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8563发布日期:2018-08-31 19:50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将揉捏施疗件引入靠背部内侧的按摩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靠背部的内部设置有导轨等引导机构并能够利用导轨等沿上下方向引导背部按摩机构的按摩器,已知有如专利文献1中所示的按摩器。

该专利文献1中的按摩器构成为:在座椅式按摩器的靠背部、座部、放脚架部上设置导轨,从而能够使按摩部(按摩机构)沿着该导轨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特开2015-80483号(图3)

另外,专利文献1的按摩器中所设置的导轨在靠背部的内侧以沿着上下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方式而设置,从而按摩机构能够沿着该导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在如上的专利文献1的按摩器结束按摩时,按摩机构在移动至导轨的最上端之后变为停止状态(导轨的上端为起始点(homeposition))。

但是,在按摩机构位于起始点的状态下,当将按摩器作为沙发或自动调节座椅利用时,从按摩机构朝向前方突出的揉捏施疗件会碰到使用者的头部或脖颈等,多数情况下会造成干扰。尤其是,揉捏施疗件为了能够接触施疗部位,而较之靠背部的前面朝向前方突出一个施疗件的厚度左右的情况较多,突出的揉捏施疗件碰到就坐的使用者而妨碍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入座感的可能性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摩器,该按摩器能够实现即使在将身体倚靠在靠背部的情况下,揉捏施疗件也不会碰到使用者的身体,并且,即使在作为座椅用而使用者就坐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使用者提供舒适的入座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按摩器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即,本发明的按摩器具备:靠背部、配置在所述靠背部内侧的背部按摩机构、以及配置在所述靠背部内侧且沿上下方向引导所述背部按摩机构的第一导轨,该按摩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轨以朝着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并且,在所述第一导轨的上端侧形成有朝向后方引入所述背部按摩机构的引入部。

另外,优选:所述引入部是使所述第一导轨的上端侧朝向后方弯曲并延伸而形成。

另外,优选:所述第一导轨的与所述引入部对应的部分,是朝向与所述第一导轨的较之所述引入部位于下侧位置处的部分相交叉的方向延伸设置的。

另外,优选:所述背部按摩机构具备对使用者的施疗部位进行揉捏施疗的揉捏施疗件、以及与所述第一导轨啮合的升降齿轮;所述揉捏施疗件设置在比所述背部按摩机构上所设有的所述升降齿轮更靠前侧的位置。

另外,优选:所述按摩器配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导轨,所述背部按摩机构构成为:在沿着所述第一导轨上下移动的所述升降齿轮和沿着所述第二导轨上下移动的导向体这两部位处被引导。

另外,优选:所述引入部能够将所述背部按摩机构向后方引入与所述揉捏施疗件的厚度相对应的距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座椅式按摩器,即使在将身体倚靠在靠背部的情况下,揉捏施疗件也不会碰到使用者的身体,并且,在作为座椅用而使用者就坐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使用者提供舒适的入座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按摩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按摩器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被引入状态下的背部按摩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被拉出状态下的背部按摩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将被引入状态下的背部按摩机构沿上下方向切断时的剖视图。

图6是将被拉出状态下的背部按摩机构沿上下方向切断时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按摩器

2…座部

3…靠背部

4…扶手部

5…座部按摩机构

6…座部施疗件

7…背部按摩机构

8…控制部(控制器)

