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防感染的输液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24435发布日期:2018-11-23 18:57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防感染的输液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液接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防感染的输液接头。



背景技术:

临床试验过程中,当患者需要长期输液时,通常会体外留置导管进行输液,现有的无针连接输液技术有普通和正压连接。普通输液接头通常使用1~5天,正压连接通常使用15天以内,由于细菌易侵入,不易清洁,需要经常更换,导致患者易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且留置时间短,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和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防感染的输液接头,解决现有输液接头存在的细菌易侵入,不易清洁,留置时间短,需要经常更换,易导致患者发生感染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防感染的输液接头,包括上壳体、与所述上壳体相连通的下壳体、以及含有抗感染药物的活塞,其中,所述活塞设置在所述上壳体的内腔中。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设有从上到下贯通的一字型、十字型或锥形切口,所述抗感染药物设置在所述切口中。

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由相互连通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组成,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外部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内径。

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由相互连接的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组成,所述第三连接段设置在所述第四连接段的外部。

具体地,所述第三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密封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段的上端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内腔中,所述第四连接段的下端伸出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段的外部。

具体地,所述第三连接段的上端设有连接凸台,所述第三连接段通过所述连接凸台与所述第二连接段焊接、粘接或卡合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三连接段的下端内壁设有内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为工字型结构,所述活塞由相互连接的第一水平段、第一竖直段和第二水平段组成,其中所述第一水平段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水平段的长度;所述第二水平段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内腔中,所述第四连接段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水平段的下端密封接触;所述第一水平段伸出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内腔,且所述第一水平段的上端面高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上端面1~5mm。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为倒置的T字型结构,所述活塞由相互连接的第二竖直段和第三水平段组成,其中所述第三水平段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内腔中,所述第四连接段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水平段的下端密封接触;所述第二竖直段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内腔中,且所述第三水平段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上端面平齐。

具体地,所述活塞采用医用硅胶或医用弹性聚氨酯材料制成。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防感染的输液接头,将上壳体与下壳体相连通形成密封输液通道,通过在上壳体中设置含有抗感染药物的活塞,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结构简单,易于操作,自动封闭效果好,消毒简便彻底。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防感染的输液接头,输液前,含有抗感染药物的活塞完全处于密闭状态,双重保险地有效防止抑制细菌和异物侵入;输液时,将预连器械从活塞端插入即可,活塞与预连器械紧凑配合,有效预防漏液漏血;输液结束时,拔出预连器械活塞能够自动完全闭合,同时在上壳体与下壳体相连通形成的密封输液通道内自动产生正压,有效避免由于拔出预连器械时产生的漏液、漏血现象,预防感染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预防感染的输液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预防感染的输液接头的第一种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预防感染的输液接头的第二种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预防感染的输液接头的上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预防感染的输液接头的下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预防感染的输液接头的第一种活塞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预防感染的输液接头的第二种活塞结构图。

图中:1:上壳体;101:第一连接段;102:第二连接段;2:下壳体;201:第三连接段;202:第四连接段;203:凸台;3:活塞;301:第一水平段;302:第一竖直段;303:第二水平段;304:第二竖直段;305:第三水平段;306:切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预防感染的输液接头,包括上壳体1、与上壳体1相连通的下壳体2、以及含有抗感染药物的活塞3,其中,活塞3设置在上壳体1的内腔中。

进一步来说,抗感染药物为盐酸米诺环素、利福平或两者的混合物。

其中,盐酸米诺环素是一种广谱、高效、速效、长效的半合成抗菌四环素类抗生素,通过对氨酰基转移RNA与信使RNA核糖得体上受体位点结合的阻滞而干扰蛋白合成,故起到抑菌作用,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和较长的半衰期。

其中,利福平是一种常见的广谱抗生素药,能与依赖DNA的RNA多聚酶的b牢固结合,抑制细菌RNA的合成,防止该酶与DNA连接,从而阻断RNA转录过程,使DNA和蛋白的合成停止。

如果将盐酸米诺环素与利福混合使用,则减少了单独用药的耐药性,增强了输液接头的抑菌菌谱,从而有效预防感染,把发生率降低到最少。

具体来说,活塞3采用医用硅胶或医用弹性聚氨酯材料制成,在活塞3上设有从上到下贯通的切口306,切口306为一字型、十字型或锥形,抗感染药物设置在切口306中,通过在切口306中设置抗感染药物,则将预连器械从切口306处插入后即可输液,操作方便,自动封闭效果好,能够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消毒简便彻底。

具体来说,上壳体1由相互连通的第一连接段101和第二连接段102组成,第一连接段101的内径小于第二连接段102的内径。

其中,第一连接段101的外部设有外螺纹,用于连接外部接头。

具体来说,下壳体2由相互连接的第三连接段201和第四连接段202组成,第三连接段201设置在第四连接段202的外部。

其中,第三连接段201与第二连接段102密封连接,从而使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形成完全密封的输液通道。

具体来说,第三连接段201的上端设有连接凸台203,第三连接段201通过连接凸台203与第二连接段102焊接、粘接或卡合连接。

其中,第四连接段202的上端设置在第二连接段102的内腔中,第四连接段202的下端伸出设置于第三连接段201的外部。

其中,在第三连接段201的下端内壁设有内螺纹,用于连接外部接头。

具体来说,活塞3具有以下两种结构:

