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复合缝合线结合套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22018发布日期:2019-06-05 22:19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管状复合缝合线结合套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状复合缝合线结合套件(tubetypemulti-suturekit),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既能够维持管状缝合筛网管的形态,又能够容易插入于人体的一体具有珠子(bede)、缝合芯线(coreyarn)及缝合筛网管的管状复合缝合线结合套件,所述管状复合缝合线结合套件通过如下方式构成,即,将珠子置于针的前端,将缝合芯线和缝合筛网管熔接在珠子,并且沿针内部的中空部配置缝合芯线,而且用缝合筛网管包裹针外部。由此,在插入人体时,使发生出血的可能性达到最小,并且通过缝合芯线的支撑力来减小人体组织对缝合筛网管的压迫力,以维持缝合筛网管的形态,从而能够使组织在缝合筛网管的内部空间进行再生。



背景技术:

作为手术用缝合材料来使用的缝合线是用于缝合手术创伤引起的组织受损部位的线,根据在体内降解与否来分为可生物降解缝合线和非生物降解缝合线。

可生物降解缝合线是一种对组织损伤部进行缝合后经过规定时间就会自然降解消失的线,主要用于皮肤固定或软组织缝合。非生物降解缝合线是一种在对组织损伤部进行缝合后也不会降解的线,主要在血管、整形外科手术时使用。

这些缝合线由于与人体组织的紧密性良好,因此作为假体来使用的情况越发增多,例如插入人体组织来支撑组织或恢复形态(volume)。

例如,人体组织包含自愈物质,所述自愈物质在异物侵入皮肤内部时会包裹住异物,以保护皮肤组织免受异物侵入。这样的自愈物质不仅保护皮下组织,而还提供强化皮下层内部肌肉的功能。从而,通过在人体内插入并固定缝合线,能够使人体组织间暂时产生张力,进而可用于预防皮肤下垂或凹陷,或者复原等。

上述方法为用针将线插入皮下层内部的方法,与切开皮肤后将线插入缝合的埋线疗法相比,具有手术简单且患者负担少的优点。

韩国公开专利10-2015-0107292号(2015.09.23公开;以下称为“现有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有整形手术丝的整形手术针。所述现有文献1中,在针内部配置有手术丝,并且在手术丝的端部形成有突起,手术丝配置在针的中空部,突起位于针前端,从而具有如下优点,即,在插入皮肤过程中,通过突起使血管损伤达到最小,并通过手术丝侧面上形成的多个刺,能够增大与皮肤层的结合力。虽然现有文献1由于与人体组织的结合力高而有助于防下垂手术,但是具有如下缺点,即,体积小,所以在除皱手术中效果差,但如果增加手术丝的厚度,则会导致针变粗,会增加受术者的抗拒感。

韩国公开专利10-2014-0127333号(2014.11.03公开;以下称为“现有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得到改善的缝合物。所述现有文献2中,在管状壁的一端一体形成有针,以提供体积感,从而手术时使皮肤膨胀。然而,现有文献2的管状壁在插入人体时受到来自人体组织的压力,导致管状壁形态塌陷变形,体积感显著降低。

韩国授权专利第10-1748755号(20107.06.13授权:以下称为“现有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医用线插入装置。所述现有文献3提供医用线,所述医用线包括:中空形状的注射针;可吸收缝合线,一部分插入于注射针中而剩余部分则设置在外部;金丝,用于将所述可吸收缝合线固定在注射针。另外,金丝内置有缝合线且呈卷绕形态,因此在插入人体后,皮肤容易在金丝内部空间中再生。另外,在插入人体的过程中,有时位于针前端部的缝合线部分会断开,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进一步形成引线槽,既能避免缝合线断开又能将针固定起来。然而,所述现有文献3中的针前端以楔形形成,因此插入人体时可能会破坏血管,并且为形成引线槽,还需对针实施精密加工,这导致针的制造成本增加,并且在针前端形成了引线槽,由此产生不规则的面,当插入人体的过程中,这种不规则的面会撕裂破坏人体组织。

韩国授权专利第10-1534814号(2015.07.01授权;以下称为“现有文献4”)公开了一种除皱网组件。所述现有文献4中,第一室和第二室串联构成,向人体插入由包裹第一室和第二室的网构成的网组件时,是通过针的中空部来实现插入的,因此需要使用粗针,这会引起受术者的抗拒感,而且需要先将针插入人体后再将网组件插入于针中,所以网组件的插入过程繁琐,导致手术时间变长。