9…引入部

10…支撑架

11…第一导轨

12…第二导轨

13…揉捏旋转轴

14…揉捏臂部件

15…揉捏施疗件

16…第一电动机

16a…第一电动机的驱动轴

17…第二电动机

17a…第二电动机的上侧驱动轴

17b…第二电动机的下侧驱动轴

18…升降旋转轴

19…拍打旋转轴

20…倾斜轴榖部

23…橡皮套部

24…连接轴部件

26…偏心轴榖部

27…弹簧部件

28…升降齿轮

29…齿轮齿

30…导向体

31…基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按摩器1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按摩器1为具备使用者能够就坐那样的座椅形状的外观的座椅式按摩器。该第一实施方式的按摩器1具有:供使用者就坐的座部2、就坐于座部2上的使用者倚靠的靠背部3、以及支撑就坐于座部2上的使用者的两肘的扶手部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以具备座部2和扶手部4的座椅式按摩器为例,但本发明的按摩器1也能够适用于无座部2及扶手4而仅具备靠背部3的按摩器(例如,片式按摩器等)。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及图2中以箭头表示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作为说明按摩器1时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这些方向与从就坐于按摩器1上的使用者处观察的方向一致。进而,对于上述各方向,在图1及图2中适当地使用箭头进行表示。

座部2是平坦地形成以使使用者能够就坐的部分,且配置于按摩器1的中央。另外,为了能够目视确认内部,在图1中省略了中央的平坦部分,但是,实际的按摩器1的中央具有平坦的部分,使用者能够就坐于该平坦的部分。

在座部2的内部设置有座部按摩机构5,座部按摩机构5构成为:利用向上方突出的座部施疗件6,对就坐于座部2的使用者的施疗部位(臀部或大腿部的施疗部位)进行揉捏按摩、拍打按摩、抓揉按摩及振动按摩等。

图示例中的座部按摩机构5构成为:在前后各具有一组沿左右排列的四个座部施疗件6(按摩球),总计具有八个座部施疗件。另外,座部按摩机构5利用沿前后方向配置于座部2的内部的引导机构,而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扶手部4是用于放置就坐于座部2的使用者的左右肘的部分,且分别设置于座部2的左端侧和右端侧。扶手部4形成为比座部2更向上方鼓出、换言之为朝向上方呈圆弧状鼓出的形状,并且,在朝向上方鼓出的上端上放置使用者的肘部。在左右任意一个扶手部4(图示例中为右侧的扶手部4)上,设置有对上述座部按摩机构5和后述背部按摩机构7输出按摩动作等的操作信号的控制部8(控制器)。

接着,对靠背部3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靠背部3是以沿上下方向立起的方式设置于座部2的后方的部件,且形成为上下方向上长的形状,以能够支撑就坐于座部2上的使用者的后背。具体而言,该靠背部3为从座部2的后端附近朝向后方上侧呈倾斜状地设置的部件,且在相对于座部2保持倾斜状态的状态下被固定。

在靠背部3的内部,设置有通过将金属性的管材组合等而形成的支撑架10,能够支撑施加在靠背部3上的使用者的体重和装置的重量。另外,在靠背部3的前侧配置有聚氨酯泡沫塑料等的缓冲部件,以能够给予使用者舒适的就坐感。另外,虽然图1中有所省略,但靠背部3中所设置的支撑架10和缓冲部件等内部结构被外壳覆盖,靠背部3的内部结构设置在外壳内侧的无法目视确认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靠背部3的内部(内侧)设置有背部按摩机构7和第一导轨11,其中,背部按摩机构7对倚靠在靠背部3上的使用者的背部的施疗部位进行按摩,第一导轨11能够将该背部按摩机构7向靠背部3的倾斜方向(前方下侧~后方上侧)引导。另外,如图3中以虚拟线所示,在第一导轨11的前侧还设置有第二导轨12,其中,第二导轨12与第一导轨11同样地沿上下方向引导背部按摩机构7。即,背部按摩机构7构成为能够由第一导轨11和第二导轨12这两个导轨沿上下方向进行引导。

如图3及图4所示,背部按摩机构7具有细长的揉捏臂部件14、以及设置于揉捏臂部件14的前端侧并对使用者的背部的施疗部位进行揉捏按摩的揉捏施疗件15,其中,揉捏臂部件14在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基体31上从与后述揉捏旋转轴13连接的基端侧朝向前方的稍上侧突出。揉捏施疗件15和揉捏臂部件14这对部件,在左右各设有一对,并且能够利用后述的电动机(第一电动机16)的旋转驱动力进行动作。

