两个连接片151靠近气室13的一侧上均设置有第一嵌槽156,两个第一嵌槽156内均设置有第一贯通孔152,两个第一嵌槽156上端均设置有转动槽154,两个转动槽154内均对称设置两根转动轴155,两个第一嵌槽156内均转动连接有用于供麻醉机或氧气进入气室13内以供病人吸入的第一密封板145,两个第一密封板145上端设置有连接部146,连接部146上设置有供两根转动轴155插接的第三贯通孔147;其中,双向导通机构14的连接片151远离气室13的一侧上还设置有多个环第一嵌槽156设置的第二嵌槽141,第二嵌槽141内设置有第二贯通孔142,第二嵌槽141内固定连接有弹簧143,弹簧143远离气室1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用于供病人呼出气体排出的第二密封板144,两个连接片151的外壁上均对称设置有两道限位槽153,下端气管12与气室13连通设置的一端均设置有多个第二插孔16,两个连接片151的边缘位置上设置有多根分别插接于各个第二插孔16内的第二插杆157。

结合图2和图4所示,连接片151包括左连接件1511以及右连接件1513,左连接件1511以及右连接件1513以转动槽154的中间位置为分隔线,左连接件1511的切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插孔1512,右连接件1513的切面上设置有多个分别插接于各个第一插孔1512内的第一插杆1514;其中,两个连接片151靠近下端气管12的一面上均设置有用于增强连接片151与下端气管12之间气密性的密封垫17,密封垫17上设置有多个供第二插杆157插接的第三插孔171。

结合图2和图5所示,上端气管11与气室13连通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嵌槽18,气室13与上端气管11连接的一端上设置有嵌接于第三嵌槽18内用于增加气室13与上端气管11接触面积的凸起131,气室13内壁两侧对称设置有四道分别嵌接于各道限位槽153内用于增加气室13与连接片151密封性的限位块132;其中,限位块132的宽度大于限位槽153的宽度,限位槽153靠近气室13的一端设置有倒直角一1531,限位块132靠近上端气管11的一端设置有与倒直角一1531相切设置以便于限位块132插入限位槽153内的倒直角二1321。

工作原理:当病人吸气时,麻醉机产生的麻醉剂以及呼吸机产生的氧气能够分别通过单向导通机构15和双向导通机构14进入Y型呼吸管1内,并最终被病人吸入,此时,因为气室13内气流流动方向的影响使得麻醉机产生的麻醉剂不会从连接呼吸机的螺纹软管4散出,而呼吸机产生的氧气也不会逸散到连接麻醉机的螺纹软管4内;当病人呼气时,病人呼出的气体只能够通过设置有双向导通机构14且连接呼吸机的螺纹软管4散出,不会有麻醉机产生的麻醉剂混合,使得麻醉机输出的麻醉剂不会被稀释,从而能够保持在较佳的范围内。

当病人吸气时,Y型呼吸管1内气压发生变化,此时,两个下端气管12因为连通的螺纹软管4内充满了氧气或者麻醉剂,气压会相对较大,气室13内因为病人吸入气体,气压会相对较小,两端气压存在较大的气压差,使得第一密封板145会向气压较低的一面进行翻转,使得下端气管12与上端气管11处于导通的状态,此时,氧气和麻醉剂会进入气室13内,并从上端气管11被病人吸入,从而产生一定的气流,使得单向导通机构15以及双向导通机构14处于持续导通的状态,当病人吸气的后期,病人吸气的强度会降低,导致麻醉呼吸管路内的气流强度降低,最终使得气流不足以支撑第一密封板145翻转,最终导致密封板关闭,使得单向导通机构15和双向导通机构14关闭,而气室13内残留的气体则会被病人后续的吸气动作吸入,使得气室13内最终不会留下太多氧气和麻醉剂。

当病人呼吸时,气室13内会充满病人呼出的气体,使得气室13内的气压大于两个下端气管12内的气压,因为第一密封板145会受到第一嵌槽156的限制导致病人呼出的气体无法从第一贯通孔152内散到两个下端气管12内,从而实现单向导通机构15的单向导通效果,但是,病人呼出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二贯通孔142从气室13内散出,当病人吸气时,第二密封板144会受到气压以及弹簧143的限制将第二贯通孔142密闭,从而双向导通机构14的双向导通效果,当病人呼吸的后期,病人呼出的气流强度不足以将受弹簧143限制的第二密封板144打开,使得气室13内还会残留下部分排气,当病人下次吸气时,这部分带有热量的排气会和氧气和麻醉剂混合,能够将病人吸入的气体湿化加热。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