从而,需要一种刺入人体组织时,既能容易引导缝合线进入皮肤,又能最小地破坏血管,并且使体内压力引起的形态变形达到最小,确保皮肤再生空间的新的缝合线结合套件。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管状复合缝合线结合套件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最小地破坏血管,又能容易插入于人体组织并能够确保皮肤再生空间的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注入器结合以注射组织再生所需的物质的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解决所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管状复合缝合线结合套件用于插入皮肤以支撑人体组织或确保皮肤再生空间,所述管状复合缝合线结合套件包括:珠子(20),形成为呈球状的圆形或多边形;缝合芯线(30),一端粘贴在所述珠子;缝合筛网管(40),两股以上缝合线交叉形成为网状管体,内置有所述缝合芯线且一端粘贴在所述珠子。

所述管状复合缝合线结合套件进一步包括:针(50),在内部中空流路(51)引入有所述缝合芯线(30),前端通孔(52)与珠子(20)相接触,外表面被缝合筛网管(40)包裹;杯状针支撑体(60),在所述针(50)的后端与所述针(50)结合为一体来支撑针,在所述杯状针支撑体(60)的开口的后端的内表面形成有与注入器结合的结合部。

另外,可通过粘合剂、热熔接、超声波熔接中的一种来实现所述珠子(20)与缝合芯线(30)及缝合筛网管(40)的粘贴。

另外,在所述针的侧面还形成有一个或多个侧面通孔。

另外,所述侧面通孔(53)形成在针的与针支撑体相邻的后方侧,并且从前端通孔引入的缝合芯线(30)的后端从所述侧面通孔(53)引出,从侧面通孔引出的缝合芯线的后端熔接固定在针支撑体(60)的前端侧。

另外,在所述针还粘贴有管状的张力构件,所述张力构件通过前后方向的移动来密封侧面通孔,并且将从侧面通孔露出的缝合芯线夹入固定在所述张力构件和其内部的针之间。

所述缝合芯线(30)选自一股形成的单丝、多股形成的复合丝、外表面形成有突起的突起形单丝、将单丝或复合丝捻起来或打结而成的形态的丝中的一种。

所述缝合芯线(30)和缝合筛网管(40)的材料选自可生物降解材料组和非生物降解材料组中的一种以上,可生物降解材料组由选自聚乙醇酸(polyglycolicacid,pga)、聚乙丙交酯(polyglactin,pgla)、聚对二氧环己酮(polydioxanone,pdo)、聚(羟基乙酸-己内酯-乳酸)共聚物(poly(glycolide-co-caprolactone),pgcl),、聚l-乳酸(polyl-lacticacid,plla)、聚乳酸(polylacticacid,pla)、聚已酸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织金复合丝(goldweaving)、壳聚糖(chitosan)中的单个聚合物或聚合了2种以上的共聚物组成;非生物降解材料组由尼龙、聚丙烯、聚丙烯乙烯或铁氟龙、硅组成。

此时,所述缝合芯线(30)和缝合筛网管(40)分别由相同种类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形成,或者由不同种类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形成。

另外,所述缝合芯线(30)和缝合筛网管(40)分别由相同种类的非生物降解材料形成,或者由不同种类的非生物降解材料形成。

另外,所述缝合芯线(30)和缝合筛网管(40)中的一个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形成,另一个由非生物降解材料形成。

发明效果

基于所述解决方法的本发明的管状复合缝合线结合套件

刺入人体内部时,针推压珠子,珠子拉拽缝合线即缝合筛网管和缝合芯线,从而能够避免作用于针的压入力切断缝合筛网管或缝合芯线。

另外,缝合网包裹针的外部而非内部,因此能够使用细针,从而可以消除对粗针的抗拒感。

另外,可以将珠子以圆形或弧形提供,因此在刺入人体过程中从侧面推挤血管,从而能够避免血管受损引起的出血。

另外,设置在缝合筛网管内侧空间的缝合芯线能够使手术后人体组织内压引起的缝合筛网管形态塌陷达到最小,从而能够充分确保皮肤再生空间。

另外,在手术过程中,可以同时向注射针注入皮肤再生所需的药物或其他治疗药物,并且注入的药物通过缝合网被固定而不会流向其他地方,所以可以集中治疗所需的部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管状复合缝合线结合套件的剖面图。

图2a、图2b是本发明的针上安装有珠子、缝合芯线及缝合筛网管的状态的照片及剖面图。

图3a、图3b是表示本发明的管状复合缝合线结合套件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4是将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主要部分进行局部放大的放大图。

图5a至图5c是概略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作用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可有多种变更,也可有各种形态,将特定实施例显示在图中,并在正文中详细说明本发明。然而,这并非是将本发明限制在特定的个别形态,应认为包括本发明的思想及技术范围所涵盖的所有变更、等同物以及替代物。在说明各附图时,关于相同构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中,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将结构物的尺寸进行了放大或缩小。