在背部按摩机构7中,第一电动机16及第二电动机17这两个电动机设置于基体31上。上述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6、17使驱动轴的轴心朝向上下方向而配置,并且沿左右方向相互并排设置。第一电动机16是两个电动机中的被配置在右侧的电动机,产生对施疗部位进行揉捏按摩的驱动力(旋转驱动力)。另外,第二电动机17是被配置在左侧的电动机,产生使背部按摩机构7沿上下方向移动(升降)的驱动力(升降驱动力)以及对施疗部位进行拍打按摩的驱动力。

第一电动机16以向上方伸出驱动轴16a的方式进行安装。第一电动机16的驱动轴16a的旋转驱动力通过由蜗杆(wormgear)和蜗轮(wormwheel)构成的动力传递机构而被传递至揉捏旋转轴13。如此一来,第一电动机16所产生的旋转驱动力在被减速的状态下传递至揉捏旋转轴13,从而驱动揉捏旋转轴13围绕朝向左右方向的轴心进行旋转。

第二电动机17是与第一电动机16同样地以驱动轴的轴心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安装的电动机。该第二电动机17与第一电动机16不同,是向上方和下方两个方向分别伸出驱动轴17a、17b的双轴电动机。

第二电动机17的上侧驱动轴17a的旋转驱动力通过由蜗杆和蜗轮构成的动力传递机构,被传递至轴心朝向左右方向的升降旋转轴18。如此一来,第二电动机17所产生的旋转驱动力的一部分在被减速的状态下传递至升降旋转轴18,从而驱动升降旋转轴18围绕朝向左右方向的轴心进行旋转。

另一方面,第二电动机17的下侧驱动轴17b所产生的旋转驱动力也通过由蜗杆和蜗轮构成的动力传递机构被传递至拍打旋转轴19,从而驱动拍打旋转轴19围绕朝向左右方向的轴心进行旋转。

接着,对利用被传递至上述揉捏旋转轴13、升降旋转轴18及拍打旋转轴19的旋转驱动力进行动作的揉捏按摩机构、拍打按摩机构及升降机构进行说明。

揉捏按摩机构具有设置在揉捏旋转轴13的左端侧和右端侧的左右一对的倾斜轴榖部20。该左右一对的倾斜轴榖部20是以轴心朝向左右方向的方式设置的圆筒状部件,并且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围绕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的轴心旋转的倾斜凸轮面。各倾斜凸轮面形成为在左右的倾斜轴榖部20中倾斜方向呈相反(正相反)。例如,在左侧的倾斜凸轮面为朝向左下倾斜的情况下,右侧的倾斜凸轮面为朝向右下倾斜,左侧的倾斜凸轮面为朝向左上倾斜的情况下,右侧的倾斜凸轮面为朝向右上倾斜。经由圆环状的轴承部件,揉捏臂部件14的基端侧以围绕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的轴心转动自如的方式外嵌在各倾斜凸轮面上。

另一方面,在揉捏臂部件14的基端侧的后端面上形成有橡皮套(boots)部23。该橡皮套部23是能够支撑后述连接轴部件24的球节部的部件,形成为能够前后左右摆动自如地与球节部相连接,由该橡皮套部23和球节部构成了球铰式的连接结构。即,通过该球铰式的连接结构,限制了揉捏臂部件14随着倾斜轴榖部20进行连带转动。

因此,即使驱动上述揉捏旋转轴13进行旋转,由于揉捏臂部件14被限制了随着倾斜轴榖部20进行连带转动,因而,揉捏臂部件14虽然在倾斜凸轮面上进行滑动,但是不会与倾斜轴榖部20一体地转动。另外,即使揉捏臂部件14被限制了连带转动,其向左右方向的摆动也是被允许的。因此,结果是:被传递了揉捏旋转轴13的旋转驱动力的揉捏臂部件14在左右方向上反复摆动。