第一种、活塞3为工字型结构,活塞3由相互连接的第一水平段301、第一竖直段302和第二水平段303组成,其中第一水平段301的长度小于第二水平段303的长度。第二水平段303设置在第二连接段102的内腔中,第四连接段202的上端与第二水平段303的下端密封接触。可以将第一水平段301伸出第一连接段101的内腔,且使第一水平段301的上端面高于第一连接段101的上端面1~5mm,如图6为第一种活塞结构图,如图2为安装了第一种活塞后的输液接头结构图。

第二种、活塞3为倒置的T字型结构,活塞3由相互连接的第二竖直段304和第三水平段305组成,其中第三水平段305设置在第二连接段102的内腔中,第四连接段202的上端与第三水平段305的下端密封接触。第二竖直段304设置在第一连接段101的内腔中,可以将第三水平段305的上端面与第一连接段101的上端面平齐设置,如图7为第二种活塞结构图,如图3为安装了第二种活塞后的输液接头结构图。

输液前,活塞3完全处于密闭状态,通过活塞3的自身闭合与抗感染药物相结合,双重保险地有效防止抑制细菌和异物侵入。输液时,将预连器械从活塞3的切口306处插入,活塞3与预连器械紧凑配合,有效预防漏液漏血。输液结束时,活塞3随着预连器械的拔出而自动完全闭合,同时在上壳体1与下壳体2相连通形成的密封输液通道内自动产生正压,有效避免由于拔出预连器械时产生的漏液、漏血现象。

在临床使用中,抗感染药物能够缓释于活塞3周围而预防输液接头受感染,从而避免由于输液接头感染而引起患者发生感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预防感染的输液接头,具有如下几种制备方法:

第一种制备方法为:

S1、将浓度≥99%的甲醇和浓度≥98%的乙酸乙酯两种溶剂置于一个玻璃容器中,使用搅拌器搅拌5~20分钟,将抗感染药物加入玻璃容器中继续搅拌,直至充分溶解制备为抗感染药液。

S2、将抗感染药液使用恒温加热器加热,使抗感染药液温度达到30~60度并维持稳定。

S3、将活塞载体完全浸泡于加热后的抗感染药液中10~60分钟取出,用纯化水清洗活塞载体上除切口以外其余的抗感染药液,然后将活塞载体置于通风橱1~2天晾干,获得含有抗感染药物的活塞。

S4、将含有抗感染药物的活塞安装在上壳体中,再将上壳体与下壳体进行安装,使上壳体与下壳体相连通形成密封输液通道,获得预防感染的输液接头。

其中,抗感染药物为盐酸米诺环素,每毫升抗感染药液中含有盐酸米诺环素0.5~100mg。

其中,抗感染药液中甲醇的含量为40%,乙酸乙酯的含量为60%。

第二种制备方法为:

S1、将浓度≥99%的甲醇和浓度≥98%的乙酸乙酯两种溶剂置于一个玻璃容器中,使用搅拌器搅拌5~20分钟,将抗感染药物加入玻璃容器中继续搅拌,直至充分溶解制备为抗感染药液。

S2、将抗感染药液使用恒温加热器加热,使抗感染药液温度达到30~60度并维持稳定。

S3、将活塞载体完全浸泡于加热后的抗感染药液中10~60分钟取出,用纯化水清洗活塞载体上除切口以外其余的抗感染药液,然后将将活塞载体置于30~60度烘箱中晾干,获得含有抗感染药物的活塞。

S4、将含有抗感染药物的活塞安装在上壳体中,再将上壳体与下壳体进行安装,使上壳体与下壳体相连通形成密封输液通道,获得预防感染的输液接头。

其中,抗感染药物为利福平,每毫升抗感染药液中含有利福平0.25~100mg。

其中,抗感染药液中甲醇的含量为12%,乙酸乙酯的含量为88%。

第三种制备方法为:

S1、将浓度≥99%的甲醇和浓度≥98%的乙酸乙酯两种溶剂置于一个玻璃容器中,使用搅拌器搅拌5~20分钟,将抗感染药物加入玻璃容器中继续搅拌,直至充分溶解制备为抗感染药液。

S2、将抗感染药液使用恒温加热器加热,使抗感染药液温度达到30~60度并维持稳定。

S3、将活塞载体完全浸泡于加热后的抗感染药液中10~60分钟取出,用纯化水清洗活塞载体上除切口以外其余的抗感染药液,然后将将活塞载体置于30~60度烘箱中晾干,获得含有抗感染药物的活塞。

S4、将含有抗感染药物的活塞安装在上壳体中,再将上壳体与下壳体进行安装,使上壳体与下壳体相连通形成密封输液通道,获得预防感染的输液接头。

其中,抗感染药物为盐酸米诺环素和利福平的混合物,其中每毫升抗感染药液中含有盐酸米诺环素0.5~100mg,利福平0.25~100mg。

其中,抗感染药液中甲醇的含量为15%,乙酸乙酯的含量为85%。

也即,在上述各制备方法中,抗感染药液中甲醇的含量可以设置为12~40%,乙酸乙酯的含量可以设置为60~88%。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预防感染的输液接头,通过将上壳体与下壳体相连通形成密封输液通道,并在上壳体中设置含有抗感染药物的活塞,能够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结构简单,易于操作,自动封闭效果好,消毒简便彻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