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对特定实施例进行说明而使用,并非意在限定本发明。关于单数,如果在文中没有明确指出另有其意则包括复数情况。另外,本申请中的“包括”、“具备”或“具有”等术语只是为了表示说明书中存在特征、数字、步骤、动作、构件或这些的组合而已,不应排除可以存在或追加一个或多个不同的特征或数字、步骤、动作、构件或这些组合。

如果没有另外定义,包括技术或科学术语在内的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相同。常用的和事先定义的这种术语应该解释为与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含义一致。除非在本申请中明确定义,否则不应解释为理想或过于实际的含义。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管状复合缝合线结合套件的剖面图,图2a、图2b是本发明的针上安装有珠子、缝合芯线及缝合筛网管的状态的照片及剖面图。

如图所示,本发明的管状复合缝合线结合套件10具备:珠子20,具有圆形或多边形体积;缝合芯线30,其一端粘贴在所述珠子;缝合筛网管40,两股以上缝合线交叉形成为网状管体,内置有所述缝合芯线且一端粘贴在所述珠子,。

所述珠子20在插入人体过程中向侧面推挤血管以防止血管切断引起的出血,并且还起到将后述的缝合芯线和缝合筛网管连接为一体的功能。

因此,可将所述珠子20的整体外形形成为球形或椭圆形或复合多边形,所述复合多边形如下,即,仅将先插入到人体的前端形成为球形或椭圆形,而后端侧形成为多级台阶或平面结构,以容易粘贴缝合芯线或缝合筛网管。此外,还可形成为前端具有弧面的多棱锥等。

缝合芯线30和缝合筛网管40通过所述珠子20连接为一体后被安装在针上,当向人体插入这种针时,针50前方端部将珠子20向皮肤内侧施压,而粘贴在珠子上的缝合芯线30和缝合筛网管40被先行移动的珠子牵拉而插入人体内。这样的结构可以防止当采用现有的针来插入人体的过程中针端部被压紧导致的缝合芯线或缝合筛网管的断线。

所述缝合芯线30可以组合使用各种形态,例如,一股形成的单丝、多股形成的复合丝,外表面形成有突起的突起形单丝、将单丝或复合丝捻起来或打结而成的丝等,以提供各种粗度,从而向缝合筛网管提供所需的支撑力。

如果增加缝合芯线的粗度,形状由缝合芯线支撑的缝合筛网管的粗度也得到增加,所以能够提供范围相对较大的体积复原以及强的拉力。

手术是通过向针50的中空流路51内部插入所述缝合芯线30来实施的,因此缝合芯线30的最大粗度受制于针的尺寸。优选地,纤细地形成缝合芯线的粗度,以使能够使用粗度细的用于向人体插入缝合芯线的工具即针,进而使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及人体皮肤插入痕迹达到最小。

其次,采用多个缝合线交叉的方法来织造所述缝合筛网管40,并将所述缝合筛网管40形成为网状管体。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制造缝合筛网管40,例如将缝合筛网管40织造成管体或先以平面织造后再卷成管状。此时,具有如下结构,即,在所述缝合筛网管的面上,缝合线之间隔开有间隔,从而形成连通内部和外部的多个通孔,所以能够将外部再生的细胞导入到内部。

另外,所述缝合筛网管40在内部内置有缝合芯线30,并且缝合筛网管40与缝合芯线外表面之间的间隔设置为最小隔开针的外表面和中空流路之间的厚度以上,以形成空间。所述缝合筛网管40和缝合芯线30之间的间隔可用作皮肤再生空间,即,插入人体后,使邻近皮肤再生和扩张的空间。

可通过粘合剂、热熔接、超声波熔接中一个来实现所述珠子20与缝合芯线30及缝合筛网管40的粘贴。也就是,当使用圆形珠子时,将缝合芯线30的一端以朝向珠子20的中心的方式粘贴或熔接在珠子面,并且将缝合筛网管40粘贴或熔接在珠子外表面且将所述缝合芯线内置在所述缝合筛网管40中,而且使缝合筛网管40的粘贴面或熔接面与缝合芯线30的粘贴面或熔接面隔开规定间隔,从而使珠子与缝合芯线、缝合筛网管构成一体。此时,针50被引入至所述缝合芯线30和缝合筛网管40之间隔开的空间内,引入的针的侧面直接与珠子面接触并对珠子施压,以实现人体内的插入。此处,作为所述粘合剂可以使用各种公知的粘合剂,优选使用对人体无害的医用粘合剂即loctide4014或elvamid。