另外,由于在左侧的倾斜轴榖部20和右侧的倾斜轴榖部20中上述倾斜凸轮面的倾斜方向呈相反,因此,左右的揉捏臂部件14、14彼此反复交替地进行相互接近动作和相互分离动作,从而能够对位于反复接近或分离的揉捏施疗件15之间的施疗部位进行揉捏按摩。

另外,拍打按摩机构具有:使轴心朝向左右方向而配置的拍打旋转轴19、以及设置于该拍打旋转轴19上的偏心轴榖部26。该偏心轴榖部26是围绕朝向左右方向的轴心旋转的圆板状的部件,并且,偏心轴榖部26以相对于拍打旋转轴19的轴心偏心的状态被安装。而且,偏心轴榖部26与上述揉捏臂部件14的基端侧利用连接轴部件24相连接。因此,当驱动拍打旋转轴19旋转时,揉捏臂部件14的基端侧以短的周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使设置于揉捏臂部件14的前端的揉捏施疗件15以短的周期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反复往返,由此能够利用揉捏施疗件15进行拍打施疗部位的拍打按摩。

另外,在连接轴部件24的上下方向的中途侧设置有弹簧部件27,该弹簧部件27容许连接轴部件24沿着上下方向的伸缩且将偏心轴榖部26和揉捏臂部件14连接。当设置了如上的弹簧部件27时,能够缓和在拍打按摩时由揉捏施疗件15施加于施疗部位的冲击。

上述升降机构是使背部按摩机构7沿上下方向上升或下降的部件,具有使轴心朝向左右方向而配置于揉捏旋转轴13的后侧的升降旋转轴18、以及配置于该升降旋转轴18两端的升降齿轮28。该升降齿轮28以与形成于靠背部3上的第一导轨11啮合的方式被安装。

具体而言,经由上述的具有蜗杆和蜗轮的动力传递机构将第二电动机17所产生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升降旋转轴18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侧,从而升降旋转轴18被驱动为围绕朝向左右方向的轴心而旋转。在升降旋转轴18的左右两端上分别设置有升降齿轮28。

左右的第一导轨11是以沿着靠背部3的倾斜方向的方式配置成沿上下呈倾斜状的部件。在各第一导轨11的表面(前面)上,形成有朝向前方的与上述升降齿轮28啮合的齿轮齿29,通过使升降齿轮28与第一导轨11的齿轮齿29啮合,从而背部按摩机构7能够沿着第一导轨1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能够在第一导轨11上沿上下方向行进)。

另外,在第一导轨11的前侧,设置有与第一导轨11同样地沿着上下方向铺设的第二导轨12。该第二导轨12与第一导轨11不同,是不具备齿轮齿29的槽状的导轨(滑动导轨),并且能够在滑动状态下沿上下方向引导背部按摩机构7的导向体30。具体而言,该导向体30是从背部按摩机构7的下端侧的左右侧面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从背部按摩机构7的左侧面向左方向突出且从右侧面向右方向突出)的圆筒状部件。另外,第二导轨12具有向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能够供导向体30插入的槽,进而,该槽形成为沿着第二导轨12的铺设方向。因此,在使升降齿轮28与第一导轨11的齿轮齿29啮合而背部按摩机构7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时,背部按摩机构7的导向体30也沿着第二导轨1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从而背部按摩机构7在升降齿轮28和导向体30这两部位处被引导。具体而言,构成为在基体上的上端侧设置有升降齿轮28、且在下端侧设置有导向体30。

另外,本发明的按摩器1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导轨11的上端侧具有朝向后方引入背部按摩机构7的引入部9。

该引入部9是使第一导轨11的上端侧向后方弯曲并延伸而形成的部件。即,第一导轨11的与引入部9对应的部分,是朝向与第一导轨11的较之引入部9位于下侧位置处的部分相交叉的方向(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的。

接着,对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的引入部9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5及图6所示,引入部9是使第一导轨11的上端侧朝向后方沿大致垂直的方向弯曲的部分。该引入部9弯曲的方向为沿着前后方向,与第一导轨11的较之引入部9位于下侧位置处的部分所沿着的大致上下方向呈大致垂直相交。

另外,在第一导轨11的与该引入部9对应的部分的上侧也形成有上述齿轮齿。而且,引入部9的弯曲部分形成为具有一定程度大的曲率半径,以使升降齿轮28能够顺利地通过该弯曲部分。另外,具体而言,优选第一导轨11的位于引入部9下侧位置处的部分与第一导轨11的对应引入部9的部分以60°~120°的角度相交叉。

进而,在以揉捏施疗件15的前后方向的厚度为基准的情况下,引入部9的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对于后方的延伸设置长度)设定为0.5个~1个该厚度左右。如此操作,则将揉捏施疗件15向后方引入0.5个~1个该厚度左右的距离,从而能够使揉捏施疗件15的前方突出量减少被引入部分的量。

即,当在第一导轨11的上端侧设置上述引入部9时,能够将升降齿轮28向后方引入,起始点(homeposition)的背部按摩机构7的姿势呈向后方倾倒,因此能够将揉捏施疗件15的朝向前方的突出量抑制于较小。因此,即使将身体倚靠在靠背部3上时,揉捏施疗件15也不会碰到使用者的身体,并且,在作为座椅用而使用者就座于按摩器1的情况下,也能够给予使用者舒适的入座感。

另外,通过设置引入部9而能够实现的背部按摩机构7的倾斜动作,是使设置有上述导向体30的背部按摩机构7的下端成为摆动中心的动作,并且,是以下端为中心而使背部按摩机构7的上端侧向后方倒入的动作。因此,优选背部按摩机构7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基体31的宽度)预先形成为比第一导轨11及第二导轨12的左右方向的间隔窄,以使背部按摩机构7的上端侧不会干扰第一导轨11及第二导轨12。

另外,背部按摩机构7是以下端为中心而使设置有揉捏施疗件15的上端沿前后方向摆动的结构,因而,优选使揉捏施疗件15设置于背部按摩机构7的与摆动中心的下端隔开距离的上端侧,具体而言是使揉捏施疗件15设置于升降齿轮28的前侧(前方斜上方),以向后方大幅引入揉捏施疗件15。

即,在利用上述按摩器1将揉捏施疗件15向后方引入时,优选进行如下操作。

即,图6中表示了升降齿轮28的位置较之引入部9存在于下侧的按摩器1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在使位于引入部9下侧位置处的第一导轨11部分从下方向上方上升时的升降齿轮28的情况下,揉捏施疗件15呈向前方上侧突出。

但是,如图5所示,在经过了弯曲部分后,升降齿轮28在第一导轨11的与朝向水平方向的引入部9对应的部分上向后方行进,设有升降齿轮28的背部按摩机构7的上端侧的位置也向后方变化。于是,以位于第二导轨12上的下端侧为中心,背部按摩机构7的上端侧向前方行进,背部按摩机构7的姿势由沿上下方向立起转变为向后方倾倒,随着姿势的变化,揉捏施疗件15的位置向后方移动0.5个~1个厚度左右的距离,从而揉捏施疗件15不再明显向前方突出。

因此,即使在将身体倚靠在靠背部3的情况下,过于向前突出的揉捏施疗件15也不会碰到使用者的身体,在仅用作座椅倚靠而就坐的情况下,也能够给予使用者舒适的入座感。

另外,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非限制性的。特别是,在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中未明确公开的事项,例如运行条件或作业条件、各种参数、构成物的尺寸、重量、体积等,并未超出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实施的范围,而是采用只要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便能够容易地想到的值。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