作为所述缝合芯线30和缝合筛网管40的材料,可以使用可生物降解材料,以使在形成临时的皮肤再生空间之后能够被降解去除,或者使用非生物降解材料,以使能够同再生皮肤一起被引入至皮肤中,以形成体积及提供拉力。

作为所述可生物降解材料可以从选自聚乙醇酸(polyglycolicacid,pga)、聚乙丙交酯(polyglactin,pgla)、聚对二氧环己酮(polydioxanone,pdo)、聚(羟基乙酸-己内酯-乳酸)共聚物(poly(glycolide-co-caprolactone),pgcl)、聚l-乳酸(polyl-lacticacid,plla)、聚乳酸(polylacticacid,pla)、聚已酸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织金复合丝(goldweaving)、壳聚糖(chitosan)中的单个聚合物或2种以上聚合的共聚物中,选择1种或2种以上来使用。

另外,作为非生物降解材料,可以选自尼龙、聚丙烯、聚丙烯乙烯或铁氟龙、硅中的1种或2种以上来使用。

另外,除了所述缝合芯线30和缝合筛网管40以外,珠子20也可使用可生物降解材料或非生物降解材料。

另外,所述缝合芯线30和缝合筛网管40可以分别由相同种类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形成,或者由不同种类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形成。也就是,使缝合芯线和缝合筛网管均由相同种类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形成,或者由不同种类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形成,以形成降解的时间差。例如,缝合筛网管40采用降解速度快的材料,以使在缝合筛网管内部的皮肤再生空间中完成皮肤再生时,能够被降解去除,并且使缝合芯线30的降解时间相对减缓,从而,即使皮肤再生后,也能够增加提供人体组织间拉力的时间,进而可获得长期效果。

另外,所述缝合芯线30和缝合筛网管40可以分别由相同种类的非生物降解材料形成,或者由不同种类的非生物降解材料形成。此时,可以根据各材料的属性,例如,弹性力或摩擦程度来选择不同材料来使用。例如,优选地,缝合筛网管40使用弹性力高或强度高的,也就是使用对人体内压的抵抗力大的,从而有利于确保内部皮肤再生空间。优选地,缝合芯线30使用摩擦力大的,以提高与再生的皮肤间的结合力。

另外,所述缝合芯线30和缝合筛网管40中的一个可以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形成,另一个由非生物降解材料形成。例如,优选地,用非生物降解材料来形成起到持续提供体积或将人体组织向一侧拉拽的作用的构件,并且用可生物降解材料来形成在维持规定时间后丧失相应功能的构件。

如上所述,根据需要可通过多种组合来制造本发明的缝合芯线和缝合筛网管的材料。

将珠子20、缝合芯线30及缝合筛网管40一体形成的本发明的管状复合缝合线结合套件10,还可具有针50和针支撑体60。也就是,为了使用本发明的套件,需要实施将缝合芯线及缝合筛网管插在针上或包裹针的操作,但是,在现场很难实施这种操作,因此可以事先安装在针上。

如图2a、图2b,以如下方式安装,即,将珠子20配置为与针50的前端通孔52相接触,并且在针50内部的中空流路51沿长度方向配置粘贴在珠子2的缝合芯线30,并且用缝合筛网管40包裹所述针50的外部。

另外,所述针50的后端被针支撑体60支撑,在所述针支撑体60的后端内表面形成有例如与注射器这种注入器结合的结合部,因此在手术时,只有一体粘贴在珠子20的缝合芯线30和缝合筛网管40会插入人体内部,或者能够同时在缝合筛网管40内部空间注射用于实现人体皮肤再生所需的药物或所需的其他药物。如此地,如果追加注射药物,缝合筛网管40起到将注射的药物存储规定时间的存储体的作用,从而能够缓缓地向外部传递药物,进而促进特定部位的组织再生或者实现集中的药物治疗。

所述针可以使用各种公知的针,优选地,选自针头钝的r型钝针、l型钝针、w型钝针、a型钝针、具有尖套管的针中的一个来使用。

图3a是表示本发明的管状复合缝合线结合套件的其他实施例的剖面图。

如图所示,所述针50在侧面还可以进一步形成有一个或多个侧面通孔53。

所述侧面通孔53是用于将注入器安装在针支撑体后,向人体内注入储存于注入器中的药物的过程中,能够使所需部位被集中注入的构件。即,针对皮肤组织中皱纹深的部位能够通过侧面通孔53增加药物注射,从而实现集中治疗或补充。在形成有多个这样的侧面通孔时,均形成为相同大小,或者仅使特定侧面通孔形成得较大而剩下的形成得较小,使尺寸大的侧面通孔能够排出更多的药物。另外,将所述侧面通孔53与针的前端通孔的尺寸设置为互不相同,当通过注入器施加注入压力时,首先向侧面通孔形成药物注入,使前端通孔的注入达到最小,从而可以向所需部位集中供给药物。如此地,为避免或使药物从前端通孔的排出量达到最小,优选地,侧面通孔的通孔面积形成为前端通孔的通孔面积的1.2~10倍,最优选地,形成为1.5~3倍的大小,以使注射的药物主要从侧面通孔排出,以提供药效。

图3b是表示本发明的管状复合缝合线结合套件的其他实施例的剖面图。

作为所述侧面通孔的其他实施例,在针50的与针支撑体60结合的后方侧进一步形成有向外部通孔的侧面通孔53。

从前端通孔52引入的缝合芯线30的后端从所述侧面通孔53引出。

从所述侧面通孔53向外部引出的缝合芯线30的后端被粘贴或熔接在针支撑体60的前端侧并被牢牢地固定住,在使用时,对粘贴在侧面通孔53和针支撑体60的之间的部分进行切断,从而实现人体插入。

如此地,之所以将缝合芯线30固定在针支撑体60,是因为将注入器结合在针支撑体60的结合部而向人体内部注入药物时,在注入的药物沿着针50的中空流路51排出的过程中,会先将缝合芯线30推出,所以为了防止这种现象才进行固定的。即,在初期的向针的前端通孔推动储存在注入器的药物的过程中,随着推动药物,缝合芯线30首先被推出而排出于针外,这会导致缝合筛网管40的后方区间的内部可能会没有缝合芯线30,在未配置有缝合芯线的缝合筛网管部位,因人体内压而很难维持形态,因此无法提供足够的皮肤再生空间,从而无法发挥形成体积的功能。另外,在推动药物的准备过程中,由于缝合芯线30被推出,导致珠子20也从针的前端通孔52脱离,因此难以实施如下过程,即,在插入人体时,针对珠子施压以使珠子先进入人体皮肤内的过程。

因此,如果将缝合芯线30固定在针支撑体,则缝合芯线30的两端处于被牢固地粘贴固定在珠子20和针支撑体60的状态,因此将储存在注入器的药物推动至针的前端通孔52以实施填充的过程中,可以防止缝合芯线因药物注射压力而被推出。另外,当填充结束时,切断露在针外部的缝合芯线的后端部分,这样缝合芯线就会从针支撑体分离而能够跟随珠子移动,因此当插入人体皮肤后从人体皮肤拔针时,缝合芯线能够与珠子一起留存在人体内,以起到拉紧皮肤或形成体积的作用。

此时,优选地,在所述侧面通孔53上粘贴单独的密封垫,以防止向针的中空流路注入药物的过程中,药物从侧面通孔排出。

图4是将本发明的主要部分进行局部放大的放大图。如图所示,所述缝合芯线30可以为如下形态,即,可将所述缝合芯线30粘贴在单独安装在针50的张力构件70,而非粘贴在针支撑体上。此时,优选地,所述张力构件70形成为与针的轴方向同轴的管状,并且由增大针之间的摩擦力的材料或弹性材料制造,以使仅通过外力就能够将张力构件70夹在针上进行前后移动。当使用这种张力构件70时,可以通过改变张力构件70在针50上的位置,来提高或降低缝合芯线30的张力状态,这还可以提提供将珠子20紧贴固定在针的前端通孔52的效果。

另外,所述张力构件70可以通过夹持方式来固定缝合芯线,而不是将缝合芯线30的后端粘贴在所述张力构件70上。可以利用张力构件在注入药物时,同时实现缝合芯线的固定和侧面通孔的密封,例如,参照图5a至图5c,如果缝合芯线30从侧面通孔53露出来,则将安装在侧面通孔前方侧的张力构件70向侧面通孔53移动,以密封侧面通孔的同时,使缝合芯线30夹在张力构件70和针50外表面之间,从而固定缝合芯线,当通过注入器完成对针的药物填充时,将张力构件70进一步向针后端移动,使缝合芯线30从张力构件70和针50之间脱离,以使缝合芯线能够插入人体。当缝合芯线的后端完全插入针的中空流路时,所述张力构件针再次密封侧面通孔,以使向人体内的药物注射变得容易。

另外,可以采用将张力构件向针后端移动后,切断侧面通孔和张力构件之间的缝合芯线的方法,此外,还可采用将向针前端通孔引入的缝合芯线通过针后端部的侧面向外部表露固定的各种方